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典散文教学的层面、取向与原则
——刘洋《岳阳楼记》教学实录研习

2023-11-24汲安庆刘松和

中学语文 2023年28期
关键词:物喜滕子京岳阳楼记

刘 洋/执 教 汲安庆 刘松和/点 评

【教学背景】

2021 年12 月17—20 日,《教育名家》编辑部主办的第十三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举行。

【教学过程】

一、温故:积累语言

师:同学们,我们要上的这篇课文《岳阳楼记》,你们已经学过了,是吗?

生(齐):学过了。

师:岳阳楼地处湖南省岳阳市,一座城市,一座楼,因为一篇文章而名满天下,可见文学的魅力多么强大。能够把全文背诵下来的同学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师:这位同学,我们一起合作,请你背诵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老师背诵最后一段。其他同学跟着小声背,我们一起致敬这篇千古名文。

(师生共背全文)

师:谢谢你的背诵,当着这么多人的面来背诵,可不容易呢。学完一篇文言文,需要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同义词或近义词。不同的词语,相同的意思,文言的表达多么丰富!

屏显,生齐读——

积累:同(近)义词

衔远山,吞长江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虎啸猿啼 心旷神怡 谪守、迁客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反义词挨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

屏显,生齐读——

积累:反义词

百废具兴 朝晖夕阴 宠辱偕忘 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 进亦忧,退亦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叠音词,读起来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美感。

屏显,生齐读——

积累:叠音词

浩浩汤汤 淫雨霏霏 薄暮冥冥 郁郁青青其喜洋洋者矣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大量的押韵词,这是文言文的一个特色,也是中国文学的特色。

屏显,生齐读——

积累:押韵词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师:《岳阳楼记》里面有许多整齐、精致的对仗,这是汉语的魅力。

屏显,生齐读——

积累:对仗(对偶)

衔远山,吞长江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研习:将背诵上升到致敬经典的高度,这比应试的功利驱动,更能让学生产生强劲而持久的学习动力;诵读体现形式美的词句,点染构词方式和表现魅力,更利于学生深度体验汉语言文字的表现之美。

学生已学过《岳阳楼记》,采取背诵和诵读的方式来检测学情,有应需而教的自觉。不过,让学生自己来发现同义词、反义词、叠音词等的构词方式和表现魅力,更能应需而教、应性而化。

二、造境:体会人物的情怀

师:读《岳阳楼记》,肯定忘不了这句话。来,请你读。

屏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读)

师:我们齐读。

(生齐读)

师:这是《岳阳楼记》中最闪耀的句子,有人却提出疑问:这么伟大的理想,是一句道德的口号吗?明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却能够流传千古呢?这是我们这堂课要思考的主要问题。我们还是回到文中寻找答案。

屏显:

《岳阳楼记》写到了几个(类)人?他们面对外物的好坏或自己的得失,心情分别是怎样的?

表1

师:我们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岳阳楼记》里面提到了几个人或者说几类人?

生:《岳阳楼记》里面提到的人物有滕子京、迁客骚人和古仁人。

师:“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这里的“予”是什么意思?

生:“我”,是指范仲淹自己。

师:我们透过文字,走进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以及范仲淹的内心世界。我们先看滕子京,大家齐读第一段。

(生齐读)

师:大家找一找,第一段有一个字或许能让我们读出滕子京的心情。

生:我找到的是“谪”这个字,因为“谪”指因罪被贬谪流放,所以滕子京的心情应该是比较凄凉或者郁闷的。

师:因“谪”而郁闷,你的猜读符合人之常情。这种郁闷的心情可以和迁客骚人的哪一种心情相照应?

生:感极而悲者矣。

师:说得真好!齐读这句话。

生(齐):感极而悲者矣。

师:事实是不是这样的呢?来,请你朗读一段历史资料。

屏显:

滕子京被贬岳州,情绪特别低落,别人庆贺岳阳楼将落成,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

师:最后两句话——“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大概是什么意思?

生:我不知道什么意思。

师:请坐。哪位同学能帮助他?

生:我的理解是,落成有什么值得庆贺的,只等待着能够凭靠栏杆悲痛地哭几场罢了。

师:我猜测,你应该是结合了句子的上文,才把这两个句子翻译得这么准确。哪个字是悲痛的意思呢?

生:我觉得是“恸”字。

师:你又积累了一个文言实词。“恸”字的左边是“竖心旁”,意思肯定和心情有关。“恸”和“哭”字组词,指一种悲痛的心情。滕子京被贬是不是因为他才华平庸、没有本事呢?

