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生成、省思与应对

2023-11-25李世宏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规训个体身体

李世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这为青少年健身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重点人群,青少年健身促进了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全面发展。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青少年健身整体向好,但在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等方面也还存在不足之处[1]。因此,如何促进青少年健身的高质量发展,是当前青少年健身研究中亟待探讨的现实问题。健身是权力规训的重要一环。已有研究多从审美主义或者消费主义的视角对健身展开研究。认为健身既存在外界因素强制的“他者规训”,也有可能存在自愿采取的、积极主动的“自我规训”[2,3],但是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省思与应对的专门研究鲜有见到。有鉴于此,笔者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进行研究,有利于学界拓展我国青少年健身研究的理论视野,从新的研究视角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身高质量发展。

1 核心概念

1.1 “身体规训”的内涵

“规训”一词,中文与英文中均有。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规”:有法度也;“训”为说教也;二者结合起来的“规训”一词指对人展开相关规矩制度的说教、训诫以及随之展开的相关实践活动。英语 “Discipline” 出现于 13 世纪,意指“悔罪的惩罚”,带有宗教意味[4]。20世纪中后期,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规训与惩罚:监狱的诞生》一书中将“规训”与“权力”联系到了一起:用以指近代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权力技术。既是权力干预、训练和监视肉体的技术,又是制造知识的手段,意为“规范化训练”[5]。

福柯进而提出,身体成为权力的目标指向。“身体基本上是作为一种生产力而受到权力和支配关系的干预……只有当它既是一种生产的身体又是一种被征服的身体的时候, 这个身体才成为一种有用的力量[6]。”因此,借鉴福柯的观点,本文中的“身体规训”是指通过一系列规训技术加以实施,并使得某种规范(norm)、标准为个体的思想所认知,进而通过协调个体的力量,促使单个身体与其他身体相结合,使得身体可以被驾驭、使用、改造和改善[6]。

1.2 “青少年健身”的内涵表述

19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健身”一词,旨在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7]。青少年健身是全民健身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体育实践的发展,“健身”内涵不断充实。杨丽华等[8]指出健身以提高人类身心素质、健康水平为目标。房蕊[9]指出健身应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运动”“锻炼”是其重要手段,涉及人的身心及社会人际和谐、自然环境和谐。于善旭[10]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健身与健身成为同义语。李世宏[11]认为,体育健身是基于个体不同状况,采取科学方法而开展的各类身体练习,以促进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获得健康身体。综上,本文中的“青少年健身”是指青少年基于个体不同状况,采取科学方法而展开的身体运动,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获得健康身体,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

2.1 健身时空的划分

首先,通过健身空间的分配,形成一个 “可解析的空间”(analytical space),促使身体规训的生成。其一,诸如学校体育健身设施的空间分配,首先划分出一个自我封闭的场所(健身场馆),继而把健身场(馆)切割成若干小组,最后根据青少年个体健身项目的不同为每个青少年确定位置。由此,空间分配不仅为权力划分出一个可以在其中运作的区隔空间和封闭空间,而且还通过定位使权力可以区别对待青少年个体的肉体,进而展开身体规训[12]。其二,通过对青少年专门的身体测试与评估,依据身体素质、运动技能测试的结果给出健身“运动处方”。将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健身空间中,使得我们对青少年健身的空间使用展开规划、控制成为可能。其三,在青少年群体中,针对不同的健身水平,实际上也存在不同等级的划分。相关研究显示[13]:越是体育运动成绩优异的学生(例如体育特长生),他们在各类身体素质测试中更容易获得良好的等级并借此展示自身的强健身体,并得到体育教师、健身指导员等的青睐,进而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他们个人的健身运动空间、更为精良的健身装备,各类奖项荣誉称号,以及在考试评比中带来一定的优势。在此情况下,青少年个体在健身活动中都力图改变自身在空间分配中的“等级”,进而体现自身的价值。

其次,健身时间的编排。福柯认为,时间表是一项古老的遗产。时间表建立起一种节奏。它通过规定工作岗位的节奏、安排活动、调节重复周期,规范了循环的重复生产。这种现象在学校、工厂与医院都有所表现[6]。在青少年健身实践中,我们通过时间表来“安排”时间,以保证时间使用的“质量”。为了对青少年健身活动实施更好的控制,通常大的时间表都会被分解为更小的时间段以更加有效地对青少年健身活动实施控制[6]。 在现实生活中,青少年健身活动通常都被划分为更小的时间段,诸如体育课表的时间规定,大课间活动的时间规定以及健身活动中的导入、准备热身、纠错练习等等。这些时间节点被设计出来以便保证在不过分干预个体的情况下,青少年个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时间,从而凸显健身效果。前人研究也指出体育活动与时间表的划分有着密切关联。时间表划分的目的在于通过活动节奏的规定、活动时间的安排、活动重复周期的调节,最大限度地使用时间,从而从每个时段中获取更有用的力量[12]。由此,通过时间表的编排,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能有效地、彻底地使用时间,使得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具备了可能。

