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创业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研究
2023-11-23陈子豪
罗 敏,陈子豪,周 媛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a.智能制造学院;b.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佛山 528137)
“获得感”的学术定义不仅包括收入、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资源分配带来的客观物质获得,也包括客观物质获得给人们带来的主观感受[1]。在2015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了“获得感”一词。2018 年《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明确提出要“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2]。“十四五”时期,中共中央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相关文件指出,到2025 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将取得重要进展,农民获得感明显提高[3]。农民获得感是乡村振兴成效的重要衡量指标。在农村“空心化”和农民“老龄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乡村振兴须依靠有知识、有文化、充满青春朝气和创新想法的青年大学生,他们终将成为乡村振兴,特别是产业振兴的重要践行者和主力军。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不仅体现着乡村振兴成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农村对青年人才的吸引力。因此,在乡村产业振兴的大背景下,研究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情况和提升路径有较强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农民创业在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既是兴办产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主体,又是产业建设成效的直接受益群体。农民以私人和片区资源通过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的,展开新的生产投资行为、拓宽生产经营范围,争取长远发展并完成个人内在资本积累即为农民创业[4]。农民创业对拓展农村就业、发展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建设均有积极影响[5],对本地区的农民人均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6]。这种促进影响最终会传导到其他领域,表现为农民创业对教育导向、健康、生活、收入全方位的积极效应[7]。为了深入探索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农民创业与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关系,采用线上调查与社会调研相结合,研究农民创业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
1 样本的基本情况
综合考虑2022 年7 月中旬各地疫情反弹的影响,运用“问卷星”平台进行线上调研,招募了90 名户籍地和居住地均在农村的大学生志愿者利用暑假协助开展社会调研活动,将线上问卷转发给村里的亲朋好友填写。共回收问卷996 份,其中有效问卷830 份,问卷有效率为83.3%,涵盖广东省21 个地级市的596 个行政村。本研究以年龄段为18~25 岁,学历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筛选出农村青年大学生有效样本556 份。
从性别来看,受访的农村青年大学生中,共318名男性,占样本总量的57.2%,238 名女性,占样本总量的42.8%;从政治面貌来看,受访者为党员的有20人,占样本总量的3.6%,非党员536 人,占样本总量的96.4%;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访者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大专学历有408 人,占样本总量的73.4%,本科有144 人,占样本总量的25.9%,本科以上的受访者仅4 人,占样本总量的0.7%;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36 名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属于底层,占样本总量的6.47%,169 名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占样本总量的30.4%。308 名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等水平,占样本总量的55.4%;36 名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占样本总量的6.47%;7 名受访者的家庭收入水平处于上层,占样本总量的1.26%,该变量的均值为2.66,众数为3,说明农村青年大学生的主观经济地位比较低,大多数认为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处于中层或中下层,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2 变量设计
2.1 因变量
本研究的因变量为获得感。在问卷调研中通过询问关于家庭经济改善情况和乡村治理情况2 个问题来测量获得感。其中一个问题为“近几年来,您家的经济状况有改善吗”,对应的选项包括改善很多、改善一点、没什么变化、比之前差一点、比之前差很多。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将“改善很多”和“改善一点”合并为“有改善”,将“没什么变化”“比之前差一点儿”和“比之前差很多”合并为“没改善”,用虚拟变量“1”和“0”分别赋值。另一问题为“近几年,您所在的村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可以多选)”,选项包括村民工作机会更多了、交通更便利了、生活环境更漂亮了、治安更好了、医疗条件改善了、教育条件改善了、休闲娱乐场地增加了以及其他。以上2 个问题从总体上反映了受访者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因变量描述统计结果详见表2。
表2 因变量设置与描述统计
从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均值为3.79,处在中等偏下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 自变量
本研究的自变量为农民创业。已有农民创业研究主要包括农民创业意愿与农民创业绩效两个方面[8]。据此,本研究通过农民创业意愿和农民创业成效2 个变量进行测量。通过询问“近几年,您觉得村里是不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承包土地发展经营(如种植、养殖、开饭店等)”测量农民创业意愿,选项包括“明显增加很多”“有增加一些”“没变化”“减少一些”以及“减少很多”;通过询问“您认为所在村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得怎么样”测量农民创业成效,选项包括“很好”“较好”“一般”“较差”以及“很差”。自变量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自变量设置与描述统计
从自变量的描述统计结果来看,在农民创业意愿方面,约70%的受访者认为开始承包土地发展经营(如种植、养殖、开饭店等)的村民人数有增加,说明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促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创业意愿强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产业振兴之路;在农民创业成效方面,均值为3.29,众数为3,说明大多数的受访者认为农民创业成效处于中等略偏上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2.3 控制变量
已有研究表明,家庭收入水平与大学生获得感呈显著正向相关[9]。据此,本研究将可能影响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但不属于农民创业范畴的个人因素和家庭收入水平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其中,个人因素方面包括性别、政治面貌和受教育程度。采用虚拟变量对性别和政治面貌进行处理。在测量性别时,“0”代表女性,“1”代表男性;在对政治面貌数据进行整理时,将选项“共青团员”“民主党派成员”和“群众”合并,命名为“非党员”,用“0”代表,将选项“中共党员”命名为“党员”,用“1”代表;将受教育程度分为3 个等级,大专、本科、本科以上。通过询问“您的家庭年收入水平在村里什么位置”测量家庭收入水平,分为5 个等级,非常低、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以及上层。以上控制变量的统计分布见表1。
