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机制和路径
——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视角

2023-11-22潘锦云夏宇轩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潘锦云,彭 景,夏宇轩

(安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全面展开,对金融提出了新要求。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时代金融可以突破传统金融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的限制,有效弥补传统金融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出现的短板,在服务“三农”领域有着低成本、高收益的显著优势。

新时代金融的发展要义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农村金融市场是新时代金融的重要面向,必须根据市场化需求调整优化农村金融产业结构,让农村金融服务满足新时代需求。现代信息科技的研发应用为新时代金融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让新时代金融服务能够进入传统金融未能充分覆盖的农村领域,传统金融的发展模式导致大部分金融资源聚集在处于金字塔顶端的客户手中,这与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相悖,新时代金融有助于解决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让小微金融机构和金融个体户更加便利化地获得金融资源。2020年以来有关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新时代金融研究较为广泛,但新时代金融“下沉”到农村金融市场的研究比较匮乏,尤其是有关新时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拟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视角研究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新机制,揭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产业结构和服务供给的科学内涵与运行机理,从实证层面探究新时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一、文献述评

国外学界研究农村金融的历史是综合了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机会、人才就业等宏观经济因素,可以追溯到对美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研究,美国同时拥有互助合作性质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和政府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用于调节农业生产的方向和规模。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休.T.帕特里克(Hugh T Patrick)提出了“供给领先”的概念,从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关系的视角认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该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应先提供完善的金融供给体系,才能产生农村金融需求的增长。在帕特里克提出“供给领先”概念的同时,西方学者将农村合作金融理论分为市场型、传统型和整合型,认为农村合作金融体系正逐渐向农村商业性金融转变[1]。以帕特里克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虽然说明了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一体化组织体系,但他们并没有提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有效建设方案。直到1998年布莱恩(Brian P Cozzarin)创立了农村金融关系中的联盟和一体化概念模型,提出最优化契约和一体化组织形式是农村金融组织形式中的具体表现形式[2]。

国内学者对现代化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趋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金融产品同质化。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金融产品服务同质化困境,无法满足新时代金融的多样化需求,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的提升,阻碍了农村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健康发展[3-4](陈放,2018;张林,2021);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也需要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除了传统的线下金融产品服务,还需要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线上服务,让智能化和数字化融入现代农业与农村金融。二是农村金融体制机制。邓子来[5](2004)认为我国应着眼于宏观经济状况和金融市场走势,采取适当的自由金融措施,同时以政府的合理干涉作为辅助;熊鹏[6](2008)指出政府应从主导和管制转变为有限监管,真正建立农村合作性金融。三是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的研发应适应农村金融主体的新时代需求,积极促进多样化金融产品的协同创新,开启多元化的新金融模式,建立现代化农村金融服务体系[7](王修华,2019);陈东平[8](2020)认为新时代农村金融服务需要与农业农村现代化产业体系高度融合,采取金融产品深层次嵌入乡村产业的模式开展金融服务,通过挖掘农村金融产业的自身优势,降低产生金融风险的概率,提高农民参与金融业务的积极性。四是数字经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数字经济背景下的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改变传统金融的商业模式,通过融合多元化产业的形式重构农村金融市场,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实现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9](肖旭,2019);王小兵[10](2018)指出数字经济的出现激发了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催生了农村金融市场的新业态,金融现代化的制高点正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时代金融,但农业农村仍然是信息化的短板,这就要求农村金融产业必须满足新时代农村金融主体的现代化需求,让数字信息技术成为从传统金融向新时代金融转型的有力工具。

从国内外现有文献来分析,对金融现代化与金融创新的研究成果较多,但缺乏对现代金融“下沉”研究,尤其缺少现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现有少量的研究文献,比较多的是就问题谈问题,就发展谈发展,就创新谈创新。系统性研究新时代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及集成创新的文献较为鲜见。本文拟以当前乡村振兴的金融抑制为基础,构建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提取新时代金融因子和乡村振兴因子,研究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程度,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探究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机制。