生:我觉得滕子京不是没有本事,毕竟他的一个好朋友就是范仲淹。

师:请用文中更加准确的语言告诉我们,滕子京到底有没有本事?

生: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师:能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吗?

生: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师:非常准确。这两个四字词语很好地概括了滕子京的才华和本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后来也变成了两个成语,更是给后代当官的人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范仲淹真是了不起!我们回到滕子京身上,他修完岳阳楼以后,马上就想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写文章。我们来猜一猜,这个时候滕子京也许会有什么样的小心思?

生:我觉得他可能会认为范仲淹比较有名,如果能请他为自己重修的岳阳楼写一篇文章,朝廷可能会因此重新重用他。

师:读书很多时候需要读懂人心。滕子京被贬后,第二年就做成了重修岳阳楼的大事,并且特意邀请大名鼎鼎的范仲淹来为自己写文章。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讲,也许有一点“求点赞,求表扬”的想法,大家赞同吗?

生(齐):赞同。

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老百姓肯定会感谢“我”滕子京,假如还能收到范仲淹的表扬信,那“我”滕子京的心情一定会和迁客骚人的哪一种心情相吻合?

生(齐):其喜洋洋者矣。

师:说得真好!齐读这句话。

生(齐):其喜洋洋者矣。

师:有悲也有喜,时而悲时而喜,这就是滕子京的心情。迁客骚人的心情如何呢?齐读第二段。

(生齐读)

师:读文言文,语速舒缓一点会更有味道。我起个头,跟着老师读第二遍。

(生齐读)

师:这样读就好多了。第二段有一句话最关键,它引出了迁客骚人的心情。同学们赶紧找一找。

生:我觉得应该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他们看见不同景色,所产生的情感应该是不同的。

师:找得很准,把这句话圈出来。这句话就引出了后面的第三、四自然段。第三、四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种不同的环境、两种不同的心情。请男同学读描写“悲”的第三段,请女同学读描写“喜”的第四段。

(生齐读)

师:第三、四自然段表面上看起来是写两种不同的心情,但在本质上它们是相同的,你们发现了吗?

生:我也觉得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人物的心情都随着景物的变化而变化。

师:如果他们的人生处境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心情会不会变化?

生:会变化。

师:请具体说一说。

生:如果人生顺利,迁客骚人就会感到喜悦;如果人生不顺利,迁客骚人就会感到悲伤。

师:顺利或遇到挫折的时候,你们的心情会怎么样?

生:也会和迁客骚人一样,跟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以物喜,以己悲”。

师:说得太好了!老师给你板书。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穿越时空,准确地写出普遍的人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迁客骚人”。我从《岳阳楼记》中读到了自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接着往下读,古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我们齐读第五段。

(生齐读)

师:有一个字写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的心情、胸怀不一样。

生(齐):异。

师:又是一个“异”字。

(板书“异”)

师:“异”字在文中第二次出现,它体现了迁客骚人和古仁人有什么不一样?

生:古仁人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正好与迁客骚人相反。

师:老师给你板书。这是古仁人的心情、胸怀、格局。

(板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最后出现一个人物“我”。我们把最后一段再次齐读一遍,谈谈“我”的心情,“我”的胸怀,“我”的格局是怎样的。

(生齐读)

师:我们先了解一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前后的处境。

屏显:

庆历三年(1043 年),范仲淹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推行改革。

庆历四年(1044 年),范仲淹所荐名士皆遭贬谪;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庆历五年(1045 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求范仲淹作文;范仲淹改革受挫,被贬出京。

庆历六年(1046 年),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凭借一幅《洞庭晚秋图》写下《岳阳楼记》。

师:读到这些资料,你们有何感想?

生:我觉得范仲淹在写《岳阳楼记》的前前后后,人生起起伏伏,从一个很高的位置直接跌落到谷底。如果是一般的人,应该会感到非常凄凉悲伤,甚至一蹶不振。他能写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以看得出他应该非常旷达,而且他的思想境界非常高,只有他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你不是一般的优秀,张口就是一篇小文章。范仲淹的情怀、心情、格局都融在了最后一段。我每次朗读最后一段,心情都能得到开阔。来,我们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

