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2023-11-24李依恒
李依恒 丁 涛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中较为常见,是由于脑部动脉血管中血流突然中断而引起一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45~60岁的中老年群体[1,2]。急性脑梗死发病因素较为复杂,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都有可能导致其发病,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便,还会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中通常被归为“中风”范畴,其中又以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最为常见,患者多表现为半身不遂、手足肿胀,并伴有气短乏力、口角流涎等症状[3,4]。目前临床多采用针灸或服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但见效较慢,且操作过程较为繁琐,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为进一步为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寻找到更为便捷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研究共纳入75例患者,就四重活血汤应用价值展开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信阳市中医院2020年5月—2022年1月收治的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患者7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本研究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例,
1.2 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5]拟定: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主症:肢体偏枯不用,肢软无力,半身不遂;次症:面色萎黄,气短乏力,口流涎;舌质暗淡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参照《中国无症状脑梗死诊治共识》[6]拟定:①多有高血压病、心脏病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史;②起病迅速,发病后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以及失语、头痛、呕吐等症状,局灶性神经功能出现受损现象;③头颅CT/MRI检查在发病24 h后发现低密度梗死灶。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中西医临床标准;②首发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③年龄≤75岁;④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①存在明显的精神障碍和认知障碍者;②患有明显基础性疾病者;③患有严重心脏系统疾病者;④医案信息不完整者;⑤无法全程配合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每日对患者静脉滴注甘露醇(山东齐都药业,H37020780,250 ml/瓶)220 ml,3次/d。同时给予吸氧、颅压控制、降血压、降血脂、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试验组则针对患者实施四重活血汤治疗,药物组成:水蛭10 g,山药15 g,蜈蚣3条,僵蚕12 g,全蝎6 g,丹参24 g,黄芪、当归、鸡血藤各8 g,川芎、炙甘草各10 g。取水1500 ml,煎取500 ml,早晚分2次温服,1剂/次。治疗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作息,同时停用其他药物,尽可能减少对治疗效果的干扰。2组治疗周期均为8周。
1.4.2 观察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7]中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包括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色萎黄、神疲乏力,按症状从无到重,依次为0~3分,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重。②患者血黏度:于治疗前1 d和治疗结束后3 d清晨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 ml,使用0.1%肝素抗凝,并采用全自动血液黏度动态分析仪检测患者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③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卒中量表(NIHSS)[8]进行评估,总分42分,分值越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④不良反应发生率:主要包括肠胃紊乱、失眠多梦、乏力嗜睡、恶心呕吐等4种,取上述不良事件发生例数比例。
1.4.3 疗效判定标准根据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内容对2组疗效进行判定: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70%,半身不遂、气短乏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69%,脑梗死症状得到明显改善为有效;中医证候积分降低<30%,上述临床症状未得到缓解,甚至还有恶化趋势为无效。
2 结果
2.1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分,
2.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2.3 2组患者血黏度比较试验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患者血黏度情况比较
2.4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2组治疗前NIHS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NIHSS总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 (分,
2.5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6。
