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教”改革背景下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需求及其路径

2023-11-25邵春婷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

邵春婷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1]产教融合仍然是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内涵上,产业文化主要包括优秀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行业领域的企业文化、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方式以及行业法规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四个方面。对于最后一项,在实践中更是内容多元、维度丰富,包括但不限于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合格公民的意识与行为规范以及环境生态意识与行为规范;快速工业化背景下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市场经济环境下所需要的社会意识与行为规范;国际化日益发展形势下多元文化理解与行为规范等。[2]职业教育给学生提供了通往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却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实践中的产业文化内涵的理解与掌握。鉴于此,为实现理实结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职业性、实用性,培养德技并修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2019 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聚焦教师、教材、教法的“三教”改革。“三教”改革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举措,不仅是职业教育的政策性基础,而且为我国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提供了制度空间。本文依托“三教”改革的理念,从教师、教材、教法三个方面探讨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存在问题、优化举措,以期突破当前职业教育在实践性上的发展瓶颈,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水平。

一、“三教”改革背景下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产业文化作为产业发展的软实力与内生驱动力,在职业教育中同样对学生未来的就业与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当前“三教”改革的背景,理解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搭建学业与职业的桥梁

2019 年4 月,教育部职业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提出:“要推动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完善‘双师型’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引领教学模式改革的教师创新团队。”[3]“三教”改革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所需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方向。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职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进入专业领域的社会化过程,即学习相关内容、技能和对专门角色的内化认同的过程。这种内化认同实质上存在着某种工作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贯彻,是一个价值选择、价值生长及价值实现的产业文化的适应。[4]职业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学生的最终走向是就业,其中产业文化与专业知识共同构成学生的工作能力。由于产业文化是企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职业教育不仅应该关注学业的成果,而且应该重视学业与职业的衔接,在教育中融入产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从而让学生在校园学习中体会到产业的意识形态和管理模式。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忽略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发展,那么专业化人才培养机制将面临根本性危机,既无法实现技能的传授,也达不到提高就业率的效果。

鉴于此,唯有在“三教”改革的背景下,将产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兼顾知识传授与产业文化传输,才能为学生在学业与职业之间搭建必要的桥梁,实现产学融合的衔接效果,使职业教育回归自身的功能定位。

(二)缩短技能人才的成长周期

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目的导向,其并非纯粹的知识讲授,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其实用技能。无论是产教融合还是“三教”改革,人才的技能发展始终被视为职业教育的根本。产教融合主张从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促进学生成长,“三教”改革则是强调从“谁来教、教什么、怎么教”的技术层面促进人才的高质量培育。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不是封闭的、乏味的知识摄入过程,相反,这是一个学生提前实践的过程,并从中学习和运用产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以及管理模式。申言之,学生通过产业文化的学习能够丰富知识储备,为以后的就业打好实践基础,从而缩短毕业后融入就业环境的成长周期。一方面,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性评价往往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质量,而高素质、高适应力的人才是检验职业教育成果的试金石。另一方面,人才的成长周期对企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为时间成本与培养成本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所以,缩短技能人才的成长周期对企业的发展而言同样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必要之举。

(三)培育学生的职业素养

无论在何种行业,深厚的职业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应当具备的精神内核。职业教育既看重学生在学业知识方面的吸收水平,还重视学生的职业素养的提高。产业文化始终与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密不可分。清晰地认识产业文化背后的职业内涵,才是培育职业素养的前提所在。

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与治理的精神内核,从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塑造,凭借教法改革实现知识与素养之间的转化,并成功融入学生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之中。职业教育作为技能型人才发展的重要前置阶段,应该涵盖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这个意义上,产业文化是职业教育的一门重要工具,其必须获得专属领地。

二、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问题检视

产业文化融入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显性要求,以“三教”改革的理念为棱镜可以观察到,其尚未完全融入我国职业教育中,在教师队伍、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层面均存在不足。

(一)教师队伍产业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其在培养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实际效果。然而,产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需求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挑战,并集中表现为产业文化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谁来教”在任何类型的教育中均是根本的问题。无论是教材的编写与选择,还是教学新理念的落地与贯彻,都要通过教师承担具体的工作来圆满实现。[5]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具有产业文化知识储备的教师队伍,一方面,教师选拔体制有考试方式、年龄限制、学历等要求;另一方面,受限于知识来自课堂的传统模式,学生的专业知识大部分源于教师所讲授的书本内容。所以,产业文化要想融入职业教育,就必须有高质量的具备产业文化知识的教师队伍。这是由职业教育的发展特性以及教育体系的逻辑共同决定的。

