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延安时期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当代启示

2023-11-25赵祥秀

文教资料 2023年11期
关键词:延安马克思主义思政

张 丽 赵祥秀

(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延安时期开启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纪元,创造性地完成了造就大批革命青年的任务,有力地推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当前正处于中华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关键时期,党对青年寄予厚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的拼搏奉献”[1]。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继续肩负起铸魂育人的时代重任,使新时代青年在奋进中成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一、延安时期党实施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以党的政策方针和革命实践为重要内容,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为新时代青年教育工作的发展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毛泽东将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非常准确地概括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并且指出之所以会犯“教条主义”,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所以从一开始党就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作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党内的重要地位,1939 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提出“马列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命题,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1941 年9 月《中共中央关于高级学习组的决定》发布,毛泽东担任组长,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思想方法论作为重要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也是延安时期高校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延安时期,先后建立的包括中央党校(前身为马克思共产主义高校)、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陕北公学、马列学院等在内的近20 所高校对青年进行统一的科学文化教育和马列主义教育,开设有政治经济学、哲学、马列主义原理等课程。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张闻天等领导人亲自到高校授课,军事著作《论持久战》最初就是毛泽东为抗大学生上课时的讲稿。《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两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之作,也以青年学子为第一批受众,首先在延安高校里讲解、传播,在青年中掀起了一场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潮,为我党培养出大批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青年。

(二)正确的阶级观教育

以阶级观点认识历史是马克思主义正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创造性思维。延安时期,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如何正确处理阶级斗争与民族斗争的关系,使阶级斗争服从于民族斗争,同时帮助青年掌握阶级分析方法,树立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肃清错误思想,正本清源

毛泽东从哲学的高度论述党内“左”和右错误出现的思想根源,《矛盾论》《实践论》两篇文章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为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的哲学基础。延安整风中,党中央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基本方针,在肃清党内思想遗毒的同时,继续团结革命力量,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正确思想路线在党内深深扎根,为夺取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武器。

2. 既团结又斗争,实现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党内外思想领域的斗争愈发激烈。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顽固派,宣扬“一个政府、一个主义、一个领袖”,妄想推行“中国式法西斯主义”。此外,抗战胜利后,中国青年党主张的“中间路线”在青年群体中也颇有信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根据局势变化,对中国式法西斯主义进行深度反击,破除中间路线幻想,创造性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命题,在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复杂的矛盾、关系、斗争中,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党员干部和民众,成功粉碎了蒋介石顽固派企图从政治思想上实现独裁的阴谋,大大提高了党在统一战线中的威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赢得了大批拥护力量,确定了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前行的正确航向。

(三)党的政策方针教育

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回归实践,在实践中完成升华。要实现这一过程,就是要引导青年在正确认识形势的基础上自觉投身于民族解放的具体实践。延安时期,党始终围绕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以政策方针和时事为具体抓手,创造性地开展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开展抗战策略方针教育,动员一切力量实现对日作战

1937 年4 月中共中央发表告全党同志书,提出该阶段工作的中心任务是“巩固国内和平,争取民主权利,实现对日抗战”[2]。党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这一中心展开,进行抗日战争的策略方针教育。1937 年8 月,中共中央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明确提出“抗日的教育政策”,在这一政策指引下,抗大、陕北公学、延安干部学校等多所高校专门开设时政课程,以时事或新闻报刊为教学素材,多采取讨论会的形式,在对问题的讨论中,学员们提高了对抗战局势的关注度,锻炼了思考和分析能力,也对党的抗战政策有了进一步理解。

2. 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树立持久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世界战争爆发后,日本推行“以战养战”的对华政策,将战火矛头对准敌后解放区。与此同时,国民党方面对陕甘宁边区进行残酷的经济和军事封锁,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损失惨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受到重创。毛泽东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系统总结了该阶段党的政治策略、军事策略和工作总方针,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一文中明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对于如何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如何处理统一战线中与同盟者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清晰的解答,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来指导和教育青年,犹如一颗明星指引广大青年透过局势的层层迷雾抓主要矛盾,坚定信心实现最终目标。

(四)群众路线教育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最先进的代表,始终与人民血肉相连。1939 年5 月,毛泽东在《五四运动》中将“是否愿意与工农群众相结合”作为辨别革命青年的标准。党的七大会议进一步将群众路线确立为党的根本政治路线。在正确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结合革命实际,以一切为了群众为总路线,对青年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1. 发挥劳动育人功能,在劳动实践中引导青年与人民群众相结合

