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
2023-11-25樊锦诗顾春芳
樊锦诗 顾春芳
在人和别的事物之间通常存在着三种联系,一是环绕着他的各个事物之间的联系;二是自身和所有事物的神圣关联;三是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与此相应,就形成了人的三重责任,三重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要求人处理好自己与其他人事的和谐关系。
敦煌研究院上上下下,我把他們每一个人看成我自己人生事业的同路者,无论是在任时或卸任后,我都一如既往地重视自己对于这个整体的义务和责任。敦煌文物事业之所以能取得一些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前辈倡导并培养了一支高水平的专业人员队伍,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涉及多种专业、多种学科,要做好敦煌石窟保护和敦煌学研究,取得优秀成果,人才是关键。
自己当了领导之后,我就更要努力理解并关心每一个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他人、脱离集体而存在,每个人都是这一个整体中不可缺少的构成,他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和这样一群人是一体的。在敦煌这样一个偏远的地方,每个人就好像是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我自己与这棵大树是不能分离的,敦煌是我生命的重要构成,我也是它的一部分。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个人,在他们身上表现的理想和精神,都和这个整体的理想和精神息息相关。到这里来的人都不是为了做官和发财致富,都是克服了各自生活中的诸多困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坚守在这里的人都是很不容易的,都值得尊敬和珍惜。
院里前些年来了一位有研究才能的武汉大学博士,在敦煌工作几年后,家人就希望他回武汉去。他自己也比较为难。一方面他舍不得研究院的敦煌学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夫妻分居两地也是个棘手的问题。加之孩子当时还寄养在外婆家,他实在没有办法照顾到家庭。我感觉他有较大的心理负担,但是他又不好意思向院里提要求,我就把他找来说:“我帮你想过了,你们考虑小孩的教育,可以理解。对你而言现在有一处住房的问题很重要。我就把兰州的房子处理给你。”他一开始觉得有压力,因为当时已没有福利分房政策,兰州的房价也涨了。但我和老彭商量了,留下一个人才比留下一套房子重要。我们最后以他能接受的最低价格卖给了他。他们全家起初都不同意,觉得过意不去。我认为,对每个职工来说,还有什么能比一家人安居乐业更重要呢?而对研究院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人才!
在我看来,每一个能够离开优渥的生活来到莫高窟的人,都怀着可贵的信念,也都战胜了那些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对那些刚来敦煌研究院工作的年轻人,我一般不问他们的基本情况,因为基本情况我早就了解了。我问他们:“敦煌很苦吧?你来了之后受不受得了,你家里同不同意?”我明确地告诉他们:“年轻人有三条道路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了敦煌你就只能走黑道了,没有那两条道路可走。”但是他们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这么多年来,我在一件事情上尤为坚定,那就是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善待敦煌研究院的每一位学者和艺术家,包括每一个普通的职工。
近年来,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我曾经建议院里提高一线工作人员的补助费标准,因为讲解员讲解的工作量大大增加,非常辛苦。我们的警卫战士要24小时执勤巡逻,保障世界文化遗产的安全,责任重大,比较辛苦,我就关照食堂一定要保证他们每顿有肉菜。有几年的大年初一,我都会到保卫处和警卫战士们一起包饺子,和大家坐在一起吃饺子,拉家常。他们不愿意我掏钱,但是我必须要掏这个钱,请大家吃顿饺子。因为我们都是“出家之人”,总得我这个年龄大的“长者”请客才说得过去嘛。
冥冥之中,是相同的志向和追求把我们这么多人引到莫高窟,引向莫高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在这里替国家和人类守护莫高窟世界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难免发生矛盾,难免意见不一,但莫高窟人为了事业形成了一种特别的凝聚力:既好像一颗颗星星有着各自的轨道,又有着内在的默契和统一。你看“文革”中,研究所48个人分成16派,每天有大大小小的斗争,但是对于齐心协力把洞窟守好这件事情从来不含糊。十年动乱,莫高窟没有遭到任何破坏,这不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吗?
敦煌研究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精神传统,正是这个精神传统把大家感召成为一个整体。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的群体”,因为他们有着对职业的忠诚。其实我觉得莫高窟人是这个时代的“另类”。老一辈人五十年不走,年轻一代三十年不走,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埋葬在莫高窟的总共有二十七人。这些人都那么有才,都那么有学问,为什么不离开?哪里没有这儿的吸引力大呀?但他们就是舍不下这几百个洞窟,最后把一生都留在了这里,永远留在了这里。每一个人就像大树上的枝条,枝条和整棵大树一起向上成长,他们共有一个树干,共有一个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像沙漠中的胡杨,才能努力从贫瘠的荒漠里吮吸大地的水分和养料,共同沐浴晨光,目送晚霞,共同抵挡着风沙和岁月的侵蚀。
我年轻时是个内向沉默的人,上台说不出话,照相的时候就靠边站。但现在我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在很多事情的逼迫下,变得非常爱着急,急了以后就会跟人发生争执,有人说我很“严厉”和“不近人情”。这没关系,严格归严格,该解决问题还是要尽心尽力解决,因为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人才。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时,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我唯一的希望是,啥时候再来敦煌,还会有人微笑着请我吃顿饭。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