(二)教材编写缺乏产业文化素养板块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6]这为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与改革提供了巨大契机。其中,教材是本源,是最规范的学习标本,是知识传播的媒介物,其不仅为职业教育提供知识参考,而且能够为学习提供系统的规则和框架。遗憾的是,截至目前,职业教育课堂中文化引导类教材占比较少,专业教材又存在内容陈旧、偏重理论知识、缺乏产业文化内容等问题。综上所述,若想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我们必须把产业文化纳入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范畴。职业教育要实现培养专业化人才的功能,就需要在教材上引入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管理模式和法规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而增强我国职业教育与产业文化知识的联结,以期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三)教学方法脱离产业文化的实践

作为在“三教”改革中不断被强调的教学方法,其改革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通过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完善,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改革。[7]随着时代的演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已经具备了一整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驱动模式、翻转课堂等从传统到现代的教学方法,对于专业知识的讲授有良好的帮助。然而,产业文化、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教学有区别。教学方法是在特定学科下得以生成的,不同的学科,教学方法的选择必然不同。与之相对应,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也应当有匹配的教育方法。若离开了产业文化本身,那么再科学的教法,也无法达到产业文化传播的效果。产业文化的传播要求授课教师超越单纯的理念讲述与语义分析,将产业文化置于整个产业情景中加以思考,从而真正感知和传播产业文化。申言之,产业文化的教学方法不能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脱离特定的产业环境,而是应该根据产业文化的特殊情景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尤其是要根据产业的管理模式、受教育者的感知能力进行调适。毕竟,只有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中考虑到产业文化的特性,教学方法才能具备感化力与说服力。否则,脱离产业文化特性的要求,教学方法一定是不应景的,更不能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和理解,也就无法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三、基于“三教”改革理念的产业文化融入举措

基于“三教”改革提供的制度路径与创新方向,产业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融入应从教师知识储备、教材板块编写、实践教学方法三方面加以完善。

(一)教师加强产业文化储备

师资力量是职业教育中的关键一环,是学校的软实力,只有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的基础工作之一,才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如前所述,教师队伍缺乏产业文化知识,从而影响职业教育的成果。因此,教师队伍必须兼备产业文化和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职业教育在实质上的授业解惑的功能。

由于产业文化的内涵丰富,不能简单依靠书本知识获取,因此我们应从两方面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的产业文化储备。一方面,在教师招聘过程中,将招聘条件的年龄限制适当放宽,并对工作经验予以要求。年龄与经验之所以应该在招聘条件中得到体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相关领域的工作经验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在职教师进行产业文化方面的培训,采用课堂与实践双通道模式,既邀请具备高级职称的企业员工给在职教师授课,又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给予在职教师去企业任职的机会,引导教师积极进行产业文化的再学习。另外,对教师在企业任职后助力产业文化融入的优秀实践案例予以推广,保障教师队伍有足够的产业文化储备,为其融入职业教育提供知识保障。

(二)教材适配产业文化知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针对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需求,编写产业文化的相关教材是关键举措。因为教材是学生在学校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授课的主要依据。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曾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提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8]由此可见,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关乎国之根本,而教育的根本是系统全面的教科书。如前所述,产业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优秀的工作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行业领域的企业文化、现代生产服务管理方式以及行业法规政策和社会规范等四个方面。[9]相应地,产业文化教材的编写也可从以下四个类别入手:职业素养类、产业文化类、产业管理类、政策法规类。职业素养类教材应侧重于职业素养培养,诸如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观的养成。产业文化教材应主张记录产业文化的来源与演进,诸如产业文化史等,学生可以从中系统直观地学习产业文化,对产业文化的由来有具体的了解。产业管理类书籍应对管理模式和管理规划进行归纳,针对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活动进行分析。政策法规类教材应涵盖与公司、企业相关的国家政策与法律规范。

(三)产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

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不同的内容有不同的教学方法。鉴于产业文化学习比专业知识更易受情境影响,产业文化的教法应采取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要求学校与企业合作,由教师带领学生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参与基础工作,感受企业文化。一方面,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一定的完整性和教育性,因为实践是为了获取经验。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讲解的方式,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事务流程、人才管理。另一方面,在学校的课堂上,开展产业文化的课题教学、讨论、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做到实践参与和课堂模拟两者相结合。同时,为衡量学生对产业文化的学习程度,我们可以从实践与课堂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最终的考核,并记入学生的成绩。

四、结语

产业文化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何种类型的产业,都有特定的文化并深受其影响。产业文化不是孤立的文化单元,而是关乎产业命脉的精神内核。职业教育以技术性、专业性人才培养为目标,与产业文化之间具有极强的关联性。因此,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有相当的必要性。当前我国正在推进的“三教”改革为这种产教融合提供了教师、教材、教法三个角度的理念指引与完善方向。通过观察发现,我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文化方面仍存在教师队伍知识储备不足、职业教育教材内容缺失、教学方法脱离产业文化实践等不足。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致力于专业人才培养,为我国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基于此,我们必须对症下药,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在产业文化方面的短板,提出加强教师产业知识储备、教材融入产业文化知识、产业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完善举措,从而将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教师队伍教学方法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加强民办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