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整本书阅读的三个关键词:唤醒、思辨、素养

2023-11-23张虹灵吴朝辉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读后

张虹灵?吴朝辉

摘 要 如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有效推行整本书阅读,是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聚焦“唤醒”“思辨”“素养”三个关键词,论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可行策略,以唤醒学生读书的热情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高阶思维,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唤醒  思辨  素养

一、问题与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把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培养目标聚焦在“核心素养”上。

在中小学阶段,教师教育的手段是什么?钱理群教授在“我理想中的中小学教育和中小学教师”发言中回答说:中小学教育的主要手段,就是引导学生读书。[2] 朱永新教授强调:精神发育最重要的通道就是阅读。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阅读对个体的精神成长至关重要。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心灵的成长,不可能有个体精神的完整发育。每一个人的生命都是粒神奇的种子,在童年时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潜在的美好与神奇。[3]

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呢?

二、策略与实践

笔者带领团队开发的整本书阅读项目解决了读什么、如何读和怎样评价三个问题。下面基于如何读的问题,探讨如何通过整本书阅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整本书阅读课型有读前激趣课、读中导读课和读后分享课,不同课型有不同的指导方法和阅读策略。整本书阅读聚焦三个关键词——唤醒、思辨、素养,即唤醒学生的读书热情,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三个关键词贯穿读前、读中、读后,落实在激趣、导读和读后分享各课型。

1.唤醒

朱永新教授有言:“书本身只是一堆纸,书的生命是通过阅读唤醒的。只有你去阅读,书才能复活,你才能够真正拥有它,人类所创造的那些精神财富才会真正为你所用。”[4] 整本书阅读要以唤醒学生读书热情和提升读书质量为目标。

(1)激发兴趣,唤醒热情。传统的整本书阅读(名著阅读)教学往往以教材中的文本为蓝本,以学生看、教师讲,辅之以练习的形式进行。这种单一而机械的教学形式很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时,如何保护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如何在教授知识点的同时尊重学生独特又丰富的阅读感受?这是探索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要考虑的点。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的是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用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有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从而使其更好地完成阅读对话,提升文化素养。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的文化普及类读本《经典常谈》时,因学生对其中的各类经典,如《说文解字》《尚书》《汉书》等,不是很熟悉,有非常明显的阅读障碍,阅读兴趣缺乏,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利用线上资源,包括《“字”从遇见你》《课间十分钟》以及《典籍里的中國》等有趣、“有料”的视频资料,唤醒其阅读经典的热情,消除文化隔膜和壁垒,让整本书阅读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又如,在进行《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时,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小初衔接阶段,对《西游记》这类充满奇幻想象的神魔小说很感兴趣。但该阶段的学生文言积累还不够,读文言文版白话文《西游记》还有些吃力,因此对文本阅读兴趣不大。这时开展读前激趣课尤为必要了,教师可以通过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有趣的问题,如“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厉害还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厉害?”“孙悟空一生爱憎分明,但他曾放过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创设情境,唤醒体验。在引导学生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让革命时代的英雄走进学生的认知,走进学生的生活,从而使其扛起理想主义的旗帜?余文森教授提醒我们:“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5]韦志成老师也指出:“情境教学,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6]

下面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熟悉的微信朋友圈为具体情境,唤醒学生的体验。

①保尔·柯察金创建了自己的微信账号,他想发一条朋友圈记录自己一生中的爱好,他可能会发哪些内容?请结合整本书内容,设计“保尔与书”“保尔与枪”“保尔与琴”的相关朋友圈文案。

②请用表格或思维导图的形式为保尔的微信好友分组。他为什么要这样分组呢?请以保尔的口吻说明,要求有理有据。

③对于保尔的三个恋人,请你根据保尔第一次与她们见面时的情形以及她们的身份,推想一下保尔最适合与谁共度一生。

④保尔是英雄吗?欢迎留言评论。

⑤请分析保尔和祥子走向不同命运的原因,欢迎留言评论。

通过创设微信朋友圈情境引出学习任务,这种生活化、情境化的学生视角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唤醒了学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沉浸在学习情境中,积极主动地阅读与思考、表达与探究,有效地进行学习,从而让整本书阅读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真正实现了核心素养的提升。

2.思辨

整本书阅读教学是现代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靠读读背背的传统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而活动探究式阅读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阅读文本、分析文本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可为整本书阅读注入生机和活力。

余党绪老师在《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中强调:整本书阅读呼唤思辨性阅读。[7]那么思辨意识、高阶思维如何培养?

