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癌患者间歇性管饲联合规范化吞咽训练对术后吞咽功能、胃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2023-11-22林凤英潘丽珍郑晓燕陈晓添

中外医疗 2023年24期
关键词:口腔癌胃管障碍

林凤英,潘丽珍,郑晓燕,陈晓添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福建福州 350000

口腔癌(oral cavity carcinomas, OCC)指的是口腔系统发生的恶性肿瘤疾病,其主要诱发原因为口腔黏膜变异所致的鳞状上皮细胞癌,常见类型还包括颜面部皮肤黏膜的癌症、上颌窦癌、唇癌、涎腺癌、口咽癌、口底癌、颌骨癌、软硬腭癌、舌癌、牙龈癌等[1-2]。医学统计结果证实,口腔癌的发病率在各种常见癌症中排名第六,结合不同的发生位置、类型和肿瘤分期[3],患者疾病早期的五年生存率在83%左右,而晚期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仅为38%。综合序列手术为当前口腔癌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特别适合于中晚期口腔癌患者,通过大范围重建皮瓣组织或是切除口腔病变组织的方式,修复口腔受损的生理结构,但这也会增加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风险,导致其术后胃管留置时间延长,并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4]。本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1—12月期间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治疗的80例口腔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口腔癌患者的间歇性管饲联合规范化吞咽训练效果与价值进行了论述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确诊治疗的口腔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干预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观察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54~85岁,平均(67.34±12.14)岁;吞咽障碍病程11~48 d,平均(31.66±15.15)d。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5~82岁,平均(67.23±11.12)岁;吞咽障碍病程10~50 d,平均(32.12±14.22)d。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口腔癌,并与疾病诊断标准相符合;②经气管切开手术治疗,并出现重度或是中度吞咽障碍问题;③生命体征指标稳定。

排除标准:①合并意识障碍或是精神系统疾病者;②合并鼻咽颈部畸形的受访者;③合并出血倾向的患者;④合并消化道穿孔、呼吸窘迫症及胸主动脉瘤者。

1.3 方法

间歇性管饲方案用于对照组。患者术后普遍需要留置胃管并经胃管提供营养供给,且留置胃管时间较长,在此期间需要评估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与吞咽功能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具体操作:术后5~10 d,结合患者的吞咽功能评估结果制订饮食干预方案,若患者吞咽功能较差,则需要由康复科医师进行会诊,为患者的间歇性管饲提供指导服务,经口腔吞咽食物并经送入胃内;若患者有进食需要,则由其本人经口腔吞入胃管,检查证实胃管入胃后,患者自行或是在家属辅助下注入流质食物;完成进食后将胃管拔除并清洗干净,为下次进食提供基础,在患者吞咽功能逐步恢复后,在康复科医生会诊后进行评估,若其不再需要间歇性管饲,则可拔除胃管并经口进食或是饮水。持续时间为1个月。

间歇性管饲联合规范化吞咽训练方案用于观察组。间歇性管饲方法同对照组,规范化吞咽训练操作流程:①吞咽训练,术后3 d左右对于病情稳定且无皮瓣危象的患者,可以开展10~20 min/次的训练,4次/d,连续训练7 d。②喉部上抬的门德尔松训练。③气道保护训练,告知患者屏气,保证食物停留在吞咽部位,随后经咳嗽、吞咽等进行声门上吞咽训练。④口腔运动训练,经口角侧动、用力闭唇、下颌转动、面部按摩等动作帮助患者强化面颊、口唇、下颌与面部的力量,告知其通过舌部转动、收缩等方式强化舌肌的运动功能。⑤口腔感觉训练,即强化患者口腔对于气味和温度的敏感性。⑥用水沾湿冰棉棒,冷刺激软腭弓、咽后壁及舌根等部位,刺激其产生咽部感觉,告知患者通过空吞咽动作的反复练习,强化吞咽反射和吞咽能力。持续时间为1个月。

