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的实践研究
2023-11-21刘宏燕
刘宏燕
摘 要:在以往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教师更加注重提升分数、教授理论知识,并没有将劳动教育充分重视起来,导致学生学习到的知识较有限,无法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由于高中政治教学在劳育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融入一些劳动教育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文章从概述、问题、策略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高中政治教学中劳动教育的渗透研究。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劳动教育;渗透方法
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下,教师最终的培养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的培养知识型人才转变为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在全方面发展中劳动占据首位,可见其重要性。但是因为开展劳动教育处于探索阶段,多数教师在实施教育活动时未做到深入了解劳动教育,所以在渗透劳动教育时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甚至导致学生对某门课的学习产生了厌恶心理。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文章以高中政治教学为例,研究了劳动教育的融入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与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概述
劳动教育与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自由、人类的全面发展有关,这是马克思提出的一个理论。同时,马克思为了印证该理论的正确性,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入手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基于此,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与教育充分融合的观念,希望从娃娃抓起为国家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提供保障,为创建美好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课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而且其能够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在进行劳动教育的渗透时,不能只是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两种形式入手,而是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使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到热爱劳动、诚实劳动。
(一)高中思想政治是劳动教育价值的引领
思想政治课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其中渗透了很多价值判断、弘扬精神的内容,所以,即便劳动教育与其他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也可以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更加深入地剖析马克思主义思想,掌握运用劳动进行创造的方法,为自身的科学发展提供保障。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主动传承与弘扬优秀的劳动精神,形成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良好品质。
(二)劳动教育是高中政治实践的载体
劳动教育的教育形式较多,高中政治教学也不应该仅围绕理论知识的教授为主,所以,教师可以根据二者的特点开展实践活动,通过二者的相辅相成,确保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养成良好的劳动精神。比如,基于价值导向开展政治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获得独特的体验,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劳动情感和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二、高中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問题
(一)学生劳动素养不高
培养劳动素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对劳动教育的内容进行感知和体验,有利于学生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劳动素养普遍不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一方面,学生对劳动概念的认知不足,仅停留于教材中的讲解。很多学生认为,劳动就是干体力活,这种片面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劳动的态度和情感,导致劳动执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实践形式不足。有一些学生想要参与劳动,但是在一些因素的影响下,其缺乏劳动能力,所以在劳动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五谷不分、四肢不勤等,有一些学生甚至缺乏自我打理的生活能力。
(二)缺乏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劳动教育目标是课堂教学开展的基础。只有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的特点入手制订劳动教育目标,才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主动进行探究、思考,从而感知劳动的价值,形成相应的价值观念。但是就当前情况而言,很多教师并没有明确劳动教育的价值和培育目标,甚至会将劳动当作一种惩罚手段,如让不听话的学生擦黑板、打扫卫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根本没办法对劳动的价值进行充分感知,甚至会对其产生抵触情绪。此外,部分教师虽然会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进行劳动教育的讲解,但由于讲解不够系统,过于片面,使得学生对劳动的认知仅停留在表面。
(三)劳动教育的方式相对单一
目前,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应运而生,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创新带来了可能。在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应用新的教育方法,确保学生能够在此基础上获得全新的体验,并且在感知和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形成劳动观念。在教学认识中华传统文化过程中,部分教育只是围绕教学知识告诉学生劳动的意义,并没有结合新时代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更没有考虑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不深,无法对劳动产生热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开展劳动教育造成了不良影响。
(四)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基础
评价是各项教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建立科学合理、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才可以为劳动教育活动与高中政治教学的充分融合提供保障,进而推动学生更好地认识劳动教育的目的、价值,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校在构建政治课程的评价体系时将重点放在了掌握劳动知识及劳动技能上,并没有考虑劳动教育观念等内容,使得教育评价存在片面性,对劳动教育与高中政治教学的融合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高中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策略
(一)强调劳动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高中政治教材可以发现,其中有不少内容涉及了劳动。因为课堂教学需要按照教材进行,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育元素,找到切入点后进行劳动教育与政治教育的融合,确保学生既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政治内容,也可以明确劳动的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例如,在教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时,教师要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挖掘出其中蕴含劳动教育的元素,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劳动教育的融合与渗透,再制订教学方案。比如,经济与社会中的内容中提出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教师可以将劳动致富的案例引入:申纪兰同志带领家乡人民致富、改变家乡的故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又如,哲学与文化中明确提出了劳动对社会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学生思考,如果没有人劳动,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劳动教育。