大多数青年来到延安后,对艰苦的物质环境缺乏心理准备,仍带有小资产阶级的架子。为此,毛泽东强调“知识分子如果不和工农民众相结合,则将一事无成”[3],鼓励高校青年与工农群众互帮互助,尽快地掌握生活技能,从而成长为一名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在中央政府“自己动手”政策的号召下,延安青年除日常学习,还要同工农一起进行生产劳动,种地开荒、饲养家禽,几乎实现了生活资料的自给自足,在此过程中一批批延安青年迅速成长为“既拿得起笔杆子,又扛得起锄把子,随时能端起枪杆子”的人民子弟兵。对于延安青年,毛泽东这样评价:“你们读书叫学,开荒是农,打窑洞做鞋子是工,办合作社是商,你们又是军,你们是工农商学兵结合在一个人身上,文武配合,知识与劳动结合起来,可算是天下第一。”[4]。

2. 干部带头与典型示范相结合,强化青年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延安时期树立的大量的群众英雄,对青年有精神激励作用。例如,三大互助范例——王克勤、边区工人模范——赵占奎、种地状元——吴满有,这些先进典型不仅代表着个人的荣誉和高尚品格,也是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唤起青年生产和革命热情的生动素材。同时,领导干部坚持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带头参加生产劳动。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在居住的窑洞旁开垦荒地,浇水施肥,亲力亲为,不管工作多忙都绝不让他人代耕。为解决边区人民“穿”的问题,周恩来、任弼时带头学习纺织技术,在比赛中被评为“纺线能手”。朱德八下南泥湾,带领战士创造出“陕北小江南”的奇迹。领导干部这种同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为延安青年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只有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才能实现革命的最终胜利。

二、延安时期党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当代启示

回顾延安13 年的民族民主革命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党始终坚持思想先行,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教化青年,在此期间凝练出的延安精神也成为广大青年滋养初心的宝贵财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引领青年出色地完成了中心任务,积累了丰富经验,对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启示。

(一)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革命前进的旗帜,是我党团结全国力量、战胜日本侵略者最强大的理论武器。延安时期,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研究与中国革命实践的双向互动中,推动革命向前发展,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5]为培养方针,致力于将青年培养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用真理的光芒照亮青年前行的道路,为抗战胜利、民族独立和新中国的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当今世界格局瞬息万变,我国正处在“两个一百年”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更需要跟随科学理论的指引,坚定理论自信。“只有着眼中国场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深深嵌入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之中,方法论的中国化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同样,方法论的中国化目的在于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加适配于中国国情,以更好地解决中国问题。”[6]新时代我们仍然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思政教育之源,学习延安时期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一成功经验,以增强对青年的政治引领为教育目标,确立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发展方向。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政教育理论教化青年,唯有如此,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才会越走越近,通往中国梦的道路才能越走越宽。

(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地位

延安时期党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进行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毛泽东提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7],将思想政治教育比喻为青年教育的灵魂与核心。自五四运动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将青年作为国家发展最得力的助手,从未放松过对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前,我国在对外形象的构建、对内文化认同提高方面仍处于不利地位。国家民族之间文化壁垒的减弱,社会信息化的蓬勃发展在丰富大众精神生活、带来物质便利的同时,也使青年的价值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除西方文化的渗透,互联网电子媒介的革新也使青年不断遭受大数据算法和糖衣炮弹的侵蚀,低俗文化、互联网烂梗、不当言论等给社会主流意识造成不小的冲击。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的思想风向,因此,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党对于青年的教育工作也愈发重要。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青年强,则国家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8]只有重视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将青春小我融入祖国大我,筑牢青年思想之基,才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党和国家事业的薪火相传。

(三)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理论科学性与实践务实性的结合中取得最终成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党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真正实效的关键。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立鸿鹄志,做奋斗者。”[9]新时代,要学习延安时期青年教育的成功经验,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原则,立足于现代化强国建设事业的全局,建设反映时代流变内容、紧跟时代脉搏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培养大批能把中国化、大众化、通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好的教师人才,推动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更新,直面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对传统教育理论进行新时代化的表达,不断提升思政课程的亲和力,让思政课理论“活”起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青年自觉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

(四)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一定意义上说在于‘接受’,在于唤起对象的主体性,在于促进对象的自我教育。”[10]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正确指导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快速发展,思政教育改革呈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但目前仍面临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实施队伍难以满足社会期待”之间的矛盾,许多高校为了迅速见到“成果”,使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往往停留在技术、形式、操作等层面,实际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方式和硬件设施条件的影响,以教育者为中心的灌输式、训导式教育仍然占据主体地位,这些现象在短期内无法从根本上改变,需要高校眼光放长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不断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改革的顶层设计,完善育人机制。同时,施教者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了解青年群体的思想特点,运用贴合学生身心发展新特点新规律的教学方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只有将以人为本理念落实到顶层规划和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才能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主渠道作用,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期效果。

猜你喜欢

延安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