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观念与日常生活
——西方美学史视域中的生活观

2023-11-25程圣和

名家名作 2023年20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美学美的

程圣和

一、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与审美观念

审美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伴随着人类认知的不断深化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演化。从古代文明的形成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发展,审美观念经历了千变万化的过程,其影响和意义也在不断拓展。从古希腊的文艺思想开始,追溯审美观念的历程,将有利于我们深入探讨其演变与发展。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艺术与美学的发源地之一。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真理与美是密不可分的。他在对话篇《饶礼》中提出了“理念之美”的概念,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美都是参照理念之美而存在的。同时,柏拉图还主张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理念之美,使人们通过审美的体验能够感知到真理和智慧。

欧洲进入了中世纪时期后,宗教成为社会的核心,宗教信仰对审美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中世纪的艺术以宗教为主题,建筑中的大教堂和壁画都是对神性的崇拜和表达。审美观念受到宗教意识形态的约束,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表现对宗教的虔诚和对信仰的忠诚,美成为灵魂的净化和对神圣的向往。

然而,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十四世纪左右,随着人类认知的深化,人们逐渐从对神性的盲目崇拜转向对人性和人文的关注。布克哈特把人文主义者看成是沟通古今的桥梁,并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不在于复古,而在于创造”。这种看法被沿用至今,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提出了同样的思想,并进一步认为:“这些(创造)能力是潜藏于人身上的,需要外部力量加以唤醒,从而使其显现并进一步得到发展,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就是教育”。这个观点非常重要,它直接指出了通过教育所获得的文化修养对审美鉴赏力的影响。审美开始从人文的角度阐释其自身,教育和修养借审美而受到关注,这对于影响人的文化生活颇具意义。

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审美观念进一步深化和发展的时期。文艺复兴意味着对古典文化的复兴和对人自我认知的提升。受到古希腊文化的影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将人性视为美的典范,追求真实与自然的表现。艺术作品中呈现出对人体、自然景观以及日常生活的热情描绘,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呈现出极大的个性化和创造力。比厄斯利认为,这一时期新的、有希望的哲学是以新柏拉图主义为代表的向着新的思辨和实践的方向发展的理论。而新柏拉图主义的宗旨正是“使美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宗教”。这种看法与瓦萨里将画家的生活轶事和生平作为主要内容编入艺术史中具有相同的意义,二者都将审美确立成为生活方式的必然结果,审美开始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而非形而上的飘渺之物。这一时期的艺术因其独特的形式而被广泛运用于人们的宗教生活,使艺术成为人们了解自己和自然的重要媒介。

如果说人们对艺术价值的普遍认可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特点,那么启蒙运动就是在不断探索和完善中划定了艺术的秩序。这是一个理论大爆发的时期,但总的来说,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院哲学的经验主义形成这一时期的根本对立。理性主义形成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形式,对古代希腊罗马的浓厚兴趣使其成为表现历史题材的重要媒介。而英国经院哲学则形成了浪漫主义,它将心理情感等因素加入审美的本质范畴中,这种特点使浪漫主义艺术形成了风格上的多变,它与理性主义对古代的盲目崇拜直接对立,转而更看重审美对人本身的刺激作用。“独特的艺术已经取得了对摹仿的艺术的决定性胜利”,卡西尔的评价是合乎历史事实的,以卢梭和歌德为先驱的浪漫主义精神成为艺术脱离宗教而只表现人性的开端。从这一层面看,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争执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念,而同时,它们之间的斗争又使彼此之间进行着不断的渗透。直到康德,他打着艺术的旗号,在《判断力批判》中将两者进行了融合,为这一领域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秩序。这一秩序的划定,也为审美对生活的影响进行了诠释,一来,美的恒久与不灭被否定,它在生活中的意义更加“人化”而非“神化”;二来,美超越了个人兴趣与偏好,它在生活中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从而对这一命题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这一切都为现代社会中审美观念持续丰富多元奠定了基础。从传统的绘画、雕塑到摄影、电影、数字艺术等各种新兴艺术形式,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表现已经超越了以往的局限。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不同文明的审美观念互相融合、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格局。审美已经不再是某一特定文化的专属领域,而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审美观念的发展既反映了人类认知的不断拓展,又彰显了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不断变化,但对美的向往和热爱却始终如一。审美的多元性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尽的创造力和美好的生活体验。

总的来看,审美观念是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产物,从古希腊到现代社会不断发展。艺术家以创造力和智慧创作绚丽多彩的艺术作品,展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审美观念将继续推动文明进步,拓展美的领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

