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督建议
2023-11-22林兆涛
林兆涛
随着我国经济和城镇化进程的发展,建筑业规模持续扩大,行业竞争日益激烈。部分建筑企业为追求效益盲目加快施工进度,忽略安全管理,导致事故频发,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隐患[1]。202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修订对各行各业的安全生产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由此可见,建筑施工安全水平的提升尤为重要和紧迫。
1 我国建筑业发展现状
2022 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31.2 万亿元,其中建筑业增加值为83383 亿元,同比增长5.5%,处于平稳增长状态,说明建筑业依然在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截至到2022 年底,全国有施工活动的建筑企业共计为143621 个,同比增长11.55%,从业人数约5184.02 万人,同比下降0.31%。虽然建筑业从业人数略有下降,但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仍旧显著,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稳固。
根据全国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平台公共服务门户网站的统计数据,2022 年我国共发生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事故551 起,同比下降25.03%,死亡625 人,同比下降23.97%,其中较大以上事故11 起,同比下降31.25%,死亡49 人,同比下降27.94%。虽然2022 年的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均有所下降,但影响施工安全的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有所增加,因此依然要加强施工安全管理。2018—2022 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统计,如图1 所示。
图1 2018—2022 年全国建筑施工安全事故及死亡人数统计(来源:网络)
2 我国建筑施工安全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建筑施工领域的安全生产情况不理想。建筑行业集中度不高和粗放的安全管理方式,导致施工过程中频繁发生安全问题,难以杜绝重大安全隐患。
2.1 安全管理意识薄弱
从以下4 个方面对施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点进行分析:
1)安全责任意识薄弱。部分工程参建单位“重效益、轻安全”“重进度、轻管理”,安全管理人员配备不足,安全管理责任不明确,安全管理要求不具体,安全检查不到位,管理考核不严格,导致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
2)对安全管理重视不足。部分现场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安全管理重视不足。同时,现场施工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按照规定佩戴劳保用品,甚至进行违规操作。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存在随意更换机械设备和人员的现象[2]。
3)“重质量、轻安全”现象普遍。部分项目负责人“重质量、轻安全”,导致项目质量和安全失控,给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影响。
4)安全生产投入不足。部分工程参建单位未建立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制度,未按照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生产费用,或费用提取不到位,难以达到安全生产要求。
2.2 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1,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有效的管理制度;第2,缺乏对人员、设备和材料等资源的管理;第3,缺乏安全生产责任制度;第4,缺乏安全管理制度以及操作规程。
目前,部分建筑企业对安全生产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体系。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安全生产体系,但对该体系的理解和认识存在偏差,导致该体系不能持续有效地运行。
2.3 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
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力度直接决定了安全生产水平,施工企业在施工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未按照标准化要求管理施工现场,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品和安全设施不符合要求,且缺少专职安全管理人员;2)缺乏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尤其缺乏对新进人员的系统性安全培训,导致他们对施工作业的危险性认识不足;3)现场安全防护设施不到位,特别是高空、临边和交叉作业等关键部位,缺少安全防护设施;4)现场物料堆放混乱,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且对危险源辨识不足[3]。
2.4 安全文明经费投入不足
最低价中标的现象和二次分包与转包等违法行为导致项目建设经费减少。而施工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减少安全生产管理的资金投入。同时,工程总承包方对财务资源的把控力度有限,导致其无法完全决定安全经费的使用。随着工程进度的推进,若建设单位没有及时拨付工程款项,将会加重施工企业的财务负担,导致施工企业压缩安全措施费和文明施工费,难以保障标准化管理费用投入到位。
3 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作用
综合分析国内外的先进项目安全管理经验,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从根源上确保安全生产的途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分别于2010 年和2014 年发布的《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和《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暂行办法》([2014]111 号),为建筑施工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规范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明确指导,通过流程化管理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3.1 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
建设单位作为建筑工程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在选择施工单位时要全方位评判施工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保证项目的质量、工期和造价均能满足要求。施工企业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的首要管理者,对项目整体进度起到决定性作用。若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不到位,则容易引发安全生产事故,这样既增加成本又延误工期,还影响建设单位的总体发展规划。因此,施工企业应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项目安全风险,在保证建设单位利益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声誉和利润,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3.2 保障项目平稳顺利实施
建筑工程普遍存在规模大、工期长和施工环境复杂多变的特点。项目施工过程涉及的人员、材料和设备较多,沟通和协调较为复杂,要想顺利完成施工任务,需要施工企业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施工企业要构建安全标准化管理体系,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岗位职责以及材料和设备的管理规则,用制度指挥管理,用规程指导施工,用教育促进防护,用规章约束隐患,最大限度减少因现场管理人员能力差异带来的管理水平波动,全程把控施工过程,推动项目顺利完成[4]。
