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因素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致因与应对策略

2023-11-25赵洪波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体育教师因素农村

赵洪波, 高 函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1]。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新时代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2]。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是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中坚力量,在传播与继承体育文化,振兴农村学校体育,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工作生活条件保障不足、薪资待遇不高、职业认同感低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农村学校逐步沦为“新手教师培养基地”和城镇教师晋升职称的跳板,农村体育教师流失现象日益严重。如何应对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双因素理论最早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雷德里·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中提出。该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许多企业家和管理学者的重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检验与发展,双因素理论在我国管理学界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探究员工高离职率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员工满意度与忠诚度中效果突出,为应对当前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研究依托双因素理论,深入分析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致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为促进农村学校体育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或参考。

1 双因素理论概述

双因素理论,又称为激励因素-保健因素理论(Herzberg's motivation-hygiene theory)。该理论将影响人工作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因素分为两大类:因工作外部条件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称为保健(维持)因素,主要包括公司政策与管理、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监督、薪酬福利等;由工作本身及性质给员工带来满意效果的因素,称为激励因素,主要包括工作内容、认可与欣赏、成长与晋升、成就感、责任感等[3]。前者的作用主要是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但难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和工作绩效,主要发挥安抚作用;后者的作用主要是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提高工作热情和效率。赫兹伯格打破传统观点,提出 “满意”的对立面是“没有满意”。而“不满意”的对立面则是“没有不满意”;激励因素主要作用于“满意”与“没有满意”之间;而保健因素则主要作用于“不满意”与“没有不满意”之间(如图1)。

图1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主要以知识型劳动者为调查对象,与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同质性,且与其“流失”的内在逻辑高度切合。因此,将双因素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2 双因素理论视域下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致因

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留不住”的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的原因错综复杂,究其本质是其对任教学校的需求在与城市学校或其他岗位长期权衡比较后,不满意情绪占据上风,从而只能通过跳槽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求。根据双因素理论的基本原理,从保健、激励两大层面分析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致因,找出“留不住”问题的症结, 进而为应对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提供针对性、方向性对策。

2.1 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保障不足

工作生活条件作为保健因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除教师不满情绪,留住农村青年体育教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不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因此,难以留得住优秀青年教师[4]。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相对较少,大部分经费用于建设教学楼和购买教学仪器等,忽略了体育场地建设和体育器材优化,导致体育教学设施不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无法真正地施展教学本领,从而逐渐失去了教学热情。其次,在物质生活条件上,青年教师在城乡二地享有的物质生活存在较大的差距[5]。青年体育教师大都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进入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执教后,由于城乡在住房、办公、文化观念、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农村地区无法满足青年体育教师在生活、物质、交通和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导致农村青年体育教师,主动向生活和工作条件较好的城镇学校或其他岗位流动。

2.2 农村学校的管理体制不健全

除工作生活条件外,保健因素中的管理体制在应对青年体育教师流失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较于城市学校的开放性民主管理模式,农村学校在学校管理上存在着领导观念滞后、管理体制不健全等问题。“权力至上”和“官本位”的思想较为严重,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缺乏民主性、多元性、分散性,评优评先不规范的问题时常出现,加剧了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除此之外,农村学校领导班子还存在着刻板、晕轮等效应,易墨守成规。青年体育教师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教法易与领导班子旧观念产生碰撞,两者之间的矛盾可能激化,影响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给青年体育教师造成了严重的焦虑、不安、迷茫和不满情绪,使其主动向管理体制较健全的城市学校流动。

2.3 农村青年体育教师薪酬待遇不高

薪酬待遇隶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薪酬待遇高是吸引、保留青年体育教师并使其积极工作的首要因素[6]。近些年来,国家先后颁布了系列政策不断提升教师的薪酬待遇,然而受到地区经济发展与城乡发展二元结构不平衡的影响,中、西部较大一部分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薪酬待遇仍然偏低。研究表明,我国各地区教师的薪酬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部地区最高,平均工资约是中部地区的1.25倍,是西部地区的1.4倍[7]。同时,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当地公务员和城镇体育教师相比差距明显。调查显示,6 442名农村青年教师中,仅有9.44%的人对自己收入感到满意[8]。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生活补贴标准相对较低,很多省份明文规定体育教师享受服装费、高温补贴、取暖费等“福利”,但是在很多农村学校确是“名存实亡”。薪资待遇不高,极大地降低了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严重影响了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