二、乡村振兴的金融抑制和实践约束

(一)乡村振兴的金融困境

1.资源供给不足,制约农村金融产业发展

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但农村金融市场行业基础薄弱、经营效率普遍偏低,金融资源供给无法完全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产业需求。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与城市相比,农村金融产业亟需解决的外部问题是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指引,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内在原因则是由于不健全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无法得到商业资本的青睐,因此造成农村金融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经营基础不稳固,制约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虽然政府也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来保持农村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农村金融产业改革,但是我国城乡发展差距大是长年积累下的现实问题,再加上引导性政策力度不够、发力不佳,若农村金融市场无法获得充足的金融资源支持,仅依靠政策的强制性和诱致性是无法根本上改变现状。资本的本质是逐利行为,农村金融发展滞后限制了资本回报率,难以形成成熟的金融资源供给链,导致农村大量可利用资金向城镇和工业领域流入,无形中压缩了农村金融资源自我供给能力。

2.金融机构创新动力缺乏,限制金融科技应用

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自发展初期便受到广泛关注,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初衷是为“三农”服务。在农村数字化建设过程中,数字与金融应互相赋能、相互成就,现代信息技术应助力农村金融优化升级,金融机构通过运用金融科技来支持农村金融市场实现现代化转型,但金融创新实践领域并未显现出积极的改革成效。金融科技有能力提供相应技术支持,但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动求变意识不强,较少积极拥抱金融新科技。其次现代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时间短,专业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升,尚未形成成熟的创新机制。目前新时代农村金融发展政策尚在摸索实验中,得不到强有力的政策支撑,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也就无从谈起,难以满足农村金融主体的需求。

3.金融服务“三农”定位不准,导致农村金融“高风险、低绩效”

服务“三农”的金融企业多数为中小型金融机构,以地方农村商业银行为主体。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前身多为信用社或城镇银行,改制为股份制银行的初衷是按现代银行制度和机制运行,定位是为“三农”服务。但不少涉农金融机构在实际业务“三农”贷款占比偏低。为追随大客户而忘记初衷,匹配与自身资本和规模不一致的高风险资产业务。一旦出现大客户贷款逾期等问题,地方商业银行将面临破产重组等重大风险。以上风险并不是农村金融市场自身收益低带来的,主要原因是这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定位不准导致。

(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约束

1.服务农村产业发展的意识不足

农村金融产业发展意识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等客观原因,金融资源稀缺且多为政策性供给,为“三农”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内生动力不强;二是农村金融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主观态度所致。长期以来,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不成熟,投资机会少、资本回报低,总体缺乏可持续的商业价值,使得农村金融市场陷入金融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不高、农村金融发展愈发缓慢的恶性循环,导致农村金融的商业化模式难以有效形成,直接或间接让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意识不强,主动创造性不够,金融活动的发展受限。

2.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不强

现有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产品不仅多数是传统产品,无法满足服务新时代“三农”的新要求,而且产品单一,缺乏针对性和实际金融支撑价值。随着数字经济的兴起,金融产品数字化迅速发展,但未能实现农村地区金融产品的“精准覆盖”。因此,在数字化驱动乡村振兴上,新金融研发和商业模式均未形成,而传统的涉农金融服务能力远远不足。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长期固化的金融服务模式约束了创新意识。第二,欠发达的农村金融市场约束了涉农金融机构的服务动力。直接原因是高投入、低收益制约了其创新动力。

3.服务乡村振兴的方法不多

一是缺少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规划。目前,较为鲜见金融机构制定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未能提前布局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二是新型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不足,与时俱进,满足新时代“三农”需求的“数字金融”新产品和“数字金融服务”新模式的创新力度不够。三是金融服务受制于若干因素的制约,如数据信息匮乏、“三农”生产要素与农村金融要素不匹配,农村金融机构内部数据单一、金融业务门槛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四是金融科技“下沉”到乡村的程度有限、农村金融市场中的需求和供给双双不足限制了农村金融“普惠性”的发展,金融市场的逐利性和金融服务的社会性产生矛盾,削弱了金融机构在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的作用。

三、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新时代金融在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中负有新使命,并在这一新的历史进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衡量新时代金融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不仅要从生产性服务业是否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角度来考察,而且还要看其能否提升农村生活质量和满足现代农民的实际生产与生活需要。本文将从金融机构、金融产业、金融服务三个角度探讨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逻辑,如图1所示。

