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与新工笔画色彩对比研究

2023-11-25蔡东隽

名家名作 2023年20期
关键词:工笔画设色工笔

蔡东隽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五色观萌芽于奴隶社会殷商时期,是中华民族色彩美学的基础,先秦时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在秦汉时期得到了完善和升华。传统工笔画色彩语言的形成与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新工笔画色彩的革新是以传统色彩观为基础,吸收西方绘画色彩观精华,融合民间美术的色彩构成而形成的体系。梳理归纳中国传统和新工笔画的色彩对比,对当代工笔花鸟画和传统工笔花鸟画设色差异和传承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形成创新精神和完善工笔花鸟画色彩表现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学科价值。

一、传统与新工笔画色彩基本概述

(一)传统工笔画色彩概述

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色彩应变可分为重彩时期、淡彩时期和水墨时期,即使设色基本遵循着“随类赋彩①绘画专业术语,出自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为中国画用色的基本原则。”的传统设色方式,但由于传统工笔画色彩的变迁历程与其所处不同朝代的政治状态、画家流派、经济发展、文化生活等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即便都是传统的设色方法,仍会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每个时代有着各自的主流色彩观念。唐代的生活繁荣奢华,所追求的颜色更为活泼大气,例如阎立本的《步辇图》,通过浓丽的重彩,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见使臣禄东赞的场景,大面积的红绿色块形成了有节奏感的视觉效果,利用色彩的绚美表现了唐代华贵之风。宋代经济发达,艺术得到较快发展,在北宋时期,工笔画色彩仍多为雍容富贵,例如赵佶的《芙蓉锦鸡图》,设色华丽,富有活力,彰显着皇族的风范,而到了南宋时期,受“理学”的影响,更多用到了墨色和水色,用色匀净淡雅,如林椿的《果熟来禽图》。

除此之外,提到传统工笔画色彩,传统五色观念也具备深远的象征意义,是传统工笔画色彩中不可缺少的关键组成部分。五色观以红、黄、青、黑、白五色为正色,与传统观念中的金、木、水、火、土,即“五行”相呼应,把宇宙、伦理、哲学思想结合到色彩之中。哲学观念的影响,也会体现到传统工笔画的设色呈现中,推动了传统色彩观的发展,但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作品设色的丰富性。

(二)新工笔画色彩概述

20 世纪80 年代,中国美术界进行了一场思想变革运动,画家们接受了西方艺术思想,创作之时,中国传统工笔画和西方艺术交流碰撞,渐渐地吸收了一部分西方艺术的优点,绘画过程中画家们着色不再恪守古代绘画中遵循的“随类赋彩”的传统设色方式,根据客观物象程序化地表现物体的色彩,而是在原有的客观现实的色彩中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处理想法,更具有个人审美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自由化。种种因素改变之下,这类作品的画面效果与传统工笔画相比有了较为明显的差异,以此为基础产生了“新工笔画”。新工笔画的出现也为中国工笔画领域注入了生机,2005 年,张见、高茜、雷苗、崔进和徐累“新锐工笔五人展”的举办使新工笔画被广大群众了解。2006 年,新工笔画的概念首次被提出:“当代中国画中,有一类新型工笔作品非常值得我们关注。这些作品在色彩上一改传统中国工笔画用色方式,以西画中间色调关系为原则营造画面,为20 世纪末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极具启示价值的方向。为了将之区别于传统工笔画,我们可暂称其为‘新工笔’。”①出自艺术评论家杭春晓:《灰色的影调》,交代了“新工笔”一词的由来。新工笔画之所以能区别于传统的工笔画用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的“新”,在当代的中国工笔画中,“色彩”的概念不仅被解释成一种特有的艺术表达形式,同时还更新了“色温”“色调”以及“色法”等多个方面的设色展现技巧。

