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探赜

2023-11-25谢惠丽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建党育人思政

谢惠丽

(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

一、价值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呈现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然之举

“伟大建党精神在新时代以强大的力量夯实精神家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图谱。”[1]伟大建党精神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资源,是高校推进立德树人的思想源泉,在思想维度上为大学生指明信仰方向和政治理念等内容,引导大学生夯实理论之基;在实践维度上聚力道德信仰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等思想内容,有助于激励大学生笃行实干、担当作为;在精神维度上则蕴含直面风险挑战的品质和艰苦奋斗等内容,有助于学生塑造坚强意志、强化甘于奉献的意识;在价值维度上为大学生提供党性立场教育,厚植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这些优秀道德要素契合立德树人的目标导向,是实现时代新人培育工程的焦点,促使高校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凝聚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强大动力。

(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的现实需要

深入研究建党精神,能够使大学生在多元纷繁的文化思潮中保持定力、明辨是非,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信息,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青年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思想更加活跃,但辨别意识和能力不突出,需要防止错误思潮的大规模渗透,因此高校需要做好意识形态工作。青年大学生要通过思政课真正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来增强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坚决抵制西方资本主义错误意识形态在高校校园的传播,坚定意识形态自信。

(三)推动思政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方位下,高校高度重视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把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育人过程,不仅是大力贯彻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导向要求,而且是高校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2]。首先,伟大建党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文化根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教育资源,以文化人,起到润物无声的感化教育作用。其次,伟大建党精神为代表的革命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斗争意识等特质都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教学内容。

二、理论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可行性探究

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上、内容上及目标上的契合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行性,有益于形成高校传承革命精神要义特质的思政育人体系,二者同向并进有助于发挥“1+1 >2”的整合效能。

(一)育人性质: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同源

伟大建党精神内蕴丰富,涵盖革命道德、革命信念、革命气质等形态内容,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同时也是我们坚定自信的底色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党内团结以及完成政治任务的根本保障,根本指向在于保证坚持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二者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具有相同的性质。当下,大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可能会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因而高校必须重视通过宣传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革命精神谱系,把握意识形态的正确导向,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构筑坚硬的屏障。

(二)育人内容: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恰切相通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做好青年人才的思政培养工作,并系统指出要遵循“六个下功夫”,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对照来看,二者相辅相成。

其一,在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上下功夫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精神相通。马克思主义学说和共产主义理想是党的指引目标,要深刻理解真理的魅力,并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二,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集中彰显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干精神。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这启示大学生既要有建功立业的信念,也要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其三,在奋斗精神上下功夫传承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大学生要在实践中锤炼坚强意志品格,增强斗争意识和能力。其四,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凸显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奉献精神。修养德行,大学生应注重道德实践,始终践行政治忠诚和人民情怀这一道德要求。

(三)育人目标: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趋同相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提升育人质效。伟大建党精神基本内涵蕴含真理力量,集中构筑我们党的精神家园,彰显政治宣传导向和教育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且生动的文化资源。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立德树人实践中,高校利用建党精神等革命精神正确塑造学生的价值理念和道德素养,树立大历史观,强化文化自信自强理念。这既是对当前广泛推进全民党史学习教育的纵向深化,也是做好高校思政教育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方面。

三、知识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容指向

(一)切入维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教学点

其一,思想基石:“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3]无数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引下,以唯物辩证的科学眼光在国家宏伟大业的发展进程之中向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前赴后继,在多重挑战下保持定力。这些鲜活历史财富,是当今加强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宝贵素材。

其二,行动原点:“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强化责任担当。从《新青年》高举民主科学旗帜到五四运动爱国觉醒,从新中国成立一穷二白艰苦创业到改革开放伟大征程,从脱贫事业历史性胜利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初心使命是贯穿其中的一条重要主线。青年群体是国家发展的主力军,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浸润下,初心使命有助于其在知行合一中深化对党的信仰,主动担当作为。

其三,精神抓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凸显风貌特质。党自始就明确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团结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废除不平等特权,消灭敌对阶级;新中国成立后,我们进行社会变革以应对国内的环境萧条以及国外的敌视针对;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坚决破除阻碍发展的一切不合理体制机制,不断开辟新路;如今变局形势下,青年学生要接续保持大无畏斗争意识,主动肩负起新时代的发展任务。

其四,情感旨归:“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厚植家国情怀。战争时期,忠诚是绝不叛党的凛然;建设时期,忠诚是攻坚克难和奉献精神;改革开放时期,忠诚是抓机遇变革的铮铮誓言;新时代,忠诚是葆初心赶考的信念决心。人民情怀是最坚实的依托和最强大的底气,大学生要在重温建党历史中淬炼对党忠诚的品格。

