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学融合有效路径研究
2023-11-23朱晓华周妙华
朱晓华 周妙华 邹 杰
(1. 长沙市望城区郭亮小学 2. 长沙市望城区第二中学 3. 长沙市望城区长郡斑马湖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思政教学的本质是育人,着重回答“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课题,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尤其是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在“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1]的学科方向指引下,创新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探索区域范围内优秀文化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让青少年在感受历史文化、接触自然万物的过程中启迪智慧、唤醒灵魂,对于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意志坚定、生命气息浓郁和道德情操高尚的时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融合的含义
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的融合,是指依托本行政区域(一般为县区一级)范围内的优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依照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教材编排顺序,以情景式、议题式[2]、探究式,现场授课、双师课堂、技术连线、校园内外互动等模式,探索如何在思政教学实践中,将区域优秀文化推广运用到教育教学之中,以达到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活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对学生明德启智、开发潜能,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的。这一探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生活性。
二、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一)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是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从重新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到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可以看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趋势是凸显“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性”等课程导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专门提出:“围绕新时代的伟大实践,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将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引入课堂,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将优秀的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既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国家重视“大思政课”的重要体现,还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新要求。
(二)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是课程改革创新的新视角
目前,思政课堂教育改革围绕“大思政课”这一概念推进。建设“大思政课”,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对课堂教育进行改革,即进一步完善课程教材体系,将课堂教学与现实紧密结合,重视实践教学,重活动且重引领,去“硬融入”、去“表面化”等。从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这个视角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构建优秀区域文化与思政课结合的“大课程体系”,搭建“家校社馆大平台”,组织各学科教师、社会名望人士筑建“大师资”,建设良好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思政小课堂与区域文化大课堂相结合。
(三)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是教育价值提升的新途径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思政教学以知识传授和价值观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用多媒体视频、情景剧展演等方式展示和再解读优秀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探讨、发现、习得、巩固,从而有望提升思政学科在学生中的受欢迎度。这样的课程还能增强区域文化的活力,凝聚区域文化的向心力,扩大区域文化的影响力,引导学生从热爱家乡优秀文化开始,从而逐渐认同中华优秀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激发学生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豪、文化自信,并学会在多元文化交汇中吸收、借鉴有益文化,发挥文化作为精神力量的积极功能,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自身成长、提高教师教学效能的效果。
三、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实施路径
区域优秀文化与思政教学有效融合的基本路径是科学理念做指导,筛选资源做基础,完善方案重实施,注重评价促提升。
(一)明确学科理念,引领融合方向
行动之要,理念为先。缺乏思想理念指导的行为,无异于风波中缺失航灯的海船,终将不知飘向何方。目前,不论是思政课堂改革,还是“大思政课”课程建设,都存在重活动轻引领、“硬融入”、“表面化”等问题。因此,区域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学这一课程开设的理念应当紧紧抓住“融合”和“有效”两个关键,在探究和开发的过程中,不宜将步子迈太大,要避免“硬融入”和“表面化”,要避免新瓶装旧酒、流于形式;尤其要注重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让学生深刻领悟本地优秀文化的内涵,使学生有所触动、有所感悟,“望得见青山”“记得住乡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理想,激发起建设家乡和奉献社会的情怀。
(二)梳理文化资源,夯实融合基础
要实现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思政科目的课程标准和育人目标,整理、筛选出符合教学需求的优秀资源。
笔者以长沙市望城区为例,将整理的优秀文化资源做了如下分类。
1. 物质文化资源(遗产)
望城全区目前共有152 处不可移动文物,50 余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县级28 处、市级16 处、省级9 处、国家级2 处),其余90 余处为一般文物。
按类别来分,全区共有30 余处古遗址、40 余处古墓葬、33 处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建筑、4 处石窟寺庙及石刻遗迹、18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中共有48 处红色旅游和教育资源。
2. 非物质文化资源(遗产)
截至目前,望城全区共有国家、省、市级“非遗”保护名录项目14 个,即“非遗”国家级项目1个,“非遗”省级项目2 个,市级项目11 个。
(三)构建课程体系,有效承载支撑
