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进展
2023-11-23孙诗涵卜秀梅王凌雯符宁宁
孙诗涵,卜秀梅,王凌雯,符宁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稳定提升,全社会对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需求与标准也逐步提高。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行业健康发展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其顺利开展有利于全民健康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且护士群体是全面推进“健康中国2030”的重要战略力量[1],也是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一环。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是否具有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2],当护士遇到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如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受挫、面临经济压力时出现的负性情绪,如焦虑、烦躁、失落等[3],如果长期处于负性情绪状态就会损害护士的身心健康、降低幸福感、职业倦怠感增加,甚至影响护理质量和病人的康复效果,护理团队的稳定性将受到挑战。有研究显示,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3个维度中,临床护士在表达积极情绪方面得分、调节负面情绪方面得分均低于我国常模,因此研究人员需要高度重视并提高临床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水平[4]。目前我国针对护士群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关注点,多聚焦于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方面,针对其系统性的干预性研究较少。本文综述国内护士群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研究现状,为科学有效地制定和提高我国护士群体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干预策略提供思路。
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1.1 情绪的概念
情绪从出生开始,就伴随人类始终,是构成人类心理世界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和心理活动,情绪主要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是否符合主体需要。情绪会影响个体认知、行为,所以需要个体对情绪进行有效调节。情绪调节被证明是几种心理障碍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5],因此情绪调节对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1.2 情绪调节的概念及理论
20世纪80年代初,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情绪调节对于人的重要性,情绪调节在心理领域的研究热度逐渐增加。最早学者研究情绪调节多是关注个体在应对寒冷或拥挤等恶劣环境时会如何进行情绪表达及反应,后来将其研究内容扩展到人们在生活中常面对的心理挑战。研究发现,人们在面对挑战时出现最多的负性情绪是焦虑,因此早期的情绪调节多是研究人们如何对焦虑情绪进行调节[6]。到后期相关学者认为,积极或消极情绪都可能需要调节,情绪表达和体验都可能成为调节目标[7]。Gross[8]提出情绪调节理论:情绪调节是个体对情绪的具体种类、何时发生、感受与表达一系列的影响过程。情绪调节是个人通过意识到是怎样的情绪,又是何种原因诱发的情绪,同时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并及时进行调整,既而引起个体内部心理体验与生理反应的变化[9],以适应社会环境与个体发展需要[10-11]。
1.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的概念及发展历史
自我效能感被看作是情绪调节对情绪与行为影响中一个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即个体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的自信程度,并不是单纯地对自我能力的判断,而是对个体在应对事件中的完成程度或能力水平的判断[12-15]。当个体面对负性或压力事件时,如果个体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就会产生焦虑、恐惧情绪及行为。
情绪调节和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被提出后,逐渐形成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和理论。意大利学者Caprara发现日常生活中不同个体对情绪的识别、调节以及管理均存在差异,有些个体相比较而言更能应对恶性生活事件[16-17]。Bandura等[2]于2003年提出了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regulatory emotional self-efficacy)的概念,即个体对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自信程度,是个体对管理自己情绪状态的一种能力。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包括准确辨别情绪、共情他人及管理情绪表达的能力。当个体遇到令人兴奋的事件时,管理积极情绪表达的能力意味着个体允许自己抒发快乐、兴奋等积极情绪;调节消极情绪的能力指当个体遇到棘手、悲伤或难以承受的事件时,不让自己过度沉浸在负面情绪里。
不同学派对于情绪调节的看法不同,在功能主义的视角下,情绪调节被认作为个体对各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不同使用方法。也有学者提出相关情绪调节策略结构模型,认为情绪的发展会历经不同阶段[18],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不同调节策略,当个体经历负性情绪事件时,是从认知层面开始对情绪的产生发展进行评估、调整、修正的过程。
2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测评工具
2.1 国外测评工具
Caprara等[17]于2008年编制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Emotional Regulation Self-efficacy Scale,RESS)包括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2个维度,其中调节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又包括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和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2种不同负面影响的二阶因子,Capara构建了二阶维度模型结构。该量表在不同文化背景、种族、职业的人群中测试过,信效度较好。
2.2 国内测评工具
目前国内针对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查工具通常使用由文书锋等[19]于2009年翻译并修订RESS中文版,该量表多在学生人群和护士人群中进行使用,包括表达积极情绪的自我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的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的自我效能感(ANG)3个维度,共12个条目。他认为RESS中文版更适合我国的被试群体。该量表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各条目均为正向计分,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47,内部一致性信度较高。
3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人口学特征、心理健康各个层面。
