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报纸与武术传播互动性研究
2023-11-25陈宝海
戴 羽, 陈宝海, 庞 龙
民国时期“国术救国”思潮盛行,武术逐渐开始向近代化、大众化转型。这一时期张之江等人推举武术为国术。随即大批国术馆相继成立,以弘扬传统武术为主旨的“精武运动”与“国术运动”兴起,国人对“精武”与“国术”讨论空前高涨[1]。但当前学界对民国报纸武术传播的史料挖掘及研究分析还不够深入,也亟待一些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来改善已有研究碎片铺陈的现状。
关于民国报纸、期刊、书籍中的武术传播,当前学界以史料梳理、理念归纳、社会功能分析为主[2-7]。郭玉成教授曾在《中国武术传播论》[8]《武术传播引论》[9]中对民国时期“中华新武术”“中华全国武术大会”“精武体育会”等要件个案进行了述评。笔者也曾分析过《时报》等报纸与民国时期武术传播的关系,从传播内容、特征、功能、价值等力图挖掘报纸价值[10,11],但整体来看,学界对民国报纸武术传播的意义缺乏挖掘,也忽略了报纸武术传播史料作为案例样本的力量。既没有充分利用好其案例价值,也使得研究结论始终难逃以往研究的窠臼。
而对于武术传播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林小美在《关于武术传播的若干问题思考》[12]中曾指出:所谓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就是个体或团体通过现代化手段、符号向其他个人或团体传递信息、观念或情感的活动。而学界通常是按照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等来进行类型划分。然而正如郑忠明等人所担心的,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理论区隔加剧了传播研究领域的碎片化,传播学科亟待寻找整合性理论,从而能够解释当今数字媒介环境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彼此勾连互嵌的现实[13]。借此思路,笔者希望从民国报刊与各个武术主体的交互关系中,分析报纸在武术传播互动中所发挥的功能作用,找到其在整个武术传播中的生态位置,探究不同互动关系对武术传播内容的塑造和影响。
1 社会互动视角下民国时期报纸与武术传播
社会互动是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又叫社会相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通过这种互动和交往,自我得以形成,个体需求得到满足,社会得以持续运行[14]。从这个角度讲,武术传播的本质其实也是武术主体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可以是通常意义所理解的即时交互,比如涉及武术文化的日常闲谈、师徒间的教学互动,也可以是广义抽象上的交流互动,比如政府和武术组织间的沟通合作,或者民众阅览武术报纸等的阅读行为。关于武术的文化、技艺、思想等就是在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交互行为中孕育产生的。这里要强调的是,这种基于互动对“communication”的定义和赋予的意义,为我们在聚焦线性传播研究的当下,重新追问传播研究本质提供了思路[15]。它意味着武术传播其实整体存在于各个主体间互动渗透之中,而撇开整体去研究单一主体或单一部分的武术传播行为是不完整的。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也许能清楚地描绘出谁,通过什么方式,传播了什么此类事实性问题,但却难以解释传播现象背后深层次的互动渗透。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观察主体间的互动行为去分析武术传播过程,而民国报纸则是观察这种互动,进而分析民国时期武术传播的良好样本。
民国时期武术主体众多,但没有哪个主体比报纸更需要社会互动,因为只有积极进行社会互动,才能获取大量素材信息。这也是报纸能够维系自身价值的根本基础。同时,在武术组织、武术名家、武术比赛、民众等主体间,似乎没有谁的桥梁作用能比报纸更加明显。而所谓的桥梁作用,其实是报纸与武术各主体间交互的外化表现。从当前梳理出的史料来看,民国报纸在民国时期确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在和各武术主体的交流互动中也确实扮演了积极角色。结合上述理论,笔者认为民国报纸武术传播是民国报纸和民国政要、武术组织等主体的交流互动的结果。这种互动使得报纸武术传播得以实现,并对报纸武术传播内容的产出呈现等具有重要影响。
