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奥本海默》里消失的“她”
2023-11-24丁贵梓谢绵霞
丁贵 梓谢 绵霞
电影《奥本海默》上映后引发全球热议,影片讲述了“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传奇又复杂的一生。
人们在感叹诺兰精妙的导演手法的同时,网络上也出现了不少声音,认为剧本设计忽略了女科学家们的角色,比如作为生物学家的奥本海默的妻子凯瑟琳,会给研究员们定期测辐射;比如师从奥本海默、在原子弹研制过程中扮演关键角色的物理学家吴健雄。
今天,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吴健雄的一生。
诚朴青春
1912年,吴健雄出生在苏州太仓浏河镇。每当提及故乡,她总是会感到特别自豪:“我家在太仓浏河,就是当年郑和下西洋的地方。”
吴家是当地的书香之家,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思想进步,追求开放自由与男女平等。他按顺序用“英雄豪杰”四字为子女取名,从未认为“健雄”二字有失女性的文静优雅。为推动女性教育,吴仲裔在浏河镇创办明德女子学校,专门向女孩教授文化与职业技能。
吴健雄童年时代的文化启蒙,就来自在明德女子学校度过的小学时光。在父亲的带领下,她从小学习中国古典书籍,性格自立自信,对万物充满好奇。
1923年,吴健雄以优异成绩考入苏州女子师范学校。她遵循“诚朴”校训,低调朴实、勤奋学习。
在这里,吴健雄第一次读了居里夫人的传记,了解到欧洲科学发展过程,触碰到人类与浩瀚宇宙的微妙关系。
风华正茂
1929年,吴健雄考入中央大学数学系。第一学期刚结束,她便申请转入了更喜爱的物理系。
当时,吴健雄刚转专业,很多理科、英语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她总喜欢自己一个人在树下静心思考,或抱着一本英语词典记诵。回忆这段生活时,她说:“当时我是真心实意做学问,把青春年华都忘记了。”
1934年7月6日,中央大学理学院院长孙光远在一片掌声中第一个给吴健雄戴上了学位帽。当时,在中央大学就读的女学生并不多,能在物理系顺利毕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毕业后的吴健雄先是在浙江大学物理系担任助教,后在胡适的推荐下,前往“中研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在物理研究所的核物理实验室,吴健雄与同伴沉醉于探索原子内部的奥秘,全身心投入在这方净土,反反复复地撞南墙又再出发,只为捕捉真理的微光。
可是好景不长,日军侵略,战事迭起,内忧外患将国家撕扯得伤痕累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研究所像滔天巨浪中的一叶小舟,难以前进。
最终,吴健雄听从导师的建议,出国求学。在叔叔的资助下,她登上了前往美國的邮轮。
知识殿堂
1936年8月,吴健雄到达美国,随后就读于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这时正是物理学在原子核研究方面大放异彩的年代,校园里人才济济。与她同窗的,有以后的加拿大物理学会会长、国家科学顾问沃科夫;教她量子力学的年轻教授,是未来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指导她博士论文的赛格瑞,是未来的诺贝尔奖得主。
在这里,吴健雄获得了开启物理学尖端领域殿堂的钥匙。
1938年起,吴健雄开始在放射实验室主任劳伦斯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研究工作。1939年,她又同赛格瑞合作,利用回旋加速器进行中子撞击铀原子核并分析其产出物的实验。次年,实验结果被刊登在美国物理学界前沿刊物《物理评论》上。
在校期间,吴健雄沉心研究,偶尔与校友袁家骝结伴去图书馆,二人谈天说地,慢慢熟识、相知、相恋。1942年5月30日,二人的婚礼在美国第一位诺贝尔奖得主、加利福尼亚大学理工学院院长罗伯特的花园里举行。罗伯特举着香槟说道:“我送你们的礼物是一句赠言:愿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实验第一,生活第二。”这句话成为吴健雄与袁家骝的座右铭。
突出贡献
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执行“铀计划”。“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加入战场,包括爱因斯坦在内的一批科学家提议要先于纳粹德国制造出原子弹。1941年12月6日,美国正式制定了代号为“曼哈顿”的绝密核研究计划。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区里,汇聚了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科学家。
当时,吴健雄即将开展博士论文选题,却不知导师们为何突然忙碌得不见踪影。她只收到劳伦斯留下的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选题建议:检验韧致辐射理论。一天,韧致辐射理论的提出者费米来到实验室,他对吴健雄已进行的核分裂实验表示肯定,给予她一定指导,并要求她对实验数据与详细情况保密。
这时的吴健雄还不知道,费米就是负责制造原子弹的二号人物;提议她论文题目的劳伦斯,是罗斯福任命的“铀顾问委员会负责人”之一;总陪伴她做实验的赛格瑞,也是制造原子弹的核心成员;她的任课老师奥本海默,则经历了原子弹从筹备到完成的全过程。
经过日复一日实验后,吴健雄进步飞快,形成了一篇有关铀原子核分裂后产生的氙气对中子吸收横截面的研究文章,而她自己也被慢慢卷入“曼哈顿计划”中。1944年3月,吴健雄加入哥伦比亚大学“曼哈顿计划”下属的原子弹重点研究实验室,解决了工程区内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难题。
1945年7月16日,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不久后,名为“小男孩”和“胖子”的原子弹在日本爆炸,第二次世界大战在两朵饱受争议的蘑菇云中走向尾声。此时的吴健雄已转回基础原子核物理研究上,她听说学校里有台相当大的无铁、圆筒型电磁β谱仪,因战乱被存放在库房,即将其运回启用。
此后,吴健雄投入另一个研究计划——有关β衰变的历史、发展、现况及最关键的问题。
吴健雄在物理学科最突出的三大贡献,主要是围绕β衰变展开的。她的设计实验成功证实了宇称不守恒。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因宇称不守恒的证明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对此有着同样突出贡献的吴健雄却未在获奖名单之列。多年来,吴健雄未对此事公开发表意见。但她在1989年给友人的一封信中曾这样说道:“我的一生,全然投身于弱作用方面的研究,也乐在其中。尽管我从来都没有为了得奖而去做研究工作,但是,当我的工作因为某种原因而被人忽视,依然是深深地伤害了我。”
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
在求学与职业生涯中,吴健雄也曾多次因女性身份受挫:或因亚裔女性的身份难以得到奖学金,或在工作岗位中难以得到重用。
但吴健雄不断用果敢、细致与智慧证明着自己,更在诸多领域踏出了女性的第一个脚步:美国物理学会第一位女会长,第一位美国国家科学院康斯托克奖的女性得主,第一位获得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的女性,美国第一位当选为年度工业研究科学家的女性,中国科学院授予的第一位外籍女院士……最为科学界称道的,是她在几十年科学生涯中实验工作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她从没有做过一个错误实验,可以想象这背后需要怎样的严谨稳重与严格要求。
1981年12月15日,意大利罗马希尔顿饭店,吴健雄在这里接受了杰出妇女奖。她自豪地谈道:“我出生于中国并在那里成长,又在美国接受高等科学教育,我深知我渊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点。”
1990年5月18日,经国际小行星中心批准,国际编号为2752的小行星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命名为“吴健雄星”。它直径只有32千米,却在偌大宇宙中散发光亮,出现在人类视野中。正像吴健雄,一位从江南水乡的小镇里走来的女子,冲破时代硝烟,潜心钻研,走向世界,成为物理学史上一颗不可磨灭的璀璨之星。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