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6年的太钢电炉炼钢部

2023-11-22口述刘丕绩整理刘建兵

文史月刊 2023年10期
关键词:特殊钢硅钢太钢

◇ 口述/刘丕绩 整理/刘建兵

特殊钢是指那些由于成分、结构、生产工艺特殊而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或者特殊用途的钢铁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化工、家电、船舶、铁路等国民经济大多数行业。可以说,特殊钢工业的发展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实力、国防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

“一五”计划期间,我国提出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并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初步基础的基本任务。1956年,国家开始规划并建设“三大、五中、十八小”的钢铁工业基地。其中,“五中”指的是扩建或新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湘钢五个钢铁基地。在此背景下,我国钢铁行业尤其是特殊钢行业发展迅速,以太钢为代表的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钢铁基地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太钢电炉炼钢部紧紧抓住发展契机,不断钻研特殊钢冶炼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突破,为我国特殊钢行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太钢电炉炼钢部的建立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政府从其全国战略和冷战思维出发,迫不及待地进行武装干涉。与此同时,美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占领基隆、高雄两个港口,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海解放台湾。1950年10月初,美军不顾中国政府一再警告,越过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和图们江,我国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在此危急关头,应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决策,迅速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侵略者展开殊死战斗。

面对美帝国主义军事上的威胁、经济上的封锁,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把高昂的爱国热情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国防军事建设和经济建设中。

1950年,全国第一次钢铁会议把太原钢铁基地列为国家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决定在太钢建立以冶炼和锻造特殊钢为主的电炉炼钢部。自此,太钢进入了研发特殊钢、冶炼特殊钢、建设特殊钢生产基地的历史阶段。

我毕业于唐山工程学院冶金系,1951年被分配到筹建中的太钢电炉炼钢部。太钢电炉炼钢部以冶炼特殊钢为主,部主任是电炉炼钢专家王国钧。当时,电炉炼钢部里除了几位从唐山钢铁厂、抚顺钢铁厂、大连钢铁厂调来的老师傅外,其余都是具有中小学学历或专科学历的年轻人,青年职工人数占90%以上。

1952年4月、9月,太钢电炉炼钢部两座三吨小电炉分别开炉投产。1952年8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我国第一炉硅钢。9月,太钢成功冶炼出我国第一炉不锈钢。到1952年底,太钢已能冶炼35个钢种,轧制239种规格的钢材。太钢由此从普通钢厂过渡到特殊钢生产企业。

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一致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草案的决议》。“一五”计划确定了“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的指导方针,并提出了“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的要求。特殊钢生产技术是当时世界先进科技之一,对我国重工业的发展和国防力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太钢电炉炼钢部深感责任重大,部门全体职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入到紧张忙碌的特殊钢新品种研发工作中。

从1952年到1956年,太钢电炉炼钢部共冶炼成功纯铁、硅钢、变压器高硅钢、不锈钢、炮钢、合金工具钢、合金结构钢等71种特殊钢。1956年春,太钢成功试制首批炮钢,并通过了军工企业驻厂军代表的质量验收。1956年6月,太钢电炉炼钢部成功研发并在全国率先采用了氧气炼钢技术和炉外真空处理技术。

1956年5月6日,周恩来总理莅临太钢电炉炼钢部视察。11月,太钢电炉炼钢专家王国钧作为全国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在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上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同年,太钢电炉炼钢能手冀敏秀同志在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上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太钢成为我国硅钢的重要生产基地

硅钢片是制造电动机和变压器的主要材料。由于未掌握关键技术,我国硅钢片长期依赖进口。1952年冬,我国重工业部请苏联专家吉米道夫到太钢指导电炉炼钢工作。苏联专家根据苏联技术标准和太钢电炉的条件,制定出了技术操作规程,并让电炉炼钢部生产负责人根据操作规程给职工们详细讲解。电炉炼钢部提前准备好了生产原料,做好了硅铁合金的烘烤准备。针对冶炼硅铁含硫量要低的要求,电炉炼钢部采取了炉外脱硫的措施。1954年,电炉炼钢部成功冶炼出了电机硅钢。同年,变压器高硅钢的研发与试制开始。1956年初,电炉炼钢部成功冶炼出变压器高硅钢。自此,太钢成为了我国硅钢的重要生产基地。