2.2 健身行为的干预

福柯认为,基于身体规训的视角,“操练变成了有关身体和时间的政治技术中的一个因素。它不是以某种超越为终点,而是追求永无止境的征服”[6]。青少年健身实际上也在借助“操练”( exercise) ——重复的持续性课程,持续的、增长的控制程序加以展开。青少年健身通常围绕着一系列的时间安排来开展,而通过健身施加到青少年身体上的任务是重复和不同的,但通常具有不同的等级。由此,借助针对青少年个体的健身运动处方,安排个体的健身时间,将持续性的健身活动分解为多个持续性的部分,而健身的每个部分都有预先规定好的时间长度,并且涉及进一步展开训练所必需的内容。最终,一系列健身课程、健身训练活动被开发出来,而在其中开展健身的青少年个体均需 “操练”施加到他们身体上的活动,并借助体育教师、体育健身指导员的指导,纠正健身中存在的不足并改善健身效率,最终通过自身的“操练”达到健身目标。

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类“战术”安排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操练”,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得以进一步展开。首先,通过“战术”的安排,青少年个体健身活动的操练成为多环节机制的一部分,并可以与其他身体相结合[6],使得上述健身活动获得最好的效率。其次,依据个人特点制定出来的健身运动处方、各类编制的健身运动手册、身体运动技能标准等,都将青少年健身活动的操练实际上规划为不同阶段的时间,并且必须与青少年健身水平的阶段(时间)相适应,以便从每个时序中获取最高的效率,改善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最后,通过体育健身指导员、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巡视活动、健身设备的反馈,青少年健身活动的操练能够“科学”地开展。如严格依照健身运动处方规定的健身强度、频率、时间安排等开展,制定健身活动的预期目标,清晰的达标标准(健康体适能、运动技能标准)。如此,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青少年个体被置于一个“小小的信号世界[6]。”体育健身理论、体育健身指导员与体育教师的指导、健身运动设施的反馈、现实中制定的各类标准、规范实际上都成为青少年健身操练过程中的“精确命令系统”。它们所发出的每一个信号都要求青少年个体必须做出反应,而且青少年健身应该用上述命令系统来表示与维持,而上述命令系统是无须解释的。这就是说,在青少年健身中,借助类似的“战术”安排,精心组织各种力量因素[6],使得青少年健身中身体规训的生成获取更大的效果。

2.3 健身理想的宣传与鼓动

首先,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借助文献对青少年健身理想——“规范化”身体形象的宣传而生成。相关研究显示: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期,青少年健身的理想身体形象主要描述为通过健身活动,增强自身的体质,获得“防病治病”的健康身体。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青少年“健身”与增强“体质”紧密联系,通过合理确定运动负荷量的运动处方与开展健身的运动手段,开展健身活动增强青少年的体质,成为青少年健身理想身体形象的描述形式。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青少年健身不仅事关青少年体质增强,也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由此,青少年健身理想身体形象的描述演变为:通过合理设置健身运动处方,获得增强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进而获得健康的身体[11]。2000年后,随着中外体育学界的交流,“健康体适能”逐步成为我国青少年健身的重要评估目标与开展的重要手段。健康体适能是机体维持自身健康的基础,保证机体以最大活力完成工作;降低慢性疾病危险因素出现的条件,能全面反映青少年身体的健康水平。“健康体适能”通常主要包括心肺耐力适能(cardio respiratory endurance)、身体成分(percent of body)、肌肉力量和耐力适能(muscular strength and endurance)、柔韧性适能(flexibility)等基本要素[14]。由此,通过健身,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帮助青少年获得良好的“健康体适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帮助他们获得健康的身体成为当前青少年健身理想身体形象的代表性描述形式[15],并通过文献积极向青少年群体展开宣传。