研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却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研讨这一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很好地检测学习质量,而且可以深度揭示篇性以及中国古代士人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道统。从“异”字切入,梳理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以及范仲淹的心情(情怀、胸襟、格局……)的异同,顺应了文本的情志脉,使教学结构非常精致、紧凑。结合“谪”“感极而悲者矣”“其喜洋洋者矣”等词句和相关史料,与学生展开精神对话,既细腻深入,又纵横捭阖,很好地进入了生命融合之境。

教师还可从以下方面继续优化。

一是明确点睛。两个“异”字实际上揭示了三种不同的生命格局和境界:以物喜,以己悲(滕子京、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其体现不断递进的语势和境界。

二是对滕子京求“楼记”心理的揣测结合其《与范经略求记书》会更有说服力。

三是在感受范仲淹跌入谷底后所发出的金石之声时,可以将学生朝其“言语人格”上引领,这样就与宽泛的道德教育有了学科属性上的明晰区别。

三、寻根:文化传承

师:读文章,传承文化,关键要和自己的生命发生联系。接下来,我们来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屏显:

收到《岳阳楼记》时,滕子京会有什么感想?

生:我觉得滕子京在读到文章最后范仲淹发出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时,可能会受其影响,突然间变得豁达,不再因为被贬谪而感到过多的悲凉,也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好的语言能够唤醒人,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滕子京最开始请范仲淹为自己写文章,是希望范仲淹把自己的政绩推广出去,但范仲淹却把重点转到了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呼吁上,见此,滕子京可能会对自己之前的想法有一点惭愧,或者觉得自己的境界确实没有范仲淹的高,他可能会改变自己的心境,一点点地变得更好。

师:范仲淹成了滕子京的一面镜子。

生:我觉得滕子京一定会奋发有为,因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肯定对滕子京起到了鼓励和规劝的作用。滕子京应该会从忧愁里挣脱出来,对人生更加充满希望,变得豁达,不会那么悲伤和忧愁了。

师:你是滕子京的知音,也是范仲淹的知音。

生:课前预习时,我看到了一篇资料,滕子京本来就是一个性情比较急躁的名士,他在看到范仲淹写给他的《岳阳楼记》以后,可能会发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适合他自己,由此他可能会更加沉稳,做事也不会再急躁了,从而可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师:一篇文章改变了滕子京浮躁的性格。后代的文人读到《岳阳楼记》会有怎样的感想?

屏显:

后代的文人读到《岳阳楼记》会有什么感想?

生:后代的文人读到范仲淹的感想,读到他发出的这些议论和倡导,即希望大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能首先会震撼于范仲淹豁达的胸襟,然后以范仲淹为榜样,把他作为自己的标杆,向他学习,努力成为和他一类的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把范仲淹作为文人的精神标杆,我赞同。

生:后代的文人也难免会被贬,或者会取得很大的成就。他们在读到范仲淹写的“以物喜,以己悲”的迁客骚人时,可能会及时地反省自己,向范仲淹学习,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师:这就是伟大精神的传承。

生:我觉得范仲淹最后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明他有一种对天下的责任感。后世的文人读到这句话以后,可能也会反省自己的行为,会对老百姓作出更好的奉献,会对他们的君主提出更好的建议。

师:真正的文人应该以天下为己任。他们应该把文章写在哪里?

生:写在大家的快乐之后,写在大家的忧愁之前。

师:说得好!文人就应该把文章写在祖国大地上,写在老百姓的心里。

生:范仲淹写下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定会对后人起到一个很大的作用,因为这句话是对儒家思想,对“与民同乐”思想的一个高度概括。后代的文人读到这句话肯定会感慨:宋朝的这位先贤为什么会有如此伟大的思想,与民同乐、以天下为己任,真的是太伟大了!他一定会对后人乃至世界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

师:你读到了儒家文化的一脉相承,小伙子太棒了!

生:大家刚刚都在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我想说的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中国后世的文人一般都是学儒学,他们一般都会在官场中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磨炼。当他们“居庙堂之高”的时候,也就是处在人生巅峰的时候,他们可能会去想:我应该怎样把我的权力惠及人民,让人们过上好的生活;当他们“处江湖之远”的时候,也就是人生低谷的时候,可能会想:我还有没有可以贡献的力量。

师:你们不愧为孔孟之地的学子,你们的发言让我深受感动。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当代的你们虽然还没有遭到迁客骚人的境遇,但是在生活当中总会遇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中总会遇到一些得失。当代的你们读到《岳阳楼记》会有什么感想?

屏显:

当代的你们读到《岳阳楼记》,会有什么感想?