图1 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一)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金融机构承担组织资金和配置资源的功能,通过金融市场交易,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在服务“三农”实践中形成的特色金融产品和交易模式,推动普惠金融向农村“下沉”,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提供组织保障,供给发展动力

发展经济学认为,金融产业的迅速发展会快速增加金融资产数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张金融机构的规模,增加了资金投放、流通和转换的选择性,实现社会有效资源的合理利用。在农业农村领域,新时代金融机构可以集中或积聚社会资金,将其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产业发展,加快解决农村金融市场资金匮乏等困境;在资金配置方面,新时代金融呈现多样化发展模式。不仅从传统的单一银行金融机构向银行、保险、证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多类型混合发展转变,而且从线下向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经营模式转变。因此,新时代金融机构更能有效地将资金合理分配到各项金融业务中,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乡村优势产业,满足农村金融主体的金融需求,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坚实可靠的金融保障。

2.服务三农市场,拓展机构类型

“三农”市场主体的特殊属性决定着农村金融机构无法简单照搬城市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甚至是较为成熟的金融运营模式。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在其机构设立和制度创新时,首先应将自身定位于服务农村市场的小微企业和乡村振兴的市场主体。服务“三农”的特殊性决定着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应按客户需求进行市场划分,提供金融服务的同时,也要为“三农”金融行为提供更加详尽的业务指导和风险提示,并参与到客户的生产活动中,处理客户遇到的各类金融风险,增加“三农”主体参与金融业务的信心;新时代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针对农村特色产业、农户特殊需要、农业季节需求,因地制宜推出新金融产品,甚至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定制金融服务专属方案。

(二)金融产业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金融产业作为服务“三农”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实践中具体对接微观农业企业、农户个体和农业合作社等服务对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导向性。因此,金融产业促进乡村振兴不仅是产业外延和内涵等自身发展逻辑的需要,更是新时代金融产业的责任和担当。

1.推进产业耦合,增强振兴动能

产业耦合是产业联合和产业融合的继承、拓展和升级。金融产业可以利用自身服务各行各业的优势,借助信息化平台,助力农业企业从产业联合走向产业融合,从产业融合实现产业耦合发展。乡村振兴首先是产业振兴,而要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农村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金融产业作为现代服务业龙头,具备整合产业链、人才链和技术链的条件和优势。相关金融机构完全可以通过科学设计金融产品,把农业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和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有机地融合,促进农业企业走上现代企业发展道路,推进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实现产业耦合式发展,形成“大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乡村振兴的发展动能。

2.优化经济结构,创新产业模式

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和产业模式正逐渐由单一走向为多元,金融产业不仅要引导市场资金向乡村振兴相关产业流动和配置,还要让金融数字化信息服务为农村产业赋能,为乡村产业引入战略投资,积极搭建一整套加快乡村振兴实现的新时代农村金融产业平台;金融产业对于不同的农村市场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给予相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促进了农村金融产业模式的调整,新时代将赋予乡村振兴更多的时代内容和发展方向,对于农村金融产业来说,也将会因为服务乡村振兴而主动或被动改变自己的产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扩宽新时代农村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转型升级发展。

(三)金融服务满足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

乡村振兴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和协助,而金融产业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和枢纽之一,其对乡村振兴发挥的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从金融属性和功能来说,要满足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至少要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和信用体系等两个方面,做好构建和完善工作。

1.提升基础设施,扩大覆盖面

我国银行业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力度不断加大,但涉农金融占比依然不高,与城市金融相比,农村金融基础薄弱,硬软件建设匮乏。要从发挥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维度,持续加大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拓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覆盖面。一直以来,“三农”领域主要依赖于银行的直接融资,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市场为脱贫地区农业企业开辟了“绿色通道”融资政策,但符合条件而获得上市的涉农企业较少。另外,涉农专项债券虽然有政策支持,但限制和约束条件较多,能够成功发行的规模较小。因此,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目的就是要让各种类型的金融产品服务于乡村振兴,形成服务乡村振兴的“金融合力”。