如上文所述,通过文献对青少年健身理想——“规范化”身体形象的宣传,青少年认识到健身活动“规范化”的身体形象,并对参与健身活动产生向往。在此基础上,鼓动青少年主动参与到健身活动中,是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生成的重要一环,这离不开“告解”技能。在“告解”过程中,说话的主体同时又是所说话的主题,它同时又是在权力关系之中展开的仪式[16]。权力将不需要借助外力强迫、监督而是通过个人主动、持续地展开自我监督以达到身体规训的生成。例如青少年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将参与健身活动与减少诸如超重、各类慢性疾病的风险相联系起来,并知晓个体自身所面临的、隐藏的不为人知的问题,直面自身所面临的健康风险。由此,他们将面对研究人员、实验人员、访谈人员、教学人员的健身教学、训练及科研活动的实施而展开“告解”。上述人员将借助诸如填写问卷,访谈,实验、阅读等类似的“问诊”方式,通过合理的推断、青少年个体回忆的展现等相关资料的整合,获得青少年个体“告解”的自我陈述。在此基础上,他们向青少年个体提供针对“自我陈述”的解释,鼓励他们承认不积极参加健身活动面临的健康风险,并促使上述观点成为青少年个体所承认、接受的有关健身“真理”的一部分。于是,通过“告解”,青少年健身活动就成为青少年个体应对身体不健康的手段。对青少年个体来说,一旦确认他们正处于未能达到“规范化”身体形象的境地,就会鼓动他们参与健身活动,以改善自身身体的不健康状态,追寻更为健康的身体。

综上所述,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如表1所示。

表1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

3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省思

3.1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合理性:潜在的教育意蕴

康德在《论教育学》中指出“规训或训诫是把动物性转变成人性”;而“学童在其学习的第一阶段, 必须首先习得谦恭和一种被动的服从”[17]。这就是说,教育与规训密不可分,规训是教育开展的一个过程。因此,体育作为促进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规训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它是一种特定的“自我技术”,具有一定的规则、规范作为限制[18]。健身作为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教育手段,必要的身体规训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而从伦理学的视角审视,“规训”本质上并非是“恶”的表现[4]。它并不是单纯的对青少年身体的一种压制、破坏,而是帮助他们身体成长的助力,对形成“自主自律”的健身活动习惯也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青少年个体在健身活动中实际上是在处理“现实身体”与“规范化”理想身体之间的关系。通过规范化的控制、训诫或训练,既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的开展,也促使青少年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健身活动。也就是说,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实际上通过内外结合的规范教育,促使青少年基于个体自身的某种认知和驱动展开自我规范的身体治理活动,培养他们在健身活动中的自控力,对自身的健身活动进行约束。

3.2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负面效应:青少年主体性的迷失

如上文所述,在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借助空间分配、时间编排、活动操练、战术组合、形象描绘、差距坦白等规训技术,以健身时空的划分、健身行为的干预、健身理想的宣传与鼓动等形式表现,力图促使青少年自主投入到健身活动中。然而,尽管身体规训的生成并不通过肉体的强制、压迫等消极形式督促青少年健身活动,但却是以满足“规范化”的理想身体形象,达到健康身体等现实需要作用于青少年个体,从而实现对青少年健身活动的督促。这可能会造成青少年向追求“规范化”身体形象的同质化方向发展,进而造成自身主体性的迷失。

在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规训技术一方面通过日常考勤、打卡、同伴评价等方式对青少年健身活动展开监督、检查,以排斥不合规范的青少年体育健身行为。另一方面通过制定相应标准、规范来衡量青少年个体间的差距,并以“不合格”“优秀”“超重”“有待提升”的等级形式来划分,从而对青少年健身的能力和表现进行排列,以此完成青少年个体健身空间的分配。由此,通过制定相应健身计划,健身机构、健身教练、体育教师等就可以对青少年健身的时间、类型、持续性、强度以及开展的频率进行规划,并对他们的健身行为展开督促,使得相关个体将成为权力的目标。对青少年个体来说,通过自我监督促使个体展开检查,并决定未来健身活动的开展路径,从而达到相应的标准,并享受随之而来的诸如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等多种益处,进一步向“规范化”的理想身体形象靠拢。这也成为驱动青少年健身活动的动力。

综上所述,身体规训以达到符合标准化、规范化的身体形象要求为健身的目标,潜在规定了青少年健身的“追求”,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被来自外部与内部的“凝视”所监视,进而造成了青少年主体性的迷失。这实际上是权力关系对青少年身体规训的结果。

4 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应对策略

如前文所述,如何应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实际上面对着难题:一方面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具有潜在的教育意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却可能造成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主体性迷失,并对青少年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压制。然而,福柯提出的生存美学观点从青少年视角为应对这一难题提供了可能的选择。即通过关怀自身,关注自身,过好自身的生活,显示对权力规训的“反抗”[19]。这种反抗并不强调对外部权力规训的全面否定,也不在意消解权力规训,而是更为注重通过青少年个体的自我完善,自我关怀以获取更多的主体性。基于此,笔者针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4.1 确立出发点:秉持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主体性

