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半导体良率的质量管理策略分析
2023-11-23李姗琦
李姗琦
(联合微电子中心有限责任公司,重庆 401332)
1 半导体良率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经历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22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已达到5 740亿美元。为满足消费电子、通信、汽车电子等下游需求,半导体制造商不断提高集成度,推出更复杂的芯片产品。
与此同时,更先进的制程也对半导体企业的良率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主流芯片制程已经达到10 nm 甚至更小的工艺节点。极限尺寸使芯片制造难度大幅提高,不同工序间容错率降低。任何微小变异都可能导致产量损失和质量问题。晶圆直径、芯片尺寸(面积)、工艺制程步骤的数量、电路密度、工艺制程周期等因素都会对良率产生影响。
此外,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设备的引入也增加了良率管理的复杂性。同时,市场竞争加剧使企业面临缩短产品周期和降低成本的压力。因此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良率管理体系,实现精益和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半导体企业都亟待解决的问题。
2 影响半导体良率的关键因素
半导体良率是评估半导体生产过程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表示在半导体晶圆或芯片批次中可正常工作的比例。如果说先进制程代表晶圆厂技术的领先性,那么产品良率就代表着其产品的经济性和可靠性。对于尖端的逻辑晶圆厂而言,1%的良率提升意味着1.5亿美元的净利润。半导体良率越高,器件可靠性越好。
良率还可细分为晶圆良率、芯片良率和封装良率,而整体总良率则是这3种良率的总乘积[1],公式如下:
晶圆良率=晶圆产出数/晶圆投入数
芯片良率=合格芯片数/晶圆上芯片总数
封装良率=终测合格的封装芯片数/投入封装的合格芯片数
整体良率=晶圆良率×芯片良率×封装良率
因此半导体产品从晶圆到封装的各个环节,都会对最终芯片的良率产生影响。尤其是晶圆制造环节,由于工艺复杂,工艺步骤多,成为影响良率的主要因素,是良率提升的重点关注对象。
从质量管理的角度分析晶圆制造到封装测试等环节影响良率的因素,如工艺水平、设备状态、环境条件[2]等。主要的因素如下。
(1)光刻、刻蚀、沉积、植入等关键工艺步骤的参数稳定性。关键工序如光刻曝光量偏差会导致图形畸变,刻蚀时段控制不当会导致碱渗漏,这些参数偏差会降低良率,须建立工艺参数标准化管理。
(2)金属互连、划片和封装等后道工序的工艺成熟度。金属互连质量、划片效果、芯片与引线的焊接可靠性,都会影响最终测试良率,需持续改进工艺。
(3)原材料质量稳定性。硅片的缺陷密度、光刻胶、掩模、各种化学品的质量波动,均会引起良率的不稳定,需严格的供应商管理。
(4)设备运行状态、保养水平和故障率控制。设备的稳定性和抗扰动能力对良率有重要影响,设备老化、故障停产都会导致良率下降,必须建立有效的设备监控和保养机制。
(5)温湿度和洁净度等环境条件管理。温度、湿度、洁净度等环境参数严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可减少故障发生。
(6)自动化程度和先进制造系统应用水平。人员操作误差也是良率较低的原因之一,自动化程度越高,人为操作越少,良率越高。建立严格的作业规程,规范的作业也是保证良率的关键。
(7)测试覆盖率和良率数据的分析效果。测试覆盖率越高,可发现更多隐性缺陷。同时,对良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和改善方法。
(8)技术成熟度。新技术、新工艺刚应用时良率会很低,随着生产的进行与导致低良率的因素被发现和改进,良率就会不断提升。
3 半导体良率管理体系框架
为全面有效地提高半导体产品的良率,企业需建立完善的良率管理体系。针对影响半导体良率的关键因素,提出由组织体系和流程、过程控制和优化、数据统计与分析及持续改进4个子系统构成的良率质量管理框架。
(1)组织体系和流程。明确良率管理的组织结构、岗位职责和操作规程,以保证各项工作有效开展。①设立专门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良率管理工作;②建立良率数据收集、工艺质量控制、问题处理等标准化工作流程;③形成各部门、各岗位间的协作机制,明确联动规程;④定期审核现有良率管理系统的成效,根据结果进一步优化良率管理。
(2)过程控制和优化。针对关键工序,建立标准化的过程控制方法,实施统计过程控制[3]等,保证工艺质量。①制订光刻、刻蚀、扩散、薄膜等关键工艺的参数标准;②规范参数设置、检测方法、数据记录等;③使用统计过程控制,监测参数偏离趋势;④持续优化工艺,减少参数漂移范围。
(3)数据统计与分析。收集良率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良率的关键因素。①收集日常良率数据,建立制程质量数据库;②使用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找到良率变化趋势;③利用统计模型识别影响良率的关键工序和参数;④数据反馈给相关部门,支持决策改进。