2.4 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个人职业发展受限

个人职业发展隶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被称为教师的生命线[9]。现今农村学校培训资源匮乏、机会有限和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和稳定[10]。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将教育事业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先后开展了“国培”“省培”“骨干教师培训”等行动,但由于教育经费呈现出城乡差异性,农村学校基本无力支持教育培训的经费。2017年,对全国乡村教师调查显示:2.5%的乡村教师没有参加过培训;在执教生涯中参加培训不到5次的教师占42.5%[11]。许多农村学校没有把体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体育教师长期被视为“二等公民”,处在教师群体的边缘,培训和学习机会自然少之又少。此外,在晋升职称上,农村学校的职称评定名额远远少于城市学校,而且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在职称晋升方面花费时间更多,晋升难度更大。除职称晋升外,当出现较好的行政岗位或者其他岗位时,往往采用内部选拔的方式,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在仕途上也难有所作为。个人职业发展受限,严重挫伤了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上进心,降低了他们的工作的热情,必然产生职业倦怠。

2.5 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强度较大

工作强度属于激励因素。托雷斯(Tomes A.C)认为教师的工作强度和情绪疲劳程度与教师的离职密切相关。当工作压力不断增大时,其离职动机也会不断增强。由于农村学校师生比例失调,体育教师数量较少,新入职的青年体育教师除了负责体育教学工作外,往往还需要担任班主任工作。除了要面对 “一人多班”“一人多课”的教学工作,还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心理疏导上。此外,农村青年体育教师还要负责学校的早操、课外活动以及策划竞赛活动等。这种额外的工作付出,并未成为他们在评优评先上的优势,往往被领导认为是必然。有调查表明,有81.5%的体育教师带队训练时没有额外保障。此外,承担教学工作外的临时工作,未得到有效补贴的体育教师占70.5%[12]。在如此繁杂、沉重的工作负荷下青年体育教师在生理和心理上极度疲劳,极易产生倦怠心理和逃避情绪,强化了“离农”动机。

2.6 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转低

职业认同作为内在动力源泉,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激励因素。当职业认同感低时,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内心的成就感、获得感无法得到满足,极易产生倦怠情绪。由于我国城乡长期处于“二元”结构,人们对农村体育教师的刻板印象还停留在 “野蛮”“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等带有歧视和贬低的身份标签上。农村体育教师成为教师职业中“混得差”的代表,无形之中强化了他们的身份认同的困境。虽然近几年来国家对学校体育越来越重视,陆续提出了“五育并举”“三育并重”的方针,但是绝大多数农村学校并没有把体育课程当成“核心课程”对待,体育课无故被“挤占”“压缩”,体育教师成了“副科教师”[13]。此外,在“唯升学”教育评价痼疾下,进城打工的家长带着孩子来到城市读书,使得农村学校生源不断流失,极大地降低了青年体育教师的成就感,使其在教学工作中感到无助迷茫、自我怀疑,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体育教师选择去城市发展。

3 双因素理论视域下应对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的策略

双因素理论在应用时,首先要重视保健因素,防止体育教师产生不满情绪产生;其次,应在重视保健因素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调动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其产生一股强大、持续的内驱力。针对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问题,结合双因素理论基本原理,从国家政策扶持与倾斜、农村学校组织与管理和青年体育教师成长与晋升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图2),以达到缓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提高其工作质量及效率的目的。

