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性表征及其构建

2023-11-22

英语教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文学性工具性英语教材

杨 敏

引言

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四新”建设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很快就走上“快车道”。学界围绕“四新”高教改革计划与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之间的关系不断贡献真知灼见。大学英语课程是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科教育关系到一个人的人格修养、审美情操、社会责任感等,关系到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吴岩 2019)。换言之,文科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对人思想的塑造,文科教育的内涵与培养模式有别于理工农医等学科,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文科教育的人文性。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坚持人文性是课程设置的应有之义,也是自己立“科”之本。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凸显文学性功能

文科教育中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之争由来已久,厚此薄彼的二元对立论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大学英语教学自然也未能幸免。过去一段时间,大学英语教学过分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将语言教学放到升学、考级等功利性背景下予以观照。这种教育观过分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弱化了语言学科的育人功能,致使大学英语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沦为其他专业课程的附庸,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知识面窄,而且缺乏人文素养。

近年来,学界愈发意识到“工具至上”带来的恶果,因而人文性呼声日渐高涨,打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二元对立已成为学界共识。向明友(2020)认为,“大学英语教学要实现英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换言之,大学英语教学既要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坚实的工具性基础,又要为其在春风化雨的育人中注入道德和人文的力量,使其成为具备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合格人才。

文学性是人文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塑造人的精神内核之中,具有文学特征、可用于感召人的那部分内容或功能就属于文学性范畴。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雅克布森(Jakobson)指出:“文学研究的目的并非文学,而是文学性,即使一部特定的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连淑能 1993)大学英语教材中具有文学性特征的作品不在少数,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实施文学性培育,必须从现有教材中挖掘富含文学性元素的内容。

二、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学性表征

陆礼春(2022)认为,文学性主要表现在音韵、修辞、体裁和文风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英语教材中不乏人文性元素。

(一)音韵之美

与汉语一样,英语也十分讲究音韵之美。英语的音韵之美主要体现在押韵(主要有押头韵和尾韵)上,诗歌的押韵表现得尤其明显。《大学英语综合教程①》中,几乎每隔一个单元就设有一个Garden of poems(诗歌园地)栏目,其中所选诗歌短小精悍,内容积极向上,读起来朗朗上口。例如,毛泽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的英文诗中,下阕三行末尾单词分别为 sleeves、space、subdued,三个单词均押头韵,诵读起来一气呵成,把“万里长空”“为忠魂舞”“泪如倾盆雨”的景象刻画得入木三分。除此之外,其余课文中也不乏音韵之美,如What’s the world to do about water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例 1:Some are large,incredibly expensive,and energy-intensive.

句中的expensive和intensive均以-ive结尾,两个单词不仅词性均为形容词,对仗工整,而且读起来具有美妙的音乐感,给人别样的享受。

(二)修辞之美

在现行大学英语教材中,修辞俯拾皆是,比喻、拟人、平行、夸张等修辞随处可见。

1.比喻(Simile、Metaphor等)

大学英语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中都有比喻。例如:

例 2:Snacking is fun,but it shouldn’t replace full meals.

例 3:Scientific research had attained rock-star status in China.

例2运用暗喻(Metaphor)的修辞,将浏览网上那些廉价、易得而让人上瘾的无用信息比喻成snacking(吃零食),而把阅读那些滋养心灵的作品比喻成full meals(吃正餐)。例3把scientific research(科学研究)比喻成rock-star status(摇滚巨星般受欢迎的程度),虽然此处的本体、喻体均在场,但是依然可以看作暗喻。

2.拟人(Personification)

例 4:Especially the friendships that have been around for a long time can endure storms.

例 5:Throughout the last decade,I’ve been plugged in 24-7,living in a world where the line between digital and real gets a bit blurred at times.

例4的意思是“只有那些长存的友谊才能经得起大风大浪”。作者给不具备人的行为能力的friendships(友谊)赋予行为能力,让它endure storms(经得起大风大浪)。例5中,plugged in的本意是“接上电源或连上网络”,此处指“连上网络”。实际上,作者把具有人格特征的人降格为不具有人格特征的电脑或手机,这里实则采用的是拟物的修辞。

3.平行(Parallelism)

所谓“平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子并行排列而成,以形成排山倒海的语言气势。

例 6:Whatever the cost may be,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we shall fight on the landing grounds,we shall fight in the fields and in the streets,we shall fight in the hills;we shall never surrender.

