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舒曼《升f 小调奏鸣曲》Op.11 的音乐风格

2023-11-26吴兴业

戏剧之家 2023年28期
关键词:舒曼大调奏鸣曲

吴兴业

(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 教育学院,上海 200083)

一、舒曼生平简介

罗伯特·亚历山大·舒曼出生于1810 年,是德国音乐史上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音乐评论家,被誉为“音乐诗人”。舒曼的人生命运多舛,但生活中的不幸丝毫没有影响舒曼对于音乐的创作热情,在浪漫时期音乐发展历史上,舒曼在音乐创作方面具有独特的风格,其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舒曼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文学作品,具有较深的文学内涵。作品中没有过于艰深的演奏技巧,更多的是使用意外进行的和声,千变万化的织体及内涵深刻的旋律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即使运用了技术难点,舒曼也会使其与乐思紧密结合。

舒曼的钢琴作品以篇幅较短为主,这些作品的音乐结构简单但颇具特色,如《童年情景》Op.15,《森林情景》Op.82 及《少年钢琴曲集》Op.68 等;篇幅较长的作品有交响练习曲Op.13,狂欢节Op.9 和三部钢琴奏鸣曲等。

二、升f 小调奏鸣曲创作背景

奏鸣曲Op.11 创作于1833-1835 年间,是舒曼第二次尝试用多乐章奏鸣曲体裁进行创作。在创作这部奏鸣曲时,舒曼经历了情感上的挫折,因此,在音乐内容上很大程度受到了这方面的影响。当时,舒曼在与他的老师维克学习钢琴时,与维克的女儿克拉拉相识并坠入爱河。然而,维克反对自己的女儿与罗伯特交往,甚至撕毁两人交往时写的书信。在这部作品中,可以看出罗伯特对克拉拉的深刻感情,对爱情的绝望及对美好过去的怀念。舒曼在写给克拉拉的信件中提及这首作品为“一笔一画都是心灵深处的写照。”

三、作品中音乐形象的特征

(一)两种音乐形象的特征

“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是舒曼的笔名,分别代表性格截然相反的两个人物,也代表舒曼的双重性格,这两个名词曾首次出现在舒曼对于肖邦协奏变奏曲Op.2 的乐评中。前者更为理性,是一个直抒己见,立场观点明确的人物;而后者是一个更为感性的人物,言语隐晦曲折,语气婉转。这两个音乐形象几乎贯穿舒曼的所有的钢琴作品,往往直接在作品的标题中提及或在创作手法上体现。

舒曼曾用“弗洛列斯坦”和“约瑟比乌斯”两个笔名来命名奏鸣曲Op.11 的标题。作品中,前者的音乐形象主要体现在节奏上的变化,较短的音乐动机和多声部的复调旋律;后者的音乐形象主要在体现色彩明亮的调性,旋律的歌唱性和具有对答特点的动机。

(二)两种音乐形象在作品中的分布

第一乐章与第四乐章一样,两种形象是不断交替出现的。第二乐章是以歌唱性旋律为主,旋律柔和优美,在低声部的连续五度音程下行与高声部的旋律相互呼应,具有对答的特征,塑造的是“约瑟比乌斯”的人物形象,而第三乐章整体塑造的是“弗洛列斯坦”的音乐性格。

四、创作手法分析

(一)第一乐章

1.曲式结构

本乐章为带有引子的奏鸣曲式。引子(第1-52小节)由单三部曲式构成A 段为1-21 小节,调性为升f 小调;B 段为22-38 小节,调性转为了A 大调;再现段A1段为39-52 小节,以升f 小调的分解主和弦结束。

呈示部(第53-175 小节)中,主部为53-106小节,调性主要稳定在升f 小调;连接部为第107-149小节,调性从降e小调开始以A大调结束,此外,在速度上也有明显的变化;连接部以A 大调的结束并决定了副部的调性,第150-174 小节这整个副部是以多声部歌唱性旋律组成的。

