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反转新闻现象探究

2023-11-25周红艳

传播力研究 2023年29期
关键词:受众

◎周红艳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一、研究背景

2013 年,新华网发布《盘点2013 十大“反转剧”:有图未必有真相》的消息,吸引了受众的目光,反转新闻一跃进入公众视野,这标志着“反转新闻”概念的首次提出[1]。自此之后,各权威媒体都要盘点每年极具影响力的反转新闻。随着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与渗透,受众的资讯接收已从单一的传播途径转变为多向便捷的新闻传播途径,多元化的新闻制作平台和获取信息的途径使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新闻信息交流和交换的枢纽。在一个由注意力经济主导的媒体生态系统中,媒体必须尽快抓住受众的注意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抢占新闻事件的第一报道权往往意味着迅速抢占流量和发言权。然而,现在很多媒体在追求时效性的同时,忽视了对报道的核实和把关,在真实性和准确性上出现了很大偏差,造成了很多报道的失实,这也是造成越来越多的热门社会事件出现反转的重要原因之一。

真实性是新闻存在并产生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并成为新闻报道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所有新闻媒体共同倡导并奉行的基本原则。中国目前正处于复杂的社会转型期,许多思想都会在媒体上积极传播,各种声音也能够在媒体上不断发出,而新闻失实、新闻反转的频率却在急剧增加,每一次“新闻反转”都是对舆论生态和公信力的破坏。这种现象造成的舆论波动,无疑会对媒体的公信力以及社会健康心态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媒体抢新闻,舆论评是非,本身无错,但前提是要以事实为依据,做到客观公正这也是新闻媒体人的职业道德底线。通过媒体的行为选择来探究反转新闻的发生机制,以寻求有效的对症之举,对提升媒体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性与公众媒介素养、维护社会信任体系及经济平稳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反转新闻的特征分析

(一)传播主体多元化

在社交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由原先的记者、编辑、编审、总编等变成社交媒体小编、受众、新闻小编等共同参与,广大受众也开始分享和使用网络资源。传播主体的多样化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传播垄断格局,提供了开放的表达渠道。网络媒介技术发达,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只需一个账号,即可发布所要发布的消息,传播的门槛大为降低。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使信息的传播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化、多样化。媒介的整合给受众更多的自由、更加独特的话语空间。他们能够利用开放媒介平台,获得所需信息,并就事件发表看法。此外,新技术给人们带来便利时也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信息超载、“信息茧房”等。由于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程度、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有差异,尤其认知程度参差不齐,大多缺乏正规的新闻专业训练,因此难免有选择地阐述新闻真相,并不时地添加其个人主观的观点与思想,进而使使用者在解读新闻时极易被这些传播主体所左右,追随这些意见领袖们的喜怒哀乐去观察新闻事件。更有甚者,追逐即时之利,从商业化、娱乐化视角操纵民意之声,导致大量失实、庸俗的资讯,涉及新闻事件传播主体众多,其中不乏权威机构、企业组织、大众媒体和个人。

(二)传播内容敏感化

从2013 年新华网盘点年度十大新闻反转现象起,新闻反转现象基本大多集中在社会新闻领域。人们往往通过快餐式的方式获取信息,在面对海量的信息时,受众的注意力往往更易关注一些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新闻,更加愿意关注某些话题性很强的社会事件。反转新闻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社会话题性,而发生反转的通常是话题性很高的社会新闻,所涉及到的通常是那些突出社会矛盾、能快速吸引受众兴趣与注意的社会话题。反转新闻常常引发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它们可能涉及敏感话题、挑战传统观点或引起社会矛盾。这种争议性促使受众积极参与讨论,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范围。社会矛盾都无法避免,但淡化和缓和矛盾应是一个有操守的新闻媒体应该做的。在这个注意力经济时代,获得注意就是获得流量,所以多数媒体对新闻事件的甄别与报道中,会竭力迎合受众的情感需求,最大限度地吸引受众眼球,这样的新闻事件,即使本身不具有太大的社会意义,但具有强烈的社会话题性就会有更大的讨论热度。

