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六书”看书法艺术处理之法
2023-11-25邓林钰
邓林钰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古文字构成规则进行概括和归纳,即我们常说的“六书”造字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转注、假借指的用字之法。
书法以文字为载体,写字是外在的表现形式,但所呈现的并非仅仅是写字,它有着更加丰富、深厚的文化内蕴,透过一幅书法作品,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情感、创作的节奏变化,也可以解析出文字内容中流露的人生态度、志向,抑或是美好的景色和事件的记录。邱振中在《书法的形态与阐释》中提到,书法、音乐、绘画都是“纯化”的艺术:以形式构成的“纯化”来满足人类审美活动的某种需要。而书法更是一种“高度”纯化的艺术,几乎从出生时就已经是高度形式的艺术。[1]也如郑晓华所说:“书法在历史上实际存在两种形式,一个是物质形态,另一个是文化形态。”[2]物质形态便是普通的文字,其中书写的意义仅仅是记录;文化形态则是将文字以艺术的风貌展现开来,融入作者的情感,毛笔在纸上写下的线条自由变化。
在了解汉字“六书”和书法的内涵后,笔者结合当今书法创作的需求之一——创新丰富作品的形式,通过“六书”的角度来一一探究作品形式的处理。
一、浅论书法作品的构成
书法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讲究线条的变化,线条是书法、绘画等造型艺术的基本元素。视觉艺术上,“点”“线”“面”是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元素,也是书法创作过程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和艺术语言,虽然是平面,进行块面化处理,书法和绘画有着相近的处理方式,如线条粗细,使其变得有立体感。[3]
正所谓书法的基本三要素是用笔、结构和章法,那么书法作品就是由内容和形式组成的,也可以说是“灵”与“肉”。“灵”是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肉”是艺术作品的内容,更是内容与作者思想情感的统一体,由客观和主观融合而成。形式有内有外,内可以理解成横式竖式,墨色间距等微妙的体现,外则是创作样式,如拼接、拓本等,“灵”与“肉”紧密相连。书法的内容可以独立,但其形式则不能独立存在。如我们日常处处可见的歌曲艺术,它可先写词,后谱曲,反之也可,因为二者本身也可成为一个独立艺术,即诗歌、乐曲;而书法的内容与外在书写形式之间的先后是不可逆的,必须先确定内容,再进行形式创造。作品内容和形式需要互相契合。即使它们之间似乎有一定的独立,书写内容所表现的文意、情感、意境不完全契合,可能存在书法形式与内容不统一,或存在作者自己的理解与文字内容作者所表文意有出入,这样只能算是带文字元素的图案而已,强加上的艺术形式只能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二、象形:复古思想与书体选择
象形也是“独体造字法”,是用文字的线条将所表达的事或物简略描绘出来,由于无法描绘抽象的概念,因此后续发展出其他造字方法。在汉字体系发展初期,象形字犹如图画一般,十分生动有趣。随着时代的发展,汉字体系也愈发完善,直至今天使用的简体汉字体系,每个时代都有“当代书法”的发展推动,也有追根溯源的研究讨论,对于书法“复古”思想来说,就如“六书”造字法中的象形。
书法“复古”并不是因循守旧,而是当发展出现一定的状况是,需要回归古书法,从中学习沉淀,再进行发展。
宋代突破了唐代“尚法”的局面,开辟了新的“尚意”书风,但是发展到宋末,人们写字几乎都是仿效前人宋四家等人,书风已然非常荒卒单调。[4]赵孟頫在他提倡复古、崇尚二王的观念和实践中积极推进变革,离世后元初书坛已经是一个崭新的局面,那就是纯正的魏晋古风。[5]赵孟頫也在《兰亭十三跋》中云写道:“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右军书兰亭,是已退笔,因其势而用之,无不如志,兹其所以神也。”就是要追求古意,古拙处理,在书体的选择上追求晋意,抛弃流丽,返璞归真,强调古意。
