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时期山西孝义的循吏文化

2023-11-22王志强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循吏孝义百姓

◇ 王志强

循吏一词,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司马迁在《史记·循吏列传》中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5位贤良官吏的事迹。此后史家纷纷效仿,从《史记》到《明史》,共有19部史书列有《循吏传》(部分史书名为良吏、良政、能吏,实际上与循吏无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吏文化现象。

循吏究竟为何意?司马迁认为,“奉法循理之吏”便为循吏。班固认为,“所居民富,所去见思,生有荣号,死见奉祀”的是循吏。后世史家认为,有政绩又有高尚品德的官吏为循吏。由此可见,循吏一词的内涵在不断扩大,最终成为了良吏的代称。

循吏文化是中国传统官德的集中体现。循吏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他们清正廉洁、克己修身,为政勤勉、为民实干,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官员的模范,也是后世公职人员的表率。

孝义有着悠久的循吏文化。在家规家训、学宫书院和历代先贤的宣扬倡导下,从孝义走出了一大批奉公守法、清正廉洁、爱民为民的良吏。他们关心民生、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他们居家则克己自省,出仕则造福百姓。在一代又一代孝义士民的不懈努力下,循吏文化的光辉在孝义这片大地上闪耀。

家训家规、学宫书院对孝义循吏文化的影响

在孝义现存的家规家训中,可以发现大量对循吏文化的阐述和倡导。例如,孝义名士冯济川的家族一直有着“耕读传家”的传统。冯济川生活在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他虽然没有为官从政,却用一生宣扬了循吏文化。留学日本归国后,冯济川创办学堂、移风易俗、宣扬新学、倡导教育救国。在他的影响下,“全省新学之风兴起,读书风气渐浓,爱国仁人志士大批涌现”。冯济川在后来编纂的《冯氏宗谱》一书中告诫后世子弟,要脚踏实地、勤恳本分,倘若出仕,则要以国为先、以民为本。这些家规家训成为了孝义子弟居家自省、入仕为官的行为准则,始终提醒着后世子弟要牢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本心。

冯济川

在家规家训之外,孝义的学宫和书院亦是在广泛宣扬着循吏文化。元泰定年间(1324—1328),县令林珏在重修孝义学宫时就指出,学宫是为了“使郡邑家知孝,人劝忠,以践吾孔子天人经纪之道”。马朂在感颂邑侯邓公训士碑的碑文中写道:“邑之文庙学宫,国家建立以培风化。”

孝义循吏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恪尽职守

恪尽职守是循吏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诗经》中写道:“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以此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部分苦读诗书的读书人在走上官场后,就忘记了自己修齐治平的初心。这些官吏在岗位上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懒政怠政,毫无为民之举,严重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孝义的循吏则以勤于政事、恪尽职守作为为官一方的基本准则。据清乾隆《孝义县志》记载,山西孝义人周仪在担任鄠县教谕时,恪尽职守、兢兢业业,虽然官职低微,却做出了很多政绩。清乾隆《孝义县志》中记载,周仪曾经与学生们约定,要在鸡鸣之时起床读书。但每次鸡鸣之前,周仪便已穿戴整齐,在学宫中等待学生们的到来。这种正人先正己的态度令学生们肃然起敬,自此很少有学生再迟到。经过周仪的教导,学生们的学业大有长进,“诸生由是多能习诵”。清乾隆《孝义县志》中记载:“鄠民岁时作大会于城隍庙,声伎繁艳,观者塞途,诸生无一敢延伫者。”当城隍庙举办热闹的庙会时,竟没有一个学生停下脚步观看。周仪认为,哪怕为官一天,也要用认真的态度做好本职工作,不可有懒惰懈怠、得过且过的思想。可以说,尽心尽力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孝义循吏的追求所在。

清乾隆年间《孝义县志·人物事迹卷》

孝义循吏勤于政事的首要表现就是秉公执法。据雍正年间《孝义县志》卷十四记载,孝义人赵思商在担任清苑主簿时,“执法不挠,条论时政”,坚持秉公执法、不畏权贵。不仅如此,赵思商还认为,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不管是不是官员,都可以去做。他常说:“事果可以济人,何必在官。”明万历年间的孝义人王政,不但执法不阿权贵,对待家人也非常严格。倘若家中有人犯法,他不仅不会包庇,还会将触犯法律的亲人送至官府。他严格执法,以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自己经手的每一起案件;他秉公无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诉讼双方。这样的高尚品格使得孝义循吏获得了百姓的尊重和认可。