构建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课程体系,可以助力课程结构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骨架。以长沙市望城区郭亮小学和望城区第二中学为例,学校构建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课程和课外阅读为辅的三角结构。同时将收集到的区域优秀文化资源做了进一步分类,将呼应思政课程的优秀资源编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形成了基础性课程;将能够激发学生探索欲望的优秀文化资源,编入课外阅读资料里,形成了拓展性课程;将便于学生开展实践性活动的优秀文化资源,开发为实践性课程。至此,一个基本的课程群建成。之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时间安排,课程还可以继续细分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自主性选修三个类别。需强调的是,每一项优秀文化资源并不是单纯地放到一个维度里供理解使用,而是可以将其拆解为知识部分、技能体验部分、态度价值观部分、社会实践部分,再分散到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中,使之成为一个教学闭环。以将国家级“非遗”资源——铜官窑陶瓷烧制技艺相关内容融入思政教学的过程为例,教师将体验“玩泥巴”活动和观看介绍铜官窑历史的视频等体验性、知识性内容纳入课堂教学环节中,构成学生必修的基础性课程;将铜官窑陶艺技艺、获得成就等知识纳入课外阅读中,组成拓展性课程中的部分;将参观铜官窑博物馆或开展类似于“我是铜官窑博物馆小讲解员”活动列为实践性课程。通过由远及近的方式,学生身临其境领会文化传承、感悟民族精神,激发热爱家乡、热爱故土的家国情怀,汲取前行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同时,点亮人生理想、勇毅前行。
1. 注重课堂教学,创设有味道、有意义的课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职业生涯和学生学校生活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发展和成长。因此,教师应在把握课程标准,并将区域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堂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完善融入策略,精心准备融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价值认识和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3],在人文色彩浓郁、自主开放的师生互动中,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目标,如表1 所示。
表1 望城区域内优秀文化资源与思政学科对应文化精神梳理
利用身边的、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创设情境,可以避免泛化空洞的理论说教,使课堂更具生活气息和可信度。实施过程中也要注重长远规划、过程监督和方法指导,避免方式粗糙、硬融入,自主探究变成“自流”,尤其要注重辩证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
2. 注重社会实践,开展有趣味、有灵魂的活动
在基地开展“有风景”的思政课,带领学生走入红色和传统优秀文化等教育基地,从而能够找准育人契合点、挖掘课堂兴奋点、把脉情感触发点,依托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为中小学思政课程的实施搭建鲜活的、触手可及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领会文化传承、感悟民族精神。
当然,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存在诸如安全、费用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活动宗旨要明确。融合教学或增进文化自信,或传承红色基因,最终目的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着力绘就万千学子的精神底色,培育“有根有魂”的时代新人。二是活动全程重引领。学生通过体验、主题探索等将实践基地的核心思想“潜移默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达到知行合一。三是活动组织要有条不紊。教师在活动前要做好组织领导工作,先期完成授课人员选配、学科内容确定、文化内核挖掘、教学流程设置、重难点突破安排等教学工作;派遣专人联络文化基地,完成设备调试、安全出行等后勤保障;同时完善方案预案,统筹教学时间,做好活动反馈等,确保万无一失。
3. 注重课外阅读,共度有意蕴、有指导的阅读时光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得到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5]借助课外阅读,尤其是阅读有关历史人文、本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等方面的书籍,可以提升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助力学生陶冶高尚情操、磨砺坚韧意志、增进政治认同,为迎接学习和生活的考验、攀登人生高峰积蓄力量。提供阅读指导的主要措施:一是提供阅读参考书目。这一环节要注意书目的权威性、时效性,可以是专门介绍,也可以是兼述本地文化资源的书籍。二是提供阅读引导。如有关浏览、略读、精读的层次选择,获取信息、求得理解、建立联系的目的达成,反复、多次、系统阅读的方法功能介绍等。通过教师指导,学生逐步在阅读中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及时补充提升,不断发展进步。
4. 讲究教学方法,构建有体系、有梯度的学习指导
要开展好区域优秀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活动,就要在“四化”“六技”上下功夫。
“四化”即融、贯、精、化,是四个核心要求。“融”是基础,指要将区域优秀文化和智慧教育有效融合,活动开展中尽量有效激发情感共鸣;“贯”是内容,指授课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要有效链接、连通不同资源,实现跨学科学段、突破时空局限;“精”是载体,也是关键,指要精心、严密创设活动情境,提升思维的灵活度,用活学科教材;“化”是灵魂,前面三个核心最终要落实到“化”上,即“深化”活动中的所思所想,“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系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教学目的,达成育人目标。
“六技”即观、阅、展、辩、记、探,是指开展融入区域优秀文化的思政课时较为高效率的“六位一体”教学法。“观”是指参观主题教育基地或者展馆,走访红色基地,了解当地的文化故事,接受民族精神的教育,在观看中体验红色和传统优秀文化的魅力;“阅”是指通过读书沙龙等活动,阅读经典著作,接受熏陶;“展”是指可以结合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设计演出情景剧,重温历史,还原场景;“辩”主要是在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围绕时政热点,开展辩论赛、演讲赛等活动,倡导正能量,驳斥错误言论;“记”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录制音视频等,宣传红色和传统优秀文化,同时阐述个人理性目标,表达砥砺前行的使命和决心;“探”是指学生走入社会去寻访身边的优秀文化、先进人物事迹,然后整理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干中成才。
(四)完善评价反馈,促进持续提升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在思政教学改革中,评价依然是了解学生学习发展状况、改进教学方式、促进教育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融入区域优秀文化资源的思政课进行评价时,依然需要立足“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础理念,从知识、技能、成果、情感四大目标维度构建开放的评价体系,重点健全评价学生活动后的素养提升情况(个体内差异评价)、辅以评价教师教学和课程群的适应度。教师可采用一种或多种评价工具,如评价量表、小测验、作品、技能实演、研究报告等。评价量表应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精神,围绕政治学科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来制作;再根据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预设目标进行评价内容的补充。
特别要予以注意的是,教学评价反馈是一种手段,而非目的,不能为评价而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要善于分析评价数据,并根据分析结果,适时对教学内容、知识难度、学习方式、效果测评等进行调整,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帮助,给予学生支持,以保证课程融合改革稳步持续实施,实现育人目标。
三、结语
在将区域优秀文化资源与中小学思政教学进行有效融合的路径探索中,教师不断为学生创设丰富的区域优秀文化资源情境,开拓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从多角度、多维度丰富了思政课程体系,提升了思政教学效率。在此融合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发掘地区优秀文化资源,注重学生的体验和实践过程,帮助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熏陶。这是促进思政课程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与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