青少年是健身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组成部分,是健身指导者、健身管理机构的服务对象,因而,青少年主体性的秉持是青少年健身活动开展的重要因素。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应以主人翁的身份存在,这关系到青少年健身的活力与可能获得的成就。秉持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主体性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健身活动将青少年培养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能够在健身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并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是说,青少年健身本质上也是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因此,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不应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成为追求某一“规范化”理想身体形象的同质性个体,而应当成为具有主体性的思考者、参与者与行动者。

因此,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不应消极地面对身体规训,而是应积极面对健身活动中的挑战,通过关怀自我、关心自我、实现审美生存。也就是说,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不应成为青少年主体同质化的手段。标准化、工具化的健身活动只会造成健身外在形式上的唯数据论、唯成绩论,却忽视了青少年个体作为“人”的生命形式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因此,青少年健身活动需要秉持青少年的主体性,通过确保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主体性来获取健身活动对青少年自身的生命价值和成长意义,这样才能激发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对自我身份的认同,进而确认健身活动对自身的生命价值。

4.2 明确落脚点:累积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体验

应累积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积极体验,给予青少年个体应有的关怀,进而走进青少年的生活图景,促进青少年主体性的彰显,尽可能消解身体规训的负面效应。由此,青少年健身活动的时空安排、组织实施的开展、健身理想的宣传与鼓动需要紧密结合青少年的现实生活展开。这就要求青少年健身指导者(体育教师、健身指导员等)、管理者等能够结合青少年群体的身心发展特点,了解青少年针对健身活动的认知、情感、意志与行为,尽可能累积他们的积极健身体验,从而有效地与青少年就健身活动展开互动。因此,我们应尊重青少年个体在健身活动中差别化的“个体想象”,给予青少年个体在健身活动中获得积极感受,慎用消极的惩罚、监视的手段对待他们。针对不同的青少年个体,他们的身体成长经历并不完全相同,需要用不同的健身方式去引导,给予他们差别化的待遇,不因其各种差异性而给予他们不公正的空间划分、时间安排、操作策略,进而造成排斥和歧视,从而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关怀自我和超越自我。由此,健身指导者应具有育人的耐心、积极的态度,帮助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倘若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不断累积积极的健身体验,便会增强他们对健身活动的信心与参与健身活动的主体性。这样,能缓解身体规训生成引发的同质化现象,进而抑制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负面效应。

4.3 加强支撑点:给予青少年健身活动的政策引导

首先,需要通过相关文件、法规等形式明确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生成的边界。这是给予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政策引导的重要基础。目前,关于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缺少明确的界定。例如在健身活动中,针对青少年不同的健身水平对青少年个体进行区别对待就存在分歧:或被视为是理所当然的规训手段,或被视为非正义的教育手段[20]。因此,需要促进教育、体育与卫生健康等政府部门的协同,通过定期举办各部门联席会议的制度,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关文件、法规明确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生成的边界,对身体规训的教育意蕴予以引导,对身体规训中的负面效应予以消解,对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行为给予政策引导。

其次,应秉持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生成的教育性原则。这是给予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政策引导的重要目的。青少年健身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通过“育体”与“育心”相互促进的“健身育人”功能,促进青少年的“多维健康”。这样,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增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成为健全人格的人。因此,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应是“育人为本”的规训,应始终把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置于核心位置,更加注重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相关的规训内容、方式、举措、布局等的选择皆以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由此,青少年在健身活动中的政策引导应体现健身指导者、管理者对青少年的关怀。身体规训的生成应局限于合理的边界内,旨在鼓励青少年主动参与健身活动。青少年应有权力就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提出质疑,表达自己对身体规训技术的见解、困惑,鼓励青少年与健身指导者、健身管理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交流。只有青少年理解并认可身体规训的合理性,身体规训的潜在教育意蕴才可能成为真正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力量。

5 结语

在当前大力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健康中国”战略规划的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健身活动,落实“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进而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是值得体育学界认真思考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视野,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展开探讨,并就身体规训的合理性与负面效应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策略。这对促进青少年健身活动的开展具有现实意义。期望本研究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青少年健身活动中的身体规训问题,也期待在青少年健身实践中通过秉持青少年的主体性,累积青少年积极的健身体验,给予青少年在体育健身活动中的政策引导有效应对青少年健身活动中身体规训的生成,推动我国青少年健身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规训个体身体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我de身体
我们的身体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身体力“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