3.3 保护从业人员合法权益
目前,建筑行业竞争激烈,建筑企业为增强竞争力,往往采用延长作业时间、加大劳动强度和降低安全防护等手段提高利润,这些手段都是以牺牲劳动工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安全生产标准化体系中明确规定了安全管理、安全投入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要求企业根据建筑工程特点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危险源分级管控制度和应急预案,落实三级教育和安全交底。这些举措有助于降低安全隐患发生率,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约束其不安全行为,从而保障从业人员的生命安全。
3.4 提升建筑行业整体形象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且范围广,一旦发生建筑安全事故,会被新闻媒体迅速报道。近些年,上海市长宁区厂房坍塌、广西合山电厂厂房坍塌和河北衡水市翡翠华庭施工升降机轿厢坠落等事故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严重影响了建筑行业的形象。通过事后调查发现,这些事故多由企业安全管理不到位、作业人员野蛮施工和重大隐患排查整治不彻底等原因引起。因此,施工企业要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杜绝此类事故发生,为人们营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有助于改善人们对建筑行业的负面印象,提升行业整体形象。
4 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督建议
4.1 全面提高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
为了提高建筑企业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的认识,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创造出有利于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推广的政策环境。例如,《福建省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实施细则(2022 版)》将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划分为A、B、C、D 共4 个等级。政府主管部门在评级基础上制定了奖罚措施:对评级高的企业予以信用加分,在评先推优、工伤保险和安责险费率浮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评级低的企业予以信用扣分,将该企业及其承建项目列入重点监管对象。通过奖先惩后的方式,引导施工企业正确认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进而实现安全生产制度化管理的目标。
4.2 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评价标准
虽然在《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评价标准》(JGJ/T 77—2010)中明确规定了施工企业必须建立并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文明资金保障制度、安全教育培训制度、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制度、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处理制度以及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制度等各项制度,但是未能明确各项制度的具体标准,导致企业在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针对此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尽快完善评价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5]:
第1,要充分发挥行业领导作用。组织各类建筑企业、科研院所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研究,建立一套覆盖面广且实用性强的安全生产管理标准体系。第2,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组织专家授课、观摩学习和交流座谈等,增强企业间的沟通和交流,促进先进经验的推广。第3,充分发挥评价引导作用。通过组织专业评审团队和委托专业机构等,评估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情况,重点检查制度与企业组织架构的契合度和日常管理运行的流畅度,指导企业运用计划—实施—检查—处理(Plan Do Check Action,PDCA)循环,持续完善标准化管理体系。
4.3 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督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监管部门承担行业监管责任。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必须调整管理思路,摒弃保姆式监管,全面厘清企业主体责任与部门监管责任的界限,从传统的抓项目隐患转变为抓企业行为,具体为:
1)要检查企业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检查企业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是否贯彻学习政策文件。
2)要检查企业安全标准化建设情况。检查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是否到位、制度体系是否完善、管理流程是否可靠、年度自评是否准确。
3)检查项目现场安全管理履行情况。按照《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重点检查基本建设手续是否齐全、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否配足并履职到位、各类专项施工方案编审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建筑起重机械设备是否备案、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开展、安全检查制度是否落实以及隐患整改是否闭环,确保人身安全、设备设施安全和环境安全。
4.4 培养安全生产标准化监管人才
完善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安全标准化管理的重要保障,政府主管部门需要建立一套安全监管人才培养机制:
1)要拓宽选人渠道。根据项目需要积极招录安全专业毕业生加入监管队伍,从高等学校、科研院和大型企业等引进具有较高政策水平、业务精湛、视野开阔且勇于创新的安全人才,以此优化监管队伍。
2)要加强理论学习。将安全生产标准知识纳入常规业务培训内容,鼓励监管干部主动通过短期培训、在职学习和知识讲座等方式进行自我学习。同时,要加强政校合作,选送业务骨干到院校系统学习安全管理知识,打造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监管队伍。
3)培养担当意识。常态化开展安全法律法规培训,加强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教育,对勇于负责、敢于担当和不徇私情的安全监管人员给予表彰,并着重培养安全监管人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进而提高建筑行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效果[6]。
5 结语
目前,我国经济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型升级阶段,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其安全生产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和组织的重视。因此,建筑企业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自觉改变传统粗放的管理模式,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化管理体系,有效保障项目施工过程的安全和稳定。随着安全生产标准化应用的不断深入,建筑行业必将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