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造优质“社交货币” 教学生“好好说话”

2023-11-24

新班主任 2023年11期
关键词:流行语货币社交

□ 王 希

当下,“栓Q”“你这个老六”等网络烂梗频频出现在学生口中,很多家长和老师都忧心忡忡。如何让学生不以此为乐?如何让校园的语言环境更加洁净?我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探寻内因,初识“社交货币”

无论是在学生的作文中,还是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教师常会遭遇网络烂梗的“袭击”。不少教师不能理解现在的孩子为什么这样说话,不愿意听也听不懂,但反复制止并没有很好的效果。

在我看来,教师要想改变现状,首先应该知晓学生这样表达的原因。我在学生中间做过调查,原因主要包括:娱乐心理,觉得好玩、好笑;身份认同,觉得只有这样说才是“自己人”;情绪释放,对抗不喜欢的人或事。

对于在互联网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来说,他们不自觉地将网络生活和现实生活混为一谈,将网络生活中的语言习惯直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与同伴交往时,学生通过说网络流行语获得情感联结和情感认同,忽略了词语本身的含义。

因此,对某些学生来说,网络烂梗就像他们小时候玩的奥特曼卡片、各色闪亮小珠子一样,都是社交中寻求身份认同的工具,即“社交货币”。教师明白了网络烂梗流行的原因,则无须将此视为洪水猛兽,只要合理引导,就能帮助学生使用好“社交货币”。

开诚布公,理解“社交货币”

既然“社交货币”是学生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那么,教师就要让学生明白“社交货币”对他们的影响,进而谨慎选择。比如,教师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分辨网络流行语的优劣,明晰网络烂梗的危害。

我在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之一——“网络世界中的梗,你都明白吗”。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头脑风暴,写下自己知道的“网梗”,越多越好,不分优劣。我让学生在小组内书写是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因为在教师的监控下,很多孩子可能不敢写。

在准备了充足的“网梗”后,我组织学生开展“网梗版你画我猜”游戏,学生比画本组写出的“网梗”,让其他组猜,组间竞争。在比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大家非常熟悉的“网梗”却无法被同学顺利猜出。我顺势引导学生思考原因,让他们直观感受“网梗”的特点——不确定性。对于同一个“网梗”,无论是意义、感情色彩还是使用场景,每个人的理解可能都不同。

最后,我布置课外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经常使用的网络流行语,梳理其来源和流变并整理成思维导图,在全班展示。通过这样的展示和讲解,学生得以深入理解某些网络流行语产生的特定语境,发现网络流行语含义的不稳定性,明白我们在使用网络流行语的过程中容易引起他人的误解。

通过这几个活动,学生会发现“网梗”并不适合作为“社交货币”,因为它具有不确定性和时效性,我们在运用过程中不但不能增强同伴关系、找寻归属感,反而容易因为理解上的差异阻碍彼此的交流,有些本是朋友的人在“网梗”的影响下成为陌路人。

创设情境,辨别“社交货币”

在理解网络流行语的特点后,学生就能完全避开网络语言吗?这显然不现实。很多学生冒犯他人而不自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辨别网络烂梗,在生活中尽量避免使用烂梗。

如何判定所谓的烂梗?我认为标准就是交流对象的感受,如果交流对象认为这个词语是烂梗,听起来让他不舒服,我们在生活中就应该避免使用。

我在班级开展系列活动之二——“网络世界中的梗,你用过吗”,组织部分特别喜欢说烂梗的学生拍摄视频。在拍摄视频时,学生只能使用网络流行语和对方交流,观察交流对象的反应。在选择交流对象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群体,如陌生的同学、老师、父母、家里的长辈,这样便于比较不同人群在面对网络用语时的态度。

“网梗”通常通过短视频传播,让学生用短视频的方式记录他人的反应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在观看视频时,学生通过他人的反应分辨烂梗,从而反省自身言行。小明说:“拍视频时,不少人特别是长辈在听到我说‘网梗’后就露出反感或疑惑的表情,我感觉非常尴尬。”

全班同学自由讨论,罗列出大家公认的烂梗,承诺在交流中避免使用这些烂梗。之后,教师也可以将这些视频上传到班级公众号等平台,让这些视频产生更长远的教育意义。

我还在班上开展“烂梗炸弹”游戏,参与游戏的同学依次说一个网络流行语,如果同学们认为这是一个烂梗,就大声喊“砰”,意味着“炸弹爆炸”,说出烂梗的同学被淘汰。在游戏过程中,有些同学才知道原来自己说的看似好玩好笑的话其实并不讨人喜欢。此外,同学们知道了更多通俗易懂且饱含正能量的网络流行语,这为学生选择“社交货币”提供了更多选择。

心慕笔追,打造“社交货币”

教师理应引导学生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语言文字园地中挖掘,帮助学生打造健康向上、有价值、有意义的“社交货币”。

首先,教师应当率先垂范,在平时的教学或者班级生活中刻意用优雅的语言。比如,在讲评作业时,看到优秀作业,有的学生不自觉地说:“yyds!”我听到后,马上说:“这样的作业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让人赏心悦目。”接着引导学生评价这份作业,于是很多学生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出类拔萃”“超群绝伦”“班行秀出”等一系列赞美之词。表达是需要学习和刻意练习的,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学生再遇到类似的情景时,就会有意识地避免使用烂梗,采用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关注官方年度热词,让他们联系自身生活和社会变化进行理性思考。每年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语言文字周报》编辑部等机构都会发布年度热词,涉及国家战略、经济生活、热点事件等,如2022 年的“中国式现代化”“大白”“烟火气”“雪糕刺客”“精神内耗”等。教师可以通过“微班会”“每日一句”等形式介绍一些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当学生突破狭窄的圈子进入更宏大的语言世界,就会发现低俗的烂梗并不是网络生活的主流,也会主动扩大视野、辨析优劣,使用更有意义的网络流行语。

当然,教师仍然需要打造学生的专属“社交货币”,因为成长中的学生仍需要一些区别于成年人的表达,获得同伴认同。教师可以尝试打造专属“班级梗”,既有趣,又凸显个性。比如,我在批改作业时,常常使用“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作为批语来鼓励学生。因为我的频繁使用,这句话自然而然地成了“班级梗”,很多同学直接用“追风赶月”来表达努力的意愿。不少家长第一次听到孩子说这个词的时候都非常惊讶,听孩子解释后就觉得很美好,甚至在发朋友圈时使用。不熟悉的老师听到我们班的学生这样表达时,有时会露出不理解的表情,而这时,我们班的学生相视而笑,在“班级梗”中找到了班级归属感和认同感。

总之,对于网络烂梗,教师应该理解学生使用的心理,引导学生辨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让学生感受中文之美,打造适合自己的“社交货币”,营造文明健康的语言环境。

猜你喜欢

流行语货币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一国货币上的面孔能告诉我们什么?
流行语大盘点
看古人如何玩转流行语
社交距离
大学流行语考察
古代的货币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巧借 流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