二、审美观念与现代生活塑像

在西方,浪漫主义潮流的发展催生了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同时也将艺术的审美观念引向了现代生活,为艺术赋予了生动的生活意义。康德、谢林和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则在这一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艺术的哲学思考贡献良多。文杜里说:“唯心主义类型的艺术中,最严密、最渊博、最精彩的作品还是属于黑格尔的。”①[意大利]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海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196 页。这种评价是客观的,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体系在任何层面都可以被作为典型来阐述,也就一样适用于生活层面。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将艺术导向了现代生活的精神层面,他认为“我们现代生活的偏重理智的文化迫使我们无论在意志方面还是在判断方面,都紧紧抓住一些普泛的观点,来应付个别情境……但是艺术兴趣和艺术创作通常所更需要的却是一种生气”②[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79,第14 页。,艺术所提供的生气,旨在与人的接触中激发人心灵中高贵的理想,为人提供一种认识心灵的现实依据。黑格尔将人类的文明史阐释为人的精神发展的历史,艺术不再作为抽象的概念,而是精神发展的早期阶段的具体形象,换句话说,艺术对人的精神生活是一种救赎。这种救赎观念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具有共同的特征,它将人的理想和艺术作品的内在本质联系起来,影响是深远的。比厄斯利对这一时期的美学思想评价相当高:“一方面是丰富的认识论与形而上学的探索,另一方面是丰富的实践与理论的批评,由于这些励志活动的富有成果的汇聚,给予美学这个学科以新的方向和新的推动力。”③[美]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184 页。唯心主义哲学将历史看成是一个发展过程,不同艺术时代的精神倾向使艺术作品所体现的精神底蕴也不尽相同,艺术展现的是各个时期的理想生活。此外,艺术带给人普遍性的社会理想,个人与社会的一致性可以从艺术中得以实现,人们从艺术中可以认识到生活的客观以及人的社会性质。

现代生活对人的理性发觉受到来自各个层面的经典理论的启发。从精神分析到图像学再到社会艺术学和符号学,这些理论价值体现了审美观念逐渐深刻影响艺术作品之外的各个要素。如比厄斯利所言,现代艺术的发展伴随着艺术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变化,不同的可能性得到了探索,各种思想倾向在其中得到区分,其中一些成为今天重要的美学立场的直接前身。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不同的审美观念与现代生活交织在一起,并在相互吸取和争斗中展现出自身的特色。阿多诺说:“艺术是社会性的,在此程度上它是一种自在,反之亦然。”①[德]阿多诺:《美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第423 页。比厄斯利进一步认为,19 世纪是一个高度重视艺术在人类社会中作用的时期,②[美]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271 页。这也促成了现代艺术理论的框架体系对社会性的关注。

在现代艺术理论中,社会性成为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豪塞尔的艺术社会史还是克拉克对艺术个案的社会性研究,都在探索艺术作品背后各种因素对其解释的影响。艺术社会学则成为一种综合性强大的研究方法,涵盖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哲学、民俗艺术和流行艺术等多个领域。

豪塞尔指出:“社会学尽力探究那些从人的社会地位中得来的思想和欲望的先决条件。”③[美]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第15 页。他的观点强调社会学对于人们思想和欲望的先决条件的探究。整个现代生活焦点在于社会学所涵盖的范围,揭示了社会性并不仅是对艺术真实的观照,更是对艺术真实的感召。这种主观意向转化为艺术客观性的特点,是现代性最显著的转变,它将审美观念对生活的影响引导至日常生活中的审美体验。

随着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审美观念与现代生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和交织。艺术不再仅是单纯的审美体验,而是融入日常生活中,成为塑造现代生活美学的重要一环。西方一直在审美观念与现代生活之间寻求更深刻的融合,致力于探索艺术如何更好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为生活赋予更多美的意义。这将有助于推动艺术与现实的融合,引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美的力量,让艺术与生活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同时,对于未来的发展,西方也乐于从他们的传统中探索更多新的理论和方法,由此更深层次解释了对西方审美观念与现代生活塑像之间关系的理解,为创新与进步搭建更广阔的平台。

三、结语

审美观念与日常生活之间的普遍联系,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它更接近于从实践入手进行探究。但我认为,理论的指导性更为重要,因为单个事物总是具有特殊性,只有放入理论框架才具有普遍性。再者,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对于审美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从美学史的角度去阐释,包括“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一句几乎所有相关文献都有所涉及的论断也几乎没有人指出究竟高在何处。我认为,无论我们从什么角度评价这种影响,无论我们从当代举出多少个案例、故事,都会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选择性,而唯有历史最为客观。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技术重构:从《窈窕淑女》重识音乐剧演唱风格与审美观念的“缝合”
纯白美学
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观上的应用探讨
“妆”饰美学
时尚审美?审美时尚!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