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视角下推进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问题论析
2023-11-23张太宇郭晓琴
张太宇,郭晓琴
(菏泽学院政法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明确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紧紧围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推进各项工作,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团结全体社会成员完成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与社会主要矛盾之间有密切关联。在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实践过程中,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是重中之重[2]。青年作为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价值追求和精神状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和民族走向[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论断,在这一论断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大思政课”的覆盖广度和挖潜“大思政课”的作用深度,从而在城乡多维场域实践背景下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大思政课”、善用“大思政课”,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教学质量,对推动青年现代化进而实现全面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覆盖面不足,相对于正规就业,在私营企业和新的经济机构中就业的青年受教育机会仍较少等问题需要在“大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中给予更多关注[4]。精神生活是人民生活的重要维度,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高质量发展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5]。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精神生活需要关注度不够、教育内容契合性不强、教育方式研究滞后等问题,这些既与青年农民工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不相适应,又是精神生活与物质文明不协调的表现[6]。
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7]。破解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回应青年农民工成长成才关切,不断增加该群体接受高质量教育的获得感、幸福感,这些都要求把“发展质量问题”放在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突出位置,而且与该实践相关的理论探索也显得既迫切又必要。
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更好的教育”质量逻辑
1.1 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需要
1.1.1 “不平衡发展”与更好的教育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语境下的“不平衡发展”,是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对称、不协调、不匹配的关系状态,指的是结构的不健全、关系的不协调、发展的不全面[8]。从总体上分析,“不平衡发展”通常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与社会生产之间存在结构偏差。这种结构偏差主要体现在“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各领域之间及各领域内部存在的发展不协调、不匹配。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需要的内涵和外延呈动态演进特征。在经济社会发展初期,人民群众更多地关注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随着发展阶段的推移,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不断升级,一方面对原有的需求有了新期待,另一方面衍生出更高层次的精神和行为需要,如参与社会治理、更好教育、公平和充分的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
教育子系统与其他社会再生产子系统保持适度平衡、协调发展,既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经济基础,又能助力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和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建设实现辩证统一。首先,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可以为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撑。人是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物质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循环与周转离不开人类智力劳动成果,智力劳动成果只有通过人的劳动实践作用于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才能使科技创新成果、技术改造方案、企业流程再造设计、施工方案、管理策划等付诸实际行动,进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其次,更好的教育不仅使社会成员的智力、潜能和体力开发与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相适应,而且有助于引导社会成员投身于精神产品再生产,培育和激发社会成员的精神产品创造潜能,进一步丰富非物质形态的发展成果。再次,更好的教育能够促进人口质量的提高和人口素质结构的改善,有利于先进理念和优秀文化的代际传承,这些都为社会再生产系统优化及内部各子系统协同发展提供内生动力。最后,更好的教育也与生态生产力发展和生态再生产子系统运行质量紧密相关。更好的教育推动社会成员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厚植生态保护的法治观念和主动担当维系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社会责任。
1.1.2 “不充分发展”与更好的教育“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中各领域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发展水平不足、发展质量不高、普惠性不够等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更加广泛,不仅包括既有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还包括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及尊严、权利、当家作主等更具有主观色彩的精神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高级需要[9]。这些基本和更高层次的多样化需要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社会生产各子系统供给高品质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予以满足。
更好的教育能够满足社会成员综合素质提升的发展需要,使社会成员具备参与劳动实践的可行能力,进一步获得稳定的工作岗位和实现高质量就业;更好的教育能够适应社会成员终身教育需要,通过构建服务全民终身教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助力社会成员有效应对多维就业风险,获得更满意的收入,进而有利于缓解相对贫困;更好的教育使社会成员获得更多向上流动的机会,扩大了发展空间和提升了交往层次,有利于社会成员挖掘自身发展优势;更好的教育使社会成员积极参与劳动实践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充分、水平更高的就业关联型社会保障,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等得到进一步满足;更好的教育可以进一步丰富社会成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主流价值观的认同感,让公平、正义、法治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些汇聚在一起的正能量会形成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精神财富进而又可以转化为增量的物质财富和生态财富,反之亦然。
1.2 更好的教育的质量要求
时代在进步,更好的教育也在不断丰富其内涵。新的时代对青年一代提出了新的要求,更好的教育的质量标准也在与时俱进,更好的教育要求青年一代全面发展与全方位提升。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各类教育从以下6 个方面下功夫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10]。更好的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教育就是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青年一代的精神之基,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把爱国主义贯穿于教育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这有助于进一步凝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更好的教育有助于完善人格,塑造青年一代具备健康的身心素质,健全品格,能够从不同的方向与领域提升青年一代的素质与涵养[11]。更好的教育有助于开发人力和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德技兼修,在立德树人的基础上,重在开发青年一代的创新创造、就业创业能力。更好的教育有助于造福人民,强调党性与人民性有机统一,突出教育的民生功能发挥,突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系统和供给优质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2 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
