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成走向深度: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
2023-11-24余永聪
余永聪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指出:“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1]学生思维发展的主要路径在课堂教学。通过分析问卷调查、过程访谈的结果,我们发现,现行高中语文课堂存在两个弊端。一是课堂生成度不足,即课堂教学缺少对学生学习真实需求的关注。二是课堂上浅思维盛行,即课堂教学缺少对高阶思维的关注,如缺少整合知识的迁移,缺少对提问形式转化的深度研究,缺少生活情境或探究情境的创设等。为了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促使学生学思并行、习思相长、行思共进,也使其学习从生成走向深度,我们提出了“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的教学策略。
一、概念的界定
“旧知”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已学过的或为了学习新知识而学习的相关知识。“技能”指与语文学习相关的听、说、读、写、分析、概括等技能。“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在本探究中是指“指向深度学习发生的,通过连接旧知,为获取新知,进阶语文学习技能的教学策略”。苏姆霍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2]在学生高阶思维的形成过程中,我们以学生学情为经,以思维教学为纬,才能促进语文教学发展。
二、“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的重要性
“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是高阶思维发展的起点。根据元认知理论,学生高阶思维结构的形成经历了自我认知、目标规划、过程检测、过程调整和溯源反馈五个心理过程。[3]
如图1 所示,“链接知识 衔接技能”环节处于思维发展的起点,是学生自我认知的开始,学生的学情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可根据不同的学情,改变预设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温故知新,形成自我认知。以学习《故都的秋》为例。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能理解感受郁达夫笔下北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却不能深刻理解郁达夫的“秋”其实是表现了他主观感情、审美取向、文学气质和人生态度的“秋”。
我们将预设的教学策略“直接解读”变为“比较阅读、拓展阅读”,通过从主题到篇目,从课本释义到自主查阅,从生生交流到师生交流,从自主合作到评价展示,促使学生去查阅、梳理、比较,从直接认知向分析、理解、归纳转变,从形象思维走向抽象思维,从对外物的感知领会走向生命的自我发现(自我认知),衔接技能,发展思维。
三、“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的策略
1.混合式链接
将线上与线下学习方式混合不仅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丰富评价主体,拓展评价空间。
【案例1】《乡土中国》小切口、学研究——围绕“家”的研读
学情分析:学生第一次阅读学术类著作,还是整本书阅读,难度较大,存在畏难情绪,欠缺整本书阅读思维方法。
环节目标: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看视频、探讨家谱、小组讨论、列表格等学习方式,学习量化研究的研习方法。
教学步骤:①让学生线上观看“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差异”小视频,谈一谈差异在哪里?并将自己的观点发到评论区;②让各学习小组通过腾讯会议进行研究和讨论,并通过列表格方式,详细地列举中国妈妈和美国妈妈的各方面差异;③让各学习小组线下探讨自家家谱,并将自己的研习成果发送到班级群;④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费孝通先生在本书中认为西洋家庭和中国乡土家庭有什么差异”这一问题进行研讨,同时填写表格,并在班级云空间展示。
此案例中,我们根据课前生成,选择了观看小视频并讨论与探讨自家家谱的教学方式,通过小组探讨、表格梳理的方法衔接技能,利用混合式研习的方式链接旧知,让学生解放思想,由可感知的实物到抽象的总结结论,由易到难,以实现自我认知。顺应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规律,具体对应为:思维目的明确——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看视频)、概括思维(填写表格)、比较思维(比较中西家庭差异),思维材料丰富——视频、实物家谱,思维过程逻辑性强——看、想、议、写、评,思维结果清晰——表格,思维效果有深度——从生活现象走向文化现象的分析,达到了思维训练的效果。
②通过肺炎双球菌小鼠体内培养实验的结果,发现:向小鼠体内注射大量的某亚型R型菌,有时候能获得相应亚型的S型菌,而有时R型菌能够在小鼠皮下组织存活2~3周也不会发生突变。
2.沉浸式链接
学生的学习兴趣、困惑和意义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前提、关键和条件。设计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科学习规律的沉浸式学习衔接情境(活动),旨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反向思考、批判性思考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2】家乡文化建设之访谈法学习——以四川化工厂为例调查青白江区工业历史文化及其现状
学情分析:学生对访谈不了解、不熟悉,几乎没有在实践中进行运用过。
环节目标:了解掌握访谈的概念,学习拟写访谈提纲。
教学步骤:①国庆期间去长流河公园、青白江博物馆参观,拍照并制作视频;②在长流河公园附近进行街头问卷调查,了解民众对川化厂的熟悉程度和对长流河公园建设的满意程度,以及有无好的建议等等;③展示“访谈”的概念;④勾画概念关键词,推导“访谈”的基本流程;⑤拟写并修改访谈话题。
