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试评价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2023-11-25严宏亮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考试核心

严宏亮

(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00)

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者,对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拓展考试评价的内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源泉与思想底蕴。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该民族、该国家的历史文化,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相契合。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沉淀, 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生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体现了时代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价值在当代得到了富有时代张力和生命力的精彩呈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深刻变革,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对撞与交锋也更加激烈。与以前相比,当下的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独立自主,价值追求更加丰富多元,个性特点也更为鲜明张扬。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和行为,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社会关爱和人格修养为重点,有利于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

目前,各地在考试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普遍重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彰显考试命题与综合素质评价独特的价值,并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各地都能认真贯彻《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素材资源,并结合当前社会生活实际和当地文化资源,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角度、全方位考查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知、价值与认同、理解与传承,引领广大考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坚定文化自信。[1]

试题命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教育,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例如,在语文学科的考试评价中,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重点、全面彰显文化自信,体现语文学科考试应有之义,既是优势所在,又是职责所系。就全国中考部分省市具体命题情况而言,各命题单位都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自觉落实中考评估的育人导向,用蕴含一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句和语料创设情境,使学生在答题中间接地接受精神熏陶和教育的题目,占比较高。其中,直接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试题数量在7—19 题之间,占试卷总分的比重为20%—90.7%。

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来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关系着国家的精神独立,关系着国家的总体安全,关系着国家兴昌。没有文化自信,也就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客观、科学地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必须不忘本来,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充分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另一方面,必须面向未来,结合新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赋予其新的表现形式和时代内涵,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2]

当下,部分青年学生存在文化自信缺失现象,究其原因有三点。第一,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认知程度较低,虽然总体上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对其未来发展也持乐观态度,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关注度不够。第二,学习被动且学习途径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认知均通过思想政治课这一途径被动接受,在课余时间并没有主动学习的计划。第三,文化忧患意识淡薄。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部分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缺乏关注及价值认同,对西方等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导致价值观发生扭曲。

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社会、学校、教师对青少年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有效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它是解决现代社会精神迷失、道德失范的一剂良药,是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必要举措,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理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其中既有德治主张、民本思想、平等观念,也有大同理想、大一统传统;既有用人标准、改革精神,也有正义追求、道德操守;既有外交之道,也有和平理念。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丰厚的历史逻辑,可供挖掘的历史资源可谓浩如烟海。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是要以理服人,让学生在经典的耳濡目染中得到思想理论的熏陶;二是要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情感共鸣中得到价值升华;三是要以志动人,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自觉践行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

三、拓展考试评价的内涵

考试是考试主体根据选拔人才、检验成果等目的,通过书面、口头、实操等方式,对考试客体的素质水平进行测度、甄别和评价的一种活动。考试评价作为对学生成绩和能力的评判手段,其影响将伴随学生的一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正向或负面的效应。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成尚荣认为,考试评价不只是检测、反馈、纠正、改进,也不只是诊断、选拔、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通过价值判断和引导来育人的过程,这也是让考试评价育人与课程育人、教学育人、管理育人内核共通、形成育人系统的过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德”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凝练的“德”,这个“德”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范畴中的大德、公德,也包括个人私德,涉及个人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法治素养三个方面,与德智体美劳中“德”的含义相同。立德就是要帮助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塑造道德品质、涵养法治素养。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构建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拓展考试评价的内涵。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研制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可以发现,在评价功能上,高考不仅服务于高校的人才选拔,而且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和引导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在评价理念上,高考已由传统的知识能力立意评价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评价转变。

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中考、高考中的比重,不仅有利于拓展考试的功能、丰富考试的内容、增加考试的维度,也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素养进行较为全面的考查和评测,还有利于教育监测部门研究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标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有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的督导范围,定期开展评估和督导工作。

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考情、新考点,能够充分发挥考试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学校、进课堂,引领相关课程活动的开发与实施,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达到“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建构更高水平的全面培养体系,并形成常态化效应。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提高学史鉴史意识、民族复兴意识、国家富强意识、文化自信意识,可切实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考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习与实践,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的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是连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学生核心素养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能促进学生个体发展,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从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中,从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寻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丰厚滋养。

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支撑着祖国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其核心素养、综合素质、思想道德水平会影响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进一步引导青少年学生除借助课本外通过实践来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独特丰富的人文美学、艺术文学、技术科学,开阔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拓展知识面,陶冶艺术情操;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鼓励人们向上向善;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弘扬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等中华传统美德,从而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培养优秀的品格;还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自身人生规划和成长相融合,从而涵养、健全自身人格,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其内在要求。第一,中华传统美德是培育中小学生品德的重要养分。优秀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保持民族兴旺生生不息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性存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其蕴涵的精神价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及其承载的精神价值与当今大力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割不断的渊源和联系,是今天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资源和支撑。第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路径。我们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守诚信、求大同的核心要义,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中之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承载的文化价值和中国历代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可歌可泣的故事彰显的精神,是当代中小学生人格养成、品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小学课程,或与各学科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是必然路径和大势所趋。第三,传统文化修习应成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既是使命,又是责任,也是中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知行合一”的教育原则要求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但要在知识积累、技能提升上见成效,而且要在文化修养、文明行为上见成果。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必须把优秀传统文化的修习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和指标。第四,传统文化教育应融入课程教学的各个领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如书法、国画、戏曲(剧)、武术、礼仪等,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呈现方式,涉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各个领域,同时也是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和载体。这就要求中小学校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五、增强教师的课程融合意识与水平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至关重要的核心地位,课程的质量深刻地影响着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没有专门的课程,没有固定的教材,也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且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也往往在学科之外。如何能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学科教学与学生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传统文化的真正落地生根,对每位教师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在考试评价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必然倒逼学校、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文教相融”与“课程统整”理念为指导,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全过程融入学校课程体系,助力学校学科融合协调发展,成为促进传统文化教育向纵深推进、提升学校文化传承力的有力举措。这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师德修养与传统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课程融合意识,提高课程融合水平,打破原来的学科思维框架,充分挖掘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广泛占有文化资源,并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中。

不同学科要站在本学科立场,从多个角度展示、考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历史学科可用儒家经典“东学西渐”的历史,站在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强调优秀传统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和对世界做出的贡献;地理学科可用二十四节气等内容,发出对祖国大好河山如“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的感叹,引导考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对人地关系规律的正确认识;物理学科可以宋代科学家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关于地磁偏角的记载为素材,深入考查考生对地磁偏角、地磁场的分布以及地磁场对带电粒子的作用的理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物理学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的新发展紧密结合;生物和化学学科,可以借助我国古代发明的嫁接技术,发现并研究生物学问题,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优秀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3]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将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文学篇目和传统节日有机有序地融入其中,将教材内容相关的经典阅读材料整合起来,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应用,以期实现语文学科学习的拓展,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和文化传承。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传统游戏具有的趣味性特点,在体育课程中分学段、有序列地融入传统游戏,不仅可丰富体育学科课程的资源,同时也极大提升了体育课程的趣味性。在美术、音乐课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真正提升学生的艺术化审美水平,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使艺术课程更具优雅民族味。

猜你喜欢

中华考试核心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