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审计机关开展研究型审计的思考
2023-11-23廖浩宇
廖浩宇
开展研究型审计,是基层审计机关履行新时期审计监督职责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基层审计工作质量的现实需要,是加强基层审计机关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
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存在两种认识误区,一种认为研究工作与一线审计人员无关,只是从事审计理论研究和审计科研人员的事情;一种认为研究型审计是“高大上”的东西,基层审计工作难以企及。
(二)人员素养与研究型审计不匹配。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审计干部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不高、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由于审计人员审计专业素养不够,综合知识储备不足,对事物的内涵和发展规律把握不准,找不准审计对象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症结,提不出有价值、有见地的解决对策,不适应开展研究型审计的需要。
(三)审计项目繁重,审计人员较少。近年来,基层审计机关审计项目一年比一年多,人员少、时间紧、任务重的矛盾愈演愈烈。经常一个审计项目没有结束,另外一个项目又压下来,审计人员疲于应付,很难对审计项目深研细究。
(四)缺少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经费。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基层财政财力紧张,造成基层审计机关业务经费预算不足,缺少开展研究型审计的经费。
几点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主动探索创新。克服畏难心理和等靠思想,将研究型审计作为提高审计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外出学习交流、查阅资料、咨询高校等方式,学习研究型审计的目标、程序、思路、方法、手段等,在具体审计实践中主动开展研究型审计,积极探索、总结经验,更好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
(二)注重专业培训,夯实人才基础。通过上挂学习锻炼、举办“审计学堂”、开展“老手带新手”传帮带等活动,加强工作互动和交流学习;探索审计项目分析沙盘活动,以案例分析的方式,从审计已经发现的问题出发,倒推审计过程,锻炼审计人员逆向思维,从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提高审计工作能力水平;突出项目实训锻炼,培养过硬的宏观把握能力,锤炼深入一线的扎实作风,力争使每位审计人都成为分析研究的高手,全面提升研究能力,夯实研究型审计的人才基础。
(三)加强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建立健全计划制定、职责分工、工作模式、实施流程、考核激励等制度,細化基层审计机关研究型审计的总体目标、指导原则、主要任务、程序步骤、方式方法、考核奖惩、注意事项等内容,确保研究型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分工明确、保障有力、奖惩分明,推动基层研究型审计标准化、规范化。
(四)融入审计项目开展全过程,找准审计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一是深入研究、科学谋划审计项目计划。深入研究各级重大经济决策部署,吃透政策精神。将审计与基层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详细了解重大政策、改革要求、发展方向和部门规划、行业规划、预算安排,紧跟社会热点、民生难点、改革堵点等重点事项,开展走访调研,广泛征求意见,科学谋划年度审计项目计划,进一步提升基层审计工作的政治性、前瞻性和科学性。二是加强审前政策性研究,科学制定审计方案。认真梳理被审计单位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改革方向、职责履行、业务运行和管理模式等情况,深入研究与被审计对象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文件,明晰审计思路,确定审计重点,科学制定审计方案,切实找准审计切人点和着力点。三是加强审中研究,提升审计质量。将研究型思维贯穿于审计实施各环节,沿着“政治一政策一项目一资金”这一主线谋划好项目实施。审计过程中,适时召开业务碰头会,集中学习解读相关政策法规的关键条款和要求,集体研讨审计中遇到的难点、疑点问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明确思路、细化措施,实现群策群力、共商共享。通过调查研究与数据分析,合理确定抽查资金比例和项目抽查重点,将微观调查与宏观分析结合起来,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揭示问题,做实研究型审计,不断提升基层审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强化审后总结评估,确保研究实效。加强审计结果的梳理研究,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提炼,弄清问题本质、分清问题根源,做到问题定性、责任认定、处理意见三精准,写出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强化审计信息、要情专报的撰写,重点围绕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带有苗头性、倾向性和普遍性的问题,深入探究问题根源,分析可能存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制度性漏洞,提出有针对性、能切实解决问题的审计意见和建议,为基层党委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助手。建立审计整改问题台账,实行动态跟踪、清单管理、逐一对账销号,确保问题整改到位、审计成果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