率先采用炉外真空处理技术

进入硅钢批量生产阶段后,由于生产设备不配套,硅钢冶炼技术的发展受到限制。1956年,苏联专家卡洛布柯在太钢提出了电炉炼钢采用炉外真空处理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很快得到采纳并落实。

电炉炼钢部的工程师胥思义研制了用机械泵抽空气的设备。我们在冶炼变压器高硅钢时利用这一设备开展了试验。当电炉出钢后,工人把钢水包放进密封的真空室内,进行真空倒包试验。试验过程中,由于工人冀敏秀提出了快速吊钢水包的办法,真空处理试验得以顺利进行。经过这样的处理,真空度能达到10托—15托。工人们由炉盖窥视孔可以看到钢液在包内二次沸腾的现象。电炉炉外真空处理技术的运用,大大降低了钢液中气体的含量,硅钢的铁芯损耗显著降低,由每千克1.0瓦特降低到每千克0.75瓦特。

1956年6月,我代表太钢电炉炼钢部参加了在辽宁本溪召开的全国电炉炼钢先进经验交流会,并向大会汇报了太钢电炉炉外真空处理新技术的应用情况,得到了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受到了大会的表彰。7月,《山西日报》在头版发表了关于太钢电炉炼钢部首创真空处理新技术的报道。

不久后,我们用杭州真空泵厂生产的拉瓦尔喷管5级蒸汽喷射泵替代了原来的机械泵,使真空度降低到5托以下,显著降低了钢液中的气体含量,提高了硅钢片的电磁性能。此后,太钢电炉炼钢部规定,在冶炼高硅钢时必须真空处理,从而在生产手段上保证硅钢的质量。太钢硅钢片因性能好、质量佳被冶金工业部评为名牌产品。

太钢首批炮钢炼制成功

1955年初,为解决太原军工厂钢材短缺的问题,重工业部、机械工业部及军工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指定太钢、太重及247厂(该厂1957年被命名为山西机床厂)共同试制OX系统炮钢。上级部门要求,太钢、太重及247厂冶炼钢铁、锻造毛坯件、加工零部件组装成大炮,通过实弹射击,检验合格后,才算试制完成OX系统炮钢。太钢由王家理副厂长挂帅,生产技术科刘春林科长负责;太重由庄国胜总工程师负责;247厂由王文忠副厂长负责。

王国钧主任下达了电炉炼钢部的生产任务,我(生产副主任)负责组织工人生产。因试制炮钢需要锻件,为保证质量,必须有一定的锻压比。为此,我们专门设计和生产了一批短而粗的八角形铬钼钢大钢锭用于炮座。用汽锤锻造零部件时,也不是打细打长,而是镦粗,并要求平整。镍铬钼合金钢锭用于炮身,其毛坯件要求长而直。毛坯经太重工厂3000吨的水压机锻压后,送到247厂加工组装成大炮。

1956年初春,太原东山靶场冰雪消融,我作为负责炮钢冶炼和锻钢开坯的太钢电炉炼钢部代表,观摩了由太钢、太重和247厂联合试制的OX系统炮钢的实弹演练。望着训练有素的炮兵们擦拭着由太钢钢材制成的大炮,我心底油然而生一股作为太钢职工的自豪感。当隆隆的炮声响起时,我更是心潮澎湃、百感交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曾经饱受欺凌的中国人民不仅站了起来,更强了起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的实业救国、富国强兵的梦想,经由我们的双手变为了现实,这是多么震天动地的大事啊!经驻247厂军代表验收,由太钢、太重和247厂联合试制的OX系统炮钢质量合格。这是太钢为中国国防建设作出的重要贡献。

