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研究
2023-11-23李华
李 华
(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安徽 合肥 230000)
劳动创造智慧。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近年来,教育部对高职院校提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要求。尽管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有所改观,并受到相关部门重视,但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标准中却仍很少体现。医学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产实践,劳动是医学的实践基础。马克思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人类的生命活动有其特有方式,即实践或劳动。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带来技术革新、理论创新,取得新的科技成果,故劳动教育在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是必不可少的内容[2],也是关乎国民健康的关键因素。医学高职院校要深入探讨和研究如何在专业课程标准中传承、凝练和创新劳动教育的理念、形式、内容、价值取向等,从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方针,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1 劳动教育在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现状
1.1 专业课程体系标准中缺少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在医学高职院校被淡化、弱化、边缘化的问题一直存在,表现为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忽视劳动教育。医学起源于生产劳动,通过劳动,人类祖先发现了可用于治疗的砭石、草木质针和骨针等,可作为药物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质,积累了很多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需要通过实训、见习、实习来验证,这种反复练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劳动技能培育和实践锻炼,是医学专业课程的核心内容。
1.2 缺乏有效的劳动课程内容
高职生与本科生最主要的区别就是高职生的理论水平比本科生低,但实践能力未必比本科生弱,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增加了实训练习,有助于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以及解决问题能力。高职生要想立足于医疗行业,就必须勤实践,在实践中提升理论知识水平。现有的劳动教育内容仅是在专业课程实训操作时有所体现,但未突出劳动教育的内涵,没有设置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和标准。医学高职院校开设的实训课程仍是围绕专业课程设置的。因此,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标准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内容等,值得医学高职院校思考。
2 将劳动教育纳入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意义
2.1 劳动教育是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是高职院校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高职院校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为加快构建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医学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仍注重知识本位,忽视了劳动教育的作用,课程设置也未体现劳动教育相关内容,仅有的劳动教育内容也只是在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基础医学和专业课程设置仍以学科为导向,片面追求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侧重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记忆以及实践技能的熟练运用,忽视了对学生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价值观及劳动素质的培养[3]。而劳动教育可以弥补医学高职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短板,也是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劳动教育课程与医学专业课程设置互为启发
目前,中小学劳动教育有规范的课程标准,部分普通高校也开设了劳动教育课程,但医学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仅停留在第二课堂层面,且形式单一,劳动教育的目的不明确,没有体系完善、科学和系统的劳动教育课程。现有的医学专业都有标准的课程体系,且与时俱进。然而,专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还需与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相结合。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劳动,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要想更加先进、科学、系统,必须结合劳动教育,二者互为启发,才能培养出行业需要的高职医学人才。
2.3 劳动教育是医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基础
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劳动实践,劳动实践包括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实践锻炼,二者都是医学专业课程实践的内容。医学各专业的课程教学离不开劳动实践。学习医学基础课程知识的渠道有很多,可通过模拟实训使医学生掌握相关知识;随着学习的深入,还会增加实训课,医学生只有通过反复训练,才能熟练掌握该项技术,但离实际运用还有差距,这是因为医学是一个特殊行业,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劳动实践的必要性,要想真正掌握医学技能,就必须进行临床实践。医学高职院校的学生踏入临床才是走上从业道路的开始,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只有不断实践—积累经验—升华理论—再实践。
3 劳动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新路径
医学高职教育学制三年,第一学年以基础医学和公共课程学习为主、少数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为辅;第二学年以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学习为主、少数公共课程学习为辅;第三学年为临床实习及就业实践,也是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不同年级课程设置有所不同,现分别探讨劳动教育的设置路径。
3.1 在基础医学和公共课程中融入日常生活性劳动
日常生活性劳动包括保持个人卫生、体能锻炼、团队分工合作等,能够培养劳动意识,强化劳动行为,养成劳动习惯。公共课程包含理论教学与实践,要想充分发挥公共课程的育人作用,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日常实践锻炼就是劳动教育的综合体现,其中体能和基本劳动素质都是在具体的劳动中得以提升和培养。因此,在就业指导、体育、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公共课程中融入日常生活性劳动教育势在必行。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是开展日常生活性劳动实践的重要平台。(1)依托体育课教学内容,如太极拳、体育精神,进行劳动理论知识学习,同时在反复练习中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利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平台及公共体育课开展劳动教育,布置场地、整理器械、维护秩序、整理资料、打扫卫生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体能锻炼,都是劳动教育的内容。改变学生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依托学生团体活动开展劳动教育。团体活动是公共课程实践的载体,对增强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活动策划、组织、分工、实践及总结等一系列的劳动,既启发了成员思考,又加强了劳动价值观教育。如根据人体解剖学课程内容,举办人体结构系统绘画大赛,锻炼医学生眼、手、脑协调运作的劳动能力。(3)借助校园学生社团开展劳动教育。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织成立的一种团体。社团日常管理、骨干成员专题培训以及各级协会组织的校内外比赛等是对劳动教育的有力补充,对劳动教育的开展具有促进作用。
3.2 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融入生产性劳动
生产性劳动是指从专业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角度开展的专业实践性劳动。二年级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专业基础、专业核心课程的学时明显多于医学基础、公共课程的学时,日常劳动训练减少,实验实训课时增加,更倾向于生产性劳动。此时,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中增加生产性劳动训练,有利实现专业课程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其他领域的先进科技引入医学专业实践已越来越常见,如远程治疗技术、仿真模拟技术、虚拟技术、3D 打印技术等。医学生必须会操作相关设备,这就需要反复训练。此外,社区志愿服务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社区、孤儿院、养老院等进行健康宣教,提供医学服务,建立特殊群体健康档案,既能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促进劳动成果在专业领域中的运用。
3.3 在高职生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过程中融入临床实践性劳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进行临床见习和实习,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医学高职院校一方面要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其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另一方面要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和社会实践[4],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有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劳动意识,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此外,还要使学生树立公共卫生服务意识与奉献意识。总之,医学高职院校三年级课程设置的重点是临床实习。医学生思想上高度重视,行为上积极主动,对于其职业发展有重要影响。
3.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医学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可以教研室为单位,由教研室主任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和文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选派教师尤其是有劳动教育参与意愿的教师外出交流与培训;组织优秀教师通过脱产或半脱产方式参与基层社会实践,增强教师对人才培养过程中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选聘行业劳模等作为兼职教师担任各专业实践导师,为医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使其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和习惯;完善教师考核和评聘制度,鼓励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开展在线课程和相应教材建设。
4 结语
医学高职院校应基于“三全育人”理念[5],开展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的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和必然趋势。劳动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形式,理应与德、智、体、美“四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医学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育人育才的新要求,是医学高职院校的新任务。本文以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探讨了劳动教育在医学高职院校的开展路径,包括通过日常生活性劳动,提升学生劳动认知水平;通过生产性劳动,提升劳动技能水平;通过临床实践性劳动,使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