师:这位男同学,你还没有发过言,请你说说。

生:读完以后,我觉得我们应该在每一次遭到挫折后,比如说学习成绩出现波动的时候,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在挫折中学习,然后取得新的进步。

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能否成为你的座右铭?

生:能!

师:其他同学接着说。

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让我受到激励。读书人就应该造福人民!如果我的才华能够发挥,能成为一位领导的话,我将为了人民的事业,奉献才华;如果只是一个小市民,我就做好自己的本分。

师:在你心目当中,你认为读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生:造福人民,报效国家。

师:这是读书的最终目的。

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政治抱负是非常伟大的,是忧国忧民的,虽然我们可能做不到这样,但我们也应该在平时的生活中尽量关心、关爱他人,多多帮助他人。

师:心忧天下从关爱他人开始,这就是儒家思想。

屏显文字,生齐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师:这句话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范仲淹之后大概100 年,南宋的陆游亦心忧天下。

屏显:

位卑未敢忘国忧。——南宋·陆游

(生齐读)

师:范仲淹之后大概500 年,顾炎武说出了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

屏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明末清初·顾炎武

(生齐读)

师:范仲淹之后大概1000 年,袁隆平为全世界人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

屏显:

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人类摆脱饥荒,让天下人都吃饱饭。——袁隆平

研习:探究《岳阳楼记》对滕子京的影响,触及的是文字背后的写作目的;探究其对后人的影响,对我们的影响,触及的是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道统,还有学生情意素养的牧养。三者结合,层层深入,生命会通,教学境界高远而阔大。

优化处有二:一是对学生发言的引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对“与民同乐”思想的继承,更是超越;二是若将读陆游、顾炎武等人的名言的环节纳入“谈后世影响”部分,逻辑会更自洽,课势会更流畅。

四、涵泳:博大胸襟

师:中国人心怀天下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我们再回到文中,有了这种大气魄、大胸怀、大格局,我们再来齐读范仲淹的文字。

屏显: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生齐读)

师:气象万千的何止是洞庭湖啊,还有范仲淹的胸怀和格局!有了“气象万千”的胸怀,才有人生之“大观”。文武全才的范仲淹,即使悲,也悲得豪气,悲出英雄气概。

屏显:

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生齐读)

师:洞庭湖哪有虎啊,或者准确地说,范仲淹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根本就没有遇到虎。“虎”在哪里?

生:我觉得“虎”在范仲淹的内心,他的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政治抱负,犹如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师:在他的生命里,在他昂扬的生命状态里,“虎”在哪里?

生:当他被贬的时候,我认为就算没有这只“老虎”,他也会感觉自己内心在咆哮,很无奈,也很悲伤。

师:你们看,一个“气象万千”的人,即使写悲,也写得如此豪迈。来,大家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每当我读这些句子,我的脸上和心里都是笑的。一个“气象万千”的人,才能把快乐写得如此风流,如此潇洒!

屏显:

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生齐读)

师:我们的快乐在范仲淹面前似乎显得小家子气。“登斯楼也”,读!

(生齐读)

师:这个时候,我们再来读这个最闪耀的句子。

屏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生齐读)

师:再读!

(生齐读)

师:最后读一遍!

(生齐读)

师:下课,谢谢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研习:将岳阳楼衔远山、吞长江的大观视为范仲淹胸怀、格局的体现,实在是别具匠心的审美发现,但是对“虎”意象也作如是观,似有不妥。“虎啸猿啼”和“淫雨霏霏”“阴风怒号”等意象构成的哀景,应是为了在整体上凸显迁客骚人的悲情,而非范仲淹的旷达胸襟、伟大抱负以及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评】

探讨古典散文教学,人们多停留在“教什么”“怎么教”层面,对“为何教”鲜有思考,对在教学中如何统一三者亦乏深入思考。结合学情进行创造性教学更是罕见。

刘洋老师的这节课,有“听将令”色彩——文化寻根、胸襟体悟环节就呼应了论坛展示课“人文教育”主题,且有“炒冷饭”的危险——面对的是已经学过课文的学生,但依然很好地处理了古典散文教学的三大“终极思考”,且有属我的突破,十分不易。