表6 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与年龄密切相关的高患病率疾病,患者的脑损伤程度会逐渐随着脑梗死病情进展而不断加重,即使治疗后一般也会出现众多后遗症。临床上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除了对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造成严重的影响外,还会涉及全身各个系统,对大部分器官和脏器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10,11]。近年来中国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综合发病率不断攀升,给中国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带来了沉重负担,因此针对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和对症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临床针对此病多通过药物进行治疗,但是由于该疾病平均病程较长,患者长期服用西药容易产生不良作用和耐药性,在此背景下,联合中医药治疗该疾病被临床广泛关注。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曾记载:“年四十,阴气自半也”“五八,肾气衰”,中老年人群一方面因肝肾亏虚,易导致肝阳上冲,另一方面因肾精亏损,精不生髓,髓海不足,脑络失养而萎弱,萎则络中血运迟滞,易生瘀阻而成脑络痹阻,成为急性脑梗死的高发人群。急性脑梗死在中医学中被称为“中风、卒中”,《本草纲目·辛夷》中记载“脑为元神之府”,《杂病源流犀烛·中风》中记载“人之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黄帝内经》中也曾指出五志伤五脏论,认为应通过调和五脏阴阳和气血来缓解中风症状,帮助人体机能尽快恢复到正常状态。中医学中详细指出中风病因主要由于五脏阴阳失调,气机紊乱所致,所以对其进行治疗时应该采用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补肾健脾、强肝益肺,增强脾、肾、肺、肝等功能及机体免疫状态[12-14]。根据中医理论,急性脑梗死主要分为风痰阻络、痰热腑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4种证型,其中针对气虚血瘀型患者的治疗应遵循通经活络、益气活血的原则,临床可采用补阳还五汤等中药汤剂进行加减治疗,或者采用针刺疗法。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常用的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和降低颅压药物(如甘露醇)在经人体吸收后,通过作用于凝血因子,保护缺血半暗带组织,从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并对患者神经功能产生改善作用。该类西药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脑梗死症状,但服用后容易出现心动过缓、消化道出血以及血压降低等不良反应,特殊情况下还会对患者的记忆力产生干扰[15,16]。为了进一步提高用药疗效,保证用药安全性,近年来使用中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已经成为当前临床研究热点。例如王珊玉等[17]在研究中指出,针对急性脑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采用中医化痰通络法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显著减轻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任明等[18]也在研究中发现,宣白承气汤加味结合西医常规疗法可以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昏迷,有利于缩短药物起效时间且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这些研究均表明中药处方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显著疗效,本文纳入75例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总有效率更高,中医证候积分、患者血黏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分析可知,四重活血汤主要由水蛭、山药、蜈蚣、僵蚕、全蝎、丹参、川芎、黄芪、当归、鸡血藤、炙甘草等成分组成。其中水蛭归肝经,尤善于破血逐瘀、通经活络,针对跌打损伤及中风偏瘫者均具有较好的疗效;蜈蚣与全蝎均为有毒之药,能息风镇痉和通络止痛,但使用不当也容易引起中枢神经毒性或肝肾毒性,其主要成分中的溶血蛋白质和组胺样物质可作用于人体中的免疫系统及神经系统,能有效治疗小儿惊风、半身不遂、毒蛇咬伤等症状;僵蚕入肝经,具有较强的化瘀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惊风抽搐、面神经麻痹等病症;山药可以健脾益气固本。丹参可化瘀止痛、活血安神,其主要成分中的丹参酮类化合物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提高人体抗炎能力,临床上多用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治疗;川芎具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抗动脉粥样硬化等功效;黄芪可利水消肿、补气升阳,其化学成分能帮助人体抵抗衰老,有效增强免疫功能和机体代谢;当归可补血活血,调经止痛,其主要成分氨基酸、香豆素等可以有效防止老年痴呆和保护人体脏器,此外还可以抗炎消肿和活血止痛;炙甘草可以调和诸药,具有疏肝理气、内调气血的功效。多药配合,共奏破血化瘀、益气通络之功[19]。用中药治疗相关疾病,可将人体机体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调节,既能减少疼痛,改善症状,还能调畅情志,改善情绪。同时中医治疗相比西医治疗更为温和,安全性更高,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较小。在药物安全性方面,四重活血汤中含有少量的蜈蚣与全蝎,虽含有一定的毒性,但本研究中相关药物并未显示出异常的毒性指标,患者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较少,证明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治疗急性脑梗死,关键在于尽早改善脑缺血区的血液循环,消除继发性脑水肿,恢复脑细胞的正常代谢功能。中医治疗此病,多以破血化瘀、益气通络为主。四重活血汤是较强的破血化瘀剂,尤其对瘀滞时间不久的新证,用此方法治疗疗效尤为显著。因水蛭对胃有刺激性,连续服用常感胃脘不适,消化呆滞,故佐山药、甘草扶脾胃以防中气受损。杨红等[20]也在研究中指出,脑梗死患者在患病期间,各项机能处于负平衡状态,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神经及认知功能均有所下降,在经过活血化瘀法中药汤剂的对症治疗后,患者体内微循环得到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患者恢复时间大大缩短。本次研究受限于样本数量和随访时间,治疗结果并不代表所有患者的实际情况,后续仍需对急性脑梗死的影响机制和最优治疗方案进行探索与完善。
综上所述,应用四重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急性脑梗死具有良好的疗效,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黏度,提升神经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同时还能有效减少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