推进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注重汇聚多方力量、运用多种方法、开发多元化载体来助推青年农民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转化及创新效率提升。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转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堵点和难点,这些堵点和难点多集中于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侧,有些还是结构性的,如青年农民工职业教育课程思政供给结构亟待优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充分,思政教育协同治理动力不足,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度较低等问题(图1)。
图1 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表现及高质量发展路径
2.1 单一供给与多元需求之间不平衡
2019 年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 万人政策发布以来,高职院校成为落实该政策的使命担当主体,面向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扩招培养,既要培育青年农民工等受教育群体的工匠精神和改善就业可行能力,又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供给优质教育产品以满足受教育群体全面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履行教育职能和供给教育产品的受众群体主要来源于全日制高中毕业生或中职毕业生,而且对比普通高等院校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全日制教学课程体系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这种稳定的教学运行生态系统与规模化、集中性和讲授式的现场教学模式相适应,由这种成型的教学生态系统所供给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品比较倾向于通过显性教育方法、主要采用灌输方式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授,进而履行育人职责,与此同时,教学方案设计也是针对全日制在校生,缺少面向在职与职后技能教育的课程思政体系实施方案。相对于高职院校传统生源,青年农民工群体中很多成员选择在职教育形式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其工学矛盾突出但又渴望增加教育产品的获得感、满足感和幸福感。此外,高职院校以认知规律为序的线性教学体系结构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不充分,协同效应发挥不显著,青年农民工五育融合的获得感仍显不足。
2.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充分
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要统筹兼顾该群体的职业特点、劳动实践、生产生活环境、社会参与和成长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充分挖掘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灵活使用各类可行的教育方法,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育人实效和增加该群体的教育获得感。隐性教育方法能够有效延伸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固有优势,巩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成果,而且能够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和实效性,使教育对象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感染和转化。以高职院校传统教育模式为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模仿普通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模式倾向明显,课程思政教育潜力挖掘不够,专业技能课程的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力度不够,隐性教育方法贯穿实践育人、社会育人和生活育人的效果欠佳;青年农民工群体在职继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五育融合促进青年农民工全面发展的课程思政路径仍然在深入探索;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下“就业导向”与“生涯导向”相结合的大国工匠精神培育任务依然艰巨;只注重专业课程与岗位技能培训对接,思政元素挖掘深度不够;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协同育人功能欠缺使得隐性思政教育覆盖范围拓展有限;隐性思政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够,与青年农民工职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隐性思政课堂教学变革甚微,学生的获得感低;专业课师资队伍课程思政意识还需提升,院校激励机制和思政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要跟进。
2.3 思政教育协同治理动力不足
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领域分散,职业选择和就业方式呈多元化特点,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并存。从就业-行业结构来看,青年农民工主要在制造业、物流及物流辅助服务、批发零售、住宿及餐饮服务、物业管理及家政服务等,也有一些青年农民工在机关事业单位从事服务岗位工作,其中,正规单位或基层组织的党建、共青团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对推进本单位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有积极作用,实效性较强,而在非正式组织就业或自雇型青年农民工接受思政教育存在滞后性、实效性较差甚至存在真空地带等问题,亟待构建科学的思政教育协同治理机制加以有效解决。无论是在正规单位就业还是采取灵活就业、自雇创业等形式谋求发展机会的青年农民工都需要通过思想上解惑、精神上解忧、文化上解渴、心理上解压等方式来坚定理想信念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都需要构建协同育人新发展格局来支持该群体全面发展。然而,仅依靠学校或正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无法有效履行青年农民工群体全过程、全方位和全员育人的责任担当,也无法覆盖教育真空地带。进一步分析,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分散,有些成员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地域分布广泛,这些因素导致集中组织教学困难、成本高,教育效果也达不到预期。仅依赖扩充规模、增加资源投入来提高教育覆盖面,无法顺应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究其原因,高质量发展更注重内涵建设,更注重精准供给与多层次、差异化的需求有效衔接,更注重挖掘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进一步提高资源集约化使用程度,更注重优化供给结构,更注重增加优质教育产品的供给以满足青年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更为重要的是,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能动因素,只有持续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活力,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引导激励社会成员广泛参与到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推动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大思政教育治理的新发展格局必然要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网络空间等方面积极参与到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建设过程中,时时做思政工作,人人做思政工作,在党的引领下,逐步实现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治理体系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2.4 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融合力度不够
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将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通过互联网新媒体来整合海量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而且可以凭借声音、图形、文字、动画等多种信息展现方式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种由信息技术驱动的网络教育载体改变了以往单向、集中、面对面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拓展了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从而增强了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的及时性、便捷性、辐射性。从根本上看,数字信息技术赋能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科技进步推动的必然结果,不仅创新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方式,也创新了互联网新媒体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及相互作用的方式。但是,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思政教育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网络海量信息中可能包含一些消极思想、观点,还可能存在非主流的、负能量的文化渗透,如果青年农民工中的一些成员被动接受而不是积极主动思考、有效甄别,容易产生盲从甚至听信这些负能量的网络信息,由此产生的扭曲价值观念势必与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产生冲突,会抵消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治理成效,也不利于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具备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部门,如学校、企事业单位、基层行政组织等,如果不能有效、合理地使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融合力度不够,很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传播滞后,进而可能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强等不良后果,这也会制约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进一步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技术手段嵌入教育治理深度不够,很可能会导致教育内容呈现形式单调,缺乏生动活泼的教育情景,进而说服力和正向引领作用也会大打折扣。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互联网教育理念更新不及时,数字技能缺乏,网络平台交流不畅,这些也会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产生一定的挑战。