“用笔千古不易,推崇恢复晋唐传统,直追二王。”赵孟頫提出“复古”的观念体现在用笔和结体需要顺应时代、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变化、 在字体不断发展变化之时,“古法”不可失。复古并不是一味地追求“仿古”,而是选择性地继承。复古也正是从笔法入手,赵孟頫提出笔法第一、结字第二的观点,这是书法作为传统艺术得以传承的重要条件。赵孟頫所倡导的“复古”,改变了元初书坛荒卒与单调的面貌,顺应了书法发展的内在规律,扭正了元代书法的发展方向,对元代书法的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傅山也强调古拙之意,他认为“古拙”并非枯淡,是古拙而有风致、风韵,是心灵呈现,是真实的性情,率意直接。[6]
三、指事:粗细、墨色赋予的情感
当抽象的概念无法用象形字表示时,使用带有象征性的符号或在已有图形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来表示含义,这就是“六书”中的指事造字法。例如“上”这个字,在表示“物体”或地面的“一横”上加了一个短横,用来示意在其上面;同理,“下”就是在下面加了一个短横,表示在下面。
通过符号将原字赋予了其他意思,在作品的艺术处理当中,粗细变化、墨的浓淡枯湿、字的大小等手段,都是在原有的作品上赋予自己创作的意义,如节奏变化、情绪起伏,寓情于字……
在艺术作品创作时所产生的情感贯穿作品始终。颜真卿《祭侄文稿》章法体现在情绪体变化之中。行笔忽快忽慢,时急时徐,前面以行书为主,到末尾部分已然变成草书,迅疾奔放,一泻而下,激烈的悲痛之情跃然纸上,最后“久客呜呼哀哉”以渴笔而下收尾。中间不断涂抹删改的部分更加体现颜真卿创作时因为兄长和侄子的悲惨遭遇而产生的悲愤,内心陷入痛苦复杂的情感。其中大量运用了渴笔,除了与颜真卿使用的书写工具有关,所体现的效果也和当时颜真卿撕心裂肺的悲恸之情高度一致。结体开张自然,宽绰舒朗;点画外拓、弧形相向,形散而神敛,不同于“二王”飘逸秀美。作品中点与画之间呼应,浑然天成。字间行气,随情感而变化,圈点涂改随处可见,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起伏和宣泄。
四、会意:行草书的处理与穿插
将几个字符合成一个字,把这些字符的意义组成新字的意义。这种组合我们也可以延展到行草书在书写时所产生的处理手法和穿插。
张旭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充满了对天地自由的神往。
分析张旭的《古诗四帖》,在书写上更加跌宕起伏,与魏晋时期拘谨的书写风格完全背离,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也是草书史上一大新的突破。对比强烈、疏密自如的章法,一反传统书写章法,透露出奔放和写意;调整结构,赋予新的安排:一个字分成两个字写,或是两个字安排成一个字写,打破固有的创作方式重新排列组合,像一曲富有节奏的乐曲,呈现出一种滚滚而来的奔流之势。李志敏先生评价:《古诗四帖》无一笔不争,无一笔不让,有呼有应,浑然天成。把精神现象赋予草书的艺术表现中,成为后世用书法艺术宣泄情绪、张扬个性的追慕标杆,在作品上进行了更多的空间想象和塑造,不局限于汉字已有的框架结构和线条,也使用对比夸张的手法让作品更加有生气。
张旭的狂草对字形框架突破上做了非常大的尝试,将书法向自由方向最大限度地延伸,但整体仍处于汉字的框架结构之内。[7]
同样,以《诸上座帖》为例,里面单个字来看,一般中宫收紧而四肢伸展,呈一种放射性结构。字同形不同,变化多样避免雷同。多用逆笔、取逆势,有强烈的节奏顿挫和提按。从整体章法上来看,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书写情绪变化所产生的节奏、处理方式,会带来字笔画的穿插,犹如在音乐中起伏交错。
五、形声:以文字为主体,冠书写为声
形声字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组成,其中的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表示事物的读音。将它放于书写处理来看,可以理解为内容和形式构成书法艺术作品。
“予书独宗羲、献,即唐宋诸家皆发源羲、献,人自不察耳。”王铎学习二王笔法,也提炼和拓展了颜柳、怀素、张旭、米芾等古代书家的笔法,如此使得王铎的笔法流动,不拘泥,不僵硬,像流动的水,极具个性化,成为晚明浪漫主义书风的代表人物。王铎对于众多书家留下的作品进行了科学的学习,取其精华、化为己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独创的用墨、大开合大起落的章法、反前人的字法变化是王铎最鲜明的特征。
同时,若从“声”的角度切入,也可以探究书法作品营造的不同感知。
