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高中课堂的研究
2023-11-21刘丽英胡玮灿温亚芳谷琳琳刘晓静
刘丽英 胡玮灿 温亚芳 谷琳琳 刘晓静
摘 要:高中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分水岭,学生高中毕业以后或直接就业,或考入大学,毕业后再就业,所以,高中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必要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涉及高中生的认知兴趣、主观喜好与人生方向,也涉及社会需求与时代发展,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探究课题。教师立足思想政治教学,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时帮助高中生确定奋斗目标与人生方向,可以有效提升高中生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关键词:新高考;职业生涯规划;高中课堂
新高考改革既给了高中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也推动高中学校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明确了“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新定位。这充分说明高中阶段开展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和前提。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强化对学生理想、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科学规划学习生活,明晰兴趣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可以说,高中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是连续性的、一体化的。高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对高中生面对高考时确定选考科目、选报适合专业,更对其未来大学阶段学习成长,甚至终身发展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
职业生涯规划可以理解为对未来职业道路发展的预期和计划,包括自我评估、职业生涯评估、未来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规划落实等环节。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盲目进行的,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根据学生的特征、兴趣爱好、能力特点等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虽然职业生涯规划是长期性的过程,但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及时根据所处环境的变化调整职业规划。
二、高中阶段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高考改革的需要
以往,出于提高升学率的目的,高中教育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新高考改革实施后,高考进入选科时代,学生的生涯意识对其学业规划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以辽宁为例,高考选科实行“3+1+2”,同时大学的录取规则由“院校+专业”改为“专业+院校”。高考总成绩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课程的高考成绩,加上首选的历史或物理的分数成绩,再加上在思想政治、地理、生物、化学四门课程中选定的两门选考科目分数之总和。新高考模式给予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但如何做好选科是高中生直接面对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落实学生选择权”的可靠途径之一。高中生从高一开始就要了解大学的学科专业设置状况,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向,逐步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性地为自己做职业生涯规划。科学系统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促使其积极主动按照新高考改革的要求,结合兴趣、能力、性格等综合性因素,选择个人感兴趣的科目,最终走进理想大学并学习心仪的专业。
(二)增强高中生学习内生动力的需要
针对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分为培养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规划、确立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实践优化职业生涯规划五个阶段。高中生处于第三个阶段,也就是逐步确立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在这个阶段,学校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学生全面衡量自己的志向、兴趣、能力等因素,逐步提升生涯规划能力,为未来发展找到方向。在这期间,学校还要让高中生能够明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以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积极投入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
(三)职业生涯规划利于学生准确定位职业目标
学生的就业能力既包括工作获得能力,也包括维持工作的能力。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毕业生在就业半年内的时间里,毕业生的离职率很高,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正确、合理的就业选择。为此,高中应适当提高学生的职业保育能力,初期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以保证其未来与工作岗位的高度匹配。另外,职业规划还能指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全面评价自己,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工作岗位,降低工作离职率。
三、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认知存在偏差
目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教育认知存在偏差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学校管理人员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高中学校管理人员认为对高中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时尚早,其应该是大学或高职教育的内容,高中学生的时间和精力都应该投入高考科目的学习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学习时间减少,影响学生学习成绩。这种观点显然是存在误区的,没有正确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的重要作用以及积极影响,导致部分高中没有设立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第二,教师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内容与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只专注于帮助学生提升成绩,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学生未来负责任的行为。而实际上,这种观念是不完全正确的,教师只专注于提升学生成绩、帮助学生考大学,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状态。