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以定期、连续、散页的方式向公众发行的出版物[16]。它在民国时期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7],尤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是少有的中国报刊“全盛时期”和中国新闻学学科的逐渐成熟期[18]。正如胡政之所说:“近二三十年来, 报纸地位渐渐受世人的重视,尤其最近三五年。大家很抬举新闻事业,于是新闻界本身也慢慢地进步起来”[19]。而作为民国时期武术转型发展的见证者、践行者和传播者,报纸在国术强国社会风气、团结御侮社会共识[20]及自身爱国情怀影响下,对武术进行了大量报道,是这一时期武术传播不容忽视的一大主体。
可以看到“武术”改成“国术”得到批准后,《申报》《时报》《新闻报》等报纸第一时间响应当局号召,改用“国术”这一称谓,继而开始大力宣传国术价值,塑造国术正面形象,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并在相关报道内容中有意识地强化国术与自强御辱、国家前途等之间的关系。同时,许多报纸还主动刊载吸收这一时期有关国术发展问题的诸多争论,以借助自身平台作用让更多人了解国术的历史和理论,发现国术发展问题并促进国术界间的交流争鸣。《时报》编者曾在《运动界国术界辩论“练气”渐见透彻》[21]一文中表达出自身促进国术界争鸣,“以收切磋研究之益”的意愿。《新闻报》报人独鹤也在分析国术比赛问题后恳切地表达了自己对国术家在技艺上求精进,在精神上求团结的希望[22]。所以,从现实表现来看,民国报纸在武术传播方面也确实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同时,分析报纸特点可知,其一般按日发布,传播频率较高,且受时空限制较小,是当时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一种经济化革新。重要的是报纸通过文字符号来固着信息,在素材筛选、内容加工塑造上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在传播具身性较强的武术技术上可能略显乏力,但却能在较短时间内将有关武术信息、思想观念等迅速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因此在思想普及、舆论引导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从社会互动角度来看,民国报纸传播武术的积极性及其自身这种高频次、低限制、强舆论的特点具有良好的互动属性。无论是社会组织还是民国大众,都能通过与报纸的互动来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对国家、组织等来说,它是扩大自身影响力、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对个人来说,它是个体获取信息,同国家、世界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同时还兼具知识、娱乐、消遣功能。而这些也是民国报纸能广泛开展社会互动,进行武术传播的根本原因。
2 民国时期报纸与武术传播的社会互动分析
2.1 民国报纸和政治群体的互动
政要具有政治权利及社会影响力,是武术传播中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此类人士有将国术推之于众的意愿,并且往往自身有国术练习经验,是武术习练的受益者,张之江、李景林等为其典型代表。对于他们来说,国术运动能够挽救民族于危亡,而其进行程序,第一就是要注重宣传,使全国民众都能认识到练习国术之必要,并尽可能地纠正过去错误的练习方法,铲除国术界派别林立,勾心斗角的混乱局面[23]。
为达到上述宣传目的,张之江、李景林等人经常宴请报界人士,宣传国术价值、报告国术近期进展,其效果类似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如1928年9月22日,张之江在韩家巷会所宴请三十余名京沪各报新闻记者,报告近期国术方面的建设工作及其所秉承的国术思想(见图1[23])。可以看到张之江在讲话中对国术价值意义、研究国术的必要性等进行了详细论证,通过这种方式首先将相关思想在报业群体中传播开来。同时,民国报纸在新闻采集撰写过程中对这类人物也给予了很多关注,会在报道中着重记录他们的演说内容,描写他们的神态风采。如《时报》在报道国术比赛之时,就对中央国术馆江苏省分馆胡朴安和孙禄堂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细致描写。称胡朴安“纱袜布鞋,道貌岸然,不减书生本色,打得一手好的太极拳”;孙禄堂“灰色之须临风吹动,行走在大风中,态度庄严,诚老英雄也”[24]。可以看出,报纸与政要间的互动主要基于政要们对武术传播的需求展开。一方面,报纸对政要们的相关演说内容予以了忠实记载;另一方面,报纸也在其他报道中对这类群体进行了广泛关注,并对其形象予以积极刻画。
