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的维度与构成要素探析
2023-11-24鲁春林
收稿日期:2023-09-02
作者简介:鲁春林(1976-),女,汉族,博士,赤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翻译。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的构建研究”(NJSY22198);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NJSY21116);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新文科背景下英语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NGJGH2022349)
摘 要:跨文化交際能力量表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能力水平,在教学中设计适应学生需求和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内容和环节,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构建合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量表,需要确定其维度和构成要素,进而准确测评出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能力水平。本文以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为基础,探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维度和构成要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的构建提供理论框架基础。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维度;构成要素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3)10-0054-04
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的构成要素的研究历经50余年,普遍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是指个体能力,如意识、态度、情感、知识、技能[1],并且这些因素会受外在环境(如历史、政治、经济)和语境因素的影响[2]。由于大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培养范畴,国内研究也越来越专注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如何提升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学者们致力于研究测评学生能力的构成要素,构建能力量表,以测评学生在实践中所体现的实际能力[3]。对学生能力的测评有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式和课堂内容,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能力强调与对方进行成功交际,既涉及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又涉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等知识。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建需要兼顾其跨学科性,构建一个完善的能力体系[4]。根据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特点,笔者综合国内外理论框架研究,从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传播学角度分析能力的构成特点,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三个不同的能力维度构成:跨文化交际敏觉力、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敏觉力包括意识和情感能力,属于心理能力,心理学范畴;认知能力在这里强调的是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力,属于思维能力,也是心理学范畴;行为能力指个体行为技能的体现和效果的发挥,属于社会学和文化传播学范畴。每个维度又包含一些必要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是构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量化项,根据这些量化项设计出的测评量表能准确而全面地测量出学生能力水平。
一、跨文化交际敏觉力
敏觉力是指对周围事物和环境的觉察能力。跨文化交际敏觉力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和互动中,对于文化差异和多样性的感知、观察和领会能力。它涉及意识、情感和心理韧性能力三个层面。跨文化交际意识具体是指文化意识和开明度;情感指好奇心、自信心、同理心和尊重;心理韧性指适应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反思能力。一共9个构成要素。
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是指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时,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互动模式、价值观等方面有较高的觉察和理解能力。它不仅包括对自己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还包括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接纳程度,即文化意识和开明度。文化意识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之前,对不同文化价值观、信仰、行为规范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它强调人们在跨越文化差异的情境中,需要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且尊重、理解和适应这些差异。当人们意识到不同文化表达方式、思维方式、沟通方式的差异时,他们能更加包容、开放地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开明度是指交际者摆脱本民族文化中心主义,不以本民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衡量或评判对方,而是以多元化的心态理解和接受异域文化,能够聆听对方关于文化差异的解释,并向对方适当解释本民族的文化内容。一个具有文化开明度的人,对世界有着广阔的概念,愿意敞开心扉,认可、感激,甚至接受不同的观点。这样的人具备与国际接轨的态度与内在能力,能够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情感能力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与他人有效沟通、理解和互动的能力。它涉及对异文化的好奇心、交际时的自信心、同理心和尊重。好奇心是指一个人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产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当人们身处不同文化背景中,他们会感受到来自他人的不同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和行为方式等的影响,从而产生好奇心,希望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其他文化。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交流时,对本民族文化和自身素养有很强的信心,对自己能够有效沟通和理解其他文化也有很强的信心。