书法,是文字与书写,从艺术性上来说是视觉的艺术,以平面空间展开;诗乐词曲,是诗词与音乐,从艺术性上来说是听觉的艺术,以时间展开。沈鹏指出:“音乐在时间里流动,书法在空间中展开,时间流动里有空间,空间展开中有时间。”时间与空间交汇成时空,书法与诗乐词曲共同描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壮丽长卷。
把精神现象赋予草书的艺术表现中,成为后世用书法艺术宣泄情绪、张扬个性的追慕标杆,在作品上进行了更多的空间想象和塑造,不局限于汉字已有的框架结构和线条,也使用对比夸张的手法让作品更加有生命气。书法和音乐在中国书法史上第一次进行相比是在张怀瓘的《书议》当中。“非有独闻之听,独见之明,不可议无声之音,无形之象。”这就是将书法比作无声的音乐。以《诸上座帖》为例,里面单个字来看,一般中宫收紧而四肢伸展,呈一种放射性结构。字同形不同,变化多样避免雷同。多用逆笔、取逆势,有强烈的节奏顿挫和提按。从整体章法上来看,书法作品中的章法布局、书写情绪变化所产生的节奏、处理方式,会带来字笔画的穿插,犹如在音乐中起伏交错。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字的表现手段,又是艺术。从中国古代的书法、绘画、音乐中我们可以领略到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品味的时候也可以找到许多相通之处,从艺术通感的角度出发,认识到传统文化的相同点,更好地了解和学习继承。
六、转注与假借:当今社会的学书与输入法字库
转注与假借都是后来发展的用字之法,资源丰富、审美多元的现在,取法对象范围不再局限,在科技的发展下书法也进入字库中供人们使用。
“字要写得古拙而不流媚”是当今许多学书人的观念,而王羲之在《书论》中也提道“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书中,发人意气,若取俗字,则不能先发”,即作书先要把八分、章草的笔势引入隶书中,激发人的意气,如果直接采用俗字,就不能激发人的兴趣。身为学书人,在书写、创作时应该注重“古意”,更能展现书法天真自然的风貌。现在来看,现代书法作品和古代书法作品的差异和时代背景具有很大的关联,现代书法受到展厅展览的影响,很多形式都有“固化”的相似。书法作品的艺术处理方式更加重要。
在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书法艺术与许多元素产生碰撞,如计算机、西方绘画、建筑设计与新媒体等,书法更多地以工美化出现在现代智能社会,最具代表性的便是电子屏上各种各样的艺术字。恣意书写、充分展示个人的书写变得标准化,甚至有的商户为了吸引眼球、牟取利益,造出许多不符合汉字书写规则的字体,抑或者标上经典作品的名称却“挂羊头卖狗肉”,里面的字体只有刻板的形态却无真正的作品内涵;又或者哗众取宠,在媒体上书写怪字丑字,容易使社会尤其是接触网络的青少年对书法产生误解,影响审美格调。
把经典书法合理地带入当今社会,才是对书法最好的传播与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所在。书法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的需要。高校应该加强书法教育的校园文化定位,给予足够的发展空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七、结语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盛行,市场书法作品逐渐从小尺幅转向大尺幅,一直延续到今天。在现代,书写工具和字体及教育方式发生改变;现代文学适合软笔创作的作品较少,内容需求和内容存量不匹配;软笔书法逐渐变为物质生活满足后的精神需求,书法作品由捧在手里变为挂在墙上欣赏,大字作品占比逐渐增加,重点偏向了美观与创新。经过不断迭代发展,作品基础形式已经饱和,如若想创造更具时代特色而又不落俗气、过分装饰拼贴的作品形式,则需要创作者们对书法更加深入地学习。
汉字的“六书”造字法是中华传统文化优秀的果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汉字是书法展现的主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文字的表现手段,又是艺术。对于造字法来说,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这是时代所赋予的;对于书法研究来说,追根溯源后发现具有相通性的点再深入研究和思考是一种再次发展前行的必要过程。“六书”造字法对于书法作品艺术处理之法,尤其是当代学书或创作有着非常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