3 促进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3.1 进一步提高供给品质,优化供给结构和拓宽供给渠道
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供给不足,满足青年农民工全面发展需要的可行思路是提高思政教育供给品质,优化供给结构,进一步提高教育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和适应性,还要针对缺位领域或薄弱环节补短板。从就业地域来看,乡镇或中西部地区优质教育供给相对薄弱;从教育类型角度来看,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民办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的优质服务供给存在短板;从就业部门来看,正规部门就业的青年农民工有更多机会获得常态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而那些自主就业创业的青年农民工,如从事电商直播、外卖配送、滴滴出行等新就业形态,其接受优质思政教育的机会较少,制度化、常态化的优质教育供给短板仍需要补齐。向青年农民工提供思政教育优质供给需要突出破解传统教育模式单一、缺乏特色、适应性不强、发展韧性不够等方面的问题,打通堵点、解决难点,实现从粗放型低端供给向多层次、个性化、优质化中高端供给成功转变,增加思政教育供给的可选择性和差异性,以满足青年农民工群体的多样化需要。根据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和工作规律,创新全社会积极参与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的供给模式,坚持党引领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远程思政教育、新媒体思政教育、党和国家重大节日思政教育、社区思政教育、行业协会思政教育等新模式,打造立足于新时代、新发展阶段、人人参与、人人学习、处处能学、时时能学的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优质供给新模式。
3.2 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创新隐性思政教育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10]。这一论断为创新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法,有效挖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推动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并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首先,以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为载体,将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隐性植入课程资源和教学活动,增强课程思政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将职业技能培训主渠道功能和学校思政教育固有优势发挥最大化,扭转专业课程重传授知识、技能,轻思政育人的现象,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有机统一、同向同行。其次,以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实践、文化建设、公益服务等为载体,将思政内容、育人目标、教育方式、教育主体等元素隐性化,加强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与能量交换,推动隐性思政教育常态化,形成时时育人、处处育人、人人参与的生动活泼发展格局,进一步凝聚和释放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内生动力,推动青年农民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再次,青年农民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普遍应用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与就业领域、就业特点、就业方式相结合,将隐性教育思维方法和多样化的劳动实践相结合,形成适应不同行业、不同就业生态、不同职业发展状况的青年农民工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差异化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深入细致探索。
3.3 加强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协同治理,提升基层工作质量
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和取得实效需要构建更加协同一致、合力更强的思政育人工作格局,破解该群体思想政治工作的“孤岛现象”与动力不足问题,使社会各方力量、各种资源、各类职业教育课程都能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既要坚持党建引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推动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工作制度化和常态化;又要注重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项目载体、课程载体、管理载体、文化载体、大众传媒载体等互融互动、统筹运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进一步促进青年农民工群体坚定“四个自信”、树牢“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工作为衔接点,统筹做好城市和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衔接,兼顾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提升的现实要求,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形成城乡思政教育一体化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广覆盖、高质量、多层次的育人格局。探索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群体育人的协调工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和形成合力,以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纽带,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区和行业协会等多方面力量结合起来,做好目标整合、制度整合、队伍整合等工作,进一步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功能和效果。
3.4 探索适合青年农民工自身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立足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教育治理主体充分认识互联网信息技术拓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优势的积极作用,有效拓展青年农民工思政教育发展空间,创新思政工作载体,进一步积极探索适合青年农民工自身特点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为此,必须以问题为导向,针对该领域存在的发展薄弱环节,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施青年农民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使网络空间成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培育青年农民工群体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首先,加强数字技能养成教育,使教育主客体的信息素养和沟通技能得到有效提升。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敏锐的信息意识,保持高度的敏感度,及时高效地收集、分析、正确判断互联网空间的新信息,引导青年农民工聚焦热点事件,利用互动平台引导青年农民工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育该群体的辩证思维能力、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进一步提升行为能力。其次,进一步丰富教育实践内容,提高政治站位和阵地意识,着力推进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形态创新,增加教育内容的吸引力、亲和力,激发青年农民工的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过程的自我体验感,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成果入脑、入心、入行。再次,要善于利用手机媒介的信息平台开展青年农民工常态化的教育和其他公共服务。如重要节假日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全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契机,可以通过手机短信、微信平台、公众号等方式进行宣传报导,送上节日祝福的同时强化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渗透力,引导正确社会舆论和开展群众自我教育。
4 结语
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科技强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要强化人本意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教育的全方位、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助于先进理念和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于破解青年农民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是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客观根源中存在的主客观、思想与行动、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的根本途径,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办人民满意更好教育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