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漳平市茶产业发展及其生产效率研究

2023-11-24黄小玲

闽江学院学报 2023年4期
关键词:漳平市漳平生产率

陈 嘉,陈 娇,黄小玲

(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福建省是全国茶类最多的省份,茶树种质资源丰富,茶文化底蕴深厚。闽茶在中国乃至世界茶叶发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对于国内甚至是全球茶产业的发展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漳平市是福建省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茶产业是当地重点培育的农业特色产业。[1]漳平市下辖16个乡镇(街道)都有茶树种植产业,截至2020年,漳平市茶叶年总产量达1.3万吨。(1)数据来自漳平市统计局:《漳平统计年鉴2021》,http://www.zp.gov.cn/tjnj/2021/。其中,漳平水仙茶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永福高山茶也有20多年历史,二者均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等级保护。此外,茶产业是漳平市对台农业合作的主要产业之一,是闽台交流合作的纽带和重要元素。[2]在海峡两岸交流加深、闽台农业合作进程也不断加快的背景下,研究漳平茶叶的产出增长是否来自于生产要素使用量的增加,是否源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对于理解漳平茶叶产出增长的方式和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当地制定相关的茶叶生产政策提供依据,同时还为更好地解析县域尺度,尤其是闽台农业合作交流影响下的产业增长核心要素与模式提供了重要案例。

目前,有较多学者针对茶产业的生产效率开展研究,多从国家尺度[3]、省域尺度[4]、市域尺度[5]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李道和等[6]从全国尺度上分析发现,我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效率变动多受物质投入、茶园面积、茶叶生产流通制度的变革、技术创新和推广使用以及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一些学者从省域尺度分析发现,茶叶生产效率与茶产业的行业规模、科研投入水平以及政府干预程度[7]、采摘方式、技术进步[8]等有关。但现有研究中对县域尺度的关注较少,且在茶产业投入变量的分析上多侧重单个指标,对各指标间的互动关系较少涉及。

由此,本文基于漳平市1996—2020年茶产业投入-产出变量初步划定发展阶段,通过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模型,探讨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各组分的变动情况,旨在解析漳平市茶产业的生产效率变动及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分析提升其生产效率可能存在的制约因素,为地区茶产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经营提供可参考的建议,也为推动台商投资落地和其他地区的产业振兴提供科学依据。

一、研究区概况

漳平市地处福建省中南部,被漳州、泉州和三明等城市所包围,为内陆咽喉地带。此外,漳平市位于九龙江(北溪)上游、闽南金三角的边沿地区,是连接沿海、拓展腹地的要道,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县域内下辖2个街道、11个镇、3个乡,呈“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属于中亚热带过渡地带的山地气候。漳平市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茶产业,境内分布着丰富的野生茶资源,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最适宜区之一。[9]

据漳平县志记载,漳平的饮茶历史可追溯到北宋时期的永福镇。自元代起,漳平境内便开始种植茶叶,到明清时期已有相当规模,并有了专门的茶叶加工作坊[10],茶乡文化沿袭千年。茶产业作为漳平市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特色产业[11],截至2020年,茶叶种植面积已达7 099公顷,产值达12 994万元。(2)数据来自漳平市统计局:《漳平统计年鉴2021》,http://www.zp.gov.cn/tjnj/2021/。漳平市茶产业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走品牌发展之路,形成以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官田铁观音三大名优茶品种为主的产业优势。同时,漳平市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逐渐形成以优势产业为主导、以新兴产业为突破、以传统产业为基础的新格局。[12]近年来,漳平相继获得多个国家、省级品牌,如“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海峡两岸农业合作最大的茶叶基地”等,如今茶产业已经逐步成为漳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也是当地农民绿色增收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一)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模型测算1996—2020年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各组分的变迁,由此探究产业在纵向尺度上的发展变化。DEA-Malmquist模型为分析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测评对象利用现有技术整合各种资源的效率。[13]

参考t期与t+1期的技术,一个投入及一个产出的生产率指数可以定义如下:

