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鸡沙门氏菌病研究进展

2023-11-26陈尧贵贾胜军程振涛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9期
关键词: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

陈尧贵,张 熠,贾胜军,程振涛

(1.六盘水市钟山区畜牧业发展中心,贵州钟山 553000;2.六盘水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贵州六盘水 553000;3.贵州大学,贵州贵阳 550025)

沙门氏菌(Salmonella)属于肠杆菌科、沙门氏菌属,为革兰氏阴性菌,能引起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菌体呈卵圆形或者杆状,无荚膜,无芽孢,单个散在或者成对排列。目前世界上已经报道的沙门氏菌血清型有2610 种以上,我国已报道292 个不同的血清型[1-3]。导致鸡群发病的主要是鸡白痢沙门氏菌、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以及肠炎沙门氏菌[4,5]。目前,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导致沙门氏菌产生耐药性越来越快,耐药谱越来越广,防控越来越难。

1 沙门氏菌病原学

目前已发现的沙门氏菌有将近1000 种(或菌株),菌体大小为(0.5~1)μm×(1~3)μm,大多有鞭毛,沙门氏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即可生长,其DNA 中的碱基G+C 含量为50%~53%。该属细菌对高温敏感,在60℃下15min 即可灭活,在水中能存活2~3 周,对日光、干燥、腐败等不利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但对消毒药物比较敏感。按照沙门氏菌的抗原成分,可分为甲、乙、丙、丁、戊等基本菌组[6]。沙门氏菌抗原结构非常复杂,大致可分为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以及表面(Vi)抗原3 种类型[7]。

2 沙门氏菌病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鸡与带菌鸡是本病的传染源。鸡沙门氏菌广泛分布于环境中,对不利因素有一定抵抗力,在圈舍环境中、蛋壳上、干燥的粪便上分别可存活几十日、3 个月以上、3 年以上。经卵传播导致禽感染的原因可能是排卵污染或排卵之前的卵泡中已经存在沙门氏菌。带菌种鸡所产种蛋带菌率达20%~30%,孵化率低,出壳后雏鸡带菌,育雏死亡率高,存活下来的也成为带菌鸡,如将带菌鸡作为种鸡,则在鸡场造成沙门氏菌感染的恶性循环,很难根除[6]。沙门氏菌有大量的寄生宿主,如蝇、蛆、蟑螂等昆虫和无脊椎动物,贮存宿主可通过污染环境等方式引起沙门氏菌在禽群中传播。老鼠也是禽感染沙门氏菌的重要传播媒介之一,感染沙门氏菌的野鸟排泄物也可引起传播[8]。

2.2 传播途径

沙门氏菌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带病或带菌动物交配可形成传染。沙门氏菌可潜藏在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带菌动物可能不表现出临床症状,当动物因不良因素引起抵抗力下降,则可引发内源性感染,内源性感染后病菌毒力可能更强,感染进一步扩大。鸡沙门氏菌病发病不分季节,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是2 种主要的传播方式。鸡白痢和鸡伤寒沙门氏菌在禽群中可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粪便以及啄肛、啄食带菌蛋等途径传播[8,9]。鸡伤寒沙门氏菌高毒力菌株不容易发生持续感染,主要传播方式是水平传播。禽副伤寒沙门氏菌可通过口腔、眼睛、气管、脐部、泄殖腔、气雾等途径感染禽[10]。

2.3 易感动物

在自然条件下,沙门氏菌也可感染火鸡、珍珠鸡、鸽子、野鸡、鹌鹑、鹦鹉、孔雀、麻雀、斑鸠等,但流行主要限于鸡和火鸡,尤其鸡对本病最易感[11,12]。沙门氏菌感染对年龄无选择性,但抵抗力较弱的动物较易感。鸡是沙门氏菌的天然宿主,不同品种的鸡对鸡沙门氏菌的易感性也存在着明显差异[13],轻型鸡比重型鸡易感。

3 鸡沙门氏菌病

3.1 鸡白痢

鸡白痢是由鸡白痢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由于鸡白痢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导致鸡白痢在农村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场中比较常见,严重危害养殖业的发展。