孝义循吏勤于政事的又一表现是发展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在古代,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国家建设和治理体系中,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教育发展水平并不均衡,因此兴办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少孝义循吏在任职地兴建学校、聘请名师、亲自讲学,大大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比如,孝义名士张熊诏在辞去户部主事一职后,在家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据清光绪《孝义县续志》记载,张熊诏创办了月课制度,每月免费给家乡的士子讲学三次,“一时名士俱出门下”。张熊诏教导学生时循循善诱,鼓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这种重学兴教的做法被后来的孝义子弟继承。比如,冯济川就创办新学,以新学培养新民,以新知养育新人,极大地推动了孝义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雍正年间《孝义县志》部分目录

孝义循吏勤于政事的另一个表现是劝课农桑。循吏们遵循儒家文化中“先富后教”的理念,相信“仓廪实而知礼节”。他们到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劝课农桑。民以食为本,劝课农桑对应的是传统社会男耕女织的经济形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可以增加百姓的收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例如,孝义官员任道敏在漳县任知县期间就实施了不少改善民生的举措,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便将一个凋敝落后的偏远小县发展成了百姓安居的乐土。据乾隆《孝义县志》卷十四记载:“至则抚疮痍,招流亡,平土寇,不二年邑大治。”孝义人张芹担任安乐县知县时,招抚流民、垦殖荒地。后调任济源县令,他依然保持着以民为本的初心,“均田亩,里甲不敢为奸”,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民生。

清光绪年间《孝义县志》封面

清光绪年间《孝义县志》序文

(二)廉洁爱民

为官廉洁是孝义循吏的自觉追求。北宋《戒石铭》中写道:“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孝义循吏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用清正廉洁的品格为世人作出了表率。

山西孝义人张大禄在担任深泽县县丞时,“一鱼菜不取于人”。他认为,官员多拿一分,百姓就少拿一分,因此决不接受任何贿赂。当时有人劝张大禄说,接受贿赂是官场的规矩,如果不遵守就会被排挤。但张大禄不为所动,义正辞严地批判了这种做法。山西孝义人史詥曾经自题诗一首,诗中写道:“枉法要一钱,不得渡江归。”他以此诗来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清正之心。他在担任广西道监察御史时严明公正,深得百姓敬重,“世服其廉明”。在巡察福建期间,史詥发现惠安县令盘剥百姓、贪赃枉法,便准备依法惩处该官吏。惠安县令得知自己的罪行被史詥发现后,立刻准备黄金、白银,前来贿赂。惠安县令将金子藏在一坛黄酒中,将银子藏在一坛白酒中,以土特产的名义送给史詥。史詥发现黄金、白银后不为所动,坚持将惠安县令绳之以法,并将他行贿一事禀报上级。不少官员听闻此事后都对史詥敬佩不已。

有高尚品行的人,往往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的意志。他们不会迷失本心、随波逐流。张大禄和史詥的廉洁自律,反映出了孝义循吏的为官之道。他们问的是是非,而不是周围人的做法;他们守的是本心,而不贪图物质享受。孝义循吏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克己奉公的诺言,成为了当时官场上的一股清流。

黄庭坚手书《戒石铭》的碑刻

孝义循吏坚持原则、坚守本心,踏踏实实地在岗位上谋实绩,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为民实干是孝义循吏的本色。实干兴邦,将满腔抱负转化为实际行动,将汗水洒在大地上;踏实做事,让理想指引前进的方向。

孝义循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首先,要继承和弘扬孝义循吏文化,就要正确认识孝义循吏文化,深刻把握循吏文化在孝义历史文化脉络中的重要作用。孝义历史文化悠久,循吏文化是孝义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孝义人民精神特质的展现和文化基因的折射,是孝义重要的精神财富。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辩证的认识。对于优秀的、适应时代的历史文化应加以弘扬,对于消极的、落后的历史文化则要加以改造。循吏文化倡导官员勤政为民、廉洁奉公,这符合时代要求、符合人民需要,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其次,要深入研究孝义循吏文化,主动担当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使命。要实现长远发展,就需要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地方官员的群众意识。循吏文化的本质是奉献社会,是将自我融入到社会发展中。应主动调整自我的目标定位,使之符合社会的发展需要,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循吏文化阐明了一个道理,融于集体的个体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爱民胜于爱己的追求才能超越自我的局限。

最后,传承和弘扬孝义循吏文化,应打造具有孝义特色的文化引擎。榜样的力量可以鼓舞人心,历史的厚重可以滋养心灵。孝义历史上的循吏故事阐明了一个道理:执政者只有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百姓谋幸福的事业中,才能做到让人民群众满意,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循吏孝义百姓
循吏黄霸
循吏黄霸
孝义与仇杀
孝义:积极防治玉米双斑长跗萤叶甲
不让百姓撇嘴骂
年产50万吨生物有机菌肥项目在孝义开工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厉害了,大孝义
魏晋南北朝正史《循吏传》入传标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