(1)

(2)

式(2)中,TEC为技术效率变动,TPC为技术进步变动,其中TEC可以进一步分为纯效率变化(PTEC)和规模效率变化(SEC):

(3)

式(3)中,TFPC 即 Malmquist 生产率指数,用来表示漳平市各年份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情况,其值大于1时,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反之下降;SEC表示规模效率变动情况,其值大于1时,说明规模效率提高,反之下降;PTEC反映纯技术效率变化情况,值大于1时,说明纯技术效率提高,反之下降;TPC特指技术进步变化情况,其值大于1时,说明技术进步,反之技术倒退。[14]

(二)数据来源及描述

本文采用的农业总产值、农业从业人员、农业化肥折纯量、农用机械总动力、茶叶采摘面积、年末实有茶叶面积等数据均来自于漳平市1997—2020年统计年鉴,其中茶叶总产值来自于漳平市茶产业发展中心数据库。文章以1996—2020年为时间序列,以各乡镇投入-产出变量作为截面数据,共同组成面板数据,进行生产效率分析。在截面数据中,以茶产业土地投入、劳动力投入、化肥投入和农用机械投入作为投入变量,茶叶采摘面积、茶叶产量和茶叶产值作为产出变量。其中,土地投入以年末实有茶叶面积表示,劳动力投入以从业人员数量表示,化肥投入和农用机械投入分别用化肥折纯量和机械总动力表示。由于乡镇尺度的投入指标欠缺,本文以乡镇当年茶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近似换算各乡镇劳动力投入、化肥投入和农用机械投入数据。

选取漳平市下辖的15个乡镇作为决策单元(西园镇由于部分数据缺失,未列入本次决策单元),以1996—2020年为研究时间,剔除数据不全的1998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4年、2017年后,共计15年,构成15×15的面板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一)阶段分析

自1996年至2020年间,漳平市茶产业发展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变化,根据这一时期茶产值和产量的变化情况(图1),以2005年和2013年为转折点,将漳平市茶产业的发展大致划分为传统发展、转型发展和巩固发展3个阶段。

图1 漳平市1996—2020年茶叶总产值和总产量变化走势

由漳州市1996—2020年某产业投入、产出变量表(表1)可见:

表1 漳平市1996—2020年茶产业投入、产出变量一览表

在传统发展阶段(1996—2005年),漳平市茶叶总产值和总产量发展速度缓慢,年均增速仅为20.0%和16.2%,同期产业发展的劳动力投入、化肥投入、农用机械投入的增速与其他阶段相比也较小。该阶段处于产业低投入-低产出的发展状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较低。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整个福建地区以红壤为主,肥力不高,加之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茶园施肥效率不高,进一步减弱了茶园的土壤肥力,进而影响茶叶的产出;另一方面,由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漳平市茶产业的机械化发展还处于初期阶段,农户或部分中小企业的资金积累有限,对器械的购入和新技术的引进较为慎重,相对较少。

在转型发展阶段(2006—2013年),漳平市茶产业在投入与产出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年均茶产值和茶产量分别增加31.6%和24.6%,土地、农业机械、化肥、劳动力投入的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5.5%、23.0%、18.1%和15.1%。该阶段的茶产业处于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发展状态,产业发展的技术水平较高。其间,漳平市积极引进有益于茶产业发展的生产模式,侧重对产业进行技术性引导,改造升级制茶技术,为茶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同时,茶产值的明显变化与旅游产业的带动发展以及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以下简称为“台创园”)的创立有关。自2006年台创园成立后,不断吸引各类优质的茶企业入驻,在机械更新、种植条件维护、产品宣传以及物流运输等方面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持。此外,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制度配合也是漳平茶产业在由集群成长向成熟过渡阶段实现路径突破的主要力量。[15]通过台创园带来的一系列政策优势,推动了生产要素的聚集,从而带动了企业投资和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和优越性,为地区的茶产业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巩固发展阶段(2014—2020年),漳平市茶产业进入稳定发展期。相对前一阶段,该阶段无论在投入还是产出上的增速均明显下降。在投入上,除劳动力投入保持一定的增速外,其他均呈现负增长。因为该阶段的产业发展更加注重茶产业的生态化经营及精加工发展,通过适度调整产业发展速度,加大劳动力投入,降低机械动力投入,推进多茶类和茶叶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同时,还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保护环境不受污染,以此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

