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文言文“读”的训练之策

2023-11-23徐静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3年10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诵读文言文

徐静

摘 要 文言文教学中,要实现“读”的高效课堂,就要顺着“言语形式”走进“言语主体”的情感世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在诵读教学中紧紧抓住“这一篇”文言的音韵、节奏、虚词、章法、特质进行诵读,由此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体悟作品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 文言文  诵读  言语形式  情感

尽管文言文的教法千人千面,但诵读应是文言文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文言文具有简洁、典雅的特点,在言语形式的组织上是极为讲究的。比如,文言文讲究语言的节奏、语调的抑扬、语气的表达、长短句的运用。只有经常诵读这些有意味的言语形式,文言语感才会形成。再者,文言文的言语形式丰富而特别,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这些有意味的言语形式,能使之走进作者情感的更深处。

诵读如此重要,然而在相当多的课例中,文言文的诵读仅停留在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的层面,对于读什么、如何读,学生的认识比较模糊。

文言文中的文学、文化、文章无不体现在特定的言语形式中。王尚文先生认为,“内容可以模仿、抄袭、作伪,但其形式却往往烙印着言语主体的精神个性。言语形式是言语主体心灵的眼睛”,“总之,言语形式绝不只是语言技巧的问题,从根本上说更是思想情感的问题。”[1]换句话说,任何文章的学习,都要紧紧抓住言语形式这一“缰绳”走进文言主体的精神世界。这样,对于文言教学“读什么”的问题便有了较为清晰的方向——文言文要紧扣“这一篇”独特的“言语形式”而读。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试着抓住以下几种独特的“言语形式”进行朗读训练。

一、“这一篇”文言的音韵

古代文学作品在遣字用韵上追求节奏、声调、韵律等的和谐与妥帖,在“音”上引人入胜。声韵具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古文教学可经由“诵读声韵—把握文韵—理解文韵”的路径,以《陋室铭》为例。全文隔句押韵,句式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有韵律感。这样的经典名文,如何诵读?就这篇文章而言,我们要关注平声、仄声的诵读,读平声时适当延长,读到仄声时宜作停顿,才能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名”“灵”“馨”“青”“丁”“经”“形”“亭”都是平声,读时声音适当拉长就将作者寄寓其中的淡泊宁静之味传递了出来。在音韵诵读中,我们要关注音速的徐疾对比、音量的轻重对比、音高的抑扬对比、音尾的长短对比,做到以情运声。

二、“这一篇”文言的节奏

文言文在长句与短句的巧妙变化间,整句与散句的交错运用中,形成了独有的景致、张力、意蕴。文言文教学需要在这样的言语形式处驻足停留。以《孙权劝学》一文为例。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為大有所益。”

孙权的第二次劝言以四言为主,兼以三言,然而第一句劝言竟用十个字。长句劝说,使文章的节奏慢了下来。长短句的变化,呈现出不同意味和美感,也呈现了人物不同的个性。诵读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想象人物说话时的语速,贴近人物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三、“这一篇”文言的虚词

诵读要关注“这一篇”文言的炼字。这里的炼字不仅仅指实词,也包括虚词。古文常常借助虚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因此,品咂虚词对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有很大帮助。读虚词不应只关注其停顿及停顿时间的长短,更重要的是要将虚词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结合它所在的句子内容来揣摩虚词的语气。比如《孙权劝学》一文,文中两个虚词的运用对塑造人物形象帮助极大,一个是“邪”,另一个是“乎”。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以“军中多务”推辞,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字属于反问,但语气较轻,这一个字的运用却使孙权的人物形象很丰满,这是一个气度不凡、对部下要求严格又平易近人的君主。读出“邪”字温而厉的语气,人物的形象、情感便传递了出来。又如“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语气较重,将吕蒙自得、直爽、率真的性格塑造了出来。

如何读出虚词的语气?第一,要善于比较分析,有这个虚词和没这个虚词,用这个虚词和用那个虚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不一样。第二,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体会虚词的效果。第三,要反复诵读,体味虚词的传神作用,眼、口、耳、心并用。第四,要注意掌握一些以情运声的技巧,比如,憎的感情,气足声硬;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四、“这一篇”文言的章法

章法,指文章的组织结构。抓住“这一篇”文章的章法来诵读,实际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比如《富贵不能淫》一文,论证极有层次,条理清晰:亮观点—说理由—下结论。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诵读·读好层次”的活动,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培养逻辑思维。

五、“这一篇”文言的特质

文言文的诵读,可依据文本特质选择诵读点。以《马说》一文为例,首先要清楚“说”这种文体的特点。说,即杂说,是古代杂文的一种体式。这种文体的特征为“解说性、譬喻性、夸饰性、情感性和灵活性”。“夸饰性”指用适当的夸张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情感性”是指在说体文中融合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夸饰性和情感性是《马说》这篇文章的重要特征。作者连用“食马者”“策之”“食之”“鸣之”都不能知晓“千里马”之意,夸大了“食马者”愚妄无知的特点,抒发了满腔愤懑。这里的夸饰不仅是形象的夸大,也是情感的夸大。作者对自身命运的无奈、悲哀以及满腔愤懑的怀才不遇之情都在文章的言语形式中得以体现。诵读时,要抓住文章的这一突出特点。同时《马说》一文运用十一个“不”字来表达作者内心的不平之气,是文章的一大特质。“不”作为入声字和否定词,其反复出现使文章气势磅礴,读起来跌宕回环、格调铿锵。抓住这些否定句进行诵读,文言的情味就自然出来了。

又如教学《出师表》,教师要紧紧抓住“表”这一文体的特性。“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常用来陈述心意。“表”文往往言辞恳切、动之以情地陈情、劝谏。诸葛亮在文中言辞恳切、动之以情地劝勉刘禅要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佞,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学生要设想自己身处诸葛亮的境遇中,还原作者当时的心境进行朗读。同时,这篇表文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作为臣子的诸葛亮在陈述方式上要注重人伦和身份,文本中却出现违背“表”陈述方式的言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上述句子中多次出现“宜”“不宜”,正是这篇表文的独特之处。面对刘禅,诸葛亮既是臣子,更是长辈。他的态度也是复杂的,既有劝导爱惜,又有尊敬;既有谆谆教导、反复教导的意味,又不失忠诚恳切的态度。因此,我们诵读时要注意处理好“宜”“不宜”的语气、语调。

总之,文言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这一篇“有意味的形式”中感受文本的精髓、感悟作者的情思,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从而实现“读”的高效课堂。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成果培育课题“‘养育初中语文学困生学习力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gpy2102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品质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通联:广东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诵读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丰富言语实践活动 提升语文核心能力
“言语形式”为核心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浅谈叙事性作品言语形式的学习点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