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3-11-25黄本平

天工 2023年18期
关键词:遗传文化遗产

黄本平 刘 坚

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一、非遗传承人的培养方式

(一)传承人的研习培养

为了进一步扩充非遗传承人队伍,提高传统工艺设计与制作水平,2015 年5 月,我国文化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传统技艺的传承为切入点,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的专业技能培训。2015 年11 月,文化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的通知》,在之前项目的基础上,这一项目的重点是“打牢根基,开拓视野”,目的是通过对非遗传承人进行定期的艺术研修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传统文化的视觉艺术素养和审美感知能力,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中国传统工艺的装饰设计和制作技术水平,推动中国传统工艺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中,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中。

(二)高校研究机构参与非遗人才的培养

地方本科院校对人才培养类型、专业定位的培养方向进行研究,不仅是国内教育界、理论界的普遍呼声,也是地方政府加强宏观调控指导的必然产物。地方高校要积极参与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中来,为更多的地方高校提供历史文化遗产专业信息,特别是对推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科研成果信息,高校要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制定符合当地非遗的传习政策。着眼于加快创建中国精品旅游文化产业和非遗传承需要专业人才这一现实需求,要有落实计划和目标地把非遗的传承融入地方高校教学,并积极发挥高校对非遗传承的正面推动作用。

(三)培养技艺精湛的综合型人才

一是专注于非遗大师的培养。抓住市场机遇,以“文化名家”“四个一批”“十百千”等重点工程为重点,围绕我国迅速发展的文化产业的需求特征,大力选拔和培育一批艺术功底扎实,技艺精湛,具有敬业、创新和开拓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培育出具有“国字号”称号的非遗传承人,并鼓励民间艺人向工艺美术大师和行业领军人物转变。

二是做好传承人接班人的培养工作。要培养非遗的接班人,做到“后继有人”。做好对非遗传承人艺术信息库的搜集、整理、记录工作,构建非遗传承人信息数据库,及时搜集个人信息及其美术作品,记录其信息。要充分发挥大学在非遗艺术研修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套长效机制系统,以高校相关专业的交叉学科为基础,制订出一套关于非遗艺术研修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方案。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吸引优秀手工艺工作者和青年人才,使传统手工艺的优秀传承人成为我国手工艺的现代代表,并对传承大师和手工艺人才进行有效的筛选和培养,以最大限度地防止非遗手工艺由于优秀传承人的缺失而快速流失。

二、非遗传承人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一)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机制尚不健全

在现有的非遗传承人分级认证管理体系中,缺乏明确的分级工作联动机制,非遗传承人分级认证工作周期长、成本高。政府主管机构工作管理重心的持续转移、人员的结构变动等,都会成为非遗传承人身份信息识别后续工作进度延缓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非遗人才库建设已基本完成,但许多具体的资料还没有输入完毕。

(二)非遗传承人在转型中进退两难

作为一种自然活态的传统文化,非遗传承的整个创造和传播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文化环境,也离不开一定的文化生存空间。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一些非遗技艺失去了其所依托的文化活动发展空间,逐步走向衰落,甚至消失。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没有能够正确处理好充分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没有真正做到以充分保护利益作为对非遗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的基本前提,没有真正做到对非遗的合理传承利用,实现对非遗的有效保护。与此相对的是,人们对非遗的滥用与过度利用,仅仅是为了保护当前的经济与社会利益。

(三)非遗传承人面临保障不足的问题

毋庸置疑,各级人民政府为有效地保护非遗传承人的合法权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保障不足的问题。比如,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的保护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文化遗产的继承者,而这个基础的工作却有一些漏洞。现行的鉴定体系中,传承人往往是众多工匠中的一位或几位,这必然会造成“浪费”,为此,亟须形成一种协同协作的链式结构。

(四)非遗传承人出现断层趋势

随着外来文化的涌入,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极大的冲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了解传统经典,这直接造成了年长的非遗传承人逐渐被后代所淡忘。因为大部分民间工艺品都具有民族特色,而且这些工艺品的使用价值并不那么突出,所以很少有人愿意用心去学习技艺,去努力传承。如今,伴随着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非遗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这就使得我国非遗的传承和可持续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断层”现象。

三、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对策

(一)对非遗传承人开展科学管理

1.重视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

对于非遗来说,尽管现存的非遗传承人是其最主要的传承者,但是现在的传承人以中老年人为主,很少有年轻人,而且大部分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继承,所以,现在的非遗传承正面临着后续传承人不足的困境,所以,国家应当制定有关的政策和措施,与非遗传承人的现状相结合,对现存的非遗传承人展开抢救性的记录,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数据采集分析技术和整理工具,对现存的非遗传承人的历史资料进行整理,建立非遗传承人的历史档案,并在平台上向公众传播。