此案例中,我们通过参观、制作、问卷调查等沉浸式的学习情境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访谈对象,形成对访谈话题的初步感知,然后让学生通过勾画关键词推导访谈的基本流程,生成访谈的概念,进一步形成对访谈的理性认知;再生成访谈话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修改访谈话题,做好实践准备。这样既链接了旧知,又衔接了技能。由此,我们通过采集、梳理、提炼思维材料,培养了学生分析思维(视频制作、问卷调查)、概括思维(推导访谈流程)、比较思维(修改访谈话题)、思辨思维(修改访谈话题)能力,真正将教学行为、课堂思维引向深处。
3.比较式链接
通过比较的方法回顾旧知后,学生可以对即将学习的对象建立起较为立体而全面的认识,使后知更加自觉和深刻。
【案例3】知面知心 观行识人——学习如何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学情分析:从小学到初中,学生都在学习描写人物心理状态,但始终感觉描写“不生动”“角度窄”“不深刻”。
环节目标:以经典作品为例,让学生了解各种心理描写手法在写作中的运用;引导学生在初中记叙文水平的基础上,通过掌握心理描写技巧,写出人或物的典型特征,写出事件过程中人物心理的发展与变化,展现人物的思想。
教学步骤:①让学生完成“记叙文中的心理描写技巧”学习任务单;②课堂情境演绎后,让学生用文字描述情境中表演者的心理状态,要求内容符合情境、人物心理和人物性格,时长为3分钟;③回顾、对比自我描写与《最后一课》中对小弗朗士的心理描写、老舍的《骆驼祥子》中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心理的文字、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的联想、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心理描写,并总结不足,修改作文。
此案例中,我们针对学生在课前提到的心理描写“不生动”“角度窄”“不深刻”等具体困难,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的基点,设置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同时提供范例,以引起学生共情共振,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发现、归纳、转换方法来展开整堂课的学习,使学生有发现并充分实践的机会,落实主体地位。写作是从“输入”到“输出”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着力促使学生写作行为在课堂上真实发生,更要关注学生“输出”前的“输入”环节,通过对比链接旧知,引导学生在言语实践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然后淬炼语言表达,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的素养目标。
4.整合式链接
通过归纳与整合基础知识、方法技巧等,学生可以形成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思维结构。
【案例4】《走进“边城”,走出〈边城〉》(根据语文名师覃国平执教过程整理)[4]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都会以自我的感觉替代作者的感觉,用现实的认知去观照时代的产物。
环节目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文字,走进当下的人文环境,将阅读感知与生活当下进行对比,借此反观现实,获得超出文本自身容量的认知价值,并以此走进自己,观照自己的内在需求,实现思想的沉淀和精神的沉淀。
教学步骤:①阅读沈从文书信集,了解沈从文的人格和生活;②阅读沈从文其他文学作品,较全面深入了解其创作;③了解沈从文个人简介及湘西的地域人文环境及时代背景,寻找人与地、人与时、人与文的内在关联与生合契机;④了解沈从文及其相关的人和事,拓宽研究视野,荡开个体生命意蕴的涟漪,探索人文精神的影响与传承;⑤反观自己的文学积淀和人生感悟,为阅读指导和感受交互做好准备;⑥出示《边城》拓展研究专题,分小组探究。
该案例中,教师不断挖掘教材背后潜藏的价值,通过拓展性主题整合阅读,调集大量鉴赏资料,筛选出对教学设计有价值的东西,链接旧知,设置探究题,衔接阅读与表达的语文技能,让学生从孤立的、单一的、模式化的、自我缺失的阅读中走出来,实现真正的阅读。该案例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聚焦问题,整合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新的知识,产生新的联想,获得新的感悟,形成新的自我,同时还关注小说阅读文本情境生成,引导学生掌握方法,让思维真实发生。这不仅是文本的细读,更多的是引领学生进入历史视角、知识发生学的视角以及社会视角,让文本中隐含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进入学生的理解性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的学习不再是一个点(如小说的三要素的解读),而是一个多维的知识网、意义网(如学生对湘西风土人情的研究等)。
四、“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的评价
我们通过量化的方式,以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为评价维度,以高阶思维的发展层次为评价内容,简洁高效地进行评价。评价表如表1 所示。
表1 “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课堂环节评价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曾说:“一切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将学生引向事物本源的方式。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生成。”“链接旧知 衔接技能”的策略,以生成为起点,通过混合式链接、沉浸式链接、比较式链接、整合式链接,链接旧知,重塑学生思维结构,培养其语文技能,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了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