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坡与半山 :相逢一笑泯恩仇

2023-11-23青青

青年文摘 2023年7期
关键词:王安石苏轼

青青

长江浩荡,骄阳直射在江水上,渡口远远走来一位瘦弱的白发翁,急切地来迎接一位远方的故人。随从埋怨道:“来的是什么人,还劳您来迎?”“你知道什么?他可是几世才有的人物……”正说着,只见一叶扁舟如浪里白条,一位中年人潇洒地站在船头,飘飘如仙人降临。

此人正是从黄州归来的苏轼。见到白发翁,苏轼慌忙出船长揖而礼:“轼今日敢以野服见大丞相。”白发翁则拱手而笑:“礼岂为我辈设哉?”

二人携手大笑。此时的苏轼从黄州归来,而拜访的白发翁是王安石,他已归乡,住在江宁郊区,自辟小园,称“半山园”。“东坡”遇“半山”,一个48 岁,两鬓星星;一个64 岁,白发苍苍。

这两人,生命都过了高峡峻岭的激越时段,进入平阔自由的下半程。他们曾经因政见不同而互相怨怼,成为当朝政敌,也曾因对方过人的才华心生嫉妒又彼此欣赏。而此刻,大江东去,世事如烟,回首一望都成笑谈。

此前苏轼才高自恃、直言快语,林语堂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到位:苏轼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

王安石变法,苏轼公开反对。苏轼作洋洋万言的《上神宗皇帝书》,主张“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他纵横捭阖、雄辩滔滔。宋神宗的改革决心几为其笔头所动摇。

苏轼还曾做主考官,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王安石大怒,叫支持改革的御史谢景温弹劾苏轼。

御史谢景温举报苏轼葬父途中贩运国家专营商品,但在查无实据之后,王安石没有动苏轼一丝一毫。最终苏轼请求到外地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就在王安石辞相归隐的第四年,苏轼从徐州移任湖州,他又在《湖州谢上表》中给自己找来麻烦。他习惯性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于是,变法派新晋官员们轮番上表弹劾苏轼,给他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

宋神宗派人把蘇轼从湖州抓进御史台监狱。因汉代御史台官署内曾遍植柏树,树上常有数百只乌鸦筑巢,所以后人便把御史台称为“乌台”,苏轼此案也因之被称为“乌台诗案”。

苏轼在“乌台诗案”中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一次是被从湖州逮捕进京,在太湖上差点自杀;一次是在监狱中,与儿子苏迈约定送饭暗号,如果送鱼便是死刑信号,结果苏迈因银钱用完出京筹措,托朋友为苏轼送饭,不知暗号的朋友送了一盘熏鱼,害得苏轼给其弟留下两首诀别诗。

据史料记载,整个过程中只有3 人挺身而出救苏轼,一人是其弟苏辙,另外两位却是苏轼的政敌——一位是他一生的“冤家朋友”章惇,另一位便是王安石。

却说王安石为何要救对手苏轼,原因说来也是复杂。

王安石是个有政治雄心与抱负的人,也是一个不慕虚名、脚踏实地的实干官员。他一路从基层做起,一边积累经验,一边撰写《淮南杂记》,奠定了自己日后改革的思想基础。

王安石前后8 年两度为相,挺立在朝廷惊涛骇浪的风口浪尖,顽强地推行富国强兵的宏伟改革,直到耗尽最后一滴心血才归隐钟山。此前的王安石权倾一时,刚愎自用,人称“拗相公”。

这一年,王安石的儿子王方突然身亡。有一天,他梦见儿子哭诉:“阴司以儿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专一任性执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国害民,怨气腾天。”他又说:“父亲休得贪恋富贵……”一梦惊醒“拗相公”。此后他一连十来道表章,告病辞职。

辞别京城回到江宁后,在钟山四野,人们经常会看到一位长者,穿着普通的衣服,骑在一头黑驴上,想走则走,想停则停,或者坐卧于松石之上,或者到山间农家访问。王安石的口袋里经常带着书,他或者在驴背上背诵,或者在驴背下浏览。这时的王安石从政治神台上走下来。如果不从政治角度去打量苏轼,而仅仅是文友,王安石是非常欣赏苏轼的。曾有人将苏轼《表忠观碑》送给王安石看,王安石大声赞叹,让众门生都感不解。一次,王安石问众门生如何解释“动静”二字,每个人的回答都很长,他均不满意。恰巧苏轼到来,答道:“精出于动,守神为静,动静即精神也。”他不禁连连称好。

他俩都曾是少年才俊,一个现实务政、一心报国;一个激情浪漫,也有家国情怀。两人甫一相遇,就有欣赏滋生,只是因政见不同才渐行渐远。

如今老病交加、儿子早亡的王安石,更加认清了生命虚无,也许只有文字才能安身立命。而当朝他最欣赏、最佩服的还是苏轼。王安石何等冰雪聪明之人,已经感受到了苏轼之天才如明月高悬,清光四溢。他要拼得老命,保护这个世上难得的才子。

王安石伏身书案,先是叹息流泪,然后喃喃自语,夫人吴氏站在跟前说:“三年前安国(王安石之弟)遭人诬陷而放归江宁,两年前儿子被人诽谤,你都不曾上表求情。现在,为了一个苏轼……”“你懂什么?”平时沉默不语的荆公突然朝着妻子怒吼。王安石写道:“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一句话彻底打动了皇帝。神宗才下定决心不杀苏轼,将其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命运自有安排。王安石得了一场病,刚刚病愈,还虚弱地躺在床上时,便接到了苏轼的来信。他突然觉得身心轻盈,这几年门庭寂寞,几无人来访,现在他欣赏的才子来访,的确是喜事。

“万绿丛中一点红,动人春色不须多。”正如诗句透露,王安石在文学上也非常自信,其诗开江西派先河,却能以开阔的胸襟赞美苏轼的文学才华,称“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王安石不顾天气炎热、身体病弱,执意陪着苏轼访古问山、喝茶饮酒。“半山园”以北不远处有一个土堆,相传是东晋谢安的故宅遗址,人称“谢公墩”。王安石叹道:“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苏轼也曾叹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他们相视一笑,一笑泯恩仇。

半月相处,并肩而行。越相处越觉得相惜之情满满,王安石更加了解了苏轼,力劝他早日退出官场,在江宁买田筑园,过隐居生活。这话说到苏轼心窝里,他一时心热,真的在南京城里寻地看园,但这件事后来因种种原因被搁置。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应该正是钟山相会,苏东坡才对王安石有了完整的理解,从而成为他的精神知音。王安石去世后三个月,苏轼作诗吊怀好友:“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此时苏轼已被调回京都,升任三品官位。他饱含深情地写下散文《王安石赠太傅》:“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给王安石以极高的评价。

苏轼去世时享年66 岁。巧的是,距离王安石离世正好16 年,苏轼与王安石相差16 岁,也就是说,两人都是66 岁离开人世。也许冥冥之中,王安石在长江边一直在关注这位知己,他静静地等待了16 年。

他们的身影如万古长空里的日月星辰,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摘自2023 年1 月30 日《解放日报》,本刊有删节)

猜你喜欢

王安石苏轼
初夏即事
“苏说苏轼”苏轼与圆照
从善如流
苏轼错改菊花诗
北陂杏花
苏轼“吞并六菜”
梅花
王安石修改过王籍的诗吗?
苏轼吟诗赴宴
王安石的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