3.1.1 临床症状

鸡白痢病雏表现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厌食,怕冷,尖叫,翅下垂,拉灰白色或带绿色的稀粪,沾染肛门周围的绒毛,粪便干结后成石灰样硬块,常常会将肛门糊死,影响排粪,肺型白痢出现张口呼吸,最后呼吸困难,心力衰竭而亡,某些鸡可出现眼盲或关节炎、跋行等症状。20 日龄以上的病鸡极少死亡,耐过鸡生长发育不良,成为慢性患者或带菌者。青年鸡发病多半受应激因素影响,突然出现零星死亡,鸡群中有几只鸡精神沉郁、食欲下降、腹泻,鸡群整体上没有异常。成年鸡感染后表现为无症状或症状轻微,一般呈慢性经过,临床表现为精神萎顿,冠髯苍白、垂腹,眼结膜苍白,食欲减退,渴饮增加,腹泻,逐渐衰弱甚至死亡[6-8,14,15]。

3.1.2 病理变化

鸡白痢病雏鸡脐环愈合不良,卵黄变性且吸收不良。肝、脾、肾脏肿大,表面上坏死灶呈“雪花”样,肾脏充血或贫血,肺部坏死结节呈黄白色,心肌肉芽肿呈灰白色,肾小管和输尿管充满尿酸盐呈花斑状,盲肠膨大有干酪样物阻塞,“糊肛”鸡可见直肠鸡粪。青年鸡的病理变化与雏鸡相似,其肝脏肿大至正常的数倍,颜色为土黄色,质地脆弱易碎,一触即破,有散在或较密集的小红点或小白点,脾脏肿大,心脏严重变形、变圆、坏死,心包增厚,心包扩张,心脏形成肉芽肿,肠道呈卡他性炎症,盲肠、直肠形成粟粒大小的坏死结节。成鸡剖检病变主要为卵巢炎,卵子变形、变色,输卵管炎,卵黄性腹膜炎,心包炎,成年公鸡睾丸炎或睾丸极度萎缩,输精管管腔增大,充满稠密的均质渗出物等[6-8,14,15]。

3.2 鸡伤寒

鸡伤寒是由鸡伤寒沙门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者慢性败血性传染病。

3.2.1 临床症状

鸡伤寒临床上表现为黄绿色腹泻、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最急性型病鸡死亡迅速,常无明显症状。急性型病鸡不合群,精神萎顿,卧地不动,嗜睡,鸡冠呈暗红色,食欲废绝,渴欲增加,腹泻、排出淡黄色稀粪。慢性型病鸡不同程度下痢,消瘦、贫血、产蛋减少或停止,少数死亡,多数康复后成为带菌鸡[7,14,15]。

3.2.2 病理变化

病理解剖鸡伤寒病雏鸡或病死雏鸡,其肝脏上有大量坏死病灶,有的病雏鸡肝脏呈铜绿色,病青年鸡和成鸡剖检可见肝脏充血、肿大,因染有胆汁呈青铜色或绿色,质地较脆,表面粟粒般大小的坏死病灶呈浅黄色或灰白色,胆囊肿大,胆汁充盈,脾脏与肾脏肿大,表面有细小的坏死病灶,心包炎、积液、有时发生粘连,卵巢和卵泡变形、变色、变性,卵泡破裂时引起严重的腹膜炎,肺脏和肌胃可见灰白色细小的坏死病灶,肠道可见卡他性肠炎,盲肠有泥土样干酪栓塞物,大肠粘膜有出血斑,肠管间发生粘连,成鸡的卵泡及腹腔病变与成鸡鸡白痢相似[6-8,14,15]。

3.3 鸡副伤寒

鸡副伤寒是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由其他有鞭毛能运动的沙门氏菌引起,雏鸡一般在出壳后感染数天发病死亡。

3.3.1 临床症状

鸡副伤寒病雏精神沉郁、垂头、闭目、垂翅、羽毛蓬松而凌乱、怕冷、食欲下降、饮水增加、水样下痢、肛门粘结粪便,有时出现结膜炎、鼻窦炎。成鸡一般不表现症状[7,14-16]。

3.3.2 病理变化

最急性感染的病死雏鸡可能无明显病理变化,病程稍长的鸡副伤寒病雏可见消瘦、脱水、卵黄凝固,肝脏充血、肿大,呈古铜色,点状或条纹状出血,坏死病灶呈灰白色,脾脏肿大,表面有点状坏死,胆囊内胆汁充盈,肺坏死,肌肉感染处可见肌肉变性、坏死。最急性的成鸡表现为肝脏和脾脏肿大,出血,心包炎,气囊炎,出血性或坏死性肠炎,盲肠内形成“栓子样病理变化”。此外,成鸡也有卵巢炎、腹膜炎病理变化[6-8,14-16]。