二、传统工笔画色彩研究

(一)色彩观

提及色彩观,人们大多会想起黄、红、蓝三大原色以及原色之间相互融合的间色,在中国传统色彩体系中,存在着中国独有的意象色彩观,根植于五行阴阳学说和中国的佛、道、儒、禅等哲学观念之中,古人从自然界中提取出赤、黄、青、黑、白五种原色,古人把它称为正色,亦称为“五色”,再由正色调配产生间色,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色彩系统。五色观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建立于纲常伦理之下,与诸子百家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五行”是中国道教的哲学理念,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行讲究事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联系,五色在五行中蕴含着关联性,如赤色与火相应、黄色与土相应,结合后形成“五行色”,这便是五行五色观的由来。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对色彩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深远影响。儒家作为古代思想的主流,以礼治意识为根源,推崇的色彩观也具有表现礼法规矩的象征性,对客观事物主张尽善尽美地呈现,儒家重视正色,工笔画因而多用重彩设色,喜爱绚丽的画面效果,虽强调“以色正礼”,却在社会秩序的制约内,限制了色彩的丰富性,如儒家色彩观摒弃间色,尤其不喜紫色,“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②出自《论语·阳货篇》,由孔子的弟子撰写而成。本句意思为: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儒家认为紫色是邪恶的,紫色乱了身为正色的朱色,在礼法规矩上有以邪胜正的意思,这是对礼制的轻慢和抗议。道家崇尚天道自然,与儒家崇尚五色不同,道家认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③出自《老子·道篇》,表明了求真务实,追求自然的态度。,在色彩观上主张“以自性回归原始无色世界”讲究返璞归真,注重单色和墨色,追求朴素的典雅之美。寻求自然之美的道家向往黑白两色,色彩浓艳的设色不适用于道家,所谓大道至简,道家色彩观更倾向于用墨的色彩语言,其审美文化助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发展,进而也削减了色彩的存在感,作品不作高饱和度的用色,使用低饱和度颜色居多,类似当今的灰色调的手法。与其他学派哲学思想不同,佛家求被瞻仰、被尊重,且佛教蕴含有外来的西域文化,不似拘泥于礼制的儒家色彩庄重,也不似道家追求朴素的寡淡,佛家的色彩观更有包容性,颜色缤纷,以白色和金色为主色。

(二)赋色方法

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赋色方法是随着时代进步的。汉代时期,帛画的设色技法主要为平涂和分染,国画的运用基本遵循了《考工记》“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的色彩搭配原则。唐朝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的青绿山水画,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加以勾勒填色的技法。唐代及以后的工笔画采用矿物质颜料,如石青、赭石等,还有植物质颜料,如藤黄、胭脂等协同作画,设色技法可分为分染、统染、罩染、烘染等方法,工笔重彩人物画流行,赋色艳丽活泼,讲究三矾九染,步步工序到位。

(三)风格特点

传统工笔画的设色风格与所处朝代推崇的哲学思想相关。隋唐时期,国力雄厚,为艺术和文化的繁荣提供了基础,人们的审美意识觉醒,统治者大力推动中国传统工笔画的发展,官方认同的艺术制度得到完善,加上科举制的发展,为中国传统工笔画创设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大众的审美取向偏爱于颜色饱和度较高的重彩。因此,隋唐时期传统工笔画的色彩风格繁华艳丽,多用石色,如石青、赭石、石绿、朱砂等,如唐代画家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展现了唐代工笔画色彩富丽堂皇的特征,作品背景不落一点墨痕,画面风格活泼明快,含有装饰性的意趣,展现了雍容华丽的盛唐风貌。五代时期,黄筌与徐熙成为工笔花鸟画两大流派,其中,“黄家富贵”黄筌的风格绚丽高贵,“徐熙野逸”徐熙开创了“没骨”画法,墨色为主,略施粉黛,风格隽永朴实,“徐黄异体”对今后的工笔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传统与新工笔画色彩案例分析

