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政策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路径探析
——基于江苏省N 市部分学校的调查分析

2023-11-25曹志琦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双减育人

曹志琦 袁 琴

(扬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

2021 年7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坚持学生为本、回应关切,遵循教育规律,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1]在此背景下,学校结合教育工作实际,丰富德育形式,创新德育方法,提升德育实效,落实“育人为本、五育并举、德育为首”的教育举措。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而言,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认知、道德说教的知性德育层面上,而要追求知情意信行全面发展的德育成效。

“双减”政策的颁布,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理念指导,通过德育工作的自我变革,超越传统教学模式与教育思维,激发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动能,不断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新需要,助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真正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

一、“双减”政策对学校德育的理念指导

学校是青少年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要将立德树人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学校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培养的重点,并将其纳入学业质量标准的评价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学生的教育体系。

“双减”政策的出台,对推动学校德育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满意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双减”政策作为教育改革的最新走向,其工作目标之一是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往,应试教育中“唯分数论”“成绩为王”的观点,使得学业评价体系和教育评价系统大多以成绩作为重要的评定标准,导致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重视智育,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德育的重要性。

“双减”政策的推行,不仅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科学合理安排学生的课余作业,还要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双减”政策的落实是优化教育生态的应有之举,也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充分利用资源,激发学校育人动能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对学校现有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对传统德育方式的创新驱动。

教师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力量,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利用好校内外的德育资源,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道德认知,唤起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指导学生进行道德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将美德善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同时,学校也应当深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所谓隐性德育资源,即通过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举止的物质资料和精神风貌。校风班风建设、校园文化氛围、教师言行举止等都属于校园隐性德育资源。学校要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和提升道德情操,让德育的春风浸润学生心灵。

(三)密切家校沟通,发挥协同育人优势

“双减”政策中提出,应进一步明晰家校育人责任,密切家校沟通,创新协同方式,推进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其后,“2021 年10 月23 日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表示:国家和社会有责任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一系列政策法规的相继出台,彰显家庭教育在新时代青少年德育工作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基于此,学生的德育工作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园内,而应当走向更加开放的场域。与此同时,德育教育的过程也要努力向“家校交流”和“社会开放”的方向转变,家校社三方明晰教育责任,打造协同育人新团队,共同参与德育实践。

学校、家庭、社会要同向而行、通力合作,形成多方育人合力,发挥协同育人优势,以期达到“1+1+1 >3”的实际效果。

二、“双减”政策视域下学校德育的实践现状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学校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拓宽课后服务渠道、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后活动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削减教育“内卷化”困扰,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起到助推作用。

当前,N 市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五育融合”素质教育新举措,创新实施“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双减”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一)以智尚德,德育目的由知性教育向知行合一发展

长期以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重智轻德”“以学评德”的现象较为突出,严重掣肘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双减”政策推行之后,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由权”,不断增强学生的课堂互动感,提高其学习参与度。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列出作业清单,着力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创新作业布置形式,提升作业的实践性、趣味性,让作业由被动转向主动,由封闭走向交互,努力推动学生知识增长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3]

B 校借助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契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推出“五个一”系列作业,即阅读一本经典著作,观看一部红色电影,参观一处红色教育基地,寻访一位老党员,撰写一篇心得体会。这一实践类作业作为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课堂延伸,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还能够激发学生将内化的道德情感付诸实际行动,落实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涵养高尚的道德情感。

(二)以体立德,德育模式由一体主导向多维融合跃升

“双减”政策落地后,学校体育课课时得到增加,学科重要性得到提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的效果逐步显现。“新课标”将体育课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地位,并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方面”[4]。体育品德的本质是与体育运动相关的道德修养,也是实现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必然途径。众所周知,体育品德中包含超越自我、永不放弃的竞技人格和勇敢顽强、团结合作、公平正义等体育精神。作为道德发展与身心健康衡量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品德在体育教学中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并且,良好的体育品德也有助于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与乐观的人生态度。

L 校靠近N 市体育中心,依托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在课后延时服务中不仅设立篮球、足球、乒乓球等传统体育社团,还开展轮滑、健美操等新兴体育活动,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增强体质、享受乐趣、锻炼意志和健全人格。教师在体育教学指导中聚焦德育元素,使之有序合理地融入体育教学,激发以体育人的新动力,以期实现“以体立德”的价值目标。

(三)以美润德,德育资源由静态封闭向动态共享跨越

德育与美育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道德修养较高的个人,一般来说,也具有比较高的审美情趣;同时,随着个体审美鉴赏力的逐步提升,个人在日常行为中也能够展现出更好的道德品质。新时代,学校要加强学生的美育工作,坚持以美化人、以美固元,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判断力和鉴赏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双减”政策推行以来,S 校尝试推出“课后服务+德育美育课程”,整合学校的德育美育资源,将德育与美育融为一体,在课后服务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育高尚的道德修养。S 校的合唱团多年蝉联区“百灵鸟”合唱比赛金奖,学校发挥师资优势,在课后延时服务中增设“小小红歌手”“乡间民谣”“民俗音乐探秘”等兴趣小组,在整合原有校本课程的基础上,持续开发当地的德育、美育资源,整理出覆盖党史教育、家乡民俗、传统戏曲等内容的德美相融的教学元素。例如,教师在教唱《我的祖国》一曲时,通过实物展示、视频播放、情景剧表演等方式,向学生讲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真实故事,赞颂了志愿军热爱祖国的深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埋在学生心中。周末,教师结合兴趣小组的学习,带领学生寻访当地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听老兵口述战争记忆,让学生在实地调研中体悟烽火岁月的艰苦和感受当今祖国的强大与生活的美好。寓教于美、寓美于德,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讲堂紧密结合,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家乡的美,表达对家乡的爱,自觉涵养家国情怀,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

