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医精神”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析
2023-11-25尹婧
尹 婧
(山西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1)
“红医精神”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它客观反映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光辉历程,包含了“政治坚定的信念、救死扶伤的责任意识、埋头苦干的优良作风、技术优良的工作作风”[1]5,以及“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专业技术等多维度”[1]5等,共同构成丰富的思想体系。“将红医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医学院校‘纲要’课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力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2]160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迫切需要培养高质量医学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红医精神”蕴含的独特育人功能有助于“激励广大医学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2]161。
医学院校“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学在实现“四个选择”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应当凸显医学人才培养特色。为此,要在用好中国共产党红色医疗资源、有效赓续“红医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方面下功夫。教学过程中以“红医精神”为切入点,以教材为本,以医学特色为辅,不断深化医学院校“纲要”课程教学体系特色化改革,从而提升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感染力,实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素养培养的有机统一,为培育“又红又专”的新时代红医做出贡献。
一、“纲要”课医学特色教学设计的目标
“纲要”课作为培养新时代医学生职业道德的重要课程之一,将“红医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坚定医学生的理想信念,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一)推进课程教学体系特色化改革,实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
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做到“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3],“纲要”课教学既要符合统一性要求,又要“因‘材’施教”,既要突出思政性、历史性,也要赋予其专业特色。因此,深入挖掘“红医精神”所蕴含的医德教育资源,将医德认识、医德情感和医德意志等三方面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各个环节,有助于推进课程教学体系特色化改革,实现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德培养目标的有机统一。具体有如下三个目标。
一是知识目标,了解“红色医生”救死扶伤的事迹,加强医学生医德认识;二是能力目标,在实践中感悟“红色医生”排除万难、开拓进取的精神,磨炼意志,培养医学生攻坚克难、积极进取、团队协作和组织协调的能力,同时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是素质目标,激发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责任感,传承“红医精神”,增强医德情感,坚定医德信念,把医学生培养成为政治立场坚定、心怀人民生命健康、甘于奉献、具有精湛医术的医学人才[4]。
(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医学院校“纲要”课教学针对性
“纲要”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必须以学情分析为出发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深入挖掘“红医精神”所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使其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教材内容。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医疗卫生事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的生动写照。将“红医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有助于拓宽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红色医生”的感人故事,可激发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主动性,为医学生注入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
(三)引导医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医德素养
药王孙思邈提出“大医精诚”之医德要求。精者,医术精湛;诚者,医德高尚。苍生大医,要有济世之才,更要有济世之德;要有“妙手”,更要有“仁心”。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授,还要重点关注医学生职业道德的培育。当前,部分医学生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思想,加强医学生的思政教育、提升医学生医德素养是医学院校一项迫切的任务。
“‘红医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色医生在医疗卫生事业创建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思想体系”[5],集中体现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红医精神”贯穿于红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红医”们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精神,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的品格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红医精神”已经成为医疗卫生领域一面红色精神旗帜,对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培养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纲要”课医学特色教学设计的原则
“红医精神”充分融入“纲要”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思政课教师具备扎实过硬的业务素质,不断深入挖掘红医精神的新时代内涵,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案的编制。
(一)选择教学案例须遵循针对性原则
“红医精神”彰显党的初心和宗旨,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启迪性作用。教师应深入研究教材,全面掌握医学生认知水平、专业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遵循针对性原则,为医学生选择适合、典型的教学案例,提高教学案例与学生专业、兴趣的契合度。
一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如,针对公共卫生学院的学生,在讲授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时,可选取“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第一个加入中国籍的外国人马海德医生的案例。马海德于193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就把他的一切献给了中国人民。他带领我国“麻防队”坚持不懈攻关,终于完成了基本消灭麻风病的目标。通过讲解马海德的人生历程,引导同学们感悟其艰苦奋斗、追求真理、无私奉献的精神,能够激励同学们以马海德医生为楷模,勇担医者使命,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二是针对教学内容,选择与教学大纲紧密联系的医学特色案例。例如,选择“纲要”教材中提到的有关“红医精神”的案例;选择符合医学生认知水平,可接受性、可读性、启发性较强的医学特色案例;选择优秀校友的案例;等等。教师可通过选取这些类型案例来增加课程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二)采用教学方法须遵循以学生为中心原则
