APP下载

总说“没关系”,孩子可能更在意

2023-11-26哎呀妈

家教世界 2023年29期
关键词:情绪儿子家长

文/哎呀妈

前些日子我去表姐家,一进门就看到外甥满脸不高兴的样子。原来外甥暑假作业写得一塌糊涂,数学题连续错了好几页,表姐一检查完,气得火冒三丈,拿起作业本就是一顿骂。一旁的姐夫看气氛不对,赶紧走过来当“和事佬”,一边劝表姐不要那么凶,一边安慰孩子:“没事没事。咱学不会、考不好没关系,到时读个厉害点的专业,学个一技之长更重要。”

看似很有道理的一番话,却让我听出了问题来。不想孩子因为学不好、考不及格自信心受挫,便告诉他“没关系”,这类的表达根本起不到鼓励安慰的作用。反倒会因为它背后暗含的“否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打击。

孩子没考好,瞎鼓励只会让他越来越差

如今越来越多父母知道,孩子个性敏感、脆弱,平时不能打击、嘲讽和责备他,于是习惯用“没事”“没关系”这样的表达,缓解孩子的紧张和恐慌,试图用无所谓的态度鼓励孩子再接再厉。只是,孩子听到这种话,会怎么想呢?

一场家长课堂上,主持人问所有父母一个问题:“孩子没考好,回到家,你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现场的答案基本就两种:一种质问:“为什么没考好?”另一种则开明地安慰道:“没关系,下次努力就行。”

表面上,似乎后者更能让孩子接受一些。为了验证是不是真这样,主持人邀请两位家长分别扮演父母和孩子,重现问题的场景。结果却发现,扮演孩子的家长,一听到“妈妈”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就行”这句话,心情没有觉得轻松,反倒感觉比被骂一顿还难受。

这样的体验,经历过的人才知道。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可无一例外地,每个人的思维都出现强烈的反弹,很快就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只白熊的形象。这个著名的“白熊效应”放在教育中同样适用:越是不愿孩子将事情放心上,孩子越在意。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负面强化”作用,常常把“没关系”“不要紧”挂在嘴边,非但不能给孩子正确的鼓励,还会让孩子越学越没自信,对学习和考试越抗拒。

父母用意虽好,但孩子听起来完全不是一回事

《陪孩子长大》一书中,作者盛琳表示:“很多家长不知如何疏导孩子的情绪,为了不给孩子增加压力,不断提醒孩子‘不要紧张,放平心态’‘考不上本科没关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焦虑感。”

相信父母表达的初心用意是好的,只是在学习压力下,这些话只会被孩子解读为:“父母这么说,看来是已经不看好我了,对我没信心了……”“他们根本不懂,也不关心我,他们都看不出我有多难过。”“我学习有困难,可他们只在意我考得好不好,从没想过给我支持和帮助。”

越是对自己有高要求,被学习压得神经紧绷的孩子,越听不得这些无关痛痒的宽慰的话。父母一句轻飘飘的“没关系”,瞬间抹杀掉自己的努力。不管多用心,言辞多委婉,孩子听到的尽是父母对自己的否定,从而滋生出更强烈的挫败感。

促使孩子进步的,是他的底层感受、内在驱动

著名主持人李小萌在畅销书《你好,小孩》中分享过一对母子的故事。儿子18 岁以前,妈妈一直都住在老家,就算家庭拮据,她也没有抛下儿子外出打工,而是一直陪着儿子上大学。每天的生活起居,她都悉心照料,还常常关注儿子的心态变化。

正因为她时常关注到儿子的内在感受,儿子高考前状态越来越好,后来不仅上了大学,还读了研究生,留在一线城市的高校当老师。

父母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最重要的不是靠外力的输出,指示孩子往哪里走,该干什么。相反,想要把孩子从挫败感中拉出来,得给他足够的温柔和尊重,看到他的需求,满足他,孩子才可能唤醒内在的动力管理好自己、支配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想让“鼓励”发挥真正的功效,要这样做才对

对孩子而言,当他们学习遇到困难或遭遇其他挫败事件时,恰恰是教育的好时机。这时,父母不要毫不在意,不把孩子当回事,而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身边,支持他、引导他。

启发孩子合理宣泄情绪。很多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并不擅长主动表达内心的负面情绪。这时父母别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主动把“说话”“发声”的机会交给孩子。比如在合适的时机下,和孩子单独沟通交流,关心孩子的心情和感受。

如果孩子不习惯表达,父母可以试着现身说法,以孩子的视角分享自己失败时的感受,让孩子意识到“我不可耻,我有权利失败”。当孩子听得进去,愿意去表达倾诉,就是给他的情绪一个出口。

模糊化孩子的“失败事件”。疏导完孩子的情绪后,要想从情感上安慰孩子,可以把“考不好”或者其他失败事件放在一个笼统的语境中描述。比如:“考砸了、失败了是很正常的,人人都会遇到。”“没什么大不了的,一次失败而已。”不过分强调孩子失败的具体事件,让孩子简单理解为一次“挫败”而已,孩子能够更坦然接纳。

侧重于原因分析,肯定孩子的成长。孩子从感性的场景中恢复到理性状态,最需要知道的是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接下来该怎么解决和避免。这时父母要放下自己的批判心,保持客观成熟的心态陪孩子分析原因。

当孩子一步步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可改进的方面时,别忘了夸孩子一句“你现在看问题和之前又不一样了,真的是进步/成长了”。很多时候,孩子需要“教练式父母”给自己提供锦囊和方向。

有父母手把手地教和示范,孩子才有更大的信心认定自己能行,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也能顺利过关。

尹建莉老师说:“人生万事,得体的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孩子这一路的成长,要经历的事远比父母想象得多,如果不用心去感受和学习,一旦错过最佳的“保护期”,未来就很难指望他积极向上生长。

用恰到好处的方式爱孩子,是每一个父母最大的自觉。但愿我们都能把孩子的事放在心上,认真履行为人父母的职责,让孩子需要的时候有帮手,迷茫的时候有方向。等他长大成人后,无论遭遇什么,都能自信满满、坚定不移地向前冲去。

猜你喜欢

情绪儿子家长
打儿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家长请吃药Ⅱ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