(四)以劳修德,德育场域由校内课堂向校外基地延伸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劳动教育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就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立德树人为根基,以培养新时代人才为宗旨。劳动教育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脱离了劳动教育的德育只是纸上谈兵。“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劳动教育也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C 校与当地药草种植基地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并研发校本课程“中草药种植与研究”,按年龄学段分设“我是小药迷”“学做小药农”“争做小药师”等主题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注重多元融合,强化与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的内在融合,切实开展劳动教育,以劳修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T 校尝试构建“农耕之趣”系统劳动课程,该课程贯穿整个学年,让学生体验农耕生活春种秋收的辛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了解菜籽播种方法和简单的蔬菜栽培技术。待蔬菜成熟之后,学生可以将其收获作为馄饨的馅料,与同学一同品尝美味,感受丰收的喜悦。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劳动实践领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重要意义,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弘扬开拓创新、砥砺奋进的时代精神。

三、“双减”政策视域下学校德育的优化路径

“双减”政策视域下,学校德育工作要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持“五育并举”理念,全程有序、科学、高效开展德育活动;深挖校本德育资源,打造学校德育特色品牌,切实发挥好学校德育工作主阵地作用;深化家校社合作,持续推进协同育人,探索家校社共育新路径新模式,构建高质量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

(一)秉持“五育并举”理念,注重学校德育实效

“五育并举”理念是新时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新时代教育教学发展战略下全面育人教育理念的重要彰显。学校要秉持“五育并举”理念,立足人的全面发展,建构具有整体性、有效性、综合性、实践性的德育教学体系。

秉持“五育并举”理念,注重学校德育实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五育并举”理念贯穿德育课程教学。学校德育工作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构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发挥课程体系的综合育人功能,进一步提升德育实效,通过课程引领、思想浸润、活动体验,着力加强学生思想品德修养。

第二,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德育实践活动。学校要立足“五育并举”理念,在学校德育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学校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会、马拉松长跑等体育活动,通过体育培养团队意识、合理竞争意识;号召学生主动参加社区基层志愿服务,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

(二)深挖校内外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品牌

“双减”政策视域下,开发与整合德育资源已成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学校要整合校内德育资源,开设特色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开发校外德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德育活动实践平台。深挖校内外德育资源,打造德育特色品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丰富和拓展校内德育资源。学校要整合校内德育资源,立足本校实际和特色建设,深入挖掘校史校情,开展涵盖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领域的特色校园文化系列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队会、团会,举行各种庆祝和纪念活动,通过必要的仪式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此外,学校要深入挖掘隐性德育资源,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建设、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提升道德情操。[5]

第二,开发和整合校外德育资源。从所在地区社会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出发,将党史国史、红色文化、乡风民俗、名人楷模等主题资源融入学校德育,丰富德育内容,构建综合性的特色德育课程体系,切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依托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陈列馆、革命英雄纪念堂等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从而实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标。

(三)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德育合力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优势,构建多方联动、多措并举、多点发力的德育新生态,依靠社会、家庭与学校的高度融合与联手协作,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模式,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构建家校社协同机制,凝聚多方德育合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形成家校社共育新常态,学校要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引路人”。“双减”政策明确强化了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学校要主导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在发挥好主阵地作用的基础上,要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监督、对社会力量的关注和引导。学校可以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建立健全学校和家庭的交流机制,提高家校沟通效率;创造条件将社会力量引入学校,引导社会助学力量进入学校规范的管理轨道。学校要担当学生德育工作“引路人”重任,推动协同育人从“减负”转向“提质”,构建常态化、过程化、专业化、规范化家校社共育格局。

第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水平,家长要做好孩子成长成才的“陪伴者”。“双减”政策减轻了校外培训对家长财力和精力的“过度耗费”,同时也对家长陪伴和教育孩子提出更高要求。家长要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素养水平,为孩子成长成才带来高质量陪伴。在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的同时,家长要全方位指导,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缓解家庭焦虑,为孩子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身作则,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家长要做好孩子成长成才的“陪伴者”,给孩子以正确示范引导,协同学校做好德育工作。

第三,打造“社会大德育”课堂,社会各界要做好德育工作的“支持者”。“双减”政策强调了社会培训机构的公益属性,为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更大可能。社会各界要发挥自身优势,整合自身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支持和必要补充。社会各界可以通过向学校、家庭提供高质量的“菜单式”教育服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开展社区托管服务以减轻学校托管负担,方便家长,支持学校。社会各界要在德育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德育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提供社会资源、实践平台和服务保障,赋能学校德育工作。

四、结语

“双减”政策是党中央在新时代做出的重大决策,其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缓解社会教育焦虑,显著提升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学校德育工作应当积极响应“双减”政策号召,有效回应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时代关切,为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保驾护航。“双减”政策落地后,可进一步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为社会关切学生成长、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为家庭缓解焦虑情绪、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优化路径,为新时代德育事业赋能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双减育人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