图1 张之江谈国术与禁烟(引自1928年9月24日《时报》)
2.2 民国时期报纸和武术组织的互动分析
武术组织或者说国术组织,是民国时期最为活跃的武术主体。其分布广泛、形式多样。武术组织中既有中央国术馆及下属分馆这类的官方国术组织,也有精武体育会之类发展迅猛具有广泛影响的民间武术组织。这些组织在民国时期积极进行国术宣传,大量招收组织学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武术活动,推动了民国时期武术的大众化传播。促进武术发展是民国时期国术组织的主要目的。中央国术馆就曾在其大纲中指出,该馆以提倡中国武术,增进民族健康为宗旨,广泛开展武术研究、教授工作[25]。而民国时期这些组织要想招收国术学员、获取社会支持、吸引观众观看比赛,自然少不了和报业的联系。
报纸与武术组织间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报刊对武术组织及其开展活动的观察报道上,涉及各国术组织硬件设施、教授状况、日常管理、赛事活动等方面,相关传播内容具有较强的新闻属性,同时也起到了组织宣传和活动宣传的作用。在民国报纸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国术组织发展状况的报道。如“尚德国术会会务发展”一文称“本埠嵩山路尚德国术会,以该会教师李玉琳教授认真,会务日形发展,且会员中有孱弱和患病者,进会习拳后不数月间,即身强力壮,故深得学者信仰,不亚一疗病医师,从学者颇不乏。兹该会仍竭力提倡,以求普及,特于月初添设通常会员,每月只收会费一元。现加入会员已满定额之半数”[26]。此外,民国时期各种国术组织的筹备运作、地址迁移、会员征求、馆务部署、组织设施、国术教授状况等都可以在报纸中找到相应信息。可以说报纸与武术组织的互动或者说对武术组织及其活动的持续观察与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武术组织扩大影响的需求。
2.3 民国时期报纸和专业人士的互动分析
民国时期不少的专业人士或知晓武术历史,或有自身独特见解,或关切武术发展。不同于政治人物及武术组织,这类主体或许政治权力较弱,也并没有武术组织这样的社会力量,但其对武术历史的了解,对武术习练的认识,对武术现象的批判,在祛除社会偏见、发现武术发展问题等方面均具有独特见解。因此其思想话语具有一定分量地位,是分析武术传播的不容忽视的一股力量。
民国时期报刊和专业人士的互动主要体现在报刊对专业人士文章、评论的刊载之上。如1931年6月12日,《时报》发表了夏汝农的一篇文章。夏在文中指出“‘沉气’为国术教师敦敦嘱诫的基本训练,因为这‘沉’的功夫,就是练气的一种初步”。“所以我主张,气是可以练得,也是应当练的。非但国术,任何运动,都须训练‘沉气’,因为‘沉气’就是一种练气的步骤”[27]。此说引发了关于国术练习方法的争论。《时报》编者曾在《运动界国术界辩论“练气”渐见透彻》一文中称“运动家须练气之说,自经施少岩君在本报发表后,各方颇有辩难。(如张龄佳、夏汝农君等)近得金陵大学高乃安君此篇,对夏君一文颇表同意,并有透彻之理论。明日如为篇幅所许,当将张龄佳、施少岩二次答辩之稿刊出,以收切磋研究之益。(编者)”[21]。而除国术练习理论外,民国报纸还前后刊载有浩然[28]、林君选[29]、独鹤[22]等人揭露当时国术界及国术国考中存在问题的一些文章。从上可以看出,报纸促进了国术界思想争鸣。与这些专业人士的联系互动不仅加强了报刊传播内容的知识性和批判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术群体的内在反省,间接推进了国术理论及国术实践的演变与传播。
2.4 民国时期报纸和民国大众的互动分析
大众是民国社会最基层最广大的社会群体,是整个社会得以运作支撑的基础。作为报纸报道内容的主要承接者,武术的广泛传播离不开民国大众的接受与支持,因此他们是分析武术传播时必须要考虑的一类主体,同时也是武术真正实现大众传播的关键一步。民国社会较为动荡,保家卫国、强身自卫是民间大众的首要需求。民国报纸关于武术的报道无疑是他们获取武术理念知识、武术发展动态、武馆招生信息等的一条便捷渠道。关于武术的价值、理论、知识等等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给社会大众。