第三,学生本身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知存在偏差。部分学生在高三阶段较为迷茫,他们所接触的人和事物较少,不了解大学各专业的就业情况以及职业发展现状,不知道未来应该报考什么专业,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不知道自己未来想从事什么职业,只能随波逐流,听从家长与教师的安排,无法将自己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二)缺乏社会资源支持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缺乏社会资源支持的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缺乏家长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支持。大部分学生家长仅关注学生的成绩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考入一所有名气的大学,限制学生发展自己的爱好。还有部分家长将自己的愿望投射在学生身上,希望学生能够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对学生的要求极为严格,学生只能按照他们设计好的道路前进,导致学生个性发展被抑制。第二,不具备完善的社会职业信息系统。学生想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较少,导致学生不够了解各行业的具体情况,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与实际情况产生一定偏差,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
四、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高中课堂的方法
(一)学校全程贯穿“三全育人”理念
为使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应及时转变落后的教育理念,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贯彻“三全育人”的理念,改变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只在某个学期“学习便可”的思想,而是应贯穿整个高中教学期间,乃至毕业后的学习生活。要想实现全方位育人,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应注重教育形式的多样化,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社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变革时期,每一个好岗位背后的竞争都是一次次无声的较量。为了让学生能够顺利获得心仪的岗位,帮助他们在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教师首先必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特质,了解自己在职业市场上的优势和劣势,树立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己。其次,教师要帮助他们认识到职业梦想实现的难度,通过科学的方案与合理规划,拉近个人目标与现实环境的差距,丰富他们的求职手段,引导他们与校友和前辈进行沟通,通过社团活动和兼职锻炼社会生存技能。最后,教师也可以在校内举办创业比赛,根据比赛主题让学生设计并提交创业方案,模拟创业流程,包括初始团队建立、寻找行业优势、制订成员方案、融资计划等,通过模拟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和创业意识。
(三)借助教学案例实施职业生涯规划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为学生提供案例素材,引导学生集体探究,以精准地完成教学内容和目标,案例素材是学生的探究对象与讨论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合作探究方向。如果案例素材具有较高的真实性、可信性与专题性,就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探究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教学案例中,利用案例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表述个人的观点,从而优化职业选择。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案例教学中,案例内容可以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某一些工作的活动、内容、强度等职业差异,然后再拓展出“职业差异导致分配差异,同一职业内以按劳分配为主”的总结。在此过程中,教师融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让高中生看到兴趣不同、选择不同、职业不同会影响到最终的分配结果。由此,学生会立足本节内容进行有效拓展,将“分配方式”融入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做出更加切合实际和科学合理的人生抉择与职业选择。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消费需求、兴趣爱好、家庭情况等信息确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引入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够启迪高中生从多方面科学规划人生发展方向,高质量把握职业选择。
(四)职业生涯规划全程指导
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程化指导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所处的阶段采取差异化的教育方式,不断更新完善教學内容,保证与学生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首先,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并树立职业发展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心理模型和职业性格问答等专业测试题目,测试学生的喜好。其次,在日常规划指导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了解他们的想法,按照规律完成对学生的自我认知、就业、择业、升学、创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和人生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职业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五)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这个任务是艰巨的,但却是有价值的。鉴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实际的指导工作中应注重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构建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创新教育方式和形式,使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明确定位,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更加清晰的认识。一方面,学校应实现教育的延伸拓展,可以尝试构建校企合作模式,邀请企业人士来校与高中生进行交流,为高中学生提供一定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未来的职业有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就业指导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转变过去片面的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形式,在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通过情境式的教学方式对未来职业场景、岗位场景及职业发展趋势等进行模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对未来的职业有更深入的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网络信息资源,借助信息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教学知识,丰富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使学生对现代社会中的新行业有全面的了解。
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以新高考改革为背景,结合高中学校实际情况和高中生个体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走进大学、走向未来,活出更有价值的幸福人生。
参考文献:
[1] 段进全. 职业生涯规划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 学周刊,2020(04):110.
[2] 王芳. 职业生涯规划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 基础教育研究,2017(17):62-65.
[3] 熊坪. 浅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 中学教学参考,2019(16):46-47.
(责任编辑:汪旦旦)
* 本文系2021河南省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研究课题“普通高中特殊家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课题编号:GZYR202112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