(二)耦合维度:融入伟大建党精神与党的精神谱系的关系要点

中国共产党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开启了伟大革命实践探索,形成党的革命精神谱系。在形态表现上,革命精神谱系涵盖多个维度,以人物命名的,有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以地点命名的,有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以事件命名的,有长征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伟大建党精神是精神谱系源头之基,其中蕴含的政治品格、理想追求、道德素质等要素是贯穿系列革命精神的一条红线,并在不同时空实践中不断丰富深化。在不同时期孕育的一系列伟大革命精神,在内涵要义的具体指向上各有侧重和特点,其强劲发展更加凸显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引领作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要注重把握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他精神的耦合关系,挖掘其内在关联性,注重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基础和统领本位,通过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概念的切入,实现与思政教育体系的全方位交互,促使青年大学生全面理解中国共产党构筑的精神家园。

四、现实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问题审量

(一)融入动力不足,缺乏认同感吸引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诞生之后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展现和精神特质,其蕴含的真理光芒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高校青年注重自我意识和个性的突出表达,更加倾向于有亲和力和趣味性的人文教育。伟大建党精神等革命理论因其历史性更集中表现为相对严肃的学理性话语,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当代难以焕发出实质的文化教育意义。有的大学生理论认知欠缺,对建党历程及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缺乏了解;有的学生因学分被动应付,革命精神教育的质效大打折扣。

(二)融入形式表面化,缺乏深度质效

其一,内容浮于表面。有的思政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和时政热点,无法实现革命精神与思政教育的话语转化;有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红色基地,使得教育流于形式而效果不佳。其二,方式比较单一。目前理论课主要采取图片和视频等传统手段。党团活动、班级组织、社会实践等程序化严重,同样流于形式。

(三)融入机制不健全,缺乏整合力度

其一,课堂教学、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载体运用度效果不凸显。党史育人的方式主要集中于课堂教学这一主线。此外,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德育活动,虽然各司其职但未在日常思政教育中贯穿始终,因而效果不佳。其二,在外部机制上,社会、学校、家庭之间互动不强,未形成协同发力的育人模式,缺乏有效共建机制。

五、实践逻辑: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推进路向

高校要深刻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育人价值,统筹做好理论、活动、实践、网络“四位一体”宏观系统,完善内外部机制,构筑起协同育人的“大思政课”格局。

(一)把握主引擎:坚守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主阵地。

一方面,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来讲,将建党精神融入课堂,讲清楚建党过程和革命建设的历程,重点强调建党精神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的作用。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概念讲清楚建党精神内涵中的这些特质的重要性;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上,教师要着重强调新时代大变局形势下,如何继续赶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另一方面,高校要根据不同学科和专业的具体特点,结合育人目标,挖掘其中隐性的建党精神资源,并积极寻求与专业知识点的共通互进之处,从长远视角探索课程思政“一系一特色、一专业一特点”的模式,稳步推进能力与思政齐头并进的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

(二)增强主环节:构筑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文化熏陶

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注重整体氛围环境的构筑,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以文化人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推进的方式切实提升教育效果。

首先,将建党精神与物质文化建设相融合。充分利用宣传栏、建筑等硬件设备宣传建党精神,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校园氛围。其次,将建党精神与精神文化建设相融合。高校要积极组织开展以“建党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党史演讲比赛、党史知识竞赛、红色歌曲合唱、专家讲座等,为学生提供感受交流的机会。最后,将建党精神与制度文化建设相融合。为保障制度体系规范,学校成立专门领导小组进行整体运筹安排,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教育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浸润引领作用。

(三)延伸广空间:挖掘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深度

高校思政教育要提高质效须拓展教育外延,“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社会实践就要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习锻炼机会中真正学思践悟。

高校要结合各学科的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理论研讨设计,并进行实践验证推进,比如开展“追寻红色足迹”“重温红色经典”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百年党史脉络有清晰认知;近距离访谈英雄模范人物,当面学习感受其人生经历;通过查阅红色史料、撰写调研报告等研学形式,了解社会以及党的方针政策。高校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机会,组织学生多走进企业、公司、社区等,在现实志愿服务、社会公益活动中激发社会意识,锻炼专业本领。

(四)创新载体链:善用建党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融媒联动

当前信息化时代,高校要善用融媒体大氛围,在网络思政中构筑伟大建党精神线上育人新空间,提升这一载体强度。

首先,伟大建党精神网络平台要做到形式丰富。思政教育者可创新融合大学生感兴趣的视频、图片、文字等新媒介手段,构建“网络+课堂”教学模式,还可依托大数据、网络等新载体推进全方位教育。其次,伟大建党精神网络平台要强化内容供给,寻求创新宣传。各院校既可借助大学生慕课等公共平台共享资源,也可依托当前学生比较关注的载体形式如微信、抖音等App(小程序),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鲜活形式表达网络话语中的理论热点问题。最后,加强监管。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冲突形式复杂多样,高校要强化网络教育平台监管,发挥好革命精神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作用。

猜你喜欢

建党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