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国书画与古典舞气韵之美的融合共生
2023-11-25王梦影
王梦影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根底深厚,书画艺术作为其精髓之一,彰显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社会、哲学、自然、政治、道德、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认知,再加之作者的主观思想、内心情感、绘画语言交织成一幅幅曲尽其妙、气韵生动的艺术佳品。中国书画既饱含着崇山峻岭般的深厚高远与绵延群山般的宁静内敛,又有江河波涛般的奔放与蜿蜒溪流般的空灵。同样,古典舞艺术作为我国艺术瑰宝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突出的美学特点便是“气韵”,这也使得我们对于古典舞蹈特征的探索开始从书画、雕刻、戏曲等多角度进行。其中,中国书画艺术与古典舞艺术可以说是独具本土化的中华特色艺术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结晶,是最能体现中国人精神境界的艺术瑰宝,在漫长岁月的更迭中不断发展、不断丰富。尽管两者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细细探析舞蹈中纷繁复杂的肢体动作与书画中变化多端的笔墨线条背后,其在创作理念、精神内涵、美学思想及哲学渊源等方面却是道同契合、体异心并、异曲同工的,不同程度地彰显出中华民族的智慧之光,生动地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共通特质。
一、中国书画与古典舞的审美共通性
(一)气韵生动之意蕴
古典舞的“气韵”之美探本穷源就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其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内心情感与音律节奏在融洽无间中显露出的情深意远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气韵生动”是南齐谢赫提出的美学命题,为中国古代绘画“六法”之一,唐代画家张彦远也将“气韵”作为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中国画讲求的“以形写神”就是在笔墨中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不拘泥于简单地描摹、客观地复现世间万物,而多强调抒发创作者的个体意识、主观情趣。也就是说,不求形似,但求神似。从中国传统艺术的整体发展来看,气韵是作为美学范畴属于我国艺术文化审美独有的,不论是古典舞蹈还是书画艺术都包含对宇宙万物本体及生命的感悟、认知,包括艺术家本我的精神气质、人格意识与风致韵度,以达到具有自然生命力与感染力的美学境界。
(二)形神兼备之情态
中国艺术精神强调“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古典舞的灵魂在于神在中而形于外,身韵以“神、形、劲、律”为表现形式,使其形成了身心互融、内外统一的民族特色舞蹈美学。中国书画则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同样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最佳状态。虽然书画与古典舞蹈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笔墨与肢体动作间的节奏、力量、造型以及运动过程中所传递的艺术语言却是融会贯通的。中国绘画史发展也可以从古代图案中找寻与古典舞相似的运动轨迹,如马家窑文化彩陶纹样中的涡旋卷云波浪纹、蛙形、鸟形等纹样;商代青铜器兽面纹样中也大多以回旋的云雷纹为底衬,恰与古典舞中划圆、走弧线、云间转腰等动作过程相同。综上所述,书画与古典舞不仅在运动规律上存在共通性,还体现出中国人所追求的“圆满”的审美思想,既表达了艺术家的喜怒哀乐与思想情感,又抒写了中华民族特殊的处世原则与哲学观念,刻画出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思想所锻造出的民族性格和心理状态。
(三)诗情画意之意境