(二)生产效率分析

利用Deap2.1软件,对漳平市1996—2020年茶产业投入-产出变量的面板数据进行测算,得出漳平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及其组分的变动情况,结果如下。

1.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析

由图2可知,1996—2020年期间,漳平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虽有小幅度的波动变化,但总体呈增长趋势(TFPCH>1)。其中,自经历了研究初期至2000年前后的波动下降后,漳平市茶叶生产效率出现了连续5年的提升。至2007年左右出现波动下降后,就一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图2 漳平市1996—2020年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走势图

总体而言,漳平市茶产业生产效率,前期波动较为明显,而后逐渐平稳发展,由初期阶段的低投入-低产出,到转型阶段的高投入-高产出,再到后期的精细化发展模式,大致形成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漳平市茶产业生产效率总体上呈负增长,这一现象或许与该阶段的科技水平有关。第二阶段,漳平市茶产业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年均增长值为2.4%,期间生产效率围绕有效值1出现略微波动,稳定性明显增强,这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第三阶段,漳平市茶产业生产效率虽仍围绕有效值1波动,但与前一阶段相比,出现小幅度的下降,这与地区茶产业处于产业过渡阶段有关。

2.分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与分析

进一步利用分要素生产率解析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波动的内因。由表2可知,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各分要素变动不一,其中技术进步指数(TECH)多年间波动上升,而技术效率指数(EFFCH)则相对平稳,纯技术效率指数(PECH)、规模效率指数(SECH)皆趋于平稳。

表 2 漳平市1996—2020年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分要素一览表

具体而言,技术进步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技术进步是影响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主导因素。1996—2020年,漳平市茶产业的年均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58,其中技术进步指数也为1.058。在漳平市茶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进步指数出现相对稳定的增长趋势主要在2006—2013年这一阶段,该阶段无论是茶产业机械化还是成熟茶叶生产技术的引进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地区茶产业的技术进步,进而影响到全要素生产效率。同时,在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小于有效值1的两个时间段里,地区的技术进步指数也呈衰退现象,增幅大幅下降。这表明技术进步在漳平市茶产业生产效率变动中起主导作用。由此不难看出,要提高漳平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提高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就必须立足于技术进步,加大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

就技术效率指数来看,漳平市茶产业总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但生产效率未实现最佳配置。技术效率包括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1996—2020年,漳平市茶产业无论是纯技术效率指数还是规模效率指数都围绕有效值1发生较小范围的波动变化,说明在规模效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共同作用下,漳平市茶产业的技术效率在由传统阶段向巩固阶段发展的过程中逐渐趋于平稳。综合技术效率年均值为1,说明漳平市茶产业的管理水平和投入规模总体上符合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效率处于理想状态。此外,仅为0.002%的多年平均增幅也表明,在技术转化和规模投入的有效性发展上应进一步加强。投入要素总体呈增长趋势,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未带来规模效率和技术效率的明显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漳平茶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提高规模的有效性,优化配置,避免盲目扩大生产规模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影响因素分析

1.自然条件

茶树是喜温好湿的多年生亚热带经济作物,对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有特定的要求。在气候上,漳平市地处亚热带南缘,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温热湿润,雨水充足。在地形上,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占县域面积的75.3%,既利于排水,又能为茶树的生长发育保证一定的空气湿度。在土壤上,漳平市以红壤为主,一方面土壤的酸性强,满足茶树生长对土壤的需求;另一方面土质黏重,土壤的肥力较低,需要施用有机肥、复合肥等改良土壤的肥力,如若施肥不当,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茶叶产量和质量,成为影响茶产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