在教学“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时,教师可以将分配制度、用制度保障劳动贡献等内容当作切入点,巧妙地将这些劳动教育融入进来,让学生能够明确公平是什么,并感受劳动带来的成果,进而树立劳动为荣的意识、观念。此外,为了顺利地开展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坚定劳动信念,教师需要在课后主动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搜集更多有关于劳动教育的资料、素材,并有选择性地展示给学生。在这类教学活动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走进课堂,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获得劳动教育,树立劳动信念。
(二)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
针对目标不明确导致劳动教育与高中政治教学无法充分融合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教育目标。但是为了确保教育目标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需要进行综合性考虑。
例如,在教学“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时,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了解,明确教学大纲制订的劳动教育目标——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并明确劳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方面发挥了怎样的积极意义。在明确教学目标后,教师需要围绕其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巧妙呈现教学内容、开展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相关知识的学习中,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观念、意识,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搜集一些传统文化的资料,然后从劳动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联系。由于该问题的开放性较强,学生很容易抓不住重点,所以教师需要进一步细化问题,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不通过劳动能不能创造出来?古人们是怎么进行中华劳动文化的创造的?在不断的探究及实践中,学生能够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和认同感,主动参与劳动的传承与发扬。也就是说,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可以为劳动教育活动与高中政治教学活动的充分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可以使学生在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对劳动产生正确的认知,进而为学生主动利用劳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保障。
(三)提升学生的劳动体验
书读百遍不如体验一遍。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性。二者的融合自然也要为学生设计劳动体验活动。因此,教师需主动创设劳动体验的机会,使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获得相应的感知,得到进一步的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教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时,为了保证学生能够将学习的知识渗透于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成长为国家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教师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劳动体验活动,使学生对文化进行多样化的了解,并成长为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弘扬者。考虑到高中阶段学生的各项能力有限、了解的知识较少,教师可以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调查内容为: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接触到的文化、具体的工作。在获取相关信息后,教师可以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体验后要求学生写一份体验心得,进而对相关内容进行深入了解,深入感知劳动文化、精神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劳动体验能够带给学生相应的感受,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悟,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深入了解多元化的文化。
(四)有效处理学习与劳动的关系
学科学习与劳动教育的充分结合带来了这样的问题:如何实现二者的同步进行?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思想政治教学时,教师不能脱离开教学目标,需要紧紧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就劳动教育而言,其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需要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学生树立劳动与学习密不可分的意识,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有效处理。
例如,在教学“文化的内涵和功能”时,教师可以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问题的指导下,对相关内容进行有效分析、探究,在做到强化知识理解的同时正确处理学习与劳动的关系。就本课而言,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各种文化遗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古人们智慧的结晶,请问文化与劳动有什么关系?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否脱离了劳动的意义?”这两个问题的辩论性较强,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获得答案也是不一样的,而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够变得更加活跃,可以获得针对性的知识,教学效果也可以得到充分提升。也就是说,学习与劳动的关系的有效处理可以让学生强化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可以更好地认识劳动。
综上所述,在当下的教学活动中,劳动教育处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首位,教师需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人才为根本目标,通过强调劳动的重要性,明确劳动教育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劳动体验,处理学习与劳动的关系等方式。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教学进行运用,以达到充分融合政治教学和劳动教育的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1]陈文明. 多“点”开花展现别样景致——高中思想政治課劳动教育管窥[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22):17-18.
[2]陈治儒. 让劳动精神在中学生思想深处扎根[J]. 中国德育,2019(10):13-14.
[3]温淑婷,李曦. 基于科学精神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以《劳动和就业》一课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18(19):57-58.
[4]李才生. 创新高中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成长[J]. 学周刊,2019(33):153.
[5]蔡晓琳. 高中思想政治课落实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J]. 现代教学,2019(10):36-39.
(责任编辑:孙晓林)
* 本文系2023甘肃省陇南市教育科学研究思政专项课题“新教材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实践研究”(课题编号:LN[2023]7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