中国古典舞是饱含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意蕴的意象艺术,“立象以尽意、境生于象外”,即艺术作品与自然景象结合后呈现出超越现实的诗情画意,达到借象寓理、虚实相生、妙不可言且具有哲学意味的高远境界。无独有偶,中国书画亦是如此,借用笔、墨、纸、砚表现出超脱现实的画之境界。舞蹈虽是身体模仿的艺术,但并非对实际物体的真实还原,而是根据舞者对现实世界所进行的无限遐想。古典舞就是以典型的舞蹈姿态、虚拟的故事场景阐释出空灵之境、写意之美。鉴于此,书画艺术与舞蹈艺术虽为不同的艺术载体,但其意象特征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舞蹈《春江花月夜》将迷人的自然风光作为舞台背景,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荡漾水波,花香飘浮岸边,身着蓝色衣裙的舞者手持双白羽扇,通过闻花、鸟鸣、对水照影等舞姿生动展现出少女对爱情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舞者身姿优雅传神伴着抒情的旋律仿若一幅美丽的春日画卷。
二、古典舞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舞蹈赏析
(一)水下中国舞——《洛神水赋》
洛神又名宓妃,为先秦神话故事中司掌洛河的水神,她因迷恋洛河两岸的怡人风光,故而降临人间。曹植名作《洛神赋》中所描写的正是其从京城复命返回封地,途经洛水时与美丽的洛神邂逅,彼此产生思慕爱恋,终因人神殊途,无奈之下含恨分别的浪漫故事。同时,《洛神赋》还是历代文人创作的灵感源泉,洛神被他们视为理想美神的化身。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作品《洛神赋》以典雅俊美、严谨沉稳的赵体,在结体、点画之间呈现出多姿多彩与舒展自如。整篇书体空灵华美、矫健飘逸,笔致情意间力求与洛神的风姿卓约相契合。东晋画家顾恺之也将这一经典诗赋画了下来,层次分明而生动细腻地描绘了曹植与洛神相遇、相爱、离别和启程的故事场景,这样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又纯洁感人的诗意作品,在当时绘画多为权贵、政治、宗教所服务的社会背景下可以说是一股清流,不仅是诗画一律的杰出典范,更具有鲜明的时代艺术特征。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河南卫视,将这一传世名作编排成舞蹈《洛神水赋》搬上了端午节的大荧慕,充分展现出中原大地浓郁厚重的历史神采。身着五彩衣裳的女孩儿化身为“洛神”绝美登场,她在水中拂袖起舞,状若飞天。刹那间,光影变幻,水波浮动,观者惊叹于洛神之美。再看时,则会发现隐匿于绚丽之下的良苦用心。例如舞者衣裙的灵感来自端午节时包粽子所用的红、黄、绿五彩丝线,胳膊上琳琅满目的金色饰品,则符合长者用五彩线给孩童们绑上合欢锁的传统,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又例如舞蹈动作“洛神横飞”的原型来自河南巩县石窟的敦煌飞天雕像,水下背景则为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光色影的变化不但增强了空间的纵深,还给整支舞蹈蒙上了一层如梦如幻的面纱。同时,团队成员每天下水近百次,身体上承受着极大的痛苦与挑战,但他们依然保持着超高的热忱和精益求精的专业态度,不到2 分钟的视频拍了三天才最终成就了《洛神水赋》这一爆火的文化IP,为全国人民在端午节奉上一场绝妙的视觉盛宴。
(二)东方古典美学经典——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舞蹈《只此青绿》以青绿山水画鼻祖《千里江山图》为创作背景,将生动曼妙的舞姿与绚丽梦幻的青绿舞台相结合,以舞作画并融合全息科技手段与抽象写意手法,充分展现出了宋代的美学特征。舞者们以独步、期待、垂思等美轮美奂的舞蹈语言将这幅饱含着中国传统色彩之美的旷世杰作娓娓道来。《千里江山图》为北宋宫廷画师王希孟所作,长达 11.9 米,故有“咫尺而有千里之趣”。全图采用了“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构图,细致严密,疏落有致,设色灿烂,用笔宏放。画面由6 组群山、江河构成,手法概括、笔法精细,画卷既如舒缓的慢板,又如悠扬的牧歌,逶迤往复,徐徐展开。在用色上,画家使用了从宝石中提取的矿物质颜料,画面以青绿色为主色调,施色时注重层次变化,时而浑厚,时而轻盈,间以赭色为衬,使画面层次分明,色如宝石,璀璨夺目。“只此”喻有“唯此”之意,青绿色象征着天之色,既是对青绿山水画的致敬,又是对祖国无垠山河的礼赞,江山永固且千年永不褪色。舞蹈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使观众跟随展卷人的步伐,行走于千年山水画卷之间,跨越时空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舞者们发髻高耸、长袖飘逸、眼波流转、顾盼生姿,舞蹈动作如“落云”“望月”“静待”“险峰”“卧石”“垂思”,蕴含着宋代绘画中内敛的基调,而身着青绿长裙的那一抹绿,更是犹如青翠山峦,意境悠远,其中“青绿腰”所表达的正是“险峰”之意,细腻、生动地切中了主题。舞蹈配乐以“八音之首”的古琴乐为主,与其他民族乐器共同演奏,舞步随着音律节奏,激昂响亮时步伐刚健,如军阵踏地,舒缓飘逸时婀娜多姿,如杨柳拂风,完美契合了古琴乐中清、静、雅、淡的审美特征。舞者们的肢体、裙摆、衣饰以及流动的队形既像山石的棱角,又具有山水相依的写意美感,展现出刚柔并济、虚实相间、动静互补、有无相生的中国艺术辩证法。纵使跨越千年,画中烟波浩渺的江河、层峦叠嶂的群山此刻仿佛就在你我眼前。
