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
2023-11-21周政昌
周政昌
妙文品评
简 单
◎陈一祎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熟悉的旋律在身边回荡,让我想起了童年,想起了遥远的故乡,在我的记忆里,那里有着翠绿的树、清澈的水,那里的天空很透,夕阳很柔,鸟儿的声音很悦耳,花儿的颜色很艳丽。仿佛看到奶奶站在我的面前,眯着眼睛,笑着说:“要吃晚饭喽!”虽然这只是简单的一句话,但对我来说,却是最幸福的事。(用歌曲《童年》开头,既有音乐美又打开了回忆往事的思绪,与本篇的主题“记忆中的故乡”相吻合。)
回忆童年在故乡生活的那段时光,思绪宛如一块石子跌落家乡大桥下的那条小河里,泛起涟漪,慢慢四散……那些有关家乡的记忆逐渐清晰。(将思绪比作石子跌落河中起的涟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语言生动隽永。)
春末夏初,空气已不像仲春前后那般湿润,天空蔚蓝,微风吹拂,风中夹杂着花朵的馨香,还有淡淡的泥土的芬芳,以及草木迅猛生长所散发出来的特有气息。傍晚时分,天气渐渐地热了,天还没有黑下来,男主人就会把自家的条桌搬到屋外,准备在露天下吃饭,虽然每家人数不等,桌上的菜色各异,但那浓浓的、和谐的、团圆的亲情却是相似的。(让我们看到一派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景象,感觉十分真实。)
你能想象那样的画面吗?桌子搬到屋外,各家院中其乐融融,“主厨”们把菜从厨房搬到院子里的桌上。随着奶奶的一声呼喊,我就欢呼着跑出来吃饭了。饭桌的座次是有规矩的,在饭桌上朝南坐的一定是家里最年长的。小时候不懂事,争着坐那个位置,奶奶也不计较,会让给我。因为一般的长凳对小孩来说太低了,所以孩子们坐时会在老藤椅上再放一张小凳子,坐上去感觉自己“高高在上”。但堂弟堂妹来家吃饭时,我也只好“禅让”了。(用两段文字,回忆了初夏傍晚时分“院子里晚餐”场景,画面具体生动,暗含着作者对家乡的怀念,情感深刻。)
夏日的黄昏,整个村落里,家家户户都围着饭桌谈笑风生,记忆中的家乡就是这么简单而淳朴。(本段承接上文,“简单”一词点题。)
家乡的老屋四周有小桥,有流水,位置极好。记忆中,门前的那条小河,水很清,父亲说他小时候就经常在这条河里玩耍、游泳、挖螃蟹……小桥的后面还有座小有规模的桥,河也是新开的,水很清。还有小船开过,上面坐着卖金器的、卖西瓜的……(特写家乡的“小河”,写出了家乡生活的惬意。)
夏秋时节,晚饭后,村里许多人或搬着椅子,或带着马扎去大桥上乘凉。我和小伙伴们每天早早地去那儿占好地盘,我坐在我家的老藤椅上,手摇着蒲扇,享受着河风拂面的惬意,看见有船开过,还会兴奋半天。不远处,夕阳的余晖中,有父亲带着孩子学游泳的,也有伙伴们三五成群在水中闹腾的……我坐在桥头,远远望去,见那水波在霞光里闪烁生辉……(这幅“桥上纳凉”图富有动感,天阔霞艳,小桥流水,凉风习习,其乐融融。)
这般简单而快乐的生活,上学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享受了。随着时间的流逝、环境的改变、科技的发展,桥上纳凉的人逐渐少去,傍晚时分将长条桌搬到院子里来的村民们也越来越少。(第三次点题。儿时家家户户春末夏初“院子里的晚餐”和夏秋时节“桥上纳凉”的情景都已不再,成为了回忆。)直到那一天,我将到外地求学。那天,阳光融融,照不暖我内心的凄凉;微风习习,吹不去我心底的苦涩。院落旁的柿子树窸窣作响,摇曳着内心的不舍。我钻进老屋门前等候的车内,望着阳光下的老屋——这座安详伫立的院落承载了我整个童年的记忆。在渐行渐远中,我的眼泪止不住地落下。(这段文字足见作者对“故乡”的情有多深。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娴熟,读来感人。)
我对家乡、对童年的记忆,是深沉而简单的,简单到可化为那首歌:“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第四次点题“简单”。再次引用《童年》歌词,前后遥相呼应,收束全篇,对故乡的种种情思,余音绕梁,婉转悠长。)
【江苏苏州望亭中学】
技法提纯
1.言近旨远。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表面看起来都是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可内里却“大有深意”。作者意在通过对家乡的回忆来传达深深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渗透在作者对家乡平凡生活细节的叙述之中。作文又用曾经家乡生活的“简单”,折射出如今经济快速发展下,淳朴的村风民情慢慢被改变的残酷现实,表达了作者忧伤却又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文字浅而意蕴深。
2.一线贯穿。本篇作文以“简单”为题,并以此为线索,贯穿全篇。行文过程中,四次点题。作文重点截取了“院子里的晚餐”和“桥上纳凉”两幅画面,工笔细描。除此之外,又牵涉了其他琐碎小事,全篇读来,主次分明,杂而不乱,散而有序。
3.诗化语言。散文,尤其是回忆性散文,行文往往充满诗情画意,才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作者通过充满诗意的语言刻画了诗情画意的画面,从而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这就是“诗化语言”的魅力。本篇作者采用了比喻、排比、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同时巧妙运用叠词,读来让人觉得如诗般优美。
课后练兵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很讨厌形式主义,觉得它是“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来掩盖矛盾和问题”。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又特别希望生活具有某种仪式感,会因为某个仪式“轰轰烈烈的形式”“光鲜亮丽的外表”而兴奋不已,并认为它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对于“形式”,你有怎样的看法呢?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引
对于此则材料,同学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方面,人们讨厌形式主义,是因为形式主义过于重视外在,而忽视“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掩盖的矛盾和问题”;另一方面,人们在生活中又需要有一些形式,因为它可以用来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确会面临这样的矛盾:一方面,人们不拘形式,而注重实质,因为实质能体现我们的人生价值,让我们领悟生命的意义;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各种各样的“形式”,如一次庄严的开学典礼、一次走心的派对、一张写满祝福语或是体己话的小卡片……这些“形式”可以为我们平淡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提升幸福感,同时也是我们热爱生活的一种体现。
但我们也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于不拘形式的人来说,过于注重内容,可能会陷入“功利性、实用性”的怪圈,而忽视了生活中的美感与乐趣;二是对于需要“形式”的人来说,过于注重形式,可能会被事物外部的光鲜亮丽所迷惑,而忽视了丰富的内在,看不到光鲜亮丽的外表下掩盖的矛盾和问题。
同学们应该就如何看待实质与形式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来谈论自己的看法。可以就“形式主义”或“仪式感”进行立论行文,也可将“实质(内涵)”与“形式(外在)”或“形式”与“仪式”相结合,谈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黎丽/供稿】
(同学们,请将你的作文投寄给我们。地址:山西省太原市第232号邮政信箱;邮箱:gzb1zwzk@163.com。我们将择优刊登,快来投稿吧!)