图2 双因素理论视域下应对新时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流失的策略

3.1 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倾斜

3.1.1 加大农村地区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持续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农村学校办学条件隶属于双因素理论中的保健因素,是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预防青年体育教师流失和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前提。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农村学校教育经费的支持,建立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体育教学,不断优化农村体育教师的工作环境,增加体育器材、完善体育教学设备、努力做好器材维修与场地维护。同时,还应努力完善学校周边公共服务建设、改善农村生态卫生环境、统筹规划学校周边交通路线,营造农村学校的良好面貌。其次,应努力改善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住宿条件,提供充足的基本生活设施。借鉴甘肃省秦安县陇城镇教育园区成功案例,在乡镇建设教师公寓,将乡镇内所有非通勤农村学校教师安置在教师公寓,并安排专车每天负责接送教师往返于农村学校与公寓之间。园区内定期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致力于为每一位非通勤的农村教师提供舒适的休闲娱乐生活环境。

3.1.2 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切实提高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薪资福利待遇薪酬制度在双因素理论中属于保健因素, 同时其也是激励因素中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因此,薪酬制度在消除教师不满意与带来满意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吸引和挽留新时代青年体育教师留在农村,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要优化农村青年体育教师薪资结构。一是改革绩效工资制度,形成“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全新局面。绩效工资在一定程度上是对青年体育教师能力和表现的一种肯定;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应摒弃“平均主义”的绩效工资分配原则,应与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成果、课堂质量和对学校的贡献呈正相关。二是引入价格调节机制。国家应依据当时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状况,强化省级政府在收入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建议引入基于物价水平的价格调节机制,使教师薪资水平与当地消费水平相适应,消除薪资差距对农村青年体育教师造成的不满情绪。其次,设立多元化的农村体育教师津贴补助项目,以科学和精确的方式设定补偿标准。津贴是提升农村地区教师岗位吸引力的重要措施,同时是补偿外部条件不利影响的重要手段[14]。要充分考虑到青年体育教师教学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与教育对象的薄弱性,设立多元津贴补助项目。根据任教年限、农村学校所在地区和教学工作难度等指标,设立补偿标准。依据“越是艰苦,待得越久,补助越高”的准则,确保青年体育教师不为教育的地区差异买单。此外,针对课后体育延时服务、暑期体育托管等非教学工作付出,应根据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在给予相应的薪金回报的同时,还应在绩效中充分体现,让青年体育老师切实刷新获得感。第三,强化薪资调整与反馈机制,健全监督保障机制。省级教育相关部门应制定农村教师工资制度反馈实施的具体程序和细则,指导地方及学校设立符合自身条件制度与监督机构,确保农村青年体育教师薪酬发放到位,杜绝克扣和拖欠现象,对未能及时足额发放工资的地区进行追责处理。

3.1.3 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荣誉感与认同感隶属于激励因素,是激发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积极性,提升其满意度的重要途径。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是激发农村教师内在荣誉感,提升其地位认同的必要举措[15]。国家应建立农村教师荣誉制度,各省建立省、市、县三级农村教师荣誉制度,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实地评估,适当降低评选标准,使得农村青年体育教师也能参与其中。创设以荣誉称号和物质奖励为主体的多元激励措施。荣誉称号应在青年体育教师的绩效和职称晋升等方面有所体现;物质奖励则主要表现为一定数额奖金或具有实用价值的礼品等。还应赋予一定的社会价值,如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点、卫生医疗等方面享受一定的折扣与优惠。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的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多种层次宣传青年体育教师在农村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宣传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先进模范事迹,使人民大众更了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付出与艰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关心、支持青年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激发青年体育教师的内在荣誉感,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

3.1.4 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减负政策,激发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针对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的特殊性,积极落实农村教师减负政策,激发青年体育教师工作热情,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满意感。政府部门作为落实减负政策的主体,应采取多种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协同多个部门,形成多方协同的减负合力,减少青年体育教师的非教学工作;定期了解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状态,制定科学合理的减负清单,打造教师负担的动态监测系统与智慧化服务平台,做到统筹与精准相结合;按期总结教师减负经验、措施和进展。此外,还可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教育机构资源和聘请专业教师来关爱留守儿童,增强课后服务活力,减轻农村青年体育教师非教学工作部分的压力。