(三)传播方式融合化

在新社交媒体时代下,智能手机和其他智能化电子产品也在持续更新迭代中,随着5G 移动互联网的高速覆盖,人们对资讯的渴求以及对热点的追求日益强烈,信息碎片化,新闻的时效性在手机上得以实现。这一切都让传统媒体在移动媒体时代面临着巨大挑战。与以往传统媒体相比较,现在“两微一端一抖” 能够及时且充分地满足了人们对于不同信息的需求。随着传播主体和受众主体在位置上的转变,新闻的传播形态也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由新闻传播者的一级送达转变成多级送达,实现了由单向线性向双向性传播模式的转变[2]。其中,搜索引擎的使用和评论区的留言交流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当前,以微博、微信、抖音为首的三驾马车,充当着舆情传播的主力军。过去,传统的媒体渠道是单向的传播,缺乏即时性、互动性,只能通过写信给编辑、拨打热线电话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而现在“两微一端一抖”的传播渠道,通过4G、5G 网络可以提供新鲜的新闻和热点,可以为受众及时传递热点。并且具有一定的互动性,允许用户自由阅读、喜欢、评论、转发,也可以对新闻表达兴趣和发布独特的观点,实现实时互动,形成裂变式传播,使得反转新闻的传播变得更为持续,从而提升了其在公众中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反转新闻可能在社交媒体上变成热门话题,并持续引发受众的关注和辩论,给新闻舆论的发酵提供了温床。

三、反转新闻的成因

(一)抢占时效与新闻真实冲突

新闻需要体现出真实、综合、客观的专业性,在整个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性渗透其中。随着新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更加便捷,新闻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强。然而,一些新闻工作者达不到这些标准,即新闻是未经查证而报道的、引证片面新闻来源、倾向于新闻事实的描写,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记者专业素质不高和媒介生态环境不佳等。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下,新闻制作“快餐式”,为了适应目前“快餐阅读”,媒体要迅速接受信息源、生产传播加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不断涌现出来,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多样。媒体技术多样化,使得受众成了新闻生产者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通过手机等设备获取大量新闻和资讯,并且利用互联网实现与其他用户之间的互动。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获取信息不再依赖于报纸和电视等媒介,而是通过手机或其他移动设备获取新闻。现在工作休闲娱乐占了受众大量时间,受众阅读呈现碎片化,再加上移动媒体使用率提高,让受众随时随地都能收看新闻,新闻媒体迎合受众需求,也衍生出新闻碎片化生产。所以很多新闻都追求时效性,导致新闻时间空间不固定以及新闻深度的缺失。新闻追求的是新闻价值,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是首要原则,但媒体为博关注,“时间即生命”俨然成为媒体们的口头禅,媒体竞争愈演愈烈,如带敏感字眼或合乎受众口味的消息,有可能会变成爆款,顿时在网络上热传,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眼球效果极好。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是“没有执照的电视台”已经变成现实,传统媒体人不得不面对新的挑战。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媒体应该与所有自媒体,乃至个人抢新闻,为确保新闻首发,媒体通常刚接触到新闻时,并不急于验证新闻的各个元素,确保其真实性,而是马上写稿发文章,欲第一时间吸引受众的关注。

(二)过度渲染与刻板印象迎合公众取向

迈克尔·卜格佳曾言:“客观性即看到原本的世界,而不是你希望看到的世界。”客观性一般被视为规范性的概念,这是新闻业应追求的理想目标。进而可将上述目标划分为若干部分,这就暗含了记者们在采访中所秉持的态度、所采用的手法及故事自身的特色。客观性也因此成为新闻从业者必须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与相关性,是新闻业最为重要的概念,即记者要实话实说。从新闻的客观性来看,新闻记者持有新闻客观性原则,要求在写新闻、编辑过程中将事实与观点(包括价值判断)相分离,用超脱情感来表达中性词汇、观点,力求公平、均衡,向有关方面提供答辩机会。新闻工作者在传播新闻内容时,应该注重客观性和平衡性。尽量避免个人偏见和立场的介入,以客观中立的态度报道新闻。同时,应该尽量收集各方观点,呈现多元化的声音,以保持报道的平衡性。通常有很多词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主观意识,而新闻的客观性原则要求新闻生产者必须要用客观的观点来阐述或者陈述新闻事实,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例如,陕西省榆林市2017 年发生一起产妇跳楼案件,媒体用“冷血无情”这一蕴含浓烈个人感情的词语来描述当事人的丈夫,新闻媒体作为把关人直接就事件本身发表主观意见,从而直接引导用户或观众以有色眼镜看产妇的丈夫,为事件本身定下批判导向。