下面笔者将通过举例传统工笔画和新工笔画之中题材相似的两张作品论证古今色彩的对比。

(一)周昉《簪花仕女图》

身处中晚唐时期的周昉,从上层社会享乐又沉闷的生活现状中获取创作灵感,其代表作《簪花仕女图》用色华丽富贵,色彩之间存有微妙且丰富的变化,完美呈现了雍容绚烂的大唐风韵。画作采用横构图的形式,选取了唐代贵族妇女的生活一角,把贵族妇女们平日里赏花逗犬的情景绘于画中,盛装打扮的贵族妇女身穿不同的服装,头戴不同的团花,体态丰腴,肌肤白皙,人物姿态清闲而略带慵懒。在《簪花仕女图》中周昉选择了轻柔的暖黄色调背景烘托出唐朝经济繁荣、生活奢华富贵的社会状态,画中运用红色作为服装的主色,通过添加大红、胭脂、朱磦等颜色调和,使不同人物服装上有细微的深浅层次变化,头饰团花设色偏向冷色调,与衣服的暖红色形成对比。

(二)张见《袭人的秘密》

张见作为新工笔人物画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的色彩观念,充分探索了中式传统与西方色彩结合的发展可能性,作品色彩倾向于灰色调。张见的作品风格蕴含着超现实与象征主义意味,在色彩的使用上,“随心赋彩”是他的表达方式,多素洁简单,不追求颜色的繁杂多样,设色程序与传统无二,但作品给观者带来的视觉张力与传统工笔画是不同的,具有着浓烈的现代气息。

张见《袭人的秘密》线条的存在感偏弱,画家以色造型,利用色彩、色调的微妙变化,塑造画面肃穆唯美的感觉,表达自己所想。作品将具有古典意味的太湖石以及身披红色衣服迷离的女性并置在一起。其设色时充分考虑到色彩以及氛围的把握,作品的用色为灰色调高明度低纯度的淡彩,画家首先把画面的物象色彩进行简要的概括,削弱色与色明暗、饱和度、体积感和冷暖色调的对比,由繁至简,使用色阶相近的颜色,利用平涂法营造画面的平面感和装饰感。《袭人的秘密》中,张见使用弱对比表现了物象的层次关系,大面积运用了传统工笔画中避讳的桃红色施加于女性的服装设色上,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朦胧暧昧的情调,而迷幻的桃红色和这名与《红楼梦》相关的“袭人”相融合,也与作品名称呼应,多了几丝神秘感。女性的赋色和着装仅仅用一层淡粉色平涂渲染,再用稍重的颜色稍加分染衣物的褶皱。女性头发是作品里最深的颜色,头发被处理得比较密集,画家在整体的铺色和局部的分染后,依照个人习惯进行了加染,赋色头发时间隔分染,反复循环,把头发的层次感处理得自然高级。女性肤色采用留白法,浅赋肤色,着色使用平涂法多次晕染,简单概括衣领的结构,主要反复分染衣服的纹饰。

中国传统工笔画与新工笔画在相属时代各放异彩,绽放着中华优秀艺术文化的无限魅力。中国传统工笔画历经千年沉淀,成为艺术中的经典,离不开色彩对画面效果的加持。本文通过两者间的对比研究,得出新工笔画作为继承传统的“后来者”,并不是完全摒弃前者,而是取其精华,在传承传统工笔画设色方式和赋色观念的同时,演变出具有当代气息的观点、设色方法和风格特点,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中国绘画发展的进步。“笔墨当随时代”,色彩亦不能停留于旧时,新工笔画作为属于新时代的产物,应努力打破局限,使中国传统色彩观与当代审美意蕴有效结合,使中国工笔画的发展焕发新光彩、达到新高度。

猜你喜欢

工笔画设色工笔
国画纸本设色《荷》
《岩高千尺虎》
工笔画作品
工笔画
《独白系列之三》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郑庆余艺术作品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