4 沙门氏菌检测方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沙门氏菌检测也越来越严格。传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有细菌分离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等,随着科技进步,不断出现新的沙门氏菌检测方法,如可见/ 近红外高光谱显微镜成像检测方法、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法等。

4.1 传统检测方法

传统检查方法是基于沙门氏菌特点,利用营养丰富的培养基将样品按照预增菌、增菌和选择性培养基分离培养等步骤进行检测。

4.2 免疫分析技术

免疫分析技术(ELISA)包括非标记免疫分析技术和标记的免疫分析技术,目前检测沙门氏菌主要采用标记的免疫技术,包括荧光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技术、酶免疫技术。

4.3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是对体外样品的DNA 进行特异性扩增,根据扩增的结果判断是否是沙门氏菌的一种有效方法,包括实时定量荧光PCR 法、多重PCR 法、反转录PCR 法、免疫PCR 法等。

4.4 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显微镜成像检测方法

Eady 等[17]将肉鸡身体洗净后涂在沙门氏菌选择性琼脂上,从平板上挑选菌落,用RT-PCR作为确认试验来验证平板结果,同时从相同的菌落收集高光谱显微镜成像系统(HMI),从100x 物镜采集的人机界面中提取450~800nm 范围内的细胞光谱特征,用二次判别分析对沙门氏菌阳性或阴性细胞进行分类。

4.5 氧化石墨烯-二氧化钛纳米复合电化学适体传感器法

Muniand 等[18]通过静电作用将一种无标记适配子固定在rGO-TiO2纳米复合基质上,用电分析方法评价了电极表面电导率的变化,DNA 适配子吸附在rGO-TiO2表面,与电极界面的细菌细胞结合,形成物理屏障,抑制电子传递,这种相互作用降低了电极的DPV 信号,与细菌细胞浓度的降低成正比,优化后的适配传感器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108~101·CFU/mL),检测下限为101CFU/mL,对沙门氏菌有良好的选择性,这种rGO-TiO2适配传感器是一个很好的生物传感平台,为微量致病菌的检测提供了可靠、快速和灵敏的替代方案。

4.6 单核苷酸多态性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法

由于鸡白喉沙门氏菌与鸡沙门氏菌引起的鸡伤寒很难区分,Shen 等[19]提出了一种新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策略,称为环引物探针引入的环介导等温扩增(LP-LAMP),用于检测白喉沙门氏菌,在原有引物的基础上,作者针对rfbS 基因序列的第237 位核苷酸设计了一种新的带有核苷酸插入的改进的环引物探针,其中只有当探针完全互补时,酶核糖核酸酶H2 的活性才会被激活,从而导致猝灭部分的水解释放,从而产生放大的信号。

5 沙门氏菌耐药性研究

研究表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和滥用,一方面造成沙门氏菌对抗菌类药物的耐药性和交叉耐药情况的产生,另一方面可能会引起感染动物的病情和病原菌的排毒时间延长[20]。

5.1 我国沙门氏菌的耐药性现状

目前,沙门氏菌对氨节西林、四环素、喹诺酮类的耐药性非常严重,其中,对四环素、磺胺类药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21,22]。多项研究表明,禽源沙门氏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在逐渐增强,并且存在着多重和交叉耐药性[22-24]。陈玲等[25]对2000—2008 年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表型检测,发现分离株对萘啶酸耐药率高达83.74%。丁孟建等[26]研究发现,鸡源肠炎沙门氏菌对阿莫西林、氧氣沙星等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赵玉林等[27]研究发现,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菌株至少对10 种以上抗生素存在十分严重的多重耐药性。杜雄伟等[28]研究发现,沙门氏菌对硫酸庆大霉素等药物的耐药性很高,共产生10 种耐药谱,其中对硫酸庆大霉素、盐酸诺氟沙星、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依次为73.3%,60%、53.3%。张莒等[29]研究结果显示,藏鸡和彭县黄鸡中分离到的所有沙门氏菌菌株均表现出多重耐药,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吉他霉素和林可霉素的耐药率高达100%,对新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均在70%以上。陆彦等[30]研究发现,鸡源沙门氏菌对磺胺甲恶唑和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00%、68.54%、66.85%。邹明等[31]研究发现,鸡源沙门氏菌对多粘菌素E、磺胺异噁唑、氨苄西林、大观霉素的耐药性依次为41.82%、31.82%、29.09%、18.18%。相关检测数据表明,沙门氏菌属的多重耐药率已从20 世纪90 年代的20%~30%增加到了本世纪的70%[32],高耐药率和多重耐药性阻碍了一些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潜在性的威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耐药率仍将大幅度上升[22,33]。