(4)持续改进机制。基于过程数据,持续优化工艺参数,改进操作方法,并针对根本原因推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①建立质量改进项目制度,组织专项改进;②改进后评估效果,总结推广经验;③不断强化体系,完善规章制度;④形成全员参与、持续优化的机制。
这4个子系统相辅相成,组成了一个闭环式的良率管理体系,使企业可持续提高产品良率与生产效率。
4 半导体良率管理体系建设
基于半导体良率管理体系框架,良率管理体系建设包含组织体系和流程建设、关键工艺的参数质量控制、供应链质量监管、设备监控和保养、测试效能的持续改进,以及封装、测试、包装环节的良率保障和良率数据分析应用等方面,其中组织架构构建、过程控制和数据分析是体系的3大支柱。
4.1 组织体系和流程建设
拟定质量组织结构,明确良率管理团队和个人职责。建立工作流程,形成文件化的操作规程。主要措施如下。
(1)制订良率目标,组织架构构建。公司高层确定质量优先的方针,设置具体的良率改进目标;设立独立的质量管理部门,负责良率管理工作;在各业务部门设立质量管理岗位,配合做好质量监督工作;高层管理者负最终责任,密切关注良率态势;建立跨部门的质量管理委员会,进行协调和决策。
(2)操作规程和标准制订。制订质量控制流程,如建立良率数据收集、统计分析、问题处理、效果评估等标准化工作流程,规范管理;优化部门间协作模式,形成闭环管理;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执行效率。
(3)人员能力建设。加强质量管理知识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建立质量改进提案机制,发挥员工在质量管理中的积极性;构建良率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培养机制;提供持续教育,强化团队能力;通过科学的组织体系设计、规范的流程建立和人才队伍培养,使良率管理工作得以有效开展。
4.2 关键工艺的参数质量控制
针对关键工艺工序,建立参数标准化管理流程,实施统计过程控制。半导体制程中光刻、刻蚀、氧化、溅射等工序对良率影响显著[4],须实施有效的工艺质量控制。主要措施如下。
(1)确定影响芯片良率的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关键工艺参数是实现过程控制的第一步。根据工艺特点、工程经验和过程数据,识别对良率影响最大的参数,如光刻中的曝光量、聚焦度,刻蚀中的时间、温度、压强等,关键参数既包括温度、压力等过程参数,也包括膜厚、线宽等结构参数。确定的这些关键参数优先进行过程质量控制,要考虑参数间的相互影响,随着过程积累,需动态调整关键参数。
通过科学确定对良率影响关键的工艺参数,有助于提高过程控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设置关键参数的合理标准。在确定关键参数后,需合理设置参数的目标值或允许浮动范围。通过收集历史过程数据,大致确定参数的目标值,参数目标值要与产品指标和规范形成映射关系,然后进行产品验证试验,确定参数的最佳目标值。考虑设备、材料等条件的变化对参数的影响,设置参数的容差范围,以满足工艺要求。形成参数的标准文件并动态更新,为操作人员提供指导,通过设置合理的关键参数标准,制订参数的控制限和统计控制规则,指导操作者实现过程质量控制。
(3)采用统计过程控制监测参数稳定性(过程监控)。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参数的数据,实施过程监控[5]是质量控制的关键。设置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测关键参数;使用统计过程控制图,如SPC系统分析判断参数是否稳定在控制限内;一旦发现超标情况,及时停产查找原因;分析参数偏差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监控结果反馈给工艺工程师,优化参数设置,使过程朝着更稳定的状态发展;不断优化工艺,减少参数漂移。通过实时监测和统计分析,确保关键参数在标准范围内,这是保证和提升过程质量的有效手段。
通过对关键工艺参数实施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可显著提升工艺的稳定性和可控性,从而持续改进良率。
4.3 供应链质量监管
半导体生产需各类原材料和辅材料的支持,实施供应链质量监管对保证良率至关重要。评估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质量,建立来料检测机制,及时标识和隔离不合格品。主要措施如下。
(1)供应商资格审查。制订供应商选择标准,评估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成熟。现场考察,确认其生产环境与设备,检查质量控制手段是否规范,过程是否稳定。
(2)来料检测。对关键原材料进行来料检测,关键材料建立安全库存,防止供应中断。建立来料异常处理机制,将不合格材料结果反馈给供应商。
(3)过程监控。关键材料实施统计过程控制,监测质量稳定性。如化学液质量出现异常,应要求供应商改进。
(4)质量反馈。对于不合格来料,要求供应商提交质量改进报告。帮助供应商持续改进质量,实现共赢。与关键供应商建立质量监督与协作机制。
(5)供应商考核。建立供应商考核制度,淘汰不合格供应商。根据日常监测情况,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构建供应商排名机制和淘汰机制,培育更多合格的优秀供应商。
通过严格的供应链质量监管,可有效减少原材料质量问题对产品良率的影响。
4.4 设备监控和保养