一、层面:对文言文教学“一体四面”的突破

古典散文教学属于文言文教学的范畴。文言文教学大多依据王荣生老师主编的《文言文教学教什么》一书中提到的“一体四面”择定并建构教学内容。

“一体”指的是文言文,“四面”分别指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文言层面教学,主抓词汇和语法方面,其中词汇教学突出古今异义的词,因为“古代特有”和“古今相同”的词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语法教学也是着眼于古今不同的方面;文章层面教学,突出载道、言志的实用功能;文学层面的教学,突出“表现形式”,主要在“语言的锤炼”和“章法的考究”上多多用力;文化层面的教学,突出“文言”“传统思维方式”“典章制度、天文地理、民俗风情等具体文化内容”“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学习文言文,“最终的落点是文化的传承与反思”[1]。

这一理论不仅为古典散文教学内容择定提供了思维路径,而且对教学路径的选择也有启示。教师大体可遵循下述路径:文言(疑难字词理解)→文章(交际目的探寻)→文学(文本篇性揭示)→文化(精神道统传承)。第二、三环节亦可对调。即使从文本解读“层次理论”来审视“一体四面”也较为契合。“表层结构-现实层面”,触及的是人物、事件、环境以及现实的思想情感等,与文言、文章两面大体相当;“深层结构-原型层面”,与文化层面也较为接近;“超验结构-审美层面”,与文学层面十分吻合[2]。

刘洋老师在教学第一环节撷取出文本中的同(近)义词、反义词、叠音词、押韵词、对仗句,让学生趣学文言;在第二环节从“异”切入,让学生感受滕子京、迁客骚人、古仁人及范仲淹的不同心情、胸襟;在第三环节引导学生探究文字背后的写作目的,挖掘古代文人心系天下苍生的精神道统;在第四环节带领学生体悟岳阳楼大观的象征意义,大体也是在“一体四面”框架下展开教学的。可贵的是,他有所突破。

一是并未将“文化的传承与反思”作为终极落点。虽然他也引导学生深挖了“与民同乐”“心忧天下”的文化血统,但这是为更好地体悟范仲淹伟大的言语人格和言语胸襟服务的——刘老师没有明确点出来,但第二环节的列表讨论、第三环节的影响讨论、第四环节的象征品格感悟,其实都是在体悟作者的言语人格、言语胸襟,从而既守住了语文体性,也升华了教学境界。

二是探究文章实用功能,注意主体间的生命会通。刘洋老师不是机械、生冷地谈论写作目的,而是将自我的生命融进去,体知写作目的,这便显示了其独到的教学智慧,让教学一下子有了生命的温度。虽然师生交流中的“求点赞”、渴望被重用等揣测未能结合滕子京的《与范经略求记书》,有轻率之嫌,但是引导学生与滕子京、范仲淹、古仁人对话的意识十分自觉。尤其是结合史料,对“治躁”、摆脱忧伤的写作意图的揭示,颇为深刻。

三是让审美在“一体四面”中一以贯之。以什么来贯通“四面”?刘洋老师的教学做出了很明确的回答——审美。文言词句积累偏于音韵的审美;以“异”为标志的情志脉揭示偏于结构的审美;对范仲淹言语胸襟、人格的感悟偏于思想、道德的审美。虚实相生,扎实而灵动。

二、取向:对“知情意”素养有机培育的突破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在完成了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型后,在当下已步入了素养本位时代,所以任何文类教学的价值取向都是指向语文素养的养成——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大核心素养可谓语文素养养成的切入点或聚焦点。但是,四核中除了“语言运用”彰显了语文学科的种差,其他三核与别科素养的区别在何处目前似无清晰、系统的辨正。相较于中西教育史上追求的调和发达、陶养成人传统——如亚里士多德就不主张身心并劳主义,因为精神的疲劳固有碍于身体的发达,而身体的发达亦有碍于精神的发达[3],民国时期夏丏尊、叶圣陶认为“情意于知识,虽方面不同,实是彼此相连的”[4],“语文核心素养说”更多偏于“知”素养的养成,对“情、意”素养的培育实际上有所忽略。

好在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古典散文教学落实语文核心素养,能够有所兼顾,这在刘老师的本节课中也有所体现。文言词句积累、情志脉揭示、对楼记歌颂政绩的特点的把握、意象的象征品格体悟等,均属于“知”素养的培育,“情、意”素养的培育主要体现在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文本的情思之美、语言之美、人格之美上。情境任务设计的三大发问:收到《岳阳楼记》,滕子京会有怎么感想?后代的文人读到《岳阳楼记》会有什么感想?当代的你们读完《岳阳楼记》会有什么感想?让学生会通古今、会通我他,于无声处将积学、明德、向善统一了起来,更是将“情、意”素养的培育推向了高潮。