整本书阅读课型有读前激趣课、读中导读课和读后分享课,其中最能培养学生思辨意识和高阶思维的便是读后分享课,而读后分享课可以读书会的形式开展。

(1)整本书阅读的学情呼唤思辨式读书会。这里以《西游记》学情分析报告为例进行说明。

《西游记》读中导读课现场观察反馈: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阅读充满了热情,但思维能力还略显不足,思辨能力有待培养。学生对《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大多只停留在情节层面,属于浅层次阅读。

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在七年级上学期,学生还是习惯在教师的安排和带领下阅读,自主阅读意识有待培养和提升。

阅读评价量表反馈:七年级学生的阅读方法暂时不够多样,因此影响了阅读速度,也影响了阅读品质。

以上学情分析提醒教师整本书阅读呼唤思辨式读书会。

(2)整本书阅读评价体系需要关注思维培养的读书会。整本书阅读效果如何?如何评价?基于大数据、信息化手段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一体的评价才是合理、科学的评价。如果说阅读考级是结果性评价,那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关注学生思维发展的读书会就是最好的过程性评价。

(3)基于主问题设计和活动探究设计思辨性读书会。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针对每本书的具体内容和独特价值,笔者设计了3~6个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深入阅读,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探究任务,然后通过读书会汇报并展示成果。读书会意在通过合作、探究和分享,在梳理文本、合作探究问题、质疑辩论、创意表达过程中培养学生思辨意识。例如,笔者为《朝花夕拾》和《西游记》设计了如下主问题。

《朝花夕拾》读书会探究问题如下:

①鲁迅记录的人有谁?作者对他们是什么态度?

②请结合整本书内容,分析《朝花夕拾》里周同学(鲁迅)有哪些“花儿”?

③如果用一种颜色表达你读《朝花夕拾》的感受,你会用哪种颜色? 要求有理有据。

《西游记》读书会探究问题如下:

①制作武器(装备)等级图,请结合文本,有理有据地阐述你的等级划分理由。

②给妖精或妖怪们分类。(自己确定分类标准)

③从孙悟空的称号变化感悟其成长历程。

④“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这话是谁放给各妖怪们的?合理猜測,要求有理有据。

⑤“真假美猴王”中在如来面前被打死的是“孙悟空”还是“六耳猕猴”呢?大胆猜测,合理想象,要求有理有据。

主问题的设计聚焦在“唤醒 ”和“ 思辨”上。在《西游记》读书会上汇报探究成果时,学生对“究竟是孙悟空的金箍棒最厉害还是猪八戒的九齿钉耙最厉害”各执一词,台上学生分享,台下学生质疑,有理有据,辩论不休。就在双方辩论达到高潮时,台下一学生突然说了一句:“最厉害的武器,应该是观音菩萨手上的玉净瓶和杨柳枝,因为其他武器装备或为杀伤或为自卫,只有玉净瓶和杨柳枝是用来救人的。”一语惊醒梦中人,他的答案赢得了全体学生的热烈掌声。这是仁心的体现,这是思辨的力量,这是活动探究中培养的核心素养!

生活化、情境化的整本书阅读唤醒了学生的读书热情和情感体验。基于主问题的思辨式读书会探究活动的开展,让“讲堂”变成了真正的“学堂”,让阅读真实而深刻地发生,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品质,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钱理群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中国教育改革的民间样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4]朱永新.教育:创造无限可能[M],青岛:青岛出版社,2020.

[5]余文森.论情境教学的教学论意义、类型及创设要求[J],中小学教材教学,2017(1):13-17.

[6]韦志成.语文情境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5.

[7]余党绪.走向理性与清明——整本书阅读之思辨读写[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9.

[作者通联:张虹灵,广东东莞市沙田实验中学;

吴朝辉,湖北通城县实验学校]

猜你喜欢

读后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藏地黄花分外香——陈劲松《藏地短札》读后
带有磁性的诗——肖复兴《北国记忆》读后
此情只合作诗人——林峰《花日松风》读后
乡土生活与精神重建——贺享雍《拯救》读后
知无不言,言有不尽——《“夜无故入人家”——不应忽略的那一面》读后
花丛觅诗
韩小忙《整理与研究》读后
黄裳《劫饬古艳》读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