1.4 观察指标

①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拔管后使用洼田饮水试验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价。结合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评估吞咽障碍发生情况,其中正常为Ⅰ级(<5 s);可疑为Ⅰ级(≥5 s)或Ⅱ级;异常为Ⅲ~Ⅴ级。正常表示患者洼田饮水试验结果为阴性,属于不存在吞咽障碍情况,可疑或异常表示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阳性,属于存在吞咽障。比较两组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生率。

②不良反应。包括呛咳、误吸、便秘、腹胀和代谢紊乱。

③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时间。结合标准吞咽功能量表(Standardized Swallowing Assessment,SSA)[5]的标准化流程和方法,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及其改善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内容涉及60 mL水吞咽功能、意识状态、5 mL水吞咽能力等,总分46分,评分低代表患者的吞咽功能更理想。同时,对两组患者的胃管留置时间进行统计分析。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n)和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吞咽障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吞咽障碍发生率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时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SSA评分比对照组低,胃管留置时间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时间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和胃管留置时间比较(±s)

组别观察组(n=40)对照组(n=40)t值P值SSA评分(分)干预前36.22±3.12 36.16±2.67 0.092 0.927干预后25.23±2.11 30.05±2.66 8.979<0.001胃管留置时间(d)7.83±1.12 10.20±1.09 9.591<0.001

3 讨论

手术是口腔癌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手术治疗后其口腔组织生理解剖结构会受到明显的损害,进而直接影响咀嚼能力、味觉,诱发口干、张口受限等整张以及吞咽功能障碍问题,使患者进食过程中影响口腔到食管进行食物输送,进而增加吸入性肺炎、营养供给障碍、体质量减轻等问题,导致其术后恢复时间延长,医疗成本增加,进而直接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6-7]。

口腔癌患者给予手术放射治疗后,受到口腔组织大面积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口腔局部组织肿胀以及进食障碍等问题[8]。为了强化患者的术后营养供给和能量补充,需要通过胃管鼻腔的方式进行营养供给治疗,结合其自身情况和恢复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营养供给和饮食干预辅助治疗,通过营养物质的均衡、合理搭配,保证患者术后持续、稳定的营养成分输入,但是,营养支持方法也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和不良反应问题,导致其依从性逐步降低,术后正规化吞咽功能训练是改善和恢复口腔癌患者吞咽障碍问题的主要措施,科学的吞咽功能训练有利于其吞咽器官运动功能的提升,进而强化吞咽相关肌群的运动能力,纠正吞咽功能障碍问题[9-10]。

本研究结果证实,观察组患者的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吞咽功能评分为(25.23±2.1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5±2.66)分,其胃管留置时间为(7.83±1.1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0.20±1.09)d(P<0.05);由此可见,间歇性管饲联合规范化吞咽训练的实施效果更加理想。分析原因在于,吞咽训练过程中摄食训练、冰刺激、饮水训练、唇舌肌训练、面颊肌训等措施的综合运用也有利于吞咽障碍的纠正,强化患者的吞咽能力,保证营养物质和食物的正常供给[11-12]。间歇性管饲是进食代偿的一种方法,经口腔置入胃管术中食物和水,配合其吞咽导管动作指导,有利于咽喉部肌肉与口腔肌肉运动能力提升,保证正常的消化道组织结构,降低误吸、反流发生率[13-14]。杨思奇等[15]以80例口腔癌游离组织皮瓣移植术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吞咽功能训练的效果进行了论述分析,结果证实,实验组改善吞咽功能障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胃管时间(6.50±2.14)d明显低于对照组(8.08±2.63)d(P<0.05),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15.60±3.21)d和(17.20±4.44)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这一结论与本研究相符合。

综上所述,口腔癌患者行间歇性管饲联合规范化吞咽训练,对于吞咽功能的改善效果显著,可以缩短留置胃管的时间,整体有效性和安全性较好,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口腔癌胃管障碍
一种便于确定胃管导入位置的胃管设计和应用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口腔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吸二手烟会增加口腔癌风险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介绍一种导丝插胃管的方法
采取综合干预措施可降低口腔癌患者术后下呼吸道感染率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不同体位留置胃管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