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历史烽火硝烟——深河桥
2023-11-24殷忠明
殷忠明
中华大地“北有卢沟桥,南有深河桥”。
小学和中学时期,我在书本上对卢沟桥有一些了解,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机会到现场目睹实体桥的雄伟和壮观。然而,家乡还有一座有着相似地位的深河桥,也是工作以后直至退休,因为爱上摄影,才有更多机会去接触和认知。
深河桥位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城北9公里处,麻万镇麻抹村拉钵寨北侧。单拱青石质,长37米,宽6.5米,高 17 米,矢高6.7 米,净跨 12 米。隆庆辛未(1571)年土司吴显扬创修。顺治七年(1650)郝永忠毀桥抵御孙可望进攻独山城,康熙八年(1669)州人蔡应星捐百金倡众重修。乾隆十年(1745)蔡应星之孙蔡晟增修。嘉庆三年(1798)蔡晟侄儿蔡其倬重修,旧拱之外尽易新石,桥面增高三尺余。道光十五年(1835)蔡其倬侄儿蔡兆嘉又加修。所谓深河,山高谷深,森林茂密,地势险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往今来,深河桥是连接南北乡村,独山与都匀的重要通道。民国二十一年(1932)修建黔桂公路改成了公路桥,南北向跨深河,桥下河水汩汩流淌,奔向远方。直至如今,深河桥始终是210国道的必经之桥。
全面展开抗日战争,“北起卢沟桥,南止深河桥”。
从独山县城出发,乘坐村中的公交车前行十几分钟,就能到达独山县深河抗战历史遗址。这里已经修建了独山县深河抗战历史遗址主题风景区,第一眼见到的是一道巨大的红色环形拱门,透过这巨大的圆环可见一座黑红相间的象征红旗和战争的抗战军民雕塑群雕,整个风景区蔓延着庄严肃穆的气场,迅速将游客拉到历史的那段时刻。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一年。穷途末路的日寇为了摆脱亚洲战场的不利战局,企图打通湘、桂至越南的交通线。日军集结重兵发动了意图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一号作战”计划——豫湘桂战役。日军为了扩大战果,对重庆国民政府施加政治、军事压力,策应处于在中国和盟国打击下的缅北日军,把魔爪伸进了黔南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图谋攻克贵州交通要道的重镇独山,威逼贵阳,长驱直入当时的陪都重庆,梦想把中国战场和东南亚战场连成一片。日军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撤退时纵火烧毁县城,短短半月时间,一万六千余户人家痛失家园,数万群众被杀害,这次事件,史称 “黔南事变”。湘桂战役期间,数百万受难同胞因为战争流离于数千公里的死亡线上,直至发生于贵州独山的“黔南事变”结束。“黔南事变”中,独山等几县人民正是付出了家破、房烧、人亡、桥断、城毁的巨大代价,加上军民的阻击和袭扰,才阻断了日军的侵略,保卫了大西南,保卫了贵阳,保卫了陪都重庆。因此,独山县城成为中国抗战史上最后一个沦陷的县城,它烙印着许多幸存者永远的伤痛,给后人留下了难以忘却的记忆,也成为日军难以逾越的障碍。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素来就有不畏强暴,保卫家园的决心,他们岂容侵略者横行,岂容强盗践踏我美丽家园,蹂躏我善良同胞。所以,日本人打到独山以后,当地的很多民众都自发地拿起刀枪,拿起长矛,积极配合抗日军队和敌人搏斗,打击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抗击侵略者的壮歌。
在“黔南事变”中,独山县成为日军豫湘桂战役的终结地。深河桥是日军在正面战场侵略的最深入处,成为日军侵犯中国领土的最后一桥,从四川赶赴贵州布防的军队,也是当年驻守卢沟桥的守卫军队。可谓是全面抗战始与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生死搏杀,阻止了日寇北上的步伐。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民在与残暴的日军“血肉拼与钢周旋”的血与火斗争中,锤炼了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黔南事变”中涌现的抗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独山几代文史工作者根据县里关于“独山抗战文化”“莫友芝影山文化”“独山花灯文化”三条文化线建设思路,坚持收集、研究、整理“黔南事变”史料。举全县之力,建成了深河桥抗日文化园(后更名为深河桥抗战遗址)及“黔南事变”展览馆,对“黔南事变”中奋勇抗敌的爱国军民的缅怀和表彰,对“黔南事变”中不幸罹难同胞的缅怀和纪念,更是为了激励后人。
如今,独山的“深河桥抗战遗址”已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重要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景区主要由广场、卢沟晓月、民族门、万魂墙、原来的黔桂公路、贵州抗战陈列馆、“黔南人民抗日纪念碑”、烽火台、烈士陵园等组成。园内以大量史料、图片及实物等向世人讲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投身抗日救亡、英勇抗敌的历史事实,展现黔南独山人民的淳朴智慧和英勇顽强的品格。
近年来,各地前来“深河桥抗战遗址”参观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团体和个人络绎不绝。(责任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