2.地方政府引导

不论是福建省针对茶产业发展的整体扶持还是台创园对茶产业的重点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漳平茶产业的技术进步,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省、市、县人民政府安排专项资金,在加大有关茶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投入的同时,不断推广茶叶技术,加快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农药、新肥料的推广,促进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漳平市茶叶的主要生产基地,台创园的成立和发展对茶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成立初期的对台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台商落户台创园,不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推动了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发展,更重要的是引进了台湾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透过技术溢出效应,为产业的融合发展、品牌建设和技术突破创造条件。不同于其他地区台创园“一代式”的发展模式,漳平市的台创园现在仍然汇集了一大批“台二代”,继续推进闽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市场需求

产业的发展方向需兼顾地方的比较优势和市场的需求变化。近年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品种的需求更加个性化,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更为严格。一方面,迫使产业加大技术投入,引进新品种,研究多茶类的杂交;另一方面,通过生态经营和延长产业链打造绿色品牌和精品茶叶,使漳平茶叶在市场中占据了有利地位。在漳平茶产业发展的历程中,市场需求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业的发展方向。

四、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茶产业是漳平市重点培育的特色农业,在长时期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漳平市的茶产业已经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和产业基础。利用1996—202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借助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漳平市15个乡镇的茶产业生产效率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指数总体呈增长趋势,生产效率的变动情况总体上与前期对漳平市茶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相符。进一步解析分要素生产率指数发现,技术进步是推动漳平市茶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导因素,但在技术转化和规模的有效性上仍需加强。结合漳平市茶产业发展历程及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可知,漳平茶产业生产效率变动受自然条件、政府引导以及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影响,其中政府因素,尤其是台创园的建立及发展的影响最为明显。

(二)建议

未来,漳平市茶产业的发展可以从推动技术创新、加强政府引导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入手,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

在政府引导方面,一方面,可以推广使用有机肥进行绿色生产,并在保证一定环境质量的基础上结合茶文化、闽台文化及采摘、摇青、炒青等茶叶加工环节来规划旅游路线,开发观光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内容,吸引周边城市的消费者。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地区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交流会。如设立漳平茶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漳平特色茶产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和原料基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型产业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吸纳社会资本,壮大企业规模。

在技术进步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资金和茶企的研发投入进行技术创新,或引进台湾地区及海外先进技术,由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台企进行试验生产,而后向农户推广,实现技术变现,以提高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同时,对漳平茶叶的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改革,除了进行新品种和有机茶的试验生产外,尝试探索茶饮料开发、茶叶内含物提取等深加工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在市场需求方面,一是要加强品牌建设方面,突出漳平水仙茶、永福高山茶等特色茶种,走产学研发展道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等的挖掘,深化地区品牌价值,在品牌定位上区别于知名度较高的武夷岩茶;二是要创新宣传手段,在茶叶及周边产品的包装上融入地方文化,打破以红、紫、黑为主色调的传统包装,设计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包装。在产品推广上可借助短视频推广、直播引流等渠道来大力宣传漳平茶叶,推广茶博会、农博会等活动,培育线上销售平台。在积累了一定资金的基础上,可以拍摄以漳平茶叶为主题的电影、综艺或纪录片等,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长时间尺度的数据易存在一定的缺失,在研究过程中选择了一定的代理变量进行数据替换,故造成少数数据不甚精确,这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同时,本研究着重探究的是技术进步对地区产业发展的影响,缺乏对具体技术和发展路径创新的有效探究,这些可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

猜你喜欢

漳平市漳平生产率
中国城市土地生产率TOP30
福建省漳平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国外技术授权、研发创新与企业生产率
积极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漳平第二中学为例
刘枝昌
漳平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小学学生书法作品展
漳平:干部挂钩精准扶贫全覆盖
关于机床生产率设计的探讨
一方力量 漳平水仙的推广者
漳平水仙茶优质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