1956年冬,在杏花岭体育场召开的军民联欢大会上,我作为太钢工人代表发言,号召大家学习人民解放军攻坚克难的精神品质,发扬工人阶级艰苦创业的精神,军民携手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太钢坚持贯彻“质量第一、军工第一”的方针,凭借着特殊钢材的研发与试制,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全国弹用钢、电子通信和电器用钢、舰艇用钢以及航空航天用钢的重要生产基地。

1956年冬,在军民联欢大会上,刘丕绩作为太钢工人代表发言

周总理关心氧气炼钢新技术试验

氧气炼钢技术发轫于20世纪中叶,是一种利用氧气代替传统的空气或氮气作为炉内氧化剂的新技术。电炉除了由电极提供能量外,还可以由氧枪和燃料燃烧器(如二次燃烧技术)提供能量。该技术进一步提升了钢铁冶炼效率,提高了钢铁产能,减少了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可以说,电炉氧气炼钢在当时是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

1956年,周总理深入鞍钢、武钢、包钢、太钢等全国多家冶金企业视察。1956年5月6日下午4时许,在时任山西省委书记陶鲁笳的陪同下,周总理来到太钢电炉炼钢部视察。周总理轻车简从,没有记者随行,因此未留下视察太钢的珍贵照片。

“周总理来了!”工人们奔走相告,整个车间都沸腾了起来。

周总理身穿深蓝色中山装,目光炯炯,步履矫健,微笑着向我们致意。他习惯性地将一只手放在腰间,挥动另一只手,示意我们陪同他在现场视察。

周总理一边朝着电炉走去,一边亲切地与我们交谈。他和蔼地询问我:“工作几年了?学的什么专业?”当得知我1951年毕业于唐山工程学院冶金系时,总理勉励我,要与工人相结合、与生产相结合,把所学技能应用到生产实际当中去。

看到宽阔高大的厂房里只有四座小电炉时,周总理询问道:“能不能通过技术改造,增加钢产量?”王国钧主任略作思考,回答道:“可以借鉴苏联的经验,通过扩容,提高劳动生产率。”周总理详细询问了扩容所需资金、改造所需时间和经济效益等问题。他嘱咐随行的太钢领导,要及早研究、纳入计划、组织实施。

“当!当!当!”洪亮的出钢钟声响起,周总理登上电炉平台,戴上护目眼镜,观看了电炉出钢的壮观景象。这时,钢水奔腾、钢花飞舞,将整个电炉车间映得通红。

看完电炉出钢,周总理走出了电弧轰鸣的电炉车间,在路边停了下来。这时,谈话声听得更清楚了,周总理要我们介绍目前太钢电炉炼钢部氧气炼钢新技术的试验情况。

王国钧主任向周总理汇报说,自从苏联专家朱也夫来太钢指导氧气炼钢新技术后,厂里举办了多次关于氧气炼钢技术和初级俄语知识的讲座。厂里专门安排技术骨干编写了讲解电炉氧气炼钢技术的讲义,并组织工人们每周利用两个晚上的时间学习。工厂学习氛围浓厚,工人们学习热情高涨,氧气炼钢新技术试验正在有序进行。

1956年,苏联专家朱也夫指导太钢青年炼钢工蔡新先掌握氧气炼钢技术

听完王国钧主任的汇报,周总理指示我们,要尽快掌握氧气炼钢新技术。当得知山西化学厂供给的氧气价格高昂时,周总理当即指示陶鲁笳书记,要全力支持氧气炼钢技术发展,解决氧气供给问题。他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长计议,提前综合考虑氧气生产和运输的安全问题。

了解完氧气炼钢技术的试验情况,周总理与我们进行了半个多小时的谈话,内容涉及个人的学习进步与特殊钢发展前景等诸多方面。

明确划分各级护理人员的职责以及工作标准,并将具体的职责层层分解具体到个人,术前完善器械以及仪器相关检查,术前1d集中访视患者,并于术日护理人员在手术室门口做好迎接、交接工作,根据手术内容护理做好相应的配合,术后常规管理,手术全程中需进行质量监控。