尤其难得的是,刘老师在情意牧养的过程中,还会给足时间、机会,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想象、思考并形诸言说,这其实已经开启了“行”素养(言语表现与创造)的培育,有了体悟言语情趣、牧养言语生命的追求。

三、原则:让古典散文教学的价值充分彰显

那么,如何充分彰显古典散文教学的价值呢?建议如下。

1.价值取向上,让语文素养发展厚植于更宽广的素养之中

落实到本节课,就是突出“行”素养的统摄,以“行”带动“知、情、意”素养的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则融于其间。“知”素养的培育是基础,是承载教学的主体,聚焦点是“四核”,“情、意”素养的培育是辅佐,“行”素养的培育则是“知、情、意”素养培育中永恒的道,需时时贯彻、时时审视。刘洋老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充分言说,正是基于这样的追求。

“知”“情”“意”“行”素养的培育须结合具体的篇目和学情,应势而教。例如,一篇古典散文的文言词句太过生僻,晦涩难懂,那么可先将侧重点放在词句的疏通与积累上,注重“知”的把握。当学生已掌握某些语文知识,就应该向更深处开掘——如刘洋老师设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明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为什么却能够流传千古?还有对迁客骚人象征性的探讨,显然是针对“已学过”这一情况所进行的对语文知识的全新开发,很能磨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如果文本的情志脉较为隐晦或者说情感主旨具有很高的价值,那么重点就可以落在“情”的陶冶上;如果言语人格、言语操守、言语境界方面很有价值,且是单元的教学目标——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提到了“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情感,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教学的重点就可以落在“意”的体悟上,刘老师的教学体现了这一点。

尽管他没有发掘到《岳阳楼记》更隐秘的写作宗旨,向自我灵魂下达绝对律令——“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其重在“意”素养的培育做得极为自觉。

2.教学内容上,注意类性辨识和篇性开掘的统一

“类性”指一类文章所共有的特性,属于语文教学要掌握的知识模型。以“楼记”的类性为例。其内容必然要涉及建楼的原因、经过、楼的规模和样貌,以及称颂建楼者的业绩等;形式必然会涉及记事、抒情、说理上的统一。那么,本篇楼记选材、布局、措辞上的个性特色在哪里呢?这便涉及文本的“篇性”[5]。《岳阳楼记》中两个“异”字所形成的情志脉,文本内蕴的心系天下苍生文化母题的表现,与楼对话、与滕子京对话、与自我对话的多重结构等,还有对范仲淹超越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品性情怀与在苦难历程中活出生命光彩的含蓄表达,均属篇性的范畴。

刘洋老师的类性开掘意识十分鲜明,且做得很生活化、学生化——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滕子京到底有没有本事,猜想滕子京求楼记的目的,触及的正是楼记的类性。而在篇性开掘方面,刘老师开掘到了文本的情志脉、心系天下苍生文化母题的表现,还有文本内含的多重对话结构等。由此可知,刘洋老师较好地实现了类性辨识和篇性开掘的统一。值得一提的是,无论是类性辨识,还是篇性开掘,最终都指向了对言语人格、言语境界的感悟,且其较好地处理了共感与独感、共识与独识的关系。这让“怎么教”也有了可资借鉴的例子。

3.教学方法上,注意体知和认知的统一

《后汉书·律历志上》有言:“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欲教而无从,心达者体知而无师,故史官能辨清浊者遂绝。”“体知”就是“体察、了解”的意思,落实到教学上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动用自我的感官和意识,发挥自我主观能动性去感知、领悟、创造知识文化。

常见的古典散文教学模式强调“认知”的作用。如这一课中,对文言知识的检测、对人物情感的感受、对文化意蕴的开掘,皆由老师启发,而非学生主动发现。虽说起到了助力吸收的作用,但不如让学生自我发现和体悟。刘洋老师倒是让学生猜测滕子京苦闷的原因,猜读、猜意、猜原因,较好地落实了“体知”理念,让学生一下子成为解惑的“主人”。

可见,古典散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引导学生去理解“知、情、意”,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设疑、设机、设法,引导他们自己品、悟、析,最大限度地实现体知、认知、言语表现与创造的统一。

猜你喜欢

物喜滕子京岳阳楼记
生命需要被欣赏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像朋友一样 :杨烨亭
拥有一种“超能力”
锐词
滕子京“欠条”建成岳阳楼
远在江湖
“欺世盗名”岳阳楼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等
范仲淹《岳阳楼记》对清代越南使节岳阳楼诗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