四、反转新闻的防范对策与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反思

(一)反转新闻的防范对策

反转新闻的报道是一个不断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反转新闻是新闻真相的一种过程化呈现,是探求真相的一种方式[3]。信息传播“碎片化”现象是反转新闻频频出现的一个原因,但恰恰是一点点“碎片”在不停地拼接,才能让现实浮现。在全新的媒体环境中,媒体对于新闻热点的追求日益强烈,许多新闻从业者不出家门,便能轻松得到新闻线索,并且敏锐地发现什么是公众关心的新闻热点。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记者也开始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并将其作为报道内容来加以挖掘。但是当报道此事的时候,却很少有记者对新闻线索进行核实,毫无疑问,这提高了反转新闻的几率。《XX 时报》为求热度,记者只通过网络社交平台的几张照片就报道“病媛”,不亲自实地调查,不采访当事人就随意写出新闻,对当事人造成不可逆的舆论伤害。媒体捕捉新闻线索,一定要持严谨谨慎的态度,认真筛选,不应盲目轻信网民的评论、爆料。网络谣言是网民通过互联网传播信息而引发社会关注或引起舆论争议的一种言论形式,如一定要采用网友的提示,媒体需要有一个严密的审查流程,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自媒体得到了迅猛发展,各种新闻媒体为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就有可能以损害新闻真实性为代价,一味地追求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时效性。这在当前社会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并对新闻行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新闻失实,引发舆论危机。面对频频出现的反转新闻,就需要重塑媒体责任、强化新闻审查、构建不良信息处置系统如奖惩制度等,根据新闻失实程度和负面影响予以惩处。

(二)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反思

新闻工作者应该对发生过的事实进行如实,客观的报道。在新闻报道过程中,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代替客观事实,更不要去刻意地迎合受众的心理需求。记者、编辑都应忠实于受众,为受众带去真实报道,而不能是通过创意成功地抓住受众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要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不能被利益左右,也不要被金钱诱惑,更不能被权力操控。唯有如此,受众才能对媒体产生信任感,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在当今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都离不开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这就要求新闻媒体必须坚守职业道德,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松懈。假如媒体没有恪守职业伦理道德,屡屡冲破底线,那么后果会相当惨重。在当下的社会中,一些人对新闻行业职业道德有误解,认为新闻工作者是为赚钱而生,所以不注重职业道德建设,甚至不惜违背道德准则来追求金钱利益。新闻工作者要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不以个人好恶作为判断事物的标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守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应该全身心地投身于新闻事业,服务人民、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

五、结语

在数字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具有碎片化、多元化、社会化的特点,反转新闻的常态化为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敲响了警钟。综观反转新闻舆论表达,受众对媒体信任度下降,降低媒体的公信力。当媒体已经不是受众接受信息的唯一途径,媒体也许该感到些许的危机。媒体作为社会信息最重要的提供者,给社会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社会变迁,媒介亦随之变迁。对于反转新闻的思考,也是对于当下新闻媒体人职业道德素养的反思,新闻自律是消除新闻失实现象的有效手段,新闻从业人员应加强自身修养,不要被经济利益所诱惑,时刻将新闻工作者的任务与职责放在第一位。新闻职业道德是媒体自律的核心。新闻从业人员要以道德准则、职业规范来要求新闻工作,约束新闻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新闻媒体成为社会诚信的典范,真正起到维护社会风气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