3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运用SPSS 20.0 软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第1 步对控制变量和因变量做一次回归,得到模型1,考量控制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第2 步在模型1 的基础上纳入自变量,考察在全体变量作用下,农民创业对农村青年获得感的影响效应,回归模型拟合结果见表4。
表4 以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表4 呈现了以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为因变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当仅考察控制变量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时,调整后的R2为0.056。在此基础上纳入农民创业因素后,全模型调整后的R2上升至0.182,且F在P<0.001 的水平上通过检验。表明家庭因素和农民创业因素均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影响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
自变量农民创业中的农民创业意愿(β=0.673)和农民创业成效(β=0.505)均在P<0.001 的水平上与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呈显著正相关,支持了本研究提出的农民创业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假设。
结果表明,在村里承包土地发展经营(如种植、养殖、开饭店等)的村民越多,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越强。一方面,农民创业需要以一定资金、技术、交通、政策等条件作为前提。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承包土地发展经营,从侧面反映出乡村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兴办产业意味着农民增加收入的渠道增加了,获得发展的机会更多了。而获得感本质上就是人们在乡村建设中的物质获得以及主观感受。因此,农民创业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
农民创业成效越好,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越强。一方面,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等产业发展得好,给村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增加村民收入,带动教育、生态、治安等各方面向好发展,提升了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另一方面村里的种植业、养殖业、旅游等产业发展成效显著,能给农村青年大学生营造一种乡村产业兴旺发达,农村建设欣欣向荣的感觉,提升了其对乡村生活的满意度。
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及政治面貌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家庭收入水平(β=0.511)在P<0.001 的水平上与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显著正相关。表明家庭收入水平在村里所处的位置越高,农村青年大学生的政治获得感越高。家庭所掌握的经济资源越多,家庭成员在物质收获方面的体验更好,对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等解读得更全面和准确,能更充分地享受政策福利,更可能获得话语权。相较于主观经济阶层地位较低的家庭,该类家庭及其成员更容易对乡村建设成效产生较高的判断和较积极的情绪体验,反之亦然。
4 小结与建议
4.1 小结
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处于中等偏低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农民创业意愿和农民创业成效均对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4.2 对策建议
4.2.1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推进乡村振兴 描述统计结果显示,372 名受访者认为近几年家庭收入改善了,占总人数的66.9%。351 名受访者认为交通更便利了,占总人数的63.1%。337 名受访者认为生活环境更漂亮了,占总人数的60.6%。认为村民工作机会更多、治安更好、医疗条件改善、教育条件改善以及休闲娱乐场地有所增加的受访者均只占总人数的30%左右。由此可见,近几年,乡村振兴初具成效,在农民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改善以及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成效明显。相对而言,治安、教育、医疗方面的改善效果稍弱。因此,为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各地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各项要求,大力开展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加强顶层设计,切实做到抓重点、补短板和强弱项。以乡村产业振兴为重点,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增加农民的直接物质获得,与此同时结合乡村发展实际,因地制宜补足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等方面的弱项和短板,多措并举,从根本上提升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
4.2.2 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 家庭收入水平与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家庭收入处于较低水平时,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也相应较低。因此,为提升农村青年大学生的获得感,作为学生的主要生活和成长场域,乡镇和高校需要在健全农村低收入家庭常态化帮扶机制方面共同发力,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现有收入和未来收入。乡镇相关部门要积极开展低收入家庭认定和动态监测工作,为构建梯度化、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夯实基础。在此基础上,乡镇部门要加强对此类家庭的就业机会供给、帮扶政策解读以及社会救助申领指导,切实提高低收入家庭的现有收入。各高校要重点排查低收入家庭,特别是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大学生情况,制定帮扶花名册,指导符合申报条件学生申请助学金和开展勤工俭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收入家庭在孩子求学方面的经济压力。在日常教育管理过程中,还要加强思想引导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通过班干部培养、优秀农村毕业生交流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优秀品质。在毕业阶段,还需围绕就业信息收集,笔试与面试技巧指导以及企业招聘信息定点推送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就业帮扶,切实提高低收入家庭的未来收入。
4.2.3 多角度全方位增强农民创业意愿和创业成效 农民创业显著正向影响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因此,为提升农村青年大学生获得感,社会各界需在促进农民创业方面开展全方位、宽领域的合作。在政策倾向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民创新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与广度,发挥政府财政的激励作用,对新型农业、特色产业相关创业项目给予政策优惠与补贴鼓励,进而提升农民创业意愿与创造性。在资金投入方面,政策性银行要发挥相应的保障作用,为现代化农民创业项目提供生产资金,鼓励广大农村居民以及在外务工人员投身于农业产业振兴中。在培育创业主体方面,各大高校,尤其是农业类院校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结合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与乡镇开展合作,参与职业农民培训的课程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最终实现农民创业成效的提升和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在市场资源整合方面,各级政府要帮助农户搭建社企对接平台,为中小微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集成应用、产销对接、现代经营管理技术交流、风险管控模式研讨等全产业链条、全方位服务,全面提升农民创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