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河平野》:“心正意诚”,书写时代巨变

2023-11-22孙书文

百家评论 2023年5期

孙书文

内容提要:如何在伟大的时代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大河平野》充溢着深沉的“心正意诚”,孟中文对这片土地、对这个时代、对父老乡亲有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热爱。作者进行了长期、踏实、艰苦的采访与思考,脚力拓展了眼力,提升了脑力,成就了笔力。作者写人叙事,是在体验社会的“真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积累“诚”的力量。“心正意诚”的写作有诸多借鉴意义:“真正艺术家的勇气”,是“诚”的表现;尊重内在的情感,是“诚”的过程;揭示出历史必然性,是“诚”的结果。“心正意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通建构丰厚的文学观念。

关键词:《大河平野》 “心正意诚” 孟中文

巴尔扎克自称充当了他那个时代的“历史的书记官”。恩格斯则说:他从巴尔扎克那里学到的东西,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a。马克思也表达过极其近似的意见:英国现实主义作家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同时,也有作家提出相对的观点,如王尔德认为: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对生活在19世纪的人来说,除了“我们的世纪”之外,任何一个世纪都是一个合适的艺术主题(《谎言的衰朽》)。

当今中国正经历着巨大变革,被称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此相应,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说法: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作品;作家要创作出与这一伟大时代相适应的伟大文学作品。这种对文学的热情的期许完全可以理解;与时代同频共振,也是文学一个重要的特质。同时,在文学史上又不乏如下“矛盾”现象:紧跟时代的文学作品,既有持续发光发热的熠熠闪光的艺术“恒星”,也有随时代变革而出现、接着又随时代变迁而很快消失的艺术“流星”;与时代保持距离的文学作品,既有在那个时代未引起注意、在历史长河上中未泛起任何涟漪的平庸的作品,也有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历久而弥新的经典巨制。在伟大的时代如何创作出伟大的文学作品?这涉及到许多深层次的理论问题。

乔叶书写乡村振兴的作品《宝水》赢得广泛赞誉,并获评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作家徐则臣评价这部作品:“《宝水》耐心、从容地写下了乡土中国现代化里的生动图景,以及新山乡巨变里丰饶、隐秘的人的情感,从一个村庄的故事可以看见一个时代的变化,充满生活的光彩。”b如何“耐心、从容”地书写当代,如何写出“丰饶、隐秘的人的情感”,如何以小见大,也包含如何穿越当代-历史的阻隔、从当代书写中见出大写的“人”……这部作品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孟中文创作《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书写“黄河滩区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迁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c,无疑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从一开始采访,我就很紧张,心有压力,生怕完不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毕竟黄河滩区大迁建是百年大计,是精准扶贫的一个关键而重要的环节,是国家实施的一项前无古人的民生工程”。(第295页)这部作品出版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被纳入中宣部、中央电视台专题部制作的《黄河安澜》(电视报告文学)第6集,并在北京卫视、北京教育频道、沿黄9个省市的省卫视、咪咕频道相继播出;入选山东省“纪录小康工程”重点文艺作品库;获第35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评选一等奖;等等。作者在作品中写道:“儒家讲‘心正意诚,而道家讲‘自然,也就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和谐,在顺应自然的同时要求与时代俱进,以万变应万变。”(第105页)这是指待人做事,也可看作其创作理念。《大河平野》是一部“心正意诚”书写时代巨变之作。“诚”是这部作品受到欢迎的重要原因。

“诚”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讲诚信,被誉为“进德修业之本”,与讲仁爱、重民本、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性、核心性内容。四书五经中,《中庸》集中论“诚”,其中有:“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诚,就是完成自身道德修养的要素;道,就是知道自己走向完成品德修养所应该走的道路。诚,是天地自然之力,它贯穿在世界上万事万物之中,而始终不能离开,没有“诚”就没有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所以,君子把“诚”看作是一种高贵的品德。所谓诚,并不仅仅是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就算到头了,而是要使万物都得到完成。完成自身的品德修养便是仁;使万物得到完成便是智,仁和智都是人们天性中所固有的美德,它们内外结合,便是“成己”“成物”的道理,所以经常实行就没有不适宜的地方。诚,连接天文与人文、天道与人道。

《大河平野》充溢着深沉的“心正意诚”,对这片土地、对这个时代、对父老乡亲有着发自内心的温情与热爱。

这种“诚”首先表现在作者对黄河的真情。“滔滔黄河向东流,说不尽的惊涛往事,诉不尽的故道情觞。”(第18页)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与中国、黄河文明与中华文明……有着极强的重合性。黄河之于中华文化的地位,正如同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之于古巴比伦,尼罗河之于古埃及,印度河、恒河之于古印度。作品用《云山苍苍,河水泱泱》《见证者》两章,写黄河的数千年的历史,这既是在为《黄河滩区大迁建》作必要的准备,同时,也是在用情感论证黄河滩区大迁建的必要性、重要性。