3.2 农村学校的组织与管理

3.2.1 实施民主的管理模式,构建和谐、融洽的学校组织关系和谐、融洽的组织关系在双因素理论中属于保健因素,在营造“留得住”的学校管理氛围和缓解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倦怠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应摒弃传统的管理思想,学习企业的成功管理经验,建立开放型决策机制,坚持以公平、公正、民主的原则,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给予青年体育教师适当的主体地位和权力,引导青年体育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有关决策,提高青年体育教师治理参与度。同时,还要为青年体育教师留有足够的工作空间,尤其是在教学目标、教学规划、教学内容等与体育教学有关部分,应由其亲自参与制定和决策。其次,完善青年体育教师意见与建议反馈机制。学校应设立专门的监察检查领导班子,建立“线下”“线上”两类反馈平台,青年体育教师可以匿名或实名对学校管理体制、评优评模、教学等提出意见或建议。监察检查领导班子综合考虑信息的效度,筛选具有可行性建议,全方位、多层次解决提出的问题,并定期在教职工大会上进行公开反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给予解释、解答和解决。

3.2.2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学校对青年体育教师的关注来自学校领导的尊重、理解和关怀能够有效减轻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心理压力, 避免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学校领导必须时刻保持一种服务心态,从内心深处尊重和认可青年体育教师,形成互助互信、和谐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同时,在工作上,还应形成“以老带新”和“以新助老”两种模式[16],来促进新老体育教师共同进步。在生活上,要丰富教师课余生活,拉近“师师”“师生”之间的距离,加深青年体育教师农村学校的情感。此外,学校还可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身体检查,保障教师的健康,提高青年体育教师的归属感,激发其内心驱动力。

3.3 青年体育教师的成长与晋升

3.3.1 提供多元的学习、培训机会,满足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内心学习需求人们对获得学习和培训的需求程度远远超过对物质需求的程度。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更是如此。学习和培训是自身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主要途径,可为更好地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学习和培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激励方式。一方面为农村青年体育教师提供多元的学习、培训机会,增加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参与市级、省级和国家级等专业培训次数,促进青年体育教师成长,增强青年体育教师职业幸福感。还可以为农村青年体育教师设立专门的培训项目,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另一方面,完善校内外体育教师交流机制,营造积极的上进氛围。体育教师之间分享教育教学经验,针对体育教学问题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够很好地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在校内,建立体育教学工作小组,开展教师互助机制,激发青年体育教师的同伴效应,促进青年体育教师协同发展,建立优质共进关系。在校外,与周边学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教研活动,保障教师交流轮岗制度的有效顺利开展,避免出现制度流于形式,确保农村青年体育教师可以进入重点学校教学和学习。提高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认识水平,增强其教学教学能力,满足心理需求。

3.3.2 建立完善晋升机制,拓展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晋升空间首先,构建公平公正的晋升环境,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从制度上防止论资排辈和关系户情况的发生,在“照顾”长期扎根于农村学校老教师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新入职的青年体育教师。其次,健全评优评先体系。建立青年体育教师晋升档案,降低考核频率,减少繁琐的程序和重复性“留痕”事务,以快捷、简便的方式完成考核。优化考核评价内容,将青年体育教师的“工作增量”纳入其中,以此来肯定和尊重青年体育教师的辛勤付出。考核评价时要秉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客观性评价。第三,拓展农村青年体育教师的晋升空间。省市级教育部门应根据农村学校的实际情况,研究并出台与农村学校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政策文件来增加编制,避免因编制问题导致非常熟悉农村体育教育的代课教师流失;同时,要充分挖掘青年体育教师的潜力,根据其意愿建立不同的晋升路线,如教学领导岗、学校行政管理岗等,促使学校和青年体育教师个人共同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体育教师因素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解石三大因素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