以上为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名篇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的节选部分,作者连用了四个we shall fight,形成一种强烈的语势,表明作者誓死捍卫国土、与德国法西斯一战到底的坚定决心,让人读罢顿时产生共情。

(三)体裁之多

大学英语教材所选课文体裁丰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书信等)、散文等均有设置,让学生领略各种文章体裁的审美特征。比如,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是一篇典型的演说文章,文中运用大量修辞,将演说的感召功能发挥到了极致。同时,文章用语考究,语言多变,体现了英式英语典型的“贵族气”。The butterfly lovers—The legend of Liang and Zhu是一个故事文本,讲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凄美的爱情故事,文中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营造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化效果,极大地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WWⅡlove letters telling of romance and tragedy一文为书信,讲述了“二战”中一对夫妻相隔两地鸿雁传书的动人故事,每一封书信的篇幅均不长,语言也非常生活化,朴实的语言背后却蕴含着细腻而浓烈的感情,让读者体验到人间真情与残酷战争之间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对战争的憎恨和对人性光芒的讴歌。尤其信中那句“The sight of that shining moon up there—the moon that shines on you,too —fills me with romance”讲到妻子抬头看到夜空一轮皎洁的明月,便瞬间思念起在同一片星空下的丈夫。此时,读者仿佛穿越了文化的“丛林”,东西方文化如此巧妙地交汇在一起,让人不禁想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曾广为传唱的歌曲《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却传递出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跨越文化的人性相通。

(四)文风之美

文体风格是作品之“魂”,是区别于其他作品独特的标签。比如,谈及鲁迅的文风,人们立刻想到他的杂文在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之中将人性或国民劣根性揭露得淋漓尽致。在大学英语教材中,各种体裁的文章交相辉映,显示出独特的文体风格,让人过目难忘。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多为议论文,英语议论文非常注重文章的逻辑性,论点、论据和论证各行其责,纲举目张。例如,What’s the world to do about water一文的第七段的首句“But water is complicated”(有关水的问题是复杂的)是主题句,也是论点,其后分别从水的不可替代性、水与其他部门间的关系及水的供需关系三个方面,通过例证法加以论证。又如,Li and me一文讲到“确保中国有最好的、最聪明的科学家来解决这些问题不但是良政,而且是总理个人的诉求”。行文至此,大国总理亲民爱民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顿生敬佩之情。这恰恰是在用道德的力量感染人,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学性建构之路:综合集成

(一)性智与量智有机统一

“文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人文精神、现代意识、丰富情感和优雅气质。”(张福贵2022)这些都属于文学性教育的范畴。与此同时,依然要抓住工具性不放。张华斌(2022)认为,“大学英语课程必须兼具‘性智’和‘量智’,这是由大学英语课程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特征所决定的”。按照钱学森(2007)的划分,量智指从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中形成的智慧,而性智则是通过文学艺术的熏陶后形成的智慧。要培养面向21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就必须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加以考量。在量智有余、性智不足的今天,当务之急是补上性智不足的短板,从而使培养的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文学性元素与思政元素互为补充

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方兴未艾,各校因地制宜,纷纷采取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思政策略。其总体策略基本上是“在培养基本语言技能基础上,突出文化、价值与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文化敏感度、国家意识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战双鹃2022)。由此观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文学性培养目标在内涵与培养途径上多有交集,互为补充。首先,二者的根本任务都在于树人,即培养面向21世纪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要求是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三观”的内容基本涵盖课程思政和文学性培育的内涵。其次,二者的来源相同。课程思政元素需要从现有教材中挖掘,而文学性元素最重要的源泉也是教材,不可舍近求远。如上文所述,大学英语教材每一课都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和文学性元素,只不过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最后,二者培育的途径相同或相近,它们同属软性或柔性教育,切忌粗暴式、“灌输”式的说教。教育工作者宜以身作则,以身教的方式,在“润物细无声”中不露痕迹地将思政元素和文学性植入学生头脑。

(三)文学性培育走综合集成之路

综合集成概念是钱学森为处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问题提出的首创性方法论,强调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综合集成方法要求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从系统的角度看待客观事物。毫无疑问,大学英语文学性培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特征决定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随时都在发生物质和能量交换,因而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大学英语文学性培育需要顶层设计,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师通力合作,厘清文学性的内涵,为文学性总体目标设定具体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绘制清晰可行的路径,对现行教材内容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式整合。

综合集成方法要求在培育文学性方面做到不拘一格。要拓展文学性培育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就是将线上与线下培育相结合。在培育过程中,要实施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相结合的授课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做到将课堂主动权归还给学生。

结语

大学英语教材中文学性问题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视角的复杂范畴,但归根结底,文学性主要关注文学作品以语言运用为基础所形成的审美特征。万变不离其宗,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凸显文学性必须回归语言本身。对于我国大学生而言,英语是外语,他们对英语文学性的敏感度显然不可能像母语那样强烈,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语言教学中辨识出具有文学性的话语,条分缕析,让学生尽情领略语言之美、修辞之美、艺术之美。

审美本身是一个主观的心理活动,个体的主观体验受多重因素制约。因而,在带领学生欣赏英语课文文学性的过程中,教师宜创设沉浸式体验环境,育人先育己,只有自己的心灵受到净化和美化,才有可能感化学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滋养。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须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适时对文学性滋养活动进行调控。

注:本文所有例子均出自《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综合教程》第1册和第2册(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猜你喜欢

文学性工具性英语教材
高中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的配置研究及启示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国外优秀英语教材词汇和语法的布局、复现及练习方式
初高中英语教材衔接分析及教学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