具有高度跨文化交际自信心的人,通常能更好地适应不同的文化环境,在交际时采取乐观积极的态度,乐于接受异文化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同时也容易被对方接受,且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以最快的速度应对和走出交际困境。同理心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理解和共情他人文化背景、观点和情感的能力。它是一个人能够意识到并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重要特质。在跨文化交际中,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的背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从而消除误解和冲突,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尊重,从人类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角度来看,是一种对他人的敬重和珍视。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意味着对其他文化背景的人表示理解和尊重,不以自我为中心,充分考虑对方的感受和观点。人们面临着陌生的文化环境和价值观,容易产生疑虑和困惑。而尊重他人可以建立起信任,使双方在交流中更加坦诚和开放。
心理韧性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它包括对文化差异和冲突的应对能力、适应新环境、应对变化的弹性以及对自我反思和调整的能力。心理韧性包括适应能力、抗压抗挫能力和反思能力。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面对变化、压力和困难时,能够快速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和情绪,以适应新的环境和情况的能力。抗压抗挫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有效应对和克服压力和挫折的能力。由于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和障碍,跨文化交际可能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因此抗压抗挫能力对于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反思能力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对自己的交际行为和思维模式进行深入分析和反思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可以了解到自己在交际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交际策略,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效果。
二、跨文化交际认知能力
跨文化认知能力主要指对言语知识、文化知识和交际知识的识别掌握能力。言语知识包括语言知识、语用知识和非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包括中国文化知识、外国文化知识和普遍文化知识的能力;交际知识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跨文化交际原则。一共9个构成要素。
跨文化交际中,英语专业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进行最基本的交流。首先,学生能用所学英语语言知识,如语音、词汇、语法、句法知识熟练表达交际意图,形成沟通渠道。语用知识涉及日常生活中英语的使用,如:称赞语、招呼语、告别语、拒绝语、批评语在不同文化中的表达和运用。非语言交际能力通常指运用体态语言、时空语言、副语言以及客体语言等非语言中所蕴涵的信息进行交际的能力。体态语包括各种面部表情、人的姿态、手势以及其他非言语手段,如皱眉、张嘴、摇头、眨眼等。时空语言是指用时间或空间表达出的信息符号。比如,中国文化中常用的“半夜三更”,指的是晚上11点到凌晨1点的时间;而英语中则常用“the crack of dawn”来形容凌晨的时间。空间语言通常指因关系远近亲疏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关系亲近的双方交际时会保持较近的沟通距离,反之则较远。副语言指的是一种除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之外的声音、声调或音色的使用与变化,比如呻吟、哈欠、咳嗽、大笑、哭与叫喊等。例如,在一些文化中,高声笑可能表示开心和友好,而在其他文化中则可能被视为不礼貌或嘲笑。客体语包括肤色、体味、衣着、化妆、家具环境等因素。这些非语言因素传递着大量的交流信息,具有捕捉这些信息的能力,可以帮助交际者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方式进行得体而有效的交际。
文化认知能力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指对交际双方文化背景知识和普遍文化知识的认知和掌握。交际者首先应将对本民族文化的无意识感知转化成有意识掌握,同时习得异文化中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人际关系和身份认可等文化知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体系和信仰系统,因此也产生了不同的观念、性格、思维方式和关系特征。在世界观方面,中国受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认为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因果关系,因此,中国人在考虑事情的时候会以全局和长远利益的角度为出发点,行为做事比较缜密。西方国家受古罗马、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的影响,认为人仅仅低于上帝,是自然和世界万物的主宰,文艺复兴时期更是强调人性的伟大,甚至超越了上帝的能力。因此,西方人在做事时考虑自身因素比较多,强调个人主义和英雄主义。中西文化仅在世界观方面就有这种明显的差异,可见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会遇到很多交际逆境和困境,要想化解误会和矛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此外,交际者需要掌握一定的交际原则作为交际的理论储备知识,如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和跨文化交际原则。合作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以合作的态度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目标或解决问题。这意味着双方应该共同努力,积极分享信息,尊重彼此的意见,通过合作寻求共识。礼貌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遵守礼貌、尊重他人、注意言辞和行为方式的原则。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文化可能对礼貌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尊重彼此的文化特点,并尽可能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发误会或冲突。跨文化交际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双方通过积极倾听、倾注兴趣和理解对方的观点来实现有效的沟通。通过跨文化交际原则,双方可以相互倾听,尊重对方的观点,并努力理解对方的文化角度,以达到更好的沟通和互动。
三、跨文化交际行为能力