2.完善信用体系,优化金融环境

健全而成熟的信用体系是金融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构建农村信用体系,不仅是各级政府的责任,更是金融机构责无旁贷的本职。要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和绩效,必须从制度与体系上解决好信用和风险这两个重大问题。农村金融机构完全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城市金融成功的经验,与政府相关部门联手推动涉农信用信息的共建共享,进一步完善涉农主体的增信机制;要从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局出发,建立保险等金融机构参与的风险分担补偿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环境,让涉农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能够专注于各自的主营主业。

3.数据来源

文章数据来源于2006—2020年的《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和知网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和EPS 统计数据库中的相关数据资料[11]。对于个别缺失数据,本文按照其总体波动趋势进行平滑处理,数据处理通过IBM SPSS 和Eviews

四、实证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1.新时代金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目前衡量新时代金融指标并不统一,学者从不同维度定义新时代金融的内涵,本文认为,发展新时代金融的目的是加大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在构建新时代金融指标体系时,要考虑乡村振兴中实体经济发展等因素。借鉴以往学者的相关研究,结合新时代金融的科学内涵,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和严谨性来设计新时代金融指标体系,从产业、资金、机构、贸易、保险五个角度度量新时代金融,如表1所示。另外,考虑到本文为了探究乡村振兴下的新时代金融发展问题,在保险维度下增加了农业保险保费来反映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程度。

表1 新时代金融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2.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振兴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战略。本文借鉴李立清、辛岭等对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评价体系,依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要求,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等五个维度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软件进行。

表2 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二)因子与贡献度分析

前文已构建了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的评价指标体系,但由于指标较多,且部分指标间存在高度重叠,为了减少变量之间的共线性,同时降低实证研究的繁杂性,使用因子分析对数据进行处理,提取相关公因子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因子分析将所有原始数据根据内部共有特性进行分类,每组变量采用一个能代表其共性的公因子表示。因子分析中,得到的公因子虽然较少,但其包含的数据信息可代表原始数据信息的85%以上。典型相关分析常被用于分析两个变量组之间关系,每个变量组均包含数个变量,本研究涉及的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因子均属于相关变量,适合采用典型相关分析。

1.新时代金融因子分析

上述反映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的指标均为正向指标,但各项指标的量纲会对因子分析产生影响,通过对数据的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良影响,结合文章所选取的数据类别,选择使用归一化进行处理,处理方式如下:

归一化处理使所有数据均压缩在[0,1]范围内,让数据之间的数理单位保持一致。其中,xi为原始数据值,max{x1,…,xn}为该指标最大值,min {x1,…xn}为该指标最小值,x*i为此数据经量化后的数值。

在KMO 和巴特利特检验中,KMO = 0.803,大于0.5,显著性小于0.05,拒绝变量之间不相关的原假定,表明13个新时代金融变量存在因子结构,适合做因子分析。这些金融指标并非完全独立割裂的,而是相互间存在某种关系,这种关系可以归纳为几个综合的因子(公因子),然后用公因子去反映13 个新时代金融变量的共性,从而可以用更少的变量去研究。

在对新时代金融进行的因子分析过程中,仅有前两位公因子的因子特征根大于1,根据计量经济学默认规则,以上13 个指标的信息可以被前两个公因子概括。旋转后的新公因子与未旋转前相比较,其方差贡献值进行了重新分配,分别为46.69%,43.31%,其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0.00%,前两个公因子能够包含原始数据的90%信息。

将提取出的公因子记为公因子Fx1和Fx2。通过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可知,公因子Fx1由金融业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各项存款、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中金融债券、金融服务进出口、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中银行存款6个指标组成,根据公因子提取的综合信息,将之命名为金融服务因子,公因子Fx2由金融业贡献率、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资金来源、金融机构资金来源金融债券、农业保险保费、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各项贷款、金融机构资金运用有价证券及投资、金融机构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7个指标组成,将之命名为金融结构因子,进一步得出公因子Fx1和Fx2得分,并计算新时代金融发展水平的综合分值。