(三)纸上舞蹈——《扇舞丹青》
《扇舞丹青》是一个极富舞蹈本体特征的作品,它有别于以往的女子古典舞,增强了刚性质感的表现,打破了传统女子古典舞的阴柔风格。舞者身姿快慢相宜、抑扬顿挫,时而似飞腾狂草,时而似描绘丹青,借用能够延长手臂表现力的折扇与肢体动作的幅度、力度、速度、重力和空间相结合,使一个看似平常的舞蹈比肩于书画艺术中笔墨韵律之美,将舞蹈、音乐、书画与扇文化、剑文化融为一体,并利用现代艺术进行了二度创作,动态演绎出一场精妙绝伦的“纸上舞蹈”,营造出一个宁静致远、刚柔并济的诗画境界。舞蹈的背景音乐选用了十大古曲之首的《高山流水》。音乐始于散起,玲珑剔透的按音将人引入书案后的水墨山水画,冲淡高雅,韵味流长。纤细的身影渐近,画中女子清颜白衫,青丝墨染,彩扇飘逸,若仙若灵,仿佛从远古的梦境中走来。镜头从右至左缓缓移动,符合中国长轴画“先右后左”的审美意趣。天上一轮春月开宫镜,月下的女子时而抬腕低眉,时而轻舒云手,手中的扇子合拢握起,似笔走游龙绘丹青,动作典雅而矫健。舞者用身体和扇子抒发着内心的美好感受,在空间中尽情挥舞,极妙地诠释了“神于形先”。音乐清泠之声响在耳畔,旋律中出现大幅度的滑音,画面中又见墨竹斑斑,舞者随着节奏将扇子“转、甩、开、合、拧、圆、曲”,在她的手中扇子变成了笔,变成了弦,运用古典舞身韵三圆运动轨迹,借鉴了太极盘、云、点、绕点等诸多技法,达到了行云流水般的自由境界。这一刻,舞者手中的扇子具有了灵性与韵味,与天地、自然、山水融为一体,营造出超然脱俗、天人合一的舞蹈境界。音乐展衍,凌波水莲迎风乍动,湖心莲叶谁忍堪折,画中的舞者似莲心一点,应着揉弦之音,穿行在浩浩烟波云水之间,舞画相融,仿佛看到浓淡泼彩的渲染,画笔婉转,缠绵而不失豪放。目光中,每个镜头都是一幅完美的画面。音乐进入快板,如水流觞,是整支舞蹈的高潮阶段,背景出现轻描素雅的菊花,扇子如彩蝶般随着舞者上下翻飞、回旋流转在菊花丛中,整段舞蹈一气呵成,酣畅淋漓。舞蹈尾声,一连串动作翩然而止,抬头间迎来缤纷落雪,几树寒梅间错。此时音乐进入慢板,节奏自疾而徐,表演也再次转入婉约典雅,扇子展开,如梅花凌雪而开,回雪轻扬,合起时宛若玉笔在手,以意挥毫。舞者背身抱扇悠然地站在画面深处,随着几节细泛的音符将一个雪中清丽的背影久久地留在观者的印象里,恰好应合了“淡出”的结局。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不但是舞蹈艺术的内在特征,更是中国人一直所追求的高级审美境界。
三、当代艺术形式的发展方向
我们在上文所提到的古典舞蹈中感受到了多元化的艺术之美、舞蹈之美、书法之美、绘画之美与音乐之美,它们巧妙地融合了多种艺术语言形式,构筑了一个美轮美奂、立体且完整、和谐统一的审美客体,雅俗共赏,让人叹为观止、啧啧称赞。《洛神水赋》的创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着自己更深的理解,发掘传统文化中新的亮点,并结合现代技术呈现给大众,在不背离传统文化的精髓下又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只此青绿》让中华文明瑰宝以新的面貌活了起来,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典之作,这种属于我们自己的华夏韵味,所带来的除了视听的享受更是直达内心深处的震撼,是建立在当代人真情实感之上的,它舞出了壮丽河山,舞出了中华自信,舞出了灿烂文化,是中华美学精神的舞韵阐释。
当代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正是人们在快节奏生活、工作压力大的社会状态下,选择放慢脚步,抛却杂念,回归本质,用最纯粹、最真挚、最虔诚的心所创造出来的,它们虽然没有被赋予过重的文化责任,但反而起到了很强的文化输出效果。这些优秀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美,一种自然之美,一种人文之美,它们同观者之间强烈的情感联结、巧妙互动,反映的正是人类超群的智慧、能力与极致的不懈追求。在全球文化、经济与科技快速一体化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海外友人开始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电视节目、艺术形式、展览演出不断推陈出新,这些以民族文化内涵为底蕴的创新节目,使经典在不同时代中焕发出独特的光彩,在传承中拥有了全新的演绎,使我们看到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复兴、发展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