同饮黄河水,作者是“自然而然”地把黄河滩区的人当作自己亲人,因而,与父老乡亲的对话真诚、温馨。作品中写到对东明的“活地图”史月恒老人的采访,收废品的“辛强”与老人的一番对话活灵活现。“史书记,我是焦园乡辛庄村的,我叫辛强,俺爹叫存粮……”这幅鲜活的乡村图景,蕴含着中国传统乡村的温暖,“老人心里有百姓,百姓心里也就装着他”。这位“有阅历、有见识、有思想的退休干部”,让作者想到自己在乡镇工作了一辈子的父亲,“从村里、田间地头一路走过,一路亲切地和百姓拉呱,到了中午就在百姓家吃饭,饭后放下一张粮票……”(第40页) “父亲”,是作品的一个重要意象,被作者屡屡提及,如提到父亲虽不抽烟、甚至“晕烟”,但衣兜里总放两盒烟,给乡亲们“散烟”。“父亲一进村就下车,见了人就打招呼,下车后第一个动作就是掏烟,然后散烟”。这些场景应深藏作者心中,必会经常想起,经过了时间之酒的浸潤之后,随手拈出,有着深沉的动人力量。

这种“诚”,渗透在作品塑造的一系列党员干部、第一书记形象之中,这是时代巨变、推进大工程的党员的群像。作为王保平书记的“变通”,为村民垫付一亩800元的赔偿费,“镇上没这方面的开支,上边也没这方面的政策”。写出基层干部为推进民心工程所付出的心血。一位管区书记遇到家族矛盾,工作无法推进,苦闷地到村头小卖店买了一瓶酒、一包五香花生米和几根香肠,坐在一棵树下喝闷酒。“根据当地的风俗,老百姓怎样易于接受怎么做。工作可谓细致具体,也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立足百姓、服务于百姓的宗旨。”(第83页)中国乡村社会中党的基层干部,是当代文学的富矿,信仰、人情、社会大变革……这些因素铸就了这一群体的巨大的丰富性。《大河平野》书写这一群体,近似于白描,却又看得见、摸得着,令人动容,为当代文学这一群像的塑造贡献了力量。

“诚”实属不易。巴金曾言,“把心交给读者”。但如何方能“交”心?这又不会凭作者一己之愿。贾岛在《题诗后》中所言,“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卢延让在《苦吟》中所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都在讲把个人情感与读者情感的相通,在讲“交心”之难能可贵。如何把个人的情感,转化成为读者能接受、能为之共情的情感,需要气力、需要笔法,需要作者有自己的“文体”。陈忠实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中曾言:“这个‘句子不是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文章里的某一句话,而是作家对历史和现实事象的独特体验,这个‘句子自然也包括作家的艺术体验,以一种独特的最适宜表述那种生命体验的语言完成叙述。作家倾其一生的创作探索,其实说白了,就是海明威这句话所作的准确又形象化的概括——‘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那个‘句子只能‘属于自己,寻找到了,作家的独立的个性就彰显出来了,作品独立风格也就呈现出来了。因为对于世界理解、艺术追求的差异,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景观和风貌,也便都有自己的句子。”d

这种力量难能可贵,在有些作家那里,甚至具有强大的神秘性,是非自主性和非个人性的,依靠超人的力量、“更高的律令”。理论家荣格便认为,艺术家的“手被捉住了,他的笔写的是他惊奇地沉浸于其中的事情;……他只能服从他自己这种显然异己的冲动,任凭它把他引向哪里”。作品好像不是作家的创作的,而是“完全打扮好了才来到这个世界,就像雅典娜从宙斯的脑袋中跳出来那样”,“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马克思经典作家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显现着真理的力量。马克思不排斥“直观”,但这种“直观”既不是康德式的先验直观,也不是费尔巴哈式的简单直观,而是一种现实的直观能力,这种能力是社会——历史的构造物,现实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着直观的形式和内容。马克思强调基于外部感知的“感性”的社会历史性,批判各种抽象的“感性论”。“对象如何对他来说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人的感觉器官以及相应的外部感知的能力不是给定的,而是伴随着人的自我生成的现实过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e

为创作《大河平野》,作者自2018年8月至2019年4月历时9个月走访了28个乡镇,69个村庄,采访了200多个人,书中提到的人物近140个。脚力拓展了眼力,提升了脑力,成就了笔力。作者写人叙事,是在体验社会的“真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积累“诚”的力量。