跨文化行为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最高阶段,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对敏觉力和知识的运用和展现能力。交际者首先具备跨文化交际敏觉力和认知能力,然后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能够根据一定的交际原则,运用交际策略和技巧灵活、得体的进行交际。行为能力包括言语沟通能力、讲述文化和文化差异的能力以及交际技能。言语沟通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语用表达能力和非语言表达能力。讲述文化及文化差异的能力包括讲述文化现象的能力和讲述文化差异现象的能力;交际技能包括使用交际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维持关系的能力。一共8个构成要素。
言语沟通能力是人们在交流过程中展现的一种重要能力。通过准确、清晰地运用语言,根据具体情境运用适当的语言方式,并辅以合适的非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实现信息的传递和理解。在交际中展现讲述文化和文化差异现象的能力是一项关键的社交技巧。在交流中,引用具体的事件或故事可以更好地说明文化差异。如果交际者曾经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讲述文化差异时要避免傲慢和偏见,尽量采取开放和包容的态度。
交际策略和技巧是跨文化交际的基础行为能力,指交际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运用合适的交际策略和技巧。这些策略和技巧要遵守交际原则,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合作原则强调在交际中运用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即说话双方在交际时所提供的信息数量要足够,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在交际中要说真话,不要提供虚假信息;说话的内容要与主题相关,否则会答非所问,造成跑题;交流方式要适宜和礼貌,交际者说话时要注意语气、姿态、动作和表情等。礼貌原则包括得体准则、谦虚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赞同准则和同情准则,即在言行舉止中做到适当、合适,不给他人带来不适或冒犯;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他人,避免过分自我夸耀或炫耀自己的成就;愿意分享自己的时间、资源和知识,乐于帮助他人;对他人的积极特质、成就或努力给予诚挚的肯定和赞扬;对他人的观点、意见或决定给予支持和认同,即使自己有不同的看法;体察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以温暖和支持的方式回应,体现重感情的一面。
在交际原则的基础上,跨文化交际原则还强调尊重原则、真诚原则、包容原则和适度原则。即尊重和接受他人的文化背景和观念,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差异,并尽可能避免对他人的文化抱有偏见或趋于同化的态度,掌握适当的交流方式和程度。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在理想状态下运用的交际原则,但在现实交流中存在很多变量和人为因素,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运用这两种原则,不卑不亢,成为跨文化交际的纽带和桥梁,树立良好国人形象。
在适当展现跨文化交际技能的基础上,交际者还需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维持关系的能力。在面对问题和挑战时,能够有效识别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能执行解决方案。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灵活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具备跨文化的洞察力和适应能力,以及积极地沟通和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解决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促进文化的理解和交流。维持良好关系是构建有效沟通和互信的基础。不同的文化交际情境也会有不同的维持关系策略。因此,在具体的跨文化交际中,还需要灵活适应,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恰当的策略。
四、结语
构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量化项,即维度和构成要素,是本文探討的主要内容。以国内外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理论为基础,兼顾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跨学科性,本文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3个维度和26个要素,构成设计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的理论框架依据。利用跨文化交际能力测评量表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测评,可以很好地了解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学生通过学习后是否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有所提高,这样,教师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
参考文献:
〔1〕拜拉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与评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2〕Young Yun Kim.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与跨文化适应的综合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3〕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04):89-95.
〔4〕张红玲,吴诗沁.外语教育中的跨文化能力教学参考框架研制[J].外语界,2022(05):2-11.
(责任编辑 王大奎)
An Analysis of the Dimensions and Elements of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sessment Scale
LU Chun-li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assessment scale (ICCAS) helps teachers better grasp students' competence levels, design teaching contents to enhance the students' competence, and thus improv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To construct a reasonable ICCAS, it is necessary to determine its dimensions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so as to accurately evaluate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CC models, explores its dimensions and constituent elements,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CCAS.
Keyword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CC); Dimensions; Constituent Ele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