5.2 沙门氏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细菌对抗生素产生的耐药性分为先天性耐药和后天性耐药[14,34]。先天性耐药也称固有性耐药,由基因决定并会遗传。后天性耐药也称获得性耐药,因细菌受到药物反复刺激后改变自身特性而产生的,会导致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耐受性增加,甚至完全耐药[14,22,35]。沙门氏菌耐药主要来自于基因突变、细菌主动外排作用、灭活酶及钝化酶的产生、可移动基因元件介导和生物膜的形成,而耐药水平是由这些机制相互作用来共同决定的[14,22,34]常用于革兰氏阴性肠杆菌科的治疗和抑制抗菌药物主要有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类等[36]。

5.2.1 β-内酰胺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是一类分子结构中具有β-内酰胺环的抗菌药物。抗菌机理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壁粘肽合成酶造成细胞壁缺损,导致菌体膨胀破裂。细菌(尤其是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机制,最常见的就是抗菌药物β-内酰胺环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或非水解方式破坏,从而使抗菌药物失活,β-内酰胺酶主要是由染色体上的耐药基因和质粒上的耐药基因介导[37]。迄今为止,在沙门氏菌属中发现的编码β-内酰胺酶的基因主要包括TEM、PSE、SHV、OXA、CTX、CMY、DHA 等[38]。

5.2.2 磺胺类药物

磺胺类药物是指具有对氨基苯磺酰胺结构的一类药物的总称,其主要通过二氢叶酸合成酶被一种新型酶所代替而产生耐药性,这种酶对磺胺类药物亲和力更低[39]。对磺胺类药物具有抗性的二氢叶酸合成酶的基因有Sul1、Sul2 和Sul3,若能检测到这3 个耐药基因,就能够从分子水平上反映出细菌对黄胺类药物的耐药情况。

5.2.3 四环素类药物

四环素类药物是一种广谱抑菌药物,作用机理是通过干扰tRNA 和核糖体的结合来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产生抑菌作用,其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tet 基因编码形成跨膜束片段对抗菌药物存在外输作用[40]。不同的tet 基因在世界各地广泛存在,不同血清型中tet 基因分布也不同,且存在地域差异,迄今为止已发现并测序了40 多种四环素的耐药基因,包括20 多种主动外排基因、10 多种核糖体保护基因、3 种灭活酶基因、1 种未明机制的耐药基因[41]。

5.2.4 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人工合成抗菌药物,细菌对其耐药性主要通过细菌染色体的基因突变、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以及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而产生[33]。喹诺酮类和氟喹诺酮类抗菌素通过对DNA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结合和抑制作用,使细菌对喹诺酮的亲和力降低,从而产生耐药性。DNA 旋转酶是由A 和B 亚基组成的四聚体蛋白,其编码基因分别为gyrA、gyrB 和parC、parE,其中任何一个基因点的突变都会造成细菌耐药的产生。

5.2.5 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分子结构由2 个或3 个氨基糖分子和非糖部分的苷元通过氧桥连接而成,抗菌机理是其作用于核糖体抑制蛋白合成,造成细胞膜缺损。耐药性主要是通过细菌的主动外排、修饰酶的纯化作用、细胞内外电位差的改变和靶位点的改变等机制来产生[42]。不同细菌和菌株对每种酶存在不同的耐受现象,修饰酶先修饰抗菌药物的氨基或羟基,再紧密结合核糖体来发挥抗菌作用。

6 小结

沙门氏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绝大多数具有致病性,该细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即可生长,对高温敏感。沙门氏菌感染对年龄无选择性,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带病与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鸡沙门氏菌病主要有鸡白痢、鸡伤寒和鸡副伤寒。沙门氏菌检测有传统的细菌培养分离鉴定,也有基于现代科技的免疫分析技术、聚合酶链反应(PCR)等方法,由于抗生素的大量使用,沙门氏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科学用药成为沙门氏菌防治的关键。

猜你喜欢

白痢沙门氏菌耐药性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欧盟拟制定与爬行动物肉中沙门氏菌相关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鸡白痢的防控
兔沙门氏菌病的诊断报告
雏鸡白痢的诊断与防治
一起仔猪黄白痢的治疗与预防
仔猪黄白痢防治初探
MSL抗菌肽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