王国钧、冀敏秀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王国钧,1942年毕业于唐山工程学院矿冶系。1951年1月,受重工业部派遣,他来到太钢工作。他是太钢电炉炼钢部的首任部门主任,也是留美归国、造诣颇深的特殊钢冶炼专家,翻译、撰写了多部关于电炉炼钢技术的著作。

1956年,王国钧作为全国职工科普工作积极分子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一次职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积极分子大会。在此次大会上,他与其他积极分子代表一起,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11月3日下午,大会接近尾声,全体与会人员统一乘车前往中南海。到达指定位置后,大家翘首盼望着毛主席的到来。不一会儿,从对面走来几位中央领导人。王国钧一眼便认出,前面那位神采奕奕、气宇轩昂的人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面带微笑,不停地向大家挥手致意,用一口浓重的湖南方言跟大家问好。随后,毛主席依次与第一排的代表亲切握手。王国钧站在第一排,他的双手刚伸出去,就被毛主席紧紧握住了。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位立志以特殊钢技术报效祖国的电炉炼钢专家,不由得想起了自己赴美留学时,因为中国人的身份而饱受歧视的经历。后来,正是因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中国共产党拯救了生死存亡之际的中华民族,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才给了自己发挥所长、报效国家的广阔平台。想到此处,王国钧再也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他眼含热泪向毛主席问好。

1956年4月30日至5月10日,太钢电炉炼钢能手冀敏秀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会议,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了会议。

4月30日下午,全体与会代表整齐地坐在中南海怀仁堂大礼堂内,静静等候着毛主席和各位领导人的到来。冀敏秀紧张地环顾一周,心里怦怦直跳。这时,会场工作人员通知大家,准备到礼堂后面的草坪上拍照。很快,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迎面向代表们走来,现场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毛主席绕场一周,和大家亲切地握手、交谈,与大家合影留念。

冀敏秀幸福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从前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自己作为一名农村青年,竟能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冀敏秀从小在农村长大,分配到太钢工作时正赶上电炉炼钢部筹建。那时,所有新来的工人都要到太原矿山机器厂、抚顺钢铁厂培训,学习电炉炼钢基础理论。炼钢是重体力劳动,回厂后,领导看他身体不够健硕,怕他吃不消,便问他:是干开天车的工作,还是干炼钢的工作?冀敏秀想到电炉即将开炉生产,炼钢正缺人手,就干脆地回答道:“我还是干炼钢的工作吧!”

冀敏秀勤奋好学、兢兢业业,在党组织的关怀下,进步得很快。1956年,冀敏秀被评为太钢质量能手。他所在的班组连续7个月炼钢质量合格率100%,全年质量合格率99.9%。第一次考评定级时,他被定为8级炼钢工。

王国钧、冀敏秀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同志接见的消息很快便在太钢厂区和家属大院中传开。大家深受鼓舞,掀起了学习劳模、赶超先进、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1956年,在太钢发展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电炉炼钢部打造了一支艰苦创业、敢为人先的优秀工人团队,特殊钢的产量、品种数量、质量指标均创下新高,为日后太钢建成以不锈钢、冷轧硅钢、高强韧系列钢材为主的中国大型特殊钢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结语

讲述人刘丕绩,曾荣获“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历任太钢电炉炼钢部技术员、副主任,第三炼钢厂生产副厂长兼主任工程师,太钢科技处副处长,山西省经济委员会科技处处长,山西省冶金厅党组成员。2004年因病逝世。

整理人刘建兵为刘丕绩之子,太钢退休职工。文章根据刘丕绩生前讲述整理完成。

猜你喜欢

特殊钢硅钢太钢
无取向硅钢边部线状缺陷分析及改进措施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
大冶特殊钢有限公司
博歌华特殊钢(东莞)有限公司
山西太钢“手撕钢”将用于国产折叠屏手机
杂质元素总量对无取向硅钢中夹杂物的影响
常化与退火工艺对50W470H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
硅钢连退机组带钢起筋原因与控制对策研究
太钢生产出国产首套CAP1000核电站用不锈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