展开部(第175-331 小节)是由复三部曲式构成的。A 段为175-247 小节,调性为升f 小调,舒曼将107-122 小节进行节奏和伴奏织体的改变;B 段为248-279 小节,调性为f 小调,值得注意的是,此段低声部引用了引子部分的旋律;再现段为280-331 小节,将A 段的音乐内容在B 大调上进行重复,并结束在B 大调的Ⅴ级和弦上。

再现部(第332-419 小节)的调性为升f 小调。虽然再现部与呈示部在音乐元素上基本一致,但在篇幅上,再现部较短。除了副部(第397-419 小节)之外,舒曼在主部(第332-357 小节)和连接部(第358-396 小节)上都做了长度上的调整。尤其是在332-349 小节,舒曼在保留所有音乐元素的前提下,进行篇幅上的缩短,使得本乐章在结构上达到平衡。

2.音乐动机

罗伯特在这个乐章中创作了两个长度较短的音乐动机分别代表他自己和克拉拉。

在克拉拉的音乐动机中,罗伯特使用了升sol(等音为降la)和升dol(等音为降re)来代表克拉拉名字中的“la”和“ra”。克拉拉动机在该乐章中的旋律声部和主题上出现多次。

罗伯特动机主要来源于西班牙的一种节奏活泼欢快的舞蹈:凡丹戈舞。凡丹戈舞是“西班牙的三拍子或六拍子的爱情舞曲及舞歌,多用小调,情绪欢快热烈,用吉他和响板伴奏……舞蹈由男女舞伴成对表演。

在该乐章中,罗伯特利用了凡丹戈舞的特点,将两个动机在该乐章中经常以同一声部的连续先后顺序或者不同声部的同一位置出现。此外,罗伯特将两个动机分别安排在了最高声部和最低声部并且交替出现,这种手法也是利用了男女舞者在演绎凡丹戈舞时不断转圈的特征。

(二)第二乐章

1.文学作品的运用

在1828 年,罗伯特创作了11 首以钢琴为伴奏的声乐歌曲。其中一首作品名为《致安娜》的速度为慢板,全曲音乐风格舒缓,安静,旋律声部具有歌唱性,没有明显的跌宕起伏。《致安娜》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德国作家贾斯汀努斯·肯纳的一首诗歌。这首诗歌描写的是安德烈亚斯和安娜的爱情故事,与罗伯特和克拉拉的感情状况非常相似。诗歌总共分为三段,罗伯特选择了前两段的内容作为歌曲《致安娜》的歌词,并反复了第一段的内容,从而也造就了本乐章的曲式结构。

在第一乐章的引子部分中,仅借鉴了《致安娜》的旋律声部。巴巴拉·迈尔指出:“在序曲里援引了他自己早年的一首歌(致安娜)”。而第二乐章的结构,旋律和伴奏织体基本与这首歌曲一致,唯一不同之处是在调性上由F 大调换成了A 大调。

2.曲式结构

与其他三个乐章相比,本乐章的曲式结构较为简单,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调性的变化也相对简单,是唯一在大调上建立和发展的乐章。A 段为1-15 小节,调性为A 大调。在第一乐章的417-419 小节中,单音A 持续了三拍,停留在升f 小调的主和弦上并逐渐消失,随后在第二乐章的起始音中,A 再次出现。虽然第一乐章的结束音和第二乐章的起始音存在着一个共同音,但是在调性上有了很明显的变化,由升f 小调转为了A 大调。B 段为第16-26 小节,调性为F 大调。旋律和伴奏的声部位置相互颠倒,在B 段,旋律声部在低声部而旋律声部在高声部。伴奏声部的织体由A 段的和弦重复转变成了分解和弦琶音。再现段(第27-41 小节)为A 段的重复,调性不变。尾声为第42-45 小节,全曲结束在A 大调上。

(三)第三乐章

1.曲式结构

本乐章为回旋曲式,由谐谑曲与间奏曲两个部分组成。A 段为1-50 小节,调性为升f 小调;B段为51-97 小节,调性为A 大调;第98-100 小节为连接部;第101-146 小节为A 段的再现,调性与1-50 小节一致;C 段为147-166 小节,调性为D 大调;第167-169 小节为连接部;第170-219小节再次重复A 段,调性为升f 小调。总体而言,除两个连接部以外,每个乐段都是由单三部曲式构成的。