表3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2.乡村振兴因子分析

乡村振兴因子分析与新时代金融因子分析过程相同,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带来的影响,通过SPSS输出2006—2020年的乡村振兴统计数据的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得到KMO 为0.732〉0.5,近似卡方为379.957,df =55,P值为0.000远小于0.05,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将提取出的公因子记为公因子Fy1和Fy2。通过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表明,公因子1由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农村邮电投递线路、村道公路里程、村民委员会成员人数占乡村人口数比率、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最终消费支出8个指标组成,主要包括乡村振兴5个维度中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3个维度,故命名为“物质”振兴因子。公因子2由农村有线广播电视用户数占农村家庭总户数比重、县办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学校(机构)学校数、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占乡村人口数比率三个指标组成,主要包括乡村振兴五个维度中的乡风文明和治理有限两个维度,故命名为“精神振兴”因子。根据得分矩阵得到公因子方差,所有指标的公因子方差均大于0.5,且接近或超过0.9,代表根据特征根规则提取出的公因子可以解释原始数据的大多数信息,进一步计算得出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的综合分值。

表4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上述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新时代金融发展处在较低的水平,但值得欣慰的是,整体发展水平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发展前景值得期待。下面将进一步验证金融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3.典型相关分析

通过因子分析得到两组公因子,新时代金融因子为第一组变量X,乡村振兴因子为第二组变量Y,两对典型变量的典型相关系数为0.997和0.813,均接近于1,说明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越较强。

提取的两对典型相关变量均在1%的显著性条件下显著,研究典型变量对来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通过表5 和表6 得出:金融服务因子可解释49.993%的组内变差,并解释49.668%的乡村振兴变差;金融结构因子可解释50.007%的组内变差,并解释33.069%的乡村振兴变差,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显著相关。

表5 新时代金融与乡村振兴典型载荷和典型交叉载荷

表6 乡村振兴与新时代金融典型载荷和典型交叉载荷

新时代金融中第二个典型变量受金融结构因子影响较大,其标准化典型系数为0.809,影响新时代金融的主要因素是金融结构。乡村振兴中的物质振兴因子典型系数为0.947,说明物质振兴因子对乡村振兴的解释能力更强。在典型变量相关分析中,两组变量均显著正相关,说明新时代金融和乡村振兴确实存在正相关关系,合理解释了因子分析中两组变量综合得分变化趋势大致相同的现象,同时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说明物质振兴越显著,新时代金融发展能力越强,金融结构越合理,乡村振兴发展能力越强。

4.贡献度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发展的贡献程度,本文引入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并根据本文的数据特征进行转换变形,测度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影响程度。

表7显示,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总体贡献率高达93.50%,说明想要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加强新时代金融对经济的支撑,深入探索新时代的农村金融市场。其中,新时代金融服务因子对乡村振兴的贡献度为75.98%,新时代金额结构因子达到17.52%,可以看出,金融服务和金融结构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发展,但是金融服务相较于金融结构有更显著的促进作用。在乡村物质振兴方面,金融服务和金融结构对其贡献较大,总体达到57.66%,在乡村精神方面,金融服务和金融结构的相对贡献率依次为46.78%和-10.95%,这说明金融服务对乡村精神振兴同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金融结构对乡村精神振兴作用是负面的,如何调整新时代金融结构以满足乡村精神振兴需求是新时代乡村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表7 新时代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相对贡献率(%)

综上所述,新时代金融能显著促进乡村振兴发展。但在促进乡村物质振兴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新时代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也要同样兼顾金融结构的调整力度。值得注意的是,新时代金融在提高乡村物质振兴的同时,也要重视乡村精神建设,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五、政策建议与路径选择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我国农业农村取得的一系列重要发展成果已经证明新时代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之一,但新时代金融的发展尚处在较低的水平,与乡村产业振兴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通过实证分析,金融结构作用未充分发挥,甚至限制了乡村精神振兴。另外,乡村金融服务“三农”的定位不仅不够精准,而且未充分融入数字金融的新技术和新模式。应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索新时代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政策建议与路径选择。

(一)构建金融体系,支撑乡村产业发展

《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报告(2020)》显示,目前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丰富性和高效性显著提升,但相比于成熟的城市金融服务体系而言,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实证分析显示,金融服务对乡村物质和精神振兴都有显著促进作用,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机构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密切相关。

1.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金融支付体系是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环节,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应有之义。一是要进一步推广农村地区电子支付,延伸营业网点的覆盖面,合理分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点,持续推进农村金融业务的开展。二是要建立电子支付和营业网点之间的融合机制,引入新时代金融体系新业态与新产业,逐步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渗透率,为新时代金融渗透提供完善的硬件条件,协同促进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