良率受工艺设备的影响很大,要想达到较高的良率,需优化设备,进行有效的保养与维护,减少故障停机,提高设备稳定性。主要措施有:对关键设备建立日常状态监测计划,定期做工艺能力监测与恢复等;监测设备运行参数,判断性能是否异常;建立预防性维护保养制度;定期更换易损件,排查潜在故障隐患;建立备件库存管理系统;记录和分析故障原因,提出设备改进措施。
4.5 测试效能的持续改进
测试是保证出货产品质量的最后一道关口,必须持续提升测试效能。通过完善测试策略、增加测试样品、使用新技术等方式提升测试覆盖率。主要改进措施如下。
(1)优化测试流程。提高测试程序的覆盖面:评估当前测试流程的覆盖面,调整测试顺序,合理安排冗余测试项。针对易损工序增加测试点,标准化流程,减少人员依赖。
(2)测试样品管理。建立不同产品类型、不同批次的测试样品库;定期维护和更新样品库;增加抽样检测数量,完善各类产品的测试样品库。
(3)引进新型测试设备和先进算法,提升测试效率。
(4)组合使用不同测试方法,提高复杂芯片的测试覆盖率。
(5)测试数据分析。收集测试结果数据建立数据库;加强对测试数据的分析评价,找出易失效区域。
(6)测试不良品反馈给设计和制造部门,实现测试—制造闭环改进。将测试不良品的数据进行反馈,与工艺质量数据形成闭环,是持续改进良率的重要途径。主要措施有:建立不良品分析数据库,收集测试出现故障的具体情况;将测试失败模式对应到具体工艺和参数;将解析结果定期反馈给设计与制造相关部门和工程师;制造端根据结果进行工艺和设备调整;通过测试端提供高质量的不良解析和反馈,并由制造端根据反馈进行工艺持续优化,可形成协同改进机制,以有效提升产品良率。
通过持续改进测试策略、手段和方法,能显著提升测试效能,从而有效控制并提高半导体产品的出货良率。
4.6 封装、出货检验、包装环节的良率保障
封装和检验包装环节处于半导体制造过程的后段,对出货产品的良率水平有直接影响。主要措施如下。
(1)优化芯片布局和接线设计,降低故障率。
(2)改进焊球成型工艺,减少焊接过程中的缺陷。
(3)建立严格的、可追溯的出货检验标准,严把质量关,以保证客户收到完好的产品。制订详细的产品出货质量检验流程,据产品特点和客户需求,设定出货合格判定标准,标准覆盖功能、性能、外观、包装各项指标。实施全面出货检测,确保产品100%合格,建立批次可追溯体系,以防次品流出,按标准对不合格品进行及时隔离和处理。
(4)加强运输和存储环节管理,防止处理或存储不当造成产品损坏。
4.7 良率数据分析应用
良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良率管理的重要环节。通过收集良率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找出影响良率的主要因素并加以改进。
(1)数据采集。利用信息系统收集各道工序大量的历史良率数据和测试数据,如良率、缺陷等质量数据,检查数据质量,删除异常数据,构建标准化的质量数据库。
(2)统计分析。统计分析是深入挖掘过程数据的重要手段,可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使用SPC控制图等系统工具监测关键工艺参数,判断工艺或良率的稳定性,找到特殊原因导致的参数偏离;采用方差分析找出对产品质量影响显著的关键参数;分析不同工艺参数组合对良率的影响,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描述参数与良率的定量关系;使用设计试验法优化参数组合,提高良率[6]。
(3)良率预测模型。通过收集全面的数据、选用适当的模型、持续优化训练,可建立精准预测良率的智能算法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智能地指导工艺参数的最佳设置,从而指导生产实现更高的良率水平。如图1所示。
图1 建立质量预测模型,指导最佳工艺参数设置流程
建立智能算法预测模型:选取算法模型,如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7];划分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模型;调参优化模型,提升预测准确率,在测试集上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模型指导最佳的参数组合,将模型布署到生产环境中,指导参数优化;通过新数据继续完善模型。建立高精度的良率预测模型需数据积累、模型调优等过程,其可为工艺参数优化提供重要支撑。
(4)质量预警。设置工艺质量预警的阈值,一旦超出阈值,自动发出预警,以便工程师及时处理。
(5)持续优化。不断补充过程数据,改进数据处理手段和分析能力,优化预测模型,实现制造过程的持续质量改进。分析结果反馈给设计、制造相关部门,持续优化管理系统,实现全面数据驱动。
随着大数据技术和AI 算法的发展,利用海量的历史质量数据来建立预测模型,准确预测不同工艺参数组合下的良率水平[8],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正在成为半导体企业提升良率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提高良率需全面性策略,持续改进工艺、设备、材料、制造和测试各环节,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质量管理。
5 结束语
半导体产品良率关乎企业竞争力,良率管理对提高产量和效益有重要作用,需引起高度重视。而良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提高半导体良率需全流程参与,从晶圆到包装每个环节都需严格控制。企业要以系统化的方法提升良率水平,需建立科学、全面的良率质量管理体系。良率管理事关企业品质与效益,需为之付出长期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