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及防控研究
2023-11-24◎王旭
◎ 王 旭
(江苏省昆山第一中等专业学校,江苏 昆山 215300)
近年,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近来日本提出的福岛核污水入海计划,更是引发了全社会的担扰。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活动和自然辐射,其中,核能事故和核试验是造成人为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重要原因;自然辐射主要来自地壳和大气等自然介质,这些放射性物质会进入农田土壤、水源以及畜禽养殖环境,影响食品生产的过程和食品本身的安全性。随着人类对食品需求的增加,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的累积和转化机制也日益复杂。因此,加强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的研究和预防控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概述
1.1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形式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是指食品中存在的放射性物质超过安全标准,从而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的现象。这些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食品,主要包括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和空气污染。
土壤污染是导致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土壤中富含铀、镭等放射性元素的地区,产出的农产品往往含有较高的放射性物质。水源被污染也是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水源被用于农田灌溉或者作为养殖业的用水,从而导致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此外,空气中的放射性物质也可能通过降雨等方式附着在农作物、蔬菜、果树等植物表面,造成食品的污染[1]。
1.2 放射性物质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放射性物质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是食品安全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包括致癌、遗传性效应和生殖问题等。①放射性物质可以直接损害人体细胞的DNA 分子结构,导致细胞变异和突变,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例如,福岛核事故后,福岛县内检测出的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品,如海产品等,被证实对人体有致癌的危害。②放射性物质的摄入可能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损害,导致不孕、流产等问题。研究表明,放射性物质会干扰细胞的正常分裂和发育过程,从而影响生殖细胞的正常功能。因此,如果人体长期暴露于放射性污染的食品中,可能会导致生育能力的下降和遗传病的产生。③放射性物质还可以通过食品链的传递,影响人体内部的放射性积累。长期食用含有放射性污染的食品,会导致人体内部的放射性物质积累到一定程度,增加罹患放射性疾病的风险[2]。
1.3 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风险现状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是全球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在我国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形势不容乐观,存在一定的风险。一方面,由于国内外核事故和核试验,一些地区的水源、空气及土壤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放射性污染。比如,周边国家朝鲜频繁的核试验、日本福岛核事故,及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计划等。另一方面,由于食品来源的复杂性,一些进口食品也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进而对公众的健康构成威胁。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一问题[3]。
2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典型案例分析
2.1 福岛核事故后的日本海产品检出放射性物质超标
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一场核灾,不仅给日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食品安全危机,也波及了全球范围内的食品供应链。该事件导致了日本海产品的放射性污染,对国内外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事隔12 年后,随着“日本福岛核污水入海计划”的实施,将可能会对世界各国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
福岛核事故导致的日本海产品放射性污染,主要是因为大量的放射性物质泄漏进入海洋。事故发生后,核电站附近的海水中检测到了明显的放射性核素,如铯、钚、碘等。这些放射性物质通过海洋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传播,进入海产品中。据日本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 2011 年4 月4 日,在北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钚超标,这是日本震后首次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物质超标。由于海产品是许多人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们摄入富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海产品后,必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4]。
2.2 我国部分地区食品检测也发现过放射性物质存在
据相关报道,我国卫生部门2011 年4 月5 日从北京、天津和河南地区露天种植的菠菜中,抽检发现微量的放射性碘-131,含量分别为1~3 Bq/kg。由于检出的碘-131微量,未超出国家标准GB 14882—1994《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因而对公众健康并无影响,但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3 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防控对策
3.1 加强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工作
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监测,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监测工作应该以国家颁布的《食品中放射性物质限制浓度标准》等国标为依据,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包括对进口食品和国内食品的监测。①严格执行进口食品的监测。各大口岸应配备先进的放射性检测设备,确保不含放射性物质的食品进入市场。同时,要加强对进口食品生产企业的检查和监管,确保其生产过程符合国际安全标准。②国内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监测工作,应制度化和常态化。食品生产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自检体系,并定期公布监测结果;政府应增加投入,提供专门的检测机构和人员,不断完善食品放射性监测体系,加强与国际监测机构的合作和交流,及时掌握国外相关新技术和经验,并加强对食品生产企业的抽查力度,确保食品的质量安全。③相关部门要及时公布监测结果,增强公众的监督和参与意识,确保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安全,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5]。
3.2 提高食品产业放射性防控技术
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食品放射性危害,食品产业必须提高放射性防控技术。①加强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放射性监测。食品产业应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确保每一道生产环节都得到监测和控制,包括原材料的选择和采购、加工和储存过程。通过严格的监测和控制,可以降低食品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风险。②食品产业应加强放射性防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过引进前沿的技术和设备,使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更加安全可靠。例如,可以利用先进的探测技术对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进行准确的测量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食品安全隐患。③食品产业可以研发新的防护材料和设备,保护食品在制作和贮存过程中免受放射性污染。
3.3 增强公众防范知识的普及教育
食品放射性污染危害是一个严峻的问题,需要增强公众防范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和意识。①公众应该了解放射性物质对食品的污染形式等基本知识。放射性物质可以通过土壤、水源和空气等途径进入食品,污染农作物、蔬菜、果树、海产品和畜禽等食品来源。因此,公众要注意选择来源可靠的食品,避免食用受放射性污染的食品。②公众需要了解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放射性物质可以直接破坏人体的细胞和遗传物质,导致遗传突变、免疫功能下降等健康问题。特别是儿童和孕妇,由于其生长发育阶段的特殊性,对放射性物质更为敏感,容易受到较大的伤害。因此,公众要特别注意保护孩子和孕妇的食品安全,避免他们接触可能含有放射性物质的食品。
另外,公众应该知晓我国食品放射性污染的现状。近年,我国不断加强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监测工作,但仍然可能会存在一些地区和食品种类放射性物质超标的风险。这就要求公众更加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食用可能受到放射性污染的食品。
总之,食品放射性污染危害的防控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加强公众防范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食品产业的放射性防控技术,加强食品的监测和管理,才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食品放射性危害,确保公众的食品安全。
4 结语
本文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危害及防控进行了综述。通过网上查证和对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揭示了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和急性健康风险,特别是致癌性和遗传毒性的风险因素。
为了预防和控制食品放射性危害,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①加强对食品中放射性物质进行监测,建立科学合理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控制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污染。②提高食品产业的放射性防控技术水平,加强食品生产过程中的防控措施,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③通过增强公众防范知识的普及教育,可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总之,食品安全任重道远,未来的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讨食品中放射性物质污染的性质和影响,提出更加精准和科学的防控策略,以促进食品安全领域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