简单来看,民国时期报刊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本质是报人的写和读者的读,其实就是一个不在场的人把信息、观念、情感等传达给读者的过程,进而推之,那么民国报刊与民国大众之间的互动方式其实也就是报刊如何把传播内容“讲”给大众的方式。分析发现,民国报刊与民众的互动方式大致包括告知、讲述、演说、论证四种类型,并分别对应信息、故事和知识、价值观念、理论方法问题等传播内容,它们在民国报纸武术传播实践中往往交叉使用,综合满足民国大众的多元需求。如《国术界珍闻》(见图2)[30]一文兼具讲述、演说、论证三种属性,让读者获得了关于武术的知识,并呼吁民间武者分享技术、开诚布公。而《五十年前国术界之马永贞》(见图3)[31]《记北京武术家万籁声》[32]一文则主要是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国术大师们的生平事迹,让读者看到了习武之人的勇武豪迈与侠义担当。同时,为了引导舆论,这些报纸在报道中会经常使用“浦东人之福”“善举”“一时之盛”“掌声如雷”“报名者颇为踊跃”等褒义、积极、热烈倾向的认可性词句,以强化武术在民众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图2 国术界珍闻(引自1932年12月12日《新闻报》)
图3 五十年前国术界之马永贞(引自1928年10月27日《新闻报》)
3 社会互动视角下民国时期报纸传播武术的整体解读
3.1 在武术传播过程中的桥梁作用
民国报纸在整个传播生态互动中主要承担桥梁作用,民众通过阅读报纸就能了解到政要们所秉持的国术思想。而有学武意愿的民众在阅读报纸后则能快速了解到各武馆的招生情况,从而找到心仪武馆学习武术。报纸借助自身的桥梁作用将民众和武术组织从间接互动引向直接互动,从武术的信息传播引向技术传播。
从上述事例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与政治群体、武术组织、专业人士等各主体交互作用过程中,报纸所代表的这类大众媒介并不是武术传播内容的生产者,而是搜集信息并将内容进行加工后传递给其他主体的传播者。这并不是说政界要人、武术组织、专业人士等没有承担起传播作用,事实上,政治人物的鼓励提倡、武术比赛的直观冲击、专业人士的分析论证都发挥了传播作用,并达到了一定的传播效果。但可以想象,民国时代各个主体传播力量非常有限,仅凭自身力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如若不借助报纸,其实很难达到广泛传播。这也是为什么民国时期政治群体、专业人士等都有意与民国报纸展开互动的原因。
3.2 与不同主体互动的区别及其影响
从上述事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报纸与不同主体互动的区别及其对传播内容的影响。同样都是搜集信息,但面对的主体不同,报纸与其互动的方式及其最终输出的内容也就不同。
首先是报纸和政治群体之间的互动,由上可知民国政要们非常重视对国术的舆论宣传,会主动联系报业人士,讲述其国术思想及当前进展;而报纸则经常在搜集采访之时对政要们的演说形象等予以着重关注。这种互动方式决定了报纸搜集信息的思想倾向性和政治倾向性,即读者所看到的有关国术的思想、价值等相关内容。报纸和武术组织方面,报纸对武术组织及其举办比赛活动的观察报道是二者间互动的主要方式。比如中央国术馆举办国术国考,民国报纸记者们前往现场对其进行追踪报道。由于观察的对象是客观的事实现象,故和武术组织互动所产生的内容时事往往性较强。报纸和专业人士方面,报纸会和专业人士间通过约稿投稿方式进行互动,从而将专业人士所具有的知识、理念、技术、方法等扩大化,产生学理性较强的传播内容。上述内容经由报纸记者们的加工处理,通过报纸记者们的写和读者的读这一互动过程,最终实现武术的大众化传播。
3.3 在武术传播互动中的筛选转化作用
除了与不同主体的交流互动外,报纸的筛选转化也是影响武术传播内容和效果的重要因素。这种筛选转化是武术信息由政治群体、武术组织、专业人士等流向大众的关键一步。可以说,大众阅读的每条报道都是报纸筛选转化后的结果。在这里,记者、报人等所获得的经验认识、所搜集的信息等需要做外显化、符号化处理,并按照一定的传播目的以合适的方式将其呈现给大众。其实这部分正是我们通俗意义上所感知的大众武术传播。
一方面,报纸篇幅版面有限,必须有选择搜集、有侧重记录。比如在众多武术组织中选择影响较大、最具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报道;在众多投稿中选择有深度有内涵的内容进行刊载、在武术比赛中对政界要人的演说发言及行为举止进行着重描绘等。但另一方面,这种筛选可能受主观因素影响使得报道呈现出不同效果。比如一般报纸在报道太极拳表演时多是从拳法本身“行云流水”“有练太极拳者,如珠走盘,如绪无端。静时不动如山岳,动时不绝若江河”[33]等角度去刻画。而有些报纸则会指出“但公众表演场上表演,则毫无声色。每不为人所喜,昨日会场,表演太极拳者甚多,观众都以为乏味也”[34]。可以看出,同是描写拳术表演报道,一个看到的是表演者技艺之精湛,一个看到的则是在场观众的审美疲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报纸的筛选转化对于传播意向具有很强的塑造能力。
