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素养导向下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以“中国化学史”为例

2023-11-23陈柏帆张万举

化学教与学 2023年18期
关键词:校本量表化学

陈柏帆 薛 蓉 张万举

(黄冈师范学院 湖北 黄冈 438000)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就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指出:学校应该根据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需求,结合校情、区域教育资源分布情况等开发与实施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使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方案落到实处[1]。

中国科学院院士,前北京大学副校长傅鹰先生有言:“科学给人以知识,科学史给人以智慧。”可见学习科学史的重要意义。中国化学史中蕴含了中国古今学者、科学家的科学思想及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品质,将“中国化学史”作为核心内容开发校本课程,能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精神内涵,增强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课程目标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依据国家课程的知识体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将“中国化学史”作为核心内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是将国家课程内容的知识进行延伸,而且融合了大量的人文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习化学科学文化知识起到促进作用。依据中学化学课程的核心内容,确定了以下的课程目标:

1. 通过学习中国化学的发展历程,正确认识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分析和处理问题,能够认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2.通过对化学发展历史上重要人物生平故事的学习与了解,能够结合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深入思考,感悟人物科学与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3.通过对我国科学家重要研究经历及成果的学习,能够体会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能深刻地理解化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能够积极讨论与社会相关的化学问题。

二、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以郭保章先生的著作《中国化学史》[2]和徐建中、马海云的著作《化学简史》[3]为主要参考资料,按中国化学发展的历史事实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及校本课程的课时安排原则,将本课程分为绪论和古代、近代、现代化学发展三个主题,共16个学时,其中设置6 个学时的讨论课程供学生讨论分享。这样设置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时期及社会环境,加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其课程内容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内容与课时安排

以中国化学发展的时间线贯穿整个课程。在古代,我国并没有形成系统的化学体系,现代的化学知识内容体现在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因此以“化学智慧”作为“古代化学”的核心内容;近代则有爱国学者翻译西方书籍、传播科学知识,化学在这一时期飞速发展,逐渐建立起了完整的体系,将为化学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企业家的人物事迹作为核心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去认识近代化学发展史;化学学科在现代蓬勃发展,不同的分支领域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将这些成就作为核心内容展开,对后续化学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单元中均含有三个主题学习活动和与之相关的一次讨论课。主题学习活动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收集资料、交流讨论的形式,去认识了解对应时段的史实并加以思考,为化学学科知识的学习补充人文知识,为进一步学习知识增添趣味;而讨论课则主要是依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确立讨论主题,以小组分享汇报的形式开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相互交流发展辩证思维。

三、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对象

《中国化学史》课程是自然科学课程与历史科学课程相互交叉的一门特殊课程,内容难度较小,对学生化学学科基础知识要求较低,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面向高中全学段开设。

2.课程实施方法

校本课程与传统课程不同,教师在校本课堂上应充当学生的“学习伙伴”的角色,为学生制定学习目标,提供资料作为学生分享知识和交流讨论的基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校本课程的氛围应轻松活泼,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经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能够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4]。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5],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例如,在中国古代化学智慧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主查询资料,了解古人制作陶器、瓷器、酿酒、酿醋等的基本方法,并用现代化学知识去解释说明其制作过程中蕴含的化学原理,以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的学习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学生通过组内相互合作、交流和讨论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最终以小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6]。例如,在“中国古代人民对化学发展的贡献”的讨论课前,将不同的主题分给各小组。任务分配见表2。

表2 讨论课任务分配表

对学生进行分组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习文化知识。讨论课中的汇报和分享,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亦能加深对化学知识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7]。本课程以历史人文知识为载体,学习化学知识为核心内容,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探究学习对于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现代化学领域重要成就”这一主题中,设置了“青蒿素提取溶剂的选择”的问题,由教师提供资料与线索,供学生探究学习,选择合适的溶剂与提取温度。虽然确定青蒿素结构是在分离出青蒿素之后,但是由教师提供青蒿素的结构,再由学生进行探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同时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物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化学核心概念的认识[8]。

3.课程实施案例

讨论课作为每一单元内容的总结、补充和升华,对整个课程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古代人民对化学发展的贡献”主题为例,学生在课前按小组分配的主题任务(见表2)进行资料收集,由小组各成员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在课堂上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准备分享内容;课堂上小组代表作为汇报分享人向其余同学分享本组的研究成果,在分享结束后,各组同学有3分钟左右的时间向该汇报人提出疑问,可由汇报人解答,亦可共同讨论;课后,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所思所感撰写报告,以书面总结的形式完成课程作业(课程实施途径见图1)。

图1 课程实施途径

四、课程评价

校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因此评价应该侧重于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时,应考虑评价主体、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强调评价应具有动态性和稳定性的一致性原则,确保过程性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9]。为更好地落实过程性评价,由教师制定多维度评价量表,如表3 与表4 所示。量表由教师评价量表(表3)和学生评价量表(表4)两部分组成,教师评价量表采用百分制,由教师评价各个小组的学习成果及课堂表现;学生评价量表采用四分制,由学生评价其他小组分享的内容,也可对自己小组的表现进行自评。在每单元的讨论课上使用评价量表,以此落实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再根据各分项对各小组进行得分合计,课程结束后可以对各小组乃至每一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成效进行反馈和点评。

表3 教师评价量表

表4 学生评价量表

根据课程学习目标和素养目标,将教师评价量表制定为学习成果、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学习态度和学生评价五个栏目。学习成果评价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知识掌握情况、成果质量等;表达能力评价小组汇报人的表达能力,语言是否规范,能否准确表述自己的想法观点等;思辨能力评价学生能否对自己的观点进行反思,以及是否能够与他人进行合理、理性的辩论和交流;学习态度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学习效果,以及课堂纪律等方面;学生评价栏目用来记录生生互评的得分。

综合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分配情况,以及学生的学情,将学生评价量表主要分为主题贯彻、分工合作、表达能力、课堂表现、我的收获五个栏目,主题贯彻评价小组合作是否围绕课程主题贯穿始终;分工合作评价小组是否有效地规划组织了任务;表达能力评价小组发言人的语言组织能力;课堂表现评价小组成员是否尊重他人,尊重课堂,为课堂带来积极影响;我的收获以主观的形式评价汇报小组内容是否对个人学习有所帮助等。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所根据的对各小组进行打分,同时为避免互评过程中出现的不当竞争、恶意评价等不良行为,确保互评过程的公平、公正,在制定评价量表的同时,制定了学生评价标准,如表5所示。

表5 学生评价标准

五、总结与反思

校本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中国化学史”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特点:

(1)以史为线,领悟知识,提升素养

以化学历史发展为主线,人文知识为载体,引导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应用的认识;结合近现代学者科学家探究探索故事,引导学生在科学史实中体会科学家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化学学科核心概念的理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

(2)学生主体,培养能力,弘扬文化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从古代器物、食品制作中能够切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亦能从近现代学者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民族精神,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激励学生做宣传中国文化与弘扬民族精神的践行者。

(3)多元评价,精准反馈,高效开展

改变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单一评价的方式,采用了师生评价、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度,促进过程性评价的落实。生生互评也有助于学生向教师反馈课堂情况,教师可以针对课堂情况,对课堂组织形式进行调整,有利于课堂更为高效地开展。

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在后续的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应是不断发展的,根据课程的实施情况,进一步对课程进行优化和调整,结合本地、学校资源,打造优质的校本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校本量表化学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