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文物,大精神
2023-11-22侯宜彤
侯宜彤
几年前的暑假,妈妈带我去京郊游玩,顺路到她老朋友的工厂里参观。在午后的阳光下,厂房的招牌毫不起眼。推开大门,只看到几个工人全神贯注地用锉刀在修整一个小小的瓶子。室内噪声震耳、铜屑满天飞舞,仿佛深吸一口气就会有纷纷“红雨”进入鼻腔。我不禁疑惑:这些人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折磨这些小小的器皿?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享受科技的精密加工不好吗?带着种种疑惑,我从老师傅们口中了解了他们的故事。
这一个个小巧精美的铜瓶叫景泰蓝,始于明景泰年间的北京,以红铜为胎,曲线优美的瓶身塑形不靠浇筑而靠捶打,再经过掐丝、点蓝、煅烧、磨光和镀金等环节,方成“景泰蓝”光华。
我看得跃跃欲试,拉着妈妈的衣角悄悄问她。老师傅像是洞悉了我的小雀跃,温和地对我说:“孩子,这看着容易,做起来可难哟!”只见他捏住细扁铜丝一弯,便有优雅弧度与图案严丝合缝。再用小镊子将细扁铜丝竖起,蘸上特制的胶液,一根一根地粘在画好的铜胎图案上。老师傅眼底带着一丝骄傲:“别小看这些瓶瓶罐罐,它们能传几代人,还能当国礼呐!”说着便把小镊子递到我的手里。我紧张地镊起一根铜丝想把它粘好,因手微微的抖动而粘得七扭八歪,被老师傅笑着取了下来。
放下镊子,我慚愧又敬畏,同时也感到欣喜。一匠一器一百年,科技发展,时光匆匆,匠心却拨开浮华,于风起云涌中岿然不动,兢兢业业传一门百年手艺,心心念念守一方文化平安。
常常听到“择一事终一生”的说法——今天之前,我甚至不敢想象,这种被同一件事从头至尾横跨的生命,该多么无趣、无奈乃至苦涩。直到那个夏日的午后,我亲眼见到几十年如一日陶醉于传统技法的老师傅们,见到那一排排小巧又不失精美的景泰蓝,一路走去,像走过山海翻覆、历史沿革,而匠心精神永存,在车水马龙的当下,弥足珍贵。
珐琅工厂渐远,我的心却慢慢溢满匠人的温柔与力量——看似小小的景泰蓝工艺品,闪耀的是匠人们智慧的光芒,折射的是匠人们不凡的精神。正是这份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匠心精神,点亮了这门手艺耀眼的光芒,也造就了一群人平凡而又非凡的一生。再与景泰蓝相遇,我注意的不再是那精美的工艺,而是匠人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工匠精神。这就是那看似小小文物背后展现的伟大精神。
(指导老师:付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