3.1 人口学特征方面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部分人口学特征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有研究显示,女性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好于男生,这比较符合传统中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善于表达积极情感的观点。同时,男性在调节负面情绪自我效能感方面要好于女性,这是因为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情绪化,管理消极情绪的能力感相对较弱[20]。虽然近几年我国男护士的比例逐渐提高,但总体来看,女性在护士群体占比远高于男性,且短时间内达不到平衡[21]。因此,要着眼于女性易情绪化、敏感的性格特点,提高女性护士在调节负面情绪方面的能力。有研究显示,在学历方面,本科学历以上的护士在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得分低于专科及以下学历的护士[22]。因此,要重视护士在工作之后的继续教育工作,选择继续教育项目时要注重科目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注意增设护士人文素养、情绪管理方面的科目。此外,护士对工作的喜爱程度也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呈正相关。因此,护理管理者应发挥高学历护士的工作主动性,培养其对护理工作的兴趣。另外,李甜甜等[23]认为低年资入职护士作为医疗队伍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庞大群体,正处于职业生涯的开始以及适应阶段,往往会因为担心上级领导的批评与指责、自身缺乏临床经验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担忧、自责等逃避行为。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低年资护士适应能力更强,工作相关焦虑水平也就越低。因此,管理者应重视并培养不同人格特质的低年资护士的心理素质,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缓解低年资护士工作相关焦虑。
3.2 个体心理健康因素
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紧密相关[24],张萍等[25-26]在探索高神经质、低外倾性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使个体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提高其对未来的积极期待。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甚至能预测分析个体的心理健康,如焦虑、抑郁[27]、生活满意度等[28]。黄琳琳等[29]在调查某三级甲等医院的护士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时发现,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护士的心理弹性呈正相关,即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越高,心理弹性越高。提高护士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减轻其规避压力和挫折时对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帮助护士应对职场逆境。王春美等[30]认为,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下,焦虑已成为影响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状态重要因素之一,焦虑人群常伴有低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焦虑呈显著负相关。护士群体可以通过对负性情绪的强掌控,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缓解并降低外部因素或环境带来的不利冲击。工作投入作为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变量,也是目前研究者针对临床护士的研究热点。有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资本与工作投入呈正相关[31],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心理资本越高,工作投入度也越高,在工作和学习中越能表现出积极特质。也有研究证实,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32],提升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有利于降低护士的职业倦怠水平,提高护士的工作满意度,尤其是护士长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提升[33],更能激励科室整体护士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提高医院运行效率和管理效能,提升医院整体竞争优势。以上研究显示,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可以预测并影响护士的心理健康,是护士群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4 提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干预措施
人们往往将情绪稳定性视为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通过相应的手段去改变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是很难解决的。但是作为情绪调节的重要因素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分支之一,通过改变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从而促进有效的情绪处理,可能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干预措施不仅可以依靠心理学专家对护士进行心理辅导,也可以通过改善护士的生活工作环境,进而提高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医院工作环境方面,何文博[34]的研究发现,通过改善医院的高绩效工作系统,可使护士积极投入工作,从而减缓职业倦怠,提高工作效率、幸福感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心理训练或辅导方式方面,黄琳琳等[29]研究认为,开展以正念为框架基础的相关心理辅导或帮助护士控制并调控情绪,可以提高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刘海龙[22]利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护士进行干预,证实了合理情绪疗法对于改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作用。在干预形式方面,考虑到护士的工作任务重、琐碎、繁忙,休息时间紧张,研究人员可以考虑干预形式由常规的面对面团体转化为手机App[29]、团体形式与心理辅导方式相结合,由护理人员自行选择时间、场地完成每日训练,训练内容可由研究人员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个性化设置,并由心理学专家录制相关讲解视频,将专业化与便利性相结合。
5 小结
情绪是心理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各种原因,相当多的护士并不能很好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并进行及时、有效地调节。同时,我国的医疗体系和低信任感的医患关系导致护士群体对于自己的情绪无法准确识别并积极表达,护理工作强度大,面临更大的压力,这些慢性压力源会长期影响护士群体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护士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
建议今后研究者能根据我国护士群体的科室特点、岗位性质探索适宜的、系统性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干预方案。而医院各级管理者一方面应重视护士群体的情绪压力,另一方面为其提供完善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护理人员待遇问题,积极为护理人群设置心理咨询室或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团体心理辅导等相关活动,有针对性地给予关注与指导。从而提高护士群体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稳定护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