4 社会互动视角下民国时期报纸传播武术的功能分析
4.1 传播武术价值,扩大武术影响力
传播寓于互动之中。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武术价值渗透于民国报纸与各主体互动之中。如报纸和民国政要互动过程中,政要通过宣讲、演说、汇报等方式,将国术的价值、功能等传播给报纸记者;这些内容经由加工后继而又呈现给大众。而报纸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建构武术正面形象的作用。在报道武术组织时,其会员练习武术后的效果也是对武术价值的间接宣传。如报道尚德国术会“会员中有孱弱和患病者,进会习拳后不数月间,即身强力壮,故深得学者信仰,不亚一疗病医师,从学者颇不乏”。而在和民众互动之时,民众通过报纸可以看到社会名要积极提倡国术、国术组织热心教授国术、习武者踊跃参与国术的积极形象,并通过诸如“浦东人之福”“善举”“一时之盛”“掌声如雷”“报名者颇为踊跃”等积极褒义词句,无形中强化了国术与国粹、强身、强国之间的联系,反映出国术社会反响之热烈。这对当时武术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舆论作用。而如果民国报纸在和民众互动之时,不在传播策略、文字修辞上下足功夫,而仅仅采用平淡的语句去呈现朴素的事实,那民国时期武术的民众基础可能就会有所降低。
4.2 传递武术资讯,提高传播效率
传递武术资讯是民国报纸桥梁作用的一个基本体现。它提高了各武术主体获取信息的便利程度,是民国时期各武术主体由间接互动引向直接互动的主要途径,而其带来的重要影响就是提高了武术信息在各主体间的传播效率。这点从各主体间的社会互动关系中就能理解。以武术组织和民国大众为例,报纸能为武术组织和民国大众参与武术提供信息支持,满足了武术组织的信息发布需求和大众的信息获取需求。如当时的一些国术组织可以在报纸上刊登会员征召、会址迁移、比赛选手选送等信息,而大众则可以通过报纸第一时间获取有关武术招生、比赛等的实时资讯。这些都是国术组织吸纳民国大众练习武术以及当时各种国术考试、国术比赛吸引民众参赛并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更进一步,报纸在武术信息的传递传播过程中还能起到消除大众疑虑,破除流言蜚语的作用。如在《国术国考展期三天,湘闽选手昨日发生纠纷》[35]一文中,《新闻报》分别向大众解释了考试延期的原因以及考试中选手发生争执的原因,从而避免了大众的无端猜测,对于引导大众正确理解国术事件具有重要作用。可见,如果没有报纸作为桥梁,武术资讯的传播效率在交通不便、信息技术落后、流言蜚语漫布的民国社会势必要大打折扣。
4.3 增进武术交流,揭示武术发展问题
民国报纸在武术传播过程中还加强了专业人士间的交流互动。它以自身为媒介,通过公开刊载专家文章评论的方式,增进了国术界理论、技术、方法等的交流和碰撞。梳理文献可知,民国报纸曾积极刊载施少岩、张龄佳、夏汝农、高乃安等人文章,而上述人士曾在报纸中就国术练习方法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同样,国术界人士也曾就武术发展的现状及前途问题,以报纸为媒展开积极互动。如浩然曾在国术国考之后发文,希望国术界目前存在的“求胜心切、好勇斗狠”“神秘自珍”[28]等问题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新闻报》作者独鹤在国术考试后也在《新闻报》上发《还是要打架》[22]一文。对此“不幸事件”进行客观分析,指出当场报复行为有损武术家的道德,并在最后呼吁武术家“在技艺上力求精进,在精神上力求团结,于和平友好之中觅取发展的途径,不宜意气用事,好勇斗狠”。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对武术发展中出现的种种乱象进行了深刻的指正,而民国报纸对这些内容的刊登,表明了自身对武术界争鸣发声的支持态度。它促进了武术界的交流互动,同时也暴露出武术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修正武术发展方向具有监督作用。
5 结语
综上所述,民国报纸武术传播是民国时期报纸与政治群体、武术组织、专业人士、民国大众等多方主体交流互动的结果。它以自身的桥梁作用,为各主体间进行间接互动搭建了平台渠道,促进了武术价值、武术资讯等的广泛传播,并增进了武术界的交流互动,促进了民国时期武术的大众化传播。但民国时期社会互动行为复杂多样,笔者谨以民国报纸中的武术报道为中心,所得结论必有诸多疏漏,未来还需进一步拓宽视野,提炼核心概念框架,以期更加深入理解近代武术传播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