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围绕教学重点、难点,采用翻转课堂进行专题教学,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要求学生在讲解中运用“红医精神”的相关案例,教师及时点评和总结,结合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提高学生参与度,增强教学吸引力和师生、生生互动频率,提升学生抬头率、点头率。
采用“情境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开展以“承医师职业精神,做人民好医生”为主题的情景体验教学,要求学生在课下自主搜集“红医精神”相关资料,结合自身兴趣点围绕主题选取展现内容,最终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多种艺术形式(如诗歌朗诵、歌曲、舞蹈、小品、情景剧、微电影等)再现教学内容,以此提升课堂活力,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力、参与度与获得感。
采用实践教学法,增强学生情感共鸣。将课堂教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内医学特色资源和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观,丰富其体验,实现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学目的。
(三)编制教学方案须遵循科学性原则
在对“红医精神”融入“纲要”课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遵循科学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准确把握学生的理论与能力水平。学情分析是有效教学的前提。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时,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教学专题的讲解者,因此,首先要进行全面的学情分析,了解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的专业特点与实际水平,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另一方面,要准确把握“纲要”教材体系。教材分析是教学活动的基础,任何教学设计都要从教材出发,在“红医精神”融入“纲要”课程时,选取的“红医”案例必须要与教材内容高度关联。教学内容一定要以“纲要”课教材为本,以医学特色为辅,避免生搬硬套、强行嫁接,而要有机融入,主次清晰。在吃透教材之后,选择合适的“红医精神”教学案例,“将鲜活的人民生活实践内容填充到教学内容中,实现‘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提升教学内容的‘两性一度’”[6],才能完成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
三、“纲要”课医学特色教学设计的建构
为了增强“红医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设计的适用性,要在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活动实施和教学评价体系建构等方面花心思。
(一)教学内容的重构
采用“专题引领,多点渗透”的方式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打破按照时间顺序讲授课程的传统教学方式,注重将医学特色资源贯穿教学全过程。根据教材,设计反抗侵略渐觉醒、长路漫漫而求索、开天辟地昭初心、星火燎原探道路、全民抗战驱日寇、无私奉献白求恩、红色江山靠人民、曲折创业筑根基、改革接续新征程等九个专题。专题讲授中,有意识地穿插“红医精神”的相关案例(具体案例见表1),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时代感、使命感与责任感,使其树立医师职业精神。此外,因为白求恩在中国乃至世界都享有盛名,故“无私奉献白求恩”专题的课时要多于其他专题。讲述白求恩舍己救人的英勇事迹,感悟白求恩无私奉献的精神,激励学生成为“白求恩式”的好医生。
表1 “红医”案例与教学建议
同时,线上建设“纲要”课医学特色教学资源库,以鲜活丰富的医学资源引导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医学特色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资源、声音资源、图像资源和推荐阅读书目等四个部分。目前,山西医科大学“纲要”课案例资源库已储备医学特色案例近百个,并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丰富。
(二)教学活动的实施
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校内校外协同”的“四维联动”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线上,以学习知识点为主,突出体现课程基本知识,用于学生线上自主学习。因专业与知识背景不同,学生可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和兴趣以及专业学习需要,自由选择知识点、文献资料、视频资源进行学习。教师在其间要注重引导,把塑造医学生正确价值观置于重要位置。
线下,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实施专题教学。有些内容采用翻转课堂方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吃透教材内容;有些内容由教师重点讲授;有些采用点拨和课堂上答疑解惑相结合的方式;等等。多种方式并用,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校内,一是在思政实践课上,以“承医师职业精神,做人民好医生”为主题进行“情境体验式”教学,内容包括“思医学之意义”“悟医学之精神”“做人民的好医生”三个板块,帮助学生理解医学这一学科,体悟医师职业精神,激励医学生做人民的好医生。二是有效利用“第二课堂”,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相关社会热点,组织诸如“大学生讲红医故事”“传承‘红医精神’微视频大赛”等形式多样的校园实践活动。
校外,组织学生前往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史馆和校外思政教育实践基地(如白求恩纪念馆)参观学习,进行现场授课,增强案例的感染力,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
通过“线上”“线下”“校内”“校外”四个维度的学习,争取达到学生主动学、教师深入教、课堂解疑惑、实践得真知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课后的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实施,评价方法须多元化,重点要突出医学特色。
针对教师的评价,主要考察其教学相关能力。将“红医精神”融入“纲要”课,对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还需有大量的医学知识储备。此外,在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讲人,也增加了课堂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尽可能全面地设想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对准备,提升驾驭课堂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评价包含两个部分。一是过程性评价,主要由线上学习平台成绩、课堂讨论表现、实践教学成绩组成。过程性评价中医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学生是否完成学习平台涉及医学特色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堂的主旨发言和课堂讨论中医学特色所占比重;学生在情境体验教学中完成的作品是否凸显医学特色。二是终结性评价,主要通过笔试方式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题中增加医学特色所占比重。
总之,将“红医精神”有机融入“纲要”课程,目的就是坚持用“红医”故事吸引医学生、用“红医精神”鼓舞医学生,帮助医学生深刻感悟“红医精神”所蕴含的重要意义,以“红医”为榜样激发医学生的内驱力,增强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艰苦奋斗、学医报国的热情,激励他们成为忠于党、忠于人民且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的新时代“红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