2.对非遗传承人实施动态管理

国家非遗传承有关文化部门要积极开展不同层级的非遗传承人绩效考核管理,实时跟踪记录非遗传承人传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开展学校教育或者师徒传承,使非遗传承人能够更加有效地传承非遗。

3.搭建展示和宣传平台

各地政府部门要以当地传统节日的时间特点为基础,积极主动地组织搭建非遗交流平台,在传统节日即将来临的时候,还可以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在这里开展专题讲座,或者不定期组织非遗传承人来展示自己的技艺,这样既能保证对当地非遗的有效保护,又能成功地建立起文化传播长效机制,还能推动非遗与其他传统文化的融合,使非遗得到全面发展。

(二)健全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

1.科学、合理地确定非遗传承人数量

地方有关部门在确定非遗传承人的数量之前,首先要根据有关法规政策和地方的非遗情况,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传承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调研,使非遗传承人记录工作更加准确,并适当邀请专家指导鼓励当今的年轻人主动继承和参与学习,这样既能有效地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数量,又能顺利地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承。

2.认定程序多渠道化

在办理非遗优秀传承人推荐认定的过程中,要尽量打破我国传统的将他人实名推荐与地方个人实名申请相结合的推荐认定受理机制,地方有关的非遗部门要及时安排工作人员开展非遗传承人的收集工作,并对非遗传承人所掌握的技术和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积极帮助其完成个人申报,同时要积极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地方群众参与非遗优秀传承人的申报推荐,利用地方的社会资源,委托文化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到地方进行调研,推荐具有资格的非遗传承人。

3.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标准

在我国,非遗传承人的认定标准还不够完善,评价体系也比较单一,造成了非遗传承人的数量偏少,大量的非遗传承人被埋没。要想继续增加非遗传承人的数量,就必须发掘出更多被遗忘的非遗传承人,同时,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法规,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相应的保护,定期进行相关的培训,提升非遗传承的质量,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非遗传承人。

(三)建立完善科学的保障机制

1.资助扶持的保障

在加速非遗优秀传承人权益保护及文化传承发展的进程中,可以采取更多的资助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通过多种渠道来合理筹集社会资金,建立非遗优秀传承人权益保护发展基金会。可以号召当地普通民众对非遗传承展开资金捐助,构建非遗传承人捐助渠道,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资金支持力度。与此同时,还可以以非遗传承的不同特点为依据,构建出差异化的非遗扶持政策,区分轻重缓急地对非遗传承人和非遗项目展开保护。

2.政策法规的保障

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保障其合法权利;而对于具有生产功能的非遗传承项目,则有必要保证与其有关的地税优惠政策在当地的有效实施;在非遗传承的物资采购、场所建设规划以及土地或产品的供应等方面,还可能需要政府适时提供相应的经济支持等。要将非遗传承人的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到位,要对非遗传承人的人身权益保护进行立法,这样就可以让非遗传承有法可依,保障非遗传承人能够毫无后顾之忧地将非遗进行传承。

(四)提高非遗传承人社会地位,增强荣誉感

1.对非遗传承人实施表彰奖励

要采取各种扶持方式和措施,加大对各层次非遗传承人的扶持力度。如果能从不同的渠道筹集到一定的经费,那么就可以成立“非遗保护基金”。在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的情况下,可以对传承人进行定期的补助,还可以对其进行物质补助,以此来提升非遗传承人的生活水平,提升其生活品质,还可以对其进行精神上的激励和支持,比如为其颁发荣誉证书等,使其能够主动、自发地进行非遗的传承。要经常举办非遗传承人的嘉奖活动,奖励那些在传承方面有突出贡献的人,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2.科学开展非遗传承人教育工作

在非遗传承过程中,各级文化部门应当加强与学校之间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类资源,开展非遗传承人的教育,并向在校大学生进行非遗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宣传,增强大学生对非遗传承的浓厚兴趣,为非遗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学校开展关于非遗传承的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去博物馆、体验馆等地亲身体验,让他们更加直接地感受到非遗的魅力。在非遗传承人的教育方面,要注重非遗传承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不断提升其素质,并定期向其解释有关非遗的政策,针对不同的非遗技艺,采用不同的方式,从而提升非遗传承人的整体素养。

四、小结

总之,在保护非遗传承人时,应当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出发,健全非遗传承人的保护体系,完善非遗传承人的识别标准,扩大非遗传承人的范围。我们要在一贯坚持非遗保护方针的根本前提下,通过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开发、综合利用等手段来实现非遗保护,从而真正保障非遗产业能够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猜你喜欢

遗传文化遗产
非遗传承
非遗传承,纸上匠心
与文化遗产相遇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还有什么会遗传?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