2.谐谑曲部分的音乐特征

贝多芬是第一位将谐谑曲乐章放入奏鸣曲创作中的作曲家,舒曼对此创作手法进行了模仿,在三部奏鸣曲中都涉及这样的体裁。连续附点节奏在不同调性上的不断出现,赫米奥拉节奏型及速度稍快并具有华尔兹特点的节奏型,奠定了谐谑曲部分欢快活泼的音乐风格。

3.间奏曲部分的音乐特征

“间奏曲”一词源于18 世纪,作为歌剧两幕之间的喜剧表演。本乐章的间奏曲部分也同样带有一定的喜剧表演元素。在147-150 小节中的旋律就带有了喜剧的色彩,不仅如此,此处还使用了波兰舞曲的节奏型,与传统波兰舞曲节奏型不同的是,舒曼将重音放在了弱拍的位置上。在间奏曲的华彩乐段部分,舒曼加入了宣叙调的特点,强而有力的和弦及带有延长记号的休止符突出了华彩乐段的戏剧性。舒曼还借鉴了贝多芬奏鸣曲中的交响乐因素,将交响乐元素融入到华彩乐段的创作中,并尝试在钢琴上营造交响乐的演奏效果。

(四)第四乐章

1.文学作品的运用

第四乐章也同样受到了文学作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乐句的长度上。舒曼借鉴了霍夫曼的作品《公猫默尔的想法与生活》中短小精悍的语法排列,并且在整个第四乐章的乐句划分中充分体现。

2.曲式结构:

本乐章在曲式结构的分析上有很多的争议,如回旋曲式,加长版的奏鸣曲式或回旋曲加奏鸣曲的混合等。查尔斯·罗森将本乐章划分为带有尾声的二部曲式。

A 段为1-176 小节,与A1段(第190-367 小节)一样,调性发生多次变化;第177-189 小节与第368-380 小节都属于过渡段,调性分别为升f 小调和降e 小调;第381-462 小节为尾声,调性由降E 大调转为升F 大调,明亮的升F 大调是罗伯特的内心写照,也书写了他对美好爱情的向往。

在A 段与A1段的音乐素材变化上,后者是前者的重复,没有出现新的音乐材料;在乐段的排列顺序上,后者顺序与前者相比发生了变化。在调性变化上,第255-324 小节与第66-134 小节的调性构成了三全音的音程关系。

3.主题

根据查尔斯·罗森的曲式结构分析划分,本乐章总共由九个主题组成。其中,主题一,三和四出现次数最多,是构成本乐章的重要部分。

主题一(第1-16 小节)中的1-5 小节,使用双声部的复调旋律,在节奏型上使用赫米奥拉节奏。在主题三(第24-31 小节和第85-113 小节)中,主要借鉴了主题二(第17-23 小节)中的连续小切分节奏,这些小切分节奏与音阶的上行,同音反复和分解和弦相结合。主题四(第32-37 小节)运用到复调的创作手法,同时,在第35-37 小节中运用到了克拉拉动机,与第二乐章不同的是,本乐章此处的调性为降E 大调。

4.尾声段

舒曼经常以渐快作为奏鸣曲终章的结尾。在本乐章中的尾声,有持续28 小节的渐快。在尾声中的397-462 小节,舒曼运用了全新的音乐素材。在455-462 小节中,低声部低八度重复高声部的旋律且使用赫米奥拉节奏型,使音乐更具推动性。

五、结语

升f 小调奏鸣曲Op.11 在音乐风格上,充分体现了罗伯特·舒曼的内心世界,对克拉拉的感情之深及这段爱情故事的蜿蜒曲折;在作品结构上,相比古典时期而言,有了很大的革新,音乐元素的运用也更为灵活多变,在调性及和声变化上也更为花哨。通过对本作品的多方面分析,不仅更加深入了解了舒曼生平经历,性格特点及创作风格,并且看到舒曼对奏鸣曲体裁的延续与革新。

猜你喜欢

舒曼大调奏鸣曲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手机上的奏鸣曲
G大调随想曲
春天的奏鸣曲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2014德国法兰克福展看舒曼钢琴华丽蜕变
音乐与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