2.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组织体系

农村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能否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效率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普惠金融服务,关键在于提高农村金融机构服务的积极性和可持续性,强化对其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激励和监管,使农村金融市场得到充足的金融资源;健全金融组织、业务、产品、监管等体系,着眼于不同领域,将市场结构、服务主体、金融服务等有机结合,下沉到农村金融市场,为乡村提供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做好乡村振兴的金融保障。

3.加快农村金融市场化进程

坚持以市场化为主导是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原则和方向。从宏观方面看,农村金融市场包括金融供求、现代乡村产业、城乡融合发展等领域;从微观方面看,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乡村振兴进程来选择性开发农村金融市场,要在遵循市场规律的原则上实施农村金融服务的行政性手段,让农村金融机构能够及时防控金融风险、增加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并采用数字信息技术为农村金融市场赋能,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让农村金融机构向着新时代市场化服务机构的方向转型升级。

(二)优化金融结构,保障乡村产业安全

数字经济背景下,新时代金融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就是把金融产业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即现有金融产业不断引入新技术实现产业升级,使得农村金融市场获得更多资本投入和更先进的技术支持,能够扩展金融覆盖面,实现普惠金融下沉到“三农”领域[12]。农村金融产业升级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调整金融产业结构以满足乡村物质和精神双重振兴的必然要求。

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是满足农村经济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的不竭动力,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金融产品应及时、有效应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要求,最大程度调度社会的可支配资金,聚集金融资源服务乡村振兴战略,针对“三农”主体的不同金融需求,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开发针对性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产品的创新水平,通过金融产品创新促进农村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优化农村金融产品的多元层次。

2.强化农村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农村金融产业融合可以推动金融产业结构调整,利用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转型等方式修正传统农村金融产业存在的弊端,顺应新时代金融发展需求,扩宽农村金融产业链,为农村金融产业融合发展拓宽融资渠道,促进农村金融市场中产业联合发展。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金融产业得到的资源配置会更加丰富,更可充分发挥农村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融通农村金融产业体系,发挥多产业融合优势,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经济效益。

3.提升农村金融供给效率

金融能否实现有效供给会对农村金融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即金融供给结构为“三农”金融服务提供内容和渠道,这就需要引入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农村金融市场,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合理配置农村的金融资源,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解决农村金融供给结构单一的问题,增强农村金融发展的内生动力,摆脱农村金融供给效率低下的约束,使农村金融的有效供给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变化,实现农村金融产业结构的优化。

(三)精准选择金融服务对象,加速乡村产业振兴

2021年,农业农村部的“耕耘者”振兴计划正式启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面向乡村治理骨干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开展培训,围绕国家政策,推出支持性金融产品,采用线上线下联动方式整合各类金融信息,持续深化“三农”金融主体的分层管理,因地制宜推出专业化、特色化的涉农金融服务,打造新型金融供给体系,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分配[13]。

1.围绕国家惠农政策,推出针对性金融产品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农业保险保费规模最大的国家。其中,“富民贷”是精准帮扶脱贫地区农户的新产品,门槛低、利率低,且贷款期限长达5年。各金融机构要落实涉农信贷政策,创新出诸如“富民贷”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引导更多中长期信贷资金流入农业农村,保障农村农业生产,扩展农村金融覆盖面,为全面加强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出更多针对性金融产品。

2.共享数字信息资源,优化农村金融服务模式

我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指出,农村金融发展必须要牢牢把握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数字信息建设将成为农村金融资本新投资领域,数字元素正持续注入金融服务流程,提升金融支农的覆盖面和精准度,引导金融资源精准助力“三农”蓬勃发展,借助金融科技破解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弥合“数字鸿沟”,让更多“三农”群体充分享受科技化金融服务[14]。

3.聚焦农村金融需求,挖掘金融兴农新业态

“三农”领域始终是普惠金融服务的重点,国家一直在引导金融服务型业务向农业农村倾斜,争取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切实满足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需求[15];金融服务应及时适应农村金融主体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优化与新时代发展要求不匹配的传统金融服务,竭力突破资源和环境的制约,顺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要求,实现金融业务转型升级,不断推出契合发展要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