《大河平野》“心正意诚”的写作,有诸多借鉴意义。

“真正艺术家的勇气”,是“诚”的表现。恩格斯给哈克奈斯的信:“您的小说,除了它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外,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它表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勇气。”f作者书写大时代,不隐藏、不虚美,不夸饰,文字中有着真实的力量。作者善于发现、分析乡村工作中的难题。“清表”中最难的是迁坟,村里最难解决的解不开的上辈子的恩怨,化解不了家族矛盾。孟中文塑造了系列“钉子户”“惹不起”之人的形象,比如,老人家要搬家,条件是必须请来真正的泰山石敢当。作者深入基层,体验到基层干部的辛苦,同时,又不掩饰一段时间里干群关系疏远和僵硬的问题,如有些干部所说:“有的干部动不动端架子、摆谱、谝能,在老百姓面前盛气凌人、颐指气使,在有些事上硬来;还有的干部常常搞特权化、搞腐败,致使老百姓很反感,对一些干部没了好印象,在许多事情上就出现了逆反心理。”(第104页)薛岗山书记,原在东明县委工作,到乡政府工作几年,最大的感受是,“磨人,能把人磨死”。正是作家的勇气,使这部作品成为当代乡村的真实、多彩、充满生命力的风俗画卷。

尊重内在的情感,是“诚”的过程。作者用“情”贯通全篇,“情”润文字,以“情”成文,令人动情。全书用一章篇幅写“第一书记在乡村”,有许多经典的情节,如其中的“第一书记喊你回家”。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最大生产力,国家倡导“返乡创业”,人回来方能极大推动乡村振兴。如何能让那些有想法、有谋略、有见识、有热情、有干劲,想干事、会干事的能人回到村里?第一书记孔静珣带领班子创作了《第一书记致外出务工人员的一封信》。“你们离开故土,走南闯北,历尽艰辛”,开篇寥寥数语便点中在外工作人的最柔软的情感点;“在外漂泊的你,是否感到疲惫”,设身处地,以情动人;“就业何须离家乡,在家亦能奔小康”,以发展前景吸引人;信末,“倦鳥思返,归帆入港。第一书记喊你回家!”赤诚之心,殷殷期盼,动人心旌。《大河平野》将对乡土的深情、对事业发展的豪情、对工作者的崇敬之情有机地融为一体,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

揭示出历史必然性,是“诚”的结果。黄河滩区的乡村振兴为何能够有效推进、取得丰硕成果?这应是作者采访、谋篇、写作中萦绕心头的一个核心问题。1998年,滩区试点搬迁采取的异地搬迁,百姓生活不方便,还有强烈的背井离乡感和被孤立感,百姓的认可度低。新世纪的搬迁基于试点的情况,切实从百姓的实际和长远出发,分地施策,如东明县是建设村台搬迁,鄄城县则有异地搬迁与就地搬迁相结合。作者创作了像“父亲”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的群像,写他们的用心、用情、工作细致,充分彰显了以民为本、立足于百姓、服务于百姓的宗旨。作者写80多岁的老人,坚韧、乐观、通情达理,他们代表着追求生活幸福的中国老百姓。党和政府一心为民,实事求是,全局谋划;党员干部以民为本、从实际出发,真抓实干;百姓们积极乐观、一心奔小康,这几方面的力量,推动了乡滩区的乡村振兴。

“心正意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通建构丰厚的文学观念。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華、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这些问题,目前依然或多或少的存在着。

文学创作中须避免与时代的疏离。有的作家打着纯文学的旗号,有意“自绝”于这个时代,在创作中不接地气、因而也孱弱无力。表现有三:第一种情况,仅仅满足于个人的一己生活,在高阁之中自成一统。靠个人的才情写作,是痛苦且难以维系的。就文学创作而言,天才源于丰富的社会积累,没有离开大地的天才。第二种情况,热衷于婆婆妈妈、家长里短。或者只关注社会生活中边缘地带的人物,表现他们的迷茫、失落、失败甚至扭曲;或者凭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既定的概念进行脱离实际的编造,使感人的故事变得粗糙、僵化、食之无味。缺少生动深刻地表现时代发展变化的史诗品格的作品,极少既具有人性深度又具有深广社会意义的人物形象。第三种情况,装神弄鬼,神神叨叨。对形式探索的追求遮盖对社会历史的深入,对身体感性的依赖代替“深入生活”,用对残酷性的追求代替对“历史必然性”的追求,这些都影响了文学的力量。

《大河平野》的可贵之处正在于,这是一部“跳入生活”“叼住人生不放”的作品。孟中文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鲜活的当代中国乡村的“史料”,酝酿了浓烈、深挚的情感,塑造了多样、真实的人物画像。期待作者能从此作再出发,创作出一部写风土、写人情、写巨变的大时代中人性的拷问与思索的当代大诗史!

注释:

af恩格斯:《致玛格丽特·哈克奈斯》(1888年4月初),《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1页,第570页。

b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宝水》,搜狐网,2023-08-11。

c孟中文:《大河平野——黄河滩区乡村振兴纪实》,青岛出版社2020年版